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於哥哥,哥哥這樣報答他……

2021-01-08 歷史苑故事集

「孔融讓梨」是經典的少兒故事,從小時候就告知我們要學習孔融,懂得謙讓。

當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孔融的時候,而他那位吃到大梨的哥哥在歷史上又是什麼結局呢?

孔融,字文舉,出生於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為孔子的二十世孫。

東漢末年,那時國家已經烏煙瘴氣,宦官專權,無法無天,他們為了一己之私,殘害忠良。

當時有一位名仕叫張儉,當年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為了保命,張儉被迫逃亡, 投奔了他的好友,孔融的哥哥孔褒。

當時孔褒正好外出不在家,而他們的父親孔宙也已經去世,於是16歲的孔融就成了當家人,張儉一看到年輕的孔融,覺得他太小,不能主事,於是轉身就走。

孔融連忙說:「哥哥不在,難道我就不能做東道主嗎?」果斷地收留了張儉,殊不知,這給家裡帶來了多大的禍事!

要知道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孔家收留張儉的消息很快被傳出去了,張儉趕緊就逃了。張儉這一逃,來抓捕的官差就把罪責怪到孔融家裡。

於是把孔融和孔褒一起抓了起來,可是該判誰呢?與張儉有交情的是孔褒,收留他的卻是孔融。

要知道窩藏朝廷命犯,可是死罪,要殺頭的。

兄弟倆在牢裡就爭起來了,爭相說罪在自己。辦案的官員從未看到這種情況,又由於孔家在當地頗有名望,不敢把兩人一起殺了,於是找到孔融的母親。

孔融母親說,應該由家裡年長的人承擔,現在我們家的當家人是我,殺我就行!

一家三口爭著去死,辦案的人徹底懵了!趕緊上報給皇上,這位昏聵的漢獻帝御筆一批,直接殺了孔褒。

而孔家這一門捨己為人的英勇事跡也就流傳至今。只是我們只知道「孔融讓梨」,卻很少知道孔褒「捨身救弟」……

END

別走………點個讚再走。

關注「歷史苑故事集」,給您帶來更多歷史趣事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給哥哥,哥哥用什麼還了他?最後曹操還以不孝之名處死他
    孔融4歲讓梨的故事大家應該都清楚,大家都誇讚他懂的謙讓,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後來孔融讓梨的故事就被寫入了《三字經》中,而《三字經》就是我國傳統的啟蒙教材,就這樣孔融讓梨的故事在中國就流傳了開來。孔融4歲把大一點的梨讓給了哥哥,可是長大之後,哥哥卻用更加珍貴的東西還給了他,那哥哥到底用什麼還的他呢?而且孔融最後竟然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出色的,這中間又發生了什麼事情,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東漢末年,宦官當道,朝中被這些宦官搞得一團亂,皇帝昏庸無道,親近賢臣而疏遠小人,宦官的地位被捧得越來越高。
  • 孔融讓梨的背後:被讓梨的哥哥吃了個大梨,卻因此搭上自己的性命
    說到孔融讓梨,大家都知道,小學語文課本的內容,那是老師要求必須背會的一課。隨著這篇課文的學習,在我們幼小的心裡便深深的佩服孔融,一個幾歲的小孩就懂得謙讓,真是值得學習。自然老師們的口中也經常會說,要向孔融的這種精神學習,從小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 很多人知道孔融將大梨讓給哥哥,卻很少人知道後來哥哥讓他一條命
    孔融的名望很高,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畢竟很多人都是聽著"孔融讓梨"的故事長大的。孔融兄弟之間和諧友愛的關係流傳了一千多年。但是相對於"孔融讓梨"的其樂融融,孔融兄弟還有一件充滿血腥色彩,但同樣能夠證明他們的感情的事情。在"黨錮之禍"中,孔融的哥哥孔褒將命讓給了孔融。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還原,孔融不是個簡單小人物
    孔融讓梨的時候雖然說「自己年齡小,按照規矩就該拿小的」,心裡想的卻不是這麼回事。他是該拿小的,是在搶不過比自己大的哥哥們的前提下拿的小個兒的梨,還得說是在哥哥讓著他的基礎上才能拿到最小個兒的梨,如果他的五位哥哥不懂事,或許,孔融連梨核都看不到。
  • 親子共讀——《孔融讓梨》
    編輯:趙   娟             審核:鞏四棉  李紅梅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小小故事,大大疑惑相信我們在小學的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這篇課文,故事是這樣的:孔融是漢末建安七子之一,據說孔融年幼時就聰敏好學。四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歌,而且他非常懂禮,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為「讓梨」的故事而出名。據說有一天孔融的父親的朋友前來拜訪,帶來了一盤梨。父親讓孔融和兄弟們分享。
  • 孔融軾母是真的嗎 孔融讓梨背後黑暗真相細思極恐
    但是這樣一位謙遜有禮的人卻被傳弒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還有人給出了孔融讓梨黑暗的解釋,讓我們一起了解下。司馬光七歲砸缸救人、曹衝六歲稱象,孔融四歲讓梨出名更早,從小便頂著巨大的光環長大成人,在萬眾矚目下長大的孔融,一件小事都會被放大。四歲的孔融讓梨被世人稱頌,但後來發生的事情讓很多人難以理解。
  • 孔融讓梨真相
    孔融:那是很世俗的觀點,簡直爛透了。七子裡面,除我之外,都與曹操關係很鐵,後來我還被幹掉了,如果這樣來評價一個人的一生,不是很庸俗嗎?我很遺憾。歷史的囚徒:確實,你倒是建安七子裡名氣最大的一個,其他人,不管是陳琳、王粲、徐幹,還是阮瑀、應瑒、劉楨,幾乎是素人,只有你,與曹氏父子齊名,幾千年來被人們牢牢地記住。孔融:過獎了,那只是江湖朋友們的抬舉!
  •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 為什麼「孔融讓梨」不理解「禮讓」?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中國古文字故事被納入小學課本,形成了「孔融讓梨」成語,孔融的行為也成為家長和老師教育孩子的榜樣,從小就教導小孩子要謙虛。一般來說,孔融讓梨是一個褒義的典故。然而當孔融讓梨的故事傳播到美國時,美國人對其內涵有不同的解讀,他們不同意所謂的謙虛行為,但認為這是小孩子炫耀,他所倡導的價值觀也是錯誤的。
  • 誰能想到孔融是個「戲精」,孔融讓梨的故事竟是他自導自演的?
    判斷一位古人是否夠出名的原則,便是看他在中小學教科書上出現的頻率。而在眾多名人中,孔融算是「出道」最早的,年僅四歲的他因一則「孔融讓梨」的故事成為教科書的道德楷模,從此紅的一發不可收拾。而除了我們都知道的故事外,孔融成名還有其他三部曲。
  • 請不要跟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故事1 孔融讓梨「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我們傳統文化中非常有名的道德常識素材,我們這一代人基本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來,一起回顧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怎樣的。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 「孔融讓梨」火到美國,卻被當地另類解讀:小孩子作秀
    《三字經》裡有這樣一句話「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意思是在漢代有一位小朋友,叫孔融,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知道要把大一點的梨讓給哥哥吃,自己選擇小一點的吃,這種尊敬兄長,友愛兄長,與人謙讓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懂得的。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孔融,生於東漢,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
  • 你所不知道的孔融讓梨故事
    孔融讓梨故事遍布各類兒童讀物甚至教材。原意是想借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小朋友要懂得謙讓的。可是最近發現,現在的故事成了這樣子: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卻沒人知道他最後因不孝獲罪,還害死全家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卻沒人知道他最後因不孝獲罪,還害死全家小的時候,家長和老師都用孔融讓梨這個例子來教育我們要友愛兄弟,懂得謙虛禮讓,也因此讓我們記住了孔融這個名人。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孔融長大之後都做了什麼,下場如何。
  • 4歲孔融就懂得讓梨,孔融長大後怎樣了?別傻,老師才不好意思說
    孔融讓梨的故事,盡人皆知,我們小時候在課本裡就讀到了這樣的故事,教導我們要尊敬長輩,將大的好的東西主動讓給兄長父輩。因為這個故事的烘託,孔融一下子成了名人,我們都尊敬他,也都崇拜模仿他,認為他這樣的品德——當時他才四歲啊!大有可為,可長大後的孔融發展怎樣了?老師為何從不告訴我們?別傻了,老師那是不好意思說出口啊!
  • 《孔融讓梨》——二胎家庭老大最厭惡的故事,沒有之一!
    據說在孔融小時候,父親曾買了一袋梨子,下意識地將最大的梨遞給他。沒想到孔融搖搖頭拒絕了,並拿了最小的那顆梨,說道:「我年紀小,理應吃最小的那一個,大的梨就留給哥哥吧。」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流傳了下來,成為了父母教授孩子學會謙讓的最佳故事。
  • 「孔融讓梨」的故事人人知曉,他長大成人後怎麼樣了?
    從小我們都在課本上學習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以說是人人知曉,人們都稱讚他小小年紀就懂得謙讓,只是,他長大成人後卻因「不守禮教」被人指控,後來他又怎樣了?小小年紀贏得眾人的肯定孔融,東漢末年時期的文學家,字文舉,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也是當時的建安七子之一。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而他的其實事跡卻鮮為人知,更被傳有弒母之舉
    小時候,我們都聽大人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孔融讓梨。據說,孔融的媽媽給家裡的孩子們買了一盤梨子,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年幼的弟弟先選擇,而孔融拋棄了大個的梨選擇小個的梨,當人們好奇孔融為何選擇小梨子的時候,孔融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 「孔融讓梨」被西方解讀為孔融作秀,美國人為啥不理解「禮讓」?
    他自小聰明機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小小年紀就已攻讀名家詩賦,並且十分注重禮節,因此父母和其他長輩特別喜愛孔融。在他四歲那年,有一天,父親買了一些梨子帶回家,洗乾淨盛上桌後,特意挑了一個最大的梨子遞給了孔融。父親以為孔融會很開心,誰料,孔融竟搖搖頭,拒絕了父親,轉而從盤中揀了最小的梨子吃。父親十分不解,問孔融為什麼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