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為何被曹操殺害?

2021-02-13 向前看世界 向後看歷史

孔融,據史書所載,屬志向遠大,才學一般之流,名聲雖佳,大概是由於乃孔聖仲尼二十世嫡孫之故,是否由於四歲時讓過大個的梨子給哥哥姐姐們吃?(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不過可惜的是名士孔融,卻得罪了曹操而被處死的,其實是因為他的「不孝」觀點,受到社會譴責。當時的曹操是「國家元首」,處死他只不過小菜一碟。

孔融與曹操一直不大對付。略舉兩例:史載:當時,年景逢災歲,又加兵禍戰亂,曹操頒布命令禁止釀酒,孔融屢次上書反對,並且書中多有侮辱輕慢之詞句。看來這聖人後裔還兼著高陽酒徒的業餘愛好。

曹操攻佔鄴城後,其子曹丕大有父風,將袁熙留在鄴城的漂亮媳婦甄氏納為己有。曹操本人對兒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家傳功夫倒是沒說什麼,這孔融卻認為這是曹操有意對兒子的縱容,不忿之下,給曹操去了封信:「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這意思是說:武王伐紂勝利,俘獲了紂王的美妃妲己,馬上先賞給了自己的兄弟周公。

影視劇中的孔融

曹操卻不善這等以文字拐彎抹角的罵人伎倆,一時沒醒悟,便於後來請教孔融此句典出何處?孔融得意的回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真正的罵人不吐髒字,這時的曹操啥滋味?

後來曹操北伐烏丸,孔融還是行文嘲諷:「大將軍遠徵,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這是公然幹涉曹操的軍事行為了。不過面對孔融對私人的嘲罵、軍事上的挖苦,曹操還不足以將其置於死地而後快,真正必除孔融的原因是政治上的:

曹操的敵人劉表斷絕了對許都皇帝的供奉後,在漢代人最重視的禮節上又僭越了:仿帝王禮郊祀天地。這是唯有皇帝才有資格幹的活路,曹操好不容易才逮住一次理,立即發給朝臣們討論如何口誅筆伐劉表。

誰知孔融偏上疏為劉表講情,並且引經據典的建議朝廷:「……宜隱郊祀之事,以崇國防。」這是政治立場問題,現在曹操大軍要兵伐荊州,與劉表動真格的了,安知這劉表的同情者在大後方會造些什麼不利於政府的輿論?

所以必須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隱患!

找個殺人的理由實在太簡單了!曹操做的極為漂亮:指使自己相府的丞相軍謀祭酒路粹狀告孔融:「少府孔融,當年在北海時趁王室有難,而招聚一幫不法分子,欲謀不軌!宣傳『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這是公然聲稱不是劉姓也可以做天子!

後來又與孫權的使者談話,誹謗朝廷。尤其不能令人容忍的是:孔融列班九卿,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官儀。

還有,前時曾與白衣百姓禰衡談話,狂蕩放言,說什麼『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繼而與禰衡相互吹捧,禰衡說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答禰衡是『顏回復生』。真乃大逆不道,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建議從重、從嚴、從快給予堅決打擊!」

這前面的數罪哪裡去找什麼證據?最後的一款與禰衡的相互玩笑吹捧又哪裡是什麼罪了?唯有中間一款令孔融百口莫辯的大罪:忤逆大罪!這在漢代標榜以孝治天下的時代,的確是論法該判死刑的!

想想看:父親與兒子沒有什麼情分,兒子不過是父親發洩情慾後的副產品;母親與兒子也談不上什麼恩義,那母親的肚子就像一隻盛東西的瓦罐,兒子生出來,就如同東西從瓦罐裡倒出來,需要感激那裝過他的瓦罐子嗎?

這位聖人之家的成員的戲虐之言成了被定為死罪的鐵證,孔融被斬首棄市!不僅如此,還被滅三族,妻子兒子一同被戮!不過,回過頭來看看,孔融的言行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就是典型的不作就不會死啊!

相關焦點

  • 孔融:曹操你好壞
    孔融這新穎的思維大大啟發了雍正:雍四爺火眼金睛,楞是從「維民所止」中看出「雍正無頭」,然後大開殺戒。孔融在北海逍遙了一陣,被曹操喊回了朝廷。曹操幹掉了董卓,一時成為功臣。起初孔融與曹操的關係還算不錯。 兩人年齡相近,又是文學homie,頗有過推心置腹的溫馨時光。
  •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說孔融不孝的是曹操的軍謀祭酒路粹,曹操指使路粹冤枉孔融,說孔融不孝。因此,曹操就以「不孝」的罪名將孔融殺害。路粹說孔融不孝的根據史是什麼呢?就是孔融曾經說過的那一句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
  • 原來都被寓言故事騙了,長大的孔融並不厲害得罪曹操,被殺害!
    歷史上曹操被稱為一代梟雄,也算得上是一個人物。 曹操能夠在三國留下威名,他背後的幕僚團隊功不可沒。傳說這智囊團的人數有近一百人,只要你有真本事,無論你人品優劣、行為作風,曹操都會提拔重用。但是事實上長大的孔融是好虛名而不切實際。
  • 孔融讓梨世人皆知,為何長大後的孔融,老師從不提起?因為不好說
    東漢末年名士孔融,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他的大名,中國歷史上,孔融一直是一個孝順的典範,他四歲的時候,便懂得主動讓好的梨子給長輩們吃,而孔融十三歲的時候,父親孔宙去世,孔融悲痛過度,竟然需要人攙扶,才能夠站立起來,為此州郡裡面都稱讚他的孝行。
  • 名儒孔融被曹操所誅,是曹操殘暴的原因嗎,曹操:你看他幹了什麼
    孔融自建安元年到朝廷任職,到曹操統一北方,一直都在為曹操舉薦賢才、出謀劃策,但就是這樣一位,曾和曹操並肩奮鬥十多年的親密戰友,在建安十三年,連同一家老小被曹操處死;是什麼讓曹操下定決心處死這一位老戰友呢?是曹操生性殘暴的性格,導致了一代名士的慘死,還是背後另有隱情?請跟隨編者的思路,讓我們一起探秘孔融的死因。
  • 孔融為什麼被殺?就因為曹操看他不順眼嗎?
    在這裡,我想分析一下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而且曹操為何要在南徵前殺孔融。孔融在當時是影響極其深遠的一個人,他不僅是文人,可以說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一代文學大師,也是孔子的後代,十九世孫,也是推行儒學的一代宗師,其身份和成就都十分顯赫,孔融讓梨說的就是他。
  • 孔融臨終哀求曹操放過孩子,9歲兒子說了9字,曹操怒道:一個不留
    wx_fmt=png) 0px 2px / 16px no-repeat;">大圖模式孔融是我國東漢末年非常出色的文學家,才華橫溢,堪稱天下才子鳳毛麟角之人。但是就是這麼一位有著極高文學造詣的名士,卻有著十分悲慘的結局,被曹操親手殺害。在臨死前央求曹操放過他的孩子們,結果卻因為9歲兒子的短短9個字,全部遇難。公元153年,孔融出生在東漢的官吏家庭裡。
  • 孔融讓梨世人皆知,網友說:不僅讓梨還弒母。歷史真有孔融弒母?
    曹操的所作所為令孔融十分的不滿!所以很多次都會與曹操對著幹,來反對曹操錯誤的提議!曹操曾以節約糧食為由下了禁酒的命令,孔融知道後就說成事之人無不飲酒,曹公為何禁酒呢?這句話明顯就是與曹操對著幹!仇恨也就在曹操心裡扎了根!
  • 孔融荀彧和崔琰名滿天下,為何均死於非命?曹操此舉大有深意
    這三個人分別是荀彧、崔琰和孔融。荀彧是曹操手下的文臣之首,智謀無與倫比;崔琰是士族集團的代表人物,在名士中享有很高的聲望;而孔子的後代孔融,更是文壇執牛耳者,在天下士子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曹操在朝堂上實行的「白色恐怖」,引來了很多人的不解。一方面,如荀彧、崔琰等人,都是才學過人之輩,尤其是荀彧,被曹操本人都稱作為「吾之子房」,曹操將其除掉,莫不是自毀長城?
  • 狂傲的孔融遇上曹操必死無疑,曹操殺的就是孔子的後人
    這位孔融倒是心大,不修兵戈,專建學校。這樣肯定是打不過黃巾的。失敗的孔融,找到了此時身為平原相的劉備。這是劉備第一次救孔融。孔融的小命算是保住了,但是城池丟了。屢戰屢敗的孔融沒了安身之地。看了看自己的周邊,不是曹操就是袁紹。孔融壓根兒瞧不上這兩位。孔融也是心一橫,還是跟著劉皇叔吧。於是,孔融投靠了自身羽翼未豐的劉備。這算是劉備第二次救孔融。
  • 孔融讓梨的故事,被廣泛流傳,然而為什麼孔融卻有不孝的罪名?
    其實對於孔融,我們都知道這個人物是很厲害的,在當時的那個朝代真的可以說是無人不曉,然而對於孔融也是比較優秀的士大夫,他的祖先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然而在小時候,孔融就表現出非常優秀的一方面,真的很多人當時都說他是神童,而且可以說是他的名氣就是從小到大的,所以在文壇裡面真的可以說是混的很好啦!
  • 除了孔融讓梨,這些故事你也應該知道,孔融的結局是比較悽慘的
    由於曹操的猜疑,再加上被人的誣陷,曹操給孔融扣上了「欲圖不軌」「誹謗朝廷」等帽子,直接把孔融和他的全家給殺害了。孔融去世的時候只有五十六歲,此前曾經有人勸過孔融不要這麼的剛直不阿。孔融死了之後,沒有熱敢給他收屍,這樣的下場可以說是很悽慘了。下面我們就來講一下關於孔融的故事,除了「孔融讓梨」你還知道關於他的哪些故事呢?
  • 孔融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子女,9歲兒子說了9字,曹操大怒:一個不留
    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遷都遷到了許昌,徵召孔融為江作大臣,後來又升任少府,漢獻帝對孔融很是重視。而孔融與曹操卻很不對盤,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徵伐四方。
  • 課文上有名的《孔融讓梨》中的孔融,最終卻慘死於「不孝之罪」?
    然而,儘管孔融身上打小就表現出了尊老愛幼、禮讓謙虛的高尚品德,但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將孔融處死,並誅殺孔氏全家,其中有條罪責便是「不孝之罪」。孔融到底觸犯了哪條「不孝之罪」,竟會導致被曹操滅門?是孔融假裝仁慈孝敬,後來被曹操揭穿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不孝之罪,只是曹操殺掉孔融的一個藉口。其實曹操早就想除掉孔融這個眼中釘了。
  • 誰能想到孔融是個「戲精」,孔融讓梨的故事竟是他自導自演的?
    而在眾多名人中,孔融算是「出道」最早的,年僅四歲的他因一則「孔融讓梨」的故事成為教科書的道德楷模,從此紅的一發不可收拾。而除了我們都知道的故事外,孔融成名還有其他三部曲。大名士李膺在自家宴請文人雅士,孔融不請自來。李膺並不認識孔融,見到他只是個小孩子,便問其身份。孔融回答說:「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曾是師友,因此我們也算得上的世交了。」
  • 孔融讓梨眾所皆知,可最後卻被曹操弄死,令人唏噓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讓梨的故事,在小的時候,家長和老師們就會經常說這些話給我們聽,就是為了學習孔融這種謙讓的美德。孔融,字文舉,山東曲阜人士。在孔融小的時候,每當吃水果的時候,都是讓哥哥挑大的。孔融每次都去挑小的,大家都覺得非常的奇怪,就問孔融。
  • 孔融因為什麼被殺的?是因為他不孝嗎?真相遠遠沒這麼簡單
    按理說他們之間應該相處得會非常融洽,可為何曹操要不惜一切代價除掉孔融呢?一:孔融的社會影響力太大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孔家在東漢雖說沒有汝南袁氏、弘農楊氏那麼大的影響力,但是孔家也是東漢時期的名門望族。何況孔家還是當時儒家的代表人物,所以孔家在東漢有著不俗的影響力。
  • 孔融被殺前求曹操放過子女,他9歲兒子說了9字,曹操:此人留不得
    後來孔融做了官,那更是了不得了,連曹操都不放在眼裡。公元204年,官渡之戰進入了尾聲,曹操率軍攻下鄴城。當時曹操正帶著曹丕出來增長見識,有沒有長見識不知道,但卻娶回來了一個漂亮老婆,名叫甄姬。 這甄姬是有名的美人,原是袁紹次子袁熙之妻。曹丕看上了娶回去,本來也不算什麼大事,算個戰利品吧。誰想孔融卻嘲諷道:「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
  • 人人都知道「孔融讓梨」,卻不知他拋棄妻子,最後被曹操殺死
    孔融讓梨的故事作為一個兒童啟蒙的教材,大人們都會要孩子學習孔融的這種謙讓精神。但是很少人知道成年後的孔融的性格,以及最後的結局。今天小編就希望和大家一起來討論討論這位歷史上有名的謙讓代表。孔融生於東漢,和曹操是一個年代的,同時孔融作為一個頗具才華的人,也是建安七子之一。
  •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過兒子,9歲兒子說一句,成千古名句
    據《後漢書·孔融傳》中記載:『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在很想的時候就曾聽說過,但是對於孔融長大後的故事,就很少有人了解了。孔融曾死前求曹操放過他兒子,孔融才9歲兒子說了8個字,竟成千古名句!孔融言辭激烈抨議時政,讓曹操痛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