《三國演義》真是太好看了,它不但讓我了解了三國時期的那段歷史,更讓我認識了一個又一個的大英雄。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一
讀完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我不禁感慨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不僅使我了解當時的歷史,還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國演義》的開頭就介紹了當時的政治背景——黃巾起義,民不聊生,國家支離破碎。從這裡誕生了400多個個性鮮明的、而且沒有一個是重複的人物:劉備、關羽、張飛、孫權、周瑜、曹操……在我的印象中,諸葛亮當仁不讓地戴上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聰明機智」等光環。是啊,他借東風、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妙設空城計……這些事情豈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可是,他最終還是「命殞五丈原」。不知是天妒還是人妒,曹操手下軍師、奇才郭嘉去世。他生平為曹操想出了無數計策,甚至在死前都預料到將發生赤壁大戰,且曹操將慘敗,結果真的靈驗了。東吳的周瑜智勇雙全、膽識過人,年僅24歲就率軍破曹。可惜他心胸狹小,千方百計地謀害比自己有才幹的諸葛亮都沒成功,反而憋了一肚子氣,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聲中英年早逝。關羽是書中一位重要人物,他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放曹操,重義輕財,降漢不降曹……他雖然水淹七軍,但卻死在自己的驕傲下。描寫曹操有一句話「在和平時,他是治國能臣;但到了亂世,他就是一個大奸臣。」從刺殺董卓的角度看,曹操十分大膽;而從煮酒論英雄的角度來看,他又十分大度。
《三國演義》給予了我們許多啟示。比如要聽從有用的勸告,不能讓火燒連營的悲劇重演。做人的心胸要寬廣,否則就會像周瑜那樣鬱悶而死。
這本《三國演義》使我受益匪淺,儘管內容有所虛構,但仍值得好好品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二
在我年幼時,就已在父親的引導下領略過《三國演義》了,《三國演義》帶給我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使我從小就對馳騁沙場的英雄有獨特的迷戀。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當時獨特的歷史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幾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趙雲等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羅貫中身處明朝,卻將那個紛爭的年代刻畫得如此逼真。經有關學者驗證,《三國演義》中共出現了1230個人物,而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關羽,關雲長。
關羽(162-220)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解人。東漢末年著名將領,自劉備於鄉裡聚眾起兵開始追隨劉備,是劉備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他的忠義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沒有之一)。而他的勇氣、膽識、武藝都是十分高超的。我還記得他被曹軍俘虜,但身在曹營心在漢,時刻掛念著劉備。後得知了劉備的去向,便過五關斬六將,千裡走單騎,將嫂夫人帶回劉備身邊。而華容道放走曹操,也是他「義」的體現。
《三國演義》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歷史,更是精神的享受。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三
我利用這兩天考完試的時間,來看完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看完後,真是受益匪淺啊!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靈帝到西普武帝約一百年間發生的事件,中間著重描述歷時半個世紀的魏、蜀、吳三國的興衰過程,以三個統治集團互相間的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罪行,寄託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願望,表現了群眾所理想的重義守信、平等互助的人與人的關係。
在吳、魏、蜀三國,我最喜歡的是蜀國,因為蜀國的君主劉備和他那五虎上將以及孔明都很重情義。他們都各有各的長處,比如:劉備宅心仁厚,惜賢愛士,「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關羽義重如山,武勇剛強……他們這些優點也可以讓我從中認識了不少道理,特別是那關羽的「忠義」使我明白了什麼比金錢還重……
有一次,關羽被曹操迫降,關羽無賴之下向曹操提出了三個條件,其中一個就是知道劉備的去向就立刻走。後來,關羽知道了劉備正在袁紹的營帳中,就立刻向袁紹的營去。走的時候卻忘向曹操領取通行令,所以到了東嶺關,守將要查看通行令的時候,只好把他殺了。就這樣,關羽過五關 殺六將,終於殺到了袁紹的營了,找到劉備大哥。
看,關羽就怕耽誤了行程,所以才冒著生命危險闖的,這所做的一切,不都是為了回到他的結拜大哥——劉備身邊。這一切的一切,簡直比親兄弟還要親……我頓開矛塞,原來比金錢還要重的東西是那忠義啊!
《三國演義》將永遠陪伴著我踏向茫茫的人生之旅。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四
三國演義這本書讀完後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主要寫了:東漢末年,朝政腐敗,黃巾軍蜂起,鎮壓黃巾軍起家的曹操,經過多年的徵戰,逐漸統一了北方,他準備趁機統治了全國赤壁一戰,被孫劉聯軍打得大敗,不久,孫權殺了劉備的義弟關羽,劉備為了報仇,率大軍伐吳,但沒成功,大敗伐吳。劉備病死,丞相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諸葛亮徵服了南方蠻族,又採用聯吳抗魏的方針,先後六次出兵祁山伐魏,沒能成功,諸葛亮最後病死軍中。不久,司馬氏掌握了魏國政權,滅掉了蜀、吳兩國統一了全國。
其中有許多人物,比如:英勇無比的趙雲、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我最喜歡諸葛亮,因為他足智多謀,料事如神,非常聰明,快要到赤壁大戰的時候,他把二十幾艘船上插滿了稻草人,往敵人水寨而去,引敵人放箭,敵人真的中計了,白白浪費了十萬多支箭!又有一次,諸葛亮帶著兩千兵馬和一些文官去搬運糧草,突然,司馬懿帶領幾萬人馬前來攻打,士兵們慌了神,而諸葛亮叫一些士兵扮作老百姓自己上城彈琴,其他人躲起來,司馬懿又中計了連忙退兵。
我還喜歡趙雲,因為他英勇無比,208年,劉備兵敗,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騎快馬追趕,終於在當陽長阪附近追上了劉備。此時情勢危急,劉備便丟下妻兒,僅帶著張飛、諸葛亮、趙雲等數十騎向南逃逸,這時趙雲卻反而向北進入曹軍勢力之中。當時,有人看到趙雲向北而去,因此對劉備說,趙雲必定是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劉備聞言,用手戟擲那告狀的人說:「子龍是不會棄我而去的。」
趙雲在曹陣中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連斬數將,終見夫人抱阿鬥。趙雲多番勸夫人上馬,夫人不上。最後曹軍漸進,雲無奈,只好保幼主而走。中間又斬數將。最後趙雲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兩人都平安地回到劉備身邊。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呀!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五
《三國演義》一書我也看了很多遍。一聽到曹操,我就怒髮衝冠,認為他是一個老奸巨滑的亂臣賊子。當聽完易中天的品三國的電視講座後,我對曹操的印象重新有了認識,認為他是一個生性隨和、獎懲分明、用兵如神、待人真誠的人。請聽我一一講解。
先前我以為曹操定是個嚴肅不易被人接近的人,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暴君。其實歷史上的他是一位既隨和愛笑的人,為什麼說他隨和呢?除了要事正事之外,他對下屬與朋友是很隨和的,吃喝住穿都不講究,和朋友一起聚餐時,喜歡講笑話,聽到好笑的,他會笑得前仰後合,甚至撲倒在菜盤上,滿臉滿鬍子都是菜湯也不在意。他還是一個愛笑的人,
打了勝仗他笑,打了敗仗他笑,戰敗華容道他還大笑三聲呢,寫詩他也笑,這麼愛笑的人難道你會不喜歡他麼?
曹操還是一個獎罰分明的人。《三國演義》中說曹操對百姓非常殘暴,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其實歷史上的曹操把老百姓視為平等對待,當運糧工人受傷了,他會問寒問暖,自已也親身上陣。對有功過的人獎懲分明,對需要獎勵的人他獎的比手下人想的還要多,懲的話也會寬容對之。這真是一個好領導啊!
曹操還是一個以誠對人的人,《三國演義》中說他不講信用,虛偽。歷史上的他是為人守信,對人真誠寬容,當袁紹的謀士陳琳大罵曹操後來又降曹之後,曹操對他還是很好,忘記當初的不快,十分寬容和重用他,因此陳琳更加的忠心耿耿。
原來我所喜歡的《三國演義》裡所說的並不是歷史的真實,雖然我也很喜歡《三國演義》裡精彩的故事和性格鮮明的人物,但是我還是提意一下大家可以看看真實歷史的《三國志》!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六
久遠的三國,慷慨激昂。人才輩出的大時代——義蓋雲天的劉備、耍弄權術的曹操、預謀天機的諸葛孔明,還有大嘆時不我予的周瑜……即便是千百年後的今天,依舊令人悠然神往。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的一首《念奴嬌.赤壁》用百字便再現了火燒赤壁的悲壯慘烈,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以及許許多多流星般划過歷史天幕的謀臣武將。
三國時期曾湧現出一大批文臣謀士。其中以諸葛亮為稱最為顯著。從三顧茅廬到草船借箭到七擒孟獲再到空城退敵。無不體現出他的智慧超群,神機妙算。當年,劉備三顧茅蘆,最終以真誠打動孔明,孔明發誓願效犬馬一勞,他讓小童取出一幅地圖,掛起來,指點說「這是西川五十四洲的地圖。將軍想稱霸,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您可佔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再取西州建基業,與曹、孫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孔明的一番話,使劉備如拔雲見青天,使劉備連忙敗謝。這就是未出茅廬,三分天下。
除了三分天下外,還有諸葛亮的空城計也是古今流傳。諸葛亮可謂是才智第一人。
諸葛亮除了才智以外,還有一個值得後人讚嘆的品質—忠心。他以當年立下誓要跟隨劉備後,便一直效力在劉備身邊,盡心盡力,至死也不忘吩咐姜維、蔣琬等人治理好蜀國。他臨死前,還設下了退敵之計,立蔣琬接任丞相,並長嘆道:「我再不能討賊了!蒼天啊!為什麼對我這樣無情!」,可見其精忠報國之心。
諸葛亮聰穎靈敏,才智過人,令人驚嘆,但更讓人欽佩的是他的忠誠。有些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他依然活著。諸葛亮代表的正是機智、忠心、正義這一永不毀滅的精神。
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本身,而在於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多少。只有精忠報國,把一身的才華精力都放在貢獻上,才可做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悠悠三國,浪淘盡。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七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是曹操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原本一代梟雄,能力在英雄之上,卻因為想要稱霸天下,擴大權利範圍,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看出他生性殘忍,最後敗於奸詐、多疑,被後人評價為「奸雄」。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諸葛亮一生的宗旨,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註定了他的足智多謀只為蜀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劉備生前對兒子劉禪說的,劉備雖出身貧寒,但胸懷大志,為人寬厚仁慈,禮賢下士。他先與本領高強的關羽、張飛結拜,又請諸葛亮出山,後又籠絡了趙雲、黃忠、龐統等一大批能人異士。他能審時度勢,能屈能伸,在勢力龐大的曹操等軍閥割據勢力的夾縫中求生存,一點一點發展壯大。
還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故事「草船借箭」「借東風」「劉備摔阿鬥」「三氣周瑜」「空城計」等等。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八
《三國演義》這部書的人物形象性格顯露無疑,活靈活現。 也說明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性格好壞都不能隱瞞。所以我們要改掉缺點,每件事做得更好。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首詞寫的是三國時期的事情。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五個時段黃金起義,董卓掌權,群雄曾哥,三分天下,三國歸晉。黃巾起義始於巨鹿人張角。因為看不慣朝政腐敗,因此發動黃巾起義。而劉關張,就只桃園結義為朝廷效力。不久就滅了黃巾軍.劉備的勢力也一天天強起來。皇后的哥哥和進因為誤信他人,招了早有造反一時的董卓進京。 結果何進被十常侍殺後,董卓就掌權了。曹操曾想殺害董卓,但不成功。董卓為拉攏人心,封袁紹為勃海太守。出讓了赤兔駒給呂布,逼的諸侯聯軍抗董,雖敗軍,但最後也給呂布所殺,張飛,關羽,劉備三顧茅廬後請出隱居山林諸葛孔明。諸葛亮提出聯吳抗曹等計劃,使劉備的大業紮下了堅實的基礎。經過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曹操滅了袁紹、呂布,吳,蜀也打退了曹操。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等逐漸去世。蜀吳都歸降魏王司馬炎。三國一統歸西晉。這本書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威風凌凌的關羽衝動魯莽的張飛,昏庸無能的劉禪。謹慎多疑的曹操。 其中,我最喜歡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因為他上次天文下知地理,劉備出謀劃策,建功立業。使他獨據一方,不愧為「臥龍」。可惜與諸葛亮平等的鳳雛龐統不幸遇難落鳳坡。
《三國演義》裡的三顧茅廬,最令我記憶深刻。在這個故事中,我學會了一個道理。你個人只要想學做一件事,就不要怕,遇到挫折要三顧茅廬,只要用你的真誠打動對方,就一定能行。還有一個故事在劉備起兵70萬,水陸並進攻吳為關羽報仇時,張飛衝動鞭打兩個部將,在晚上兩個懷恨在心的部將,因一怒之下殺死了,酒醉未醒的張飛,一代虎將死於非命。也告誡了我不要魯莽行事,意氣用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這是我讀《三國演義》和的感想。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九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翻開三國演義的序言,迎面而來的12個字為三國定了一個格局。
三國裡梟雄無數,人才輩出,每一個英雄人物都令人佩服不已,但每個人的命運又都令人唏噓。劉備,劉皇叔,相貌不凡,雙手過膝,斜目可觀其耳,待人接物仁德寬厚,左右是關張兩名虎將;長坂坡七進七出的趙雲——趙子龍;謀略有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事的諸葛孔明。然而從群雄並起、充滿機會的東漢末年,到曹操手握北方大地孫權牢牢割據江東,劉備卻無數次處於危險之中,風雨飄搖,手中連一萬士兵都沒有,身邊仍是關張趙雲這些老根將軍。將近三十年的時光從未動搖放棄,從未心灰意冷,這樣的劉備,如何讓人不佩服!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曹操——曹阿瞞,年輕時便足智多謀,而且任性好俠、放蕩不羈。當時南陽的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曹操的軍事才能是劉備和孫權都無法相比的,而曹操的求賢若渴,也是他最令人欣賞的地方。鬼才郭嘉因病逝世時,曹操失聲痛哭,「失去郭嘉我曹操如同失去一臂」,而同年,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曹操為了選拔人才,打破了封建德行和門第高低任用官吏的制度,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來賢才和他共同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裡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而來。孫權,也是一方雄主,即有著曹操的用人水準和大局觀,又具備劉備的隱忍氣質,其人生軌跡有如勾踐再生一般,也是在危局中生存發展,但能同患難卻不可同富貴,後期不少諸如陸遜這樣人才因其猜忌被逼死或處置,這也是東吳僅能割據一方而不能一統天下的重要原因,令人不禁扼腕嘆息。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讀到最後司馬懿一統三國,我合上書本,不禁感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但《三國演義》告訴我們的並不僅僅是紛爭,更多的是為人的忠勇、仁厚、豁達以及才智。告訴我們成為曹操一樣的人,擁有劉備的人品,懷有孫權的踏實。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十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靈帝建寧之年(169)起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止這百餘年發生的事情,人物形象生動,其中刻畫了老奸巨猾的曹操,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忠心耿耿的黃蓋,自大義氣的關羽……
「刮骨療毒」寫的就是其中一則。
關羽率軍向樊城進攻,不料被曹軍毒箭射中右臂。關平拔出臂上的弩箭,發現毒性已經入骨,關羽的右臂很快變得青腫,不能正常活動了。但關羽決心攻下樊城,不肯退軍,眾人只好四處求醫。忽然有一天,一個人從江東駕著小船,徑直來到寨前,自報姓華,名佗,字元化,要求面見關羽,來給他醫治。關平一聽,大喜過望。來人竟是天下聞名的神醫華佗!關羽請華佗坐下,命人獻茶,然後問華佗怎麼治?華佗說:「我自有醫治辦法,只是擔心君侯害怕。」關羽大笑道:「我視死如歸,沒什麼好怕的。」華佗說:「立一根標柱,柱上釘一個大鐵環。把手臂穿在鐵環裡,用繩子捆住右臂。我用刀子割開皮肉,刮去骨頭上的箭毒,再敷上藥縫合就沒事了。」關羽稱不用標註鐵環,飲了幾杯酒,人在與馬良下棋。華佗取出尖刀,叫人在下面接汙血,割開皮肉,用刀刮骨,發出了細細碎碎的聲音。關羽臉上也沒有痛苦的表情。
看了這件事,我對關羽生出了由衷的敬佩,多麼有魄力的一個人!即使自己的肉被刮去,也沒有半聲叫聲,反而還鎮定自若地與馬良下棋,若換做是我,怕是華佗連刀都沒動,我就叫著跑開了,哪還能端坐著神情自若?
由這件事,我懂得了男兒流血不流淚,要學會堅強。
三國演義的一個個人物有優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這些「優」這些優在我的成長之路上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