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許多,比如,尊老愛幼、愛國、見義勇為、仁愛、謙讓等,今天的主題便是謙讓。巴爾扎克也曾說過「謙讓是身體的良心。」而「孔融讓梨」是我們古代膾炙人口的表現謙讓的故事。
傳說中的孔融讓梨
《三字經》我們從小就會熟讀會背的傳統啟蒙教材,它是由宋代王應麟所專著的,後有改動。《三字經》內容淺顯易懂,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三字一句看起來簡單,但這其中包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內容,對兒童的啟蒙有著深遠的意義與作用,並且其思想價值與文化魅力也是被世人認可的,可謂是經典永流傳。
《三字經》裡有這樣一句話「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意思是在漢代有一位小朋友,叫孔融,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知道要把大一點的梨讓給哥哥吃,自己選擇小一點的吃,這種尊敬兄長,友愛兄長,與人謙讓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懂得的。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孔融,生於東漢,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相傳孔融小時候非常的聰明伶俐,不僅孝順父母,而且友愛兄弟,更是遇事不慌張,處理事情來頭頭是道,兄弟姐妹眾多,也從不爭寵搶愛,和兄弟姐妹相處的非常和諧,深得父母的喜愛。
而《三字經》中的故事,便是孔融小的時候所經歷一件讓人稱讚的「讓梨」事件。孔融有五個哥哥和一個年幼的弟弟,有一天,父親買了梨回家,一盤梨放在桌上,懂事的哥哥讓弟弟先拿,孔融便上前拿梨,按照常人的思維,第一個先選擇定會拿一個又大又好的,但是孔融他卻挑了一個最小的。
父親看到了雖很疑惑,但內心感到欣慰,便問他「這麼多的梨,明明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說他比哥哥小,要把大的留給哥哥們,比弟弟大,要讓弟弟吃大的。孔融的父親聽了,非常高興,不斷誇獎他:「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友愛兄弟的好孩子。」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便流傳下來。
在美國成反面教材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我們從小就熟知的,這則故事是教育我們學習孔融謙讓的傳統美德,但是這個故事流傳到了美國,卻變了味道,成了一篇反面教材的寓言故事。
在美國人的眼裡,孔融讓梨是父母故意購買了大小不均等的梨子讓孔融選擇,再做出了謙讓兄長的「作秀行為」。並且作為第一個選擇梨子的人,就應為自己著想,滿足自己的胃口,選擇符合自己心意的梨子,不應為了所謂的「謙讓」,而做出違背自己心意的選擇,這樣會使孩子的天性得不到釋放。因為謙讓別人而隱藏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表裡不一的行為,更是虛偽的表現。
美國人認為,孔融或許是不喜歡吃梨,但又礙於父母兄長的面子不能直說,所以編出了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拒絕大的梨子,這既能顯得自己有禮貌、謙讓兄長,達到了作秀的目的,又能逃避吃大的梨子,一舉兩得。
另外美國人還認為,孔融的父親是一個非常不負責任的父親,沒有盡到自己的公正的責任,不把梨子給孩子們分好,卻讓一個年僅四歲的孩子來分配,這是一種沒擔當的表現,所以責怪他的父親是一個推卸責任,沒有擔當的人。
出現這種分歧,並不能說誰對誰錯,只是因為兩國的文化環境,生活習慣不同。美國人認為任何事都不能壓迫人的天性,要以釋放天性為己任。心裡有什麼就說什麼,把心直口快貫徹到底,就算不能做到心直口快,但也不能心口不一做一個虛偽的人,這種行為是被人唾棄的。
而且在其位謀其職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則,謀其職首先就是不推卸責任,做好本職工作就朝成功邁進了一大步。
謙讓是一種美德
這個故事是在作秀嗎?當然不是。在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或許會有一些別有用心的家長教給孩子要禮讓「三個回合」,但這也只是個別。大多數的家長會告訴孩子要發揚傳統美德,向孔融學習,要做一個有禮貌、懂謙讓的好孩子。
說到孔融父母故意買大小不一的梨來讓孔融「作秀」。請問誰可以買到大小一模一樣的水果,俗話說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葉子,水果也是如此,買水果都要買一模一樣的?那也太完美主義了吧。孔融喜不喜歡吃梨,這個問題也無從考問,畢竟這是歷史文學,年代久遠。
對於孔融的父親推卸責任這一說法,這並不是什麼責任與否,一家人一起吃個梨還要父親分好,這才是壓迫天性,把所有的事情都給孩子安排好,這是從小培養「啃老」的習慣嗎?讓父親分好梨子才是美國人說的壓迫天性,沒有自我意識,我們中國講究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並能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
謙讓會壓迫天性嗎,當然不會,遇到喜歡的東西確實應該毫不猶豫的得到它,就應該做到喜歡哪個拿哪個,雖然孔融也想吃大的梨子,但是心裡想著兄弟,想把大的梨留給哥哥弟弟,這是謙讓,但也不僅僅是謙讓,更是從側面體現出在日常生活中,孔融和兄弟姐妹相處融洽,情意深重啊。
謙讓不是作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公交車上都會有貼著「老幼病殘孕專坐」,坐公交遇到了這些特殊人群,主動讓個座,這便是謙讓。
而且謙讓是我們友愛別人的表現,並不是說我們軟弱,更不是屈服。從古自今謙讓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他們都是作秀嗎,都願意委屈自己演一場戲?
謙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我們不僅要把它當做美德,更要學習這個美德,我們應當傳承它,讓這份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就像高爾基曾說過的「你要記住,永遠要愉快地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裡拿取。」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