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世人皆知,網友說:不僅讓梨還弒母。歷史真有孔融弒母?

2021-01-08 康康閱歷史

大家小的時候應該都讀過三字經,在三字經裡面就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而裡面的融也就是孔融,就算沒有在三字經裡讀過這句,那也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曾記載他也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通過孔融讓梨就可以知道,他小的時候以恭敬孝順聞名!但是最後卻背上了弒母的名號!孔融弒母這是真的嗎?

其實這個還得從孔融當時所在的歷史背景說起,孔融從小就十分的好學而且出生在一個充滿書墨和官僚的家庭!在漢獻帝即位後,孔融就被十分的重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朝廷上孔融可謂是剛正不阿!也就是因為孔融的這個性格,在朝廷上得罪了很多人!在當時把持朝政的人是董卓,但是孔融也從未害怕,經常與董卓爭辯!董卓也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對孔融可謂是懷恨在心,於是將孔融貶其職位!

圖片來源於網絡

貶到北海任職,所以後來人們也就稱孔融為孔北海!在北海孔融體貼百姓,建立學院,討伐叛軍,做盡好事!也就在漢獻帝遷都後徵召孔融為少府,每次的朝會都會特意詢問孔融的意見,一時間孔融成了漢獻帝的心腹!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後來,曹操又挾持了漢獻帝,通過漢獻帝來命令各個諸侯,也就是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的所作所為令孔融十分的不滿!所以很多次都會與曹操對著幹,來反對曹操錯誤的提議!曹操曾以節約糧食為由下了禁酒的命令,孔融知道後就說成事之人無不飲酒,曹公為何禁酒呢?這句話明顯就是與曹操對著幹!仇恨也就在曹操心裡扎了根!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袁紹大敗以後,曹操喜出望外,所以曹操和曹丕兩人都看上了袁紹的兒媳,最後曹丕迎娶了袁紹的兒媳!在後來孔融知道了這件事情以後就開始了大肆書寫和談論這件事情,曾以紂王比喻曹操!這件事爆發後更是讓曹操恨透了孔融!

圖片來源於網絡

孔融這個人十分灑脫!從不拘泥於禮教條例,孔融曾提出過父母無恩論,也就是說父母與兒女毫無恩親!並且大肆訴說父母無恩,孩子只是父母在歡愉時的一個結果!這句話的意思好像就是說父母才是真愛,孩子只是個意外!孔融還說過就算有糧食給陌生人都不會給父母!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樣的觀點很快就傳開了,也順利的傳到了曹操的耳朵裡,曹操聽到後十分的欣喜!可算抓住了他的小尾巴了!因為這樣的言論顛覆了傳統的觀念違背了所謂的孝道!所以曹操就以這個為理由,將孔融定為弒父弒母之舉!給孔融扣上了不孝的帽子!將他處以死刑,來解除曹操自己的心頭不悅!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我們現在所說的孔融弒母其實並不是孔融真的殺害了自己的母親,而是被曹操所定的罪行!當然孔融提過這個父母無恩論還是一回事呢!真正的歷史誰也說不準!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而他的其實事跡卻鮮為人知,更被傳有弒母之舉
    小時候,我們都聽大人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孔融讓梨。據說,孔融的媽媽給家裡的孩子們買了一盤梨子,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年幼的弟弟先選擇,而孔融拋棄了大個的梨選擇小個的梨,當人們好奇孔融為何選擇小梨子的時候,孔融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 孔融軾母是真的嗎 孔融讓梨背後黑暗真相細思極恐
    但是這樣一位謙遜有禮的人卻被傳弒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還有人給出了孔融讓梨黑暗的解釋,讓我們一起了解下。四歲的孔融讓梨被世人稱頌,但後來發生的事情讓很多人難以理解。不過網上流傳的孔融弒母的事情並不是真的,是謠言罷了。孔融九歲時有一個被通緝的人叫做張儉,此人逃到了孔家開門的正好是孔融,但此事被官府知曉後是要追究責任的,私藏逃犯可是大罪。官府的人說孔融九歲不具備犯罪的能力,此事就被推到了當時孔融讓梨的哥哥身上,最後哥哥孔褒擔下罪責被處死。
  • 孔融讓梨真相
    孔融:我只想說,歷史不容假設,生命沒有回車。少年英雄歷史的囚徒:你16歲那年,一個叫張儉的人受宦官迫害,逃到你們那個地區,他是一個通緝重犯,也是第二次黨錮之禍的發動者,還記得嗎?孔融:當然是記得的。歷史的囚徒:你們家鄉當時有10多戶人家搶著收留他,後來因為跟你哥哥孔褒關係好,他躲到了你們家。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和做學問的根本,因此孝悌總是放在最前面的位置,並且古代還將孝悌的觀念放進幼兒啟蒙讀物中,從小培養,比如三字經中的孔融讓梨,就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在我們心中這則溫馨的預言,視為傳統美德的故事,在外人看來卻頗為不以為然,甚至完全變了味,這是怎麼回事呢?在此之前,先來回顧下這則故事。
  • 「孔融讓梨」被西方解讀為孔融作秀,美國人為啥不理解「禮讓」?
    孔融拿著梨子看著父親認真地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那個大的梨應該留給哥哥吃。」父親聞言十分高興,叫來了家中所有的孩子,當眾表揚了孔融。這件事很快便傳遍了整個曲阜,而孔融讓梨的故事也一直流傳至今,作為人們學習的典範。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還原,孔融不是個簡單小人物
    孔融讓梨的時候雖然說「自己年齡小,按照規矩就該拿小的」,心裡想的卻不是這麼回事。他是該拿小的,是在搶不過比自己大的哥哥們的前提下拿的小個兒的梨,還得說是在哥哥讓著他的基礎上才能拿到最小個兒的梨,如果他的五位哥哥不懂事,或許,孔融連梨核都看不到。
  • 為什麼「孔融讓梨」不理解「禮讓」?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中國古文字故事被納入小學課本,形成了「孔融讓梨」成語,孔融的行為也成為家長和老師教育孩子的榜樣,從小就教導小孩子要謙虛。一般來說,孔融讓梨是一個褒義的典故。然而當孔融讓梨的故事傳播到美國時,美國人對其內涵有不同的解讀,他們不同意所謂的謙虛行為,但認為這是小孩子炫耀,他所倡導的價值觀也是錯誤的。
  • 「孔融讓梨我不讓」怎麼就有理了
    「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這是上海一小學的語文閱讀題,閱讀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學生在試卷上寫下「我不會讓梨」的答案後,得到老師一個紅叉。孩子的父親把試捲髮到微博上,引起熱議。就目前的投票數看,大多數網友認為孩子沒錯,因為孩子說的是真話,讓不讓梨是個人的選擇。
  • 「孔融讓梨」火到美國,卻被當地另類解讀:小孩子作秀
    《三字經》內容淺顯易懂,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三字一句看起來簡單,但這其中包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內容,對兒童的啟蒙有著深遠的意義與作用,並且其思想價值與文化魅力也是被世人認可的,可謂是經典永流傳。《三字經》裡有這樣一句話「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 當儒家的「孔融讓梨」被儒家的「格物致知」解讀後~
    因為在儒家發展過程中,不少人掉進了狹隘的「標籤化」陷阱,為了充斥門面或強行教化,或者為了宣傳的方便,事物或事件的「格物致知」不僅被忽略,反而被刻意模糊,甚至被強行引導方向,以便為自己的理念服務!也就是,儒家的求實精神敗給了求事,許多事被片面地解讀到符合自己理念的方向。比如在《三字經》中被奉為謙讓美德經典案例的「孔融讓梨」。
  • 趙玉成:「孔融讓梨」是個失敗的教育樣本
    趙玉成 學者一次小學一年級語文考試,答完了「孔融讓梨」之後,題目繼續問:「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結果一位上海小學生寫「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大大的叉。這名小學生說4歲的孔融不會這樣做,才這樣寫答案,並堅信沒有答錯。
  • 親子共讀——《孔融讓梨》
    編輯:趙   娟             審核:鞏四棉  李紅梅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
  • 除了孔融讓梨,這些故事你也應該知道,孔融的結局是比較悽慘的
    由於曹操的猜疑,再加上被人的誣陷,曹操給孔融扣上了「欲圖不軌」「誹謗朝廷」等帽子,直接把孔融和他的全家給殺害了。孔融去世的時候只有五十六歲,此前曾經有人勸過孔融不要這麼的剛直不阿。孔融死了之後,沒有熱敢給他收屍,這樣的下場可以說是很悽慘了。下面我們就來講一下關於孔融的故事,除了「孔融讓梨」你還知道關於他的哪些故事呢?
  • 孔融讓梨世人皆知,為何長大後的孔融,老師從不提起?因為不好說
    東漢末年名士孔融,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他的大名,中國歷史上,孔融一直是一個孝順的典範,他四歲的時候,便懂得主動讓好的梨子給長輩們吃,而孔融十三歲的時候,父親孔宙去世,孔融悲痛過度,竟然需要人攙扶,才能夠站立起來,為此州郡裡面都稱讚他的孝行。
  • 孔融讓梨眾所皆知,可最後卻被曹操弄死,令人唏噓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讓梨的故事,在小的時候,家長和老師們就會經常說這些話給我們聽,就是為了學習孔融這種謙讓的美德。孔融,字文舉,山東曲阜人士。在孔融小的時候,每當吃水果的時候,都是讓哥哥挑大的。孔融每次都去挑小的,大家都覺得非常的奇怪,就問孔融。
  • 孔融讓梨於哥哥,哥哥這樣報答他……
    「孔融讓梨」是經典的少兒故事,從小時候就告知我們要學習孔融,懂得謙讓。當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孔融的時候,而他那位吃到大梨的哥哥在歷史上又是什麼結局呢?孔融,字文舉,出生於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為孔子的二十世孫。
  • 孔融讓梨,我們從小就知道的孔融,長大後的結局是什麼樣呢?
    作為中國傳統美德教育的必讀故事,孔融讓梨可謂家喻戶曉,幾乎每個小朋友都聽過媽媽講過這個故事。孔融讓梨的故事插畫孔融,生於東漢末年,對,就是你知道的漢末三國時期,和曹操不但是一個時代,還在曹操手下當官呢。當然,名義上是在當時的皇帝——漢獻帝手下當官。只是當時的漢獻帝,不過是曹操手裡的牽線木偶而已。
  • 孩子突然不再「孔融讓梨」,還說是老師教的?何方老師如此另類
    《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了千年,世人對恭謙禮讓、把大梨讓給他人自己吃小梨的孔融讚譽不停。從古到今,鮮少有人曾對故事裡強調的「恭謙禮讓」有過異議。不過,鮮少有,不代表沒有。這不,不一樣的聲音在同事大李家出現了。同事大李家的孩子念一年級了,從小乖巧有禮。
  •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 改革要有「孔融讓梨」的精神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當前改革進入了「攻堅區」和「深水區」,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幹可能不犯錯,但要承擔歷史責任。必須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在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第十二次全體會議上,李克強進一步指出,「改革是最大紅利,其目的就是讓廣大人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