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是經典的少兒故事,從小時候就告知我們要學習孔融,懂得謙讓。
當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孔融的時候,而他那位吃到大梨的哥哥在歷史上又是什麼結局呢?
孔融,字文舉,出生於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為孔子的二十世孫。
東漢末年,那時國家已經烏煙瘴氣,宦官專權,無法無天,他們為了一己之私,殘害忠良。
當時有一位名仕叫張儉,當年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為了保命,張儉被迫逃亡, 投奔了他的好友,孔融的哥哥孔褒。
當時孔褒正好外出不在家,而他們的父親孔宙也已經去世,於是16歲的孔融就成了當家人,張儉一看到年輕的孔融,覺得他太小,不能主事,於是轉身就走。
孔融連忙說:「哥哥不在,難道我就不能做東道主嗎?」果斷地收留了張儉,殊不知,這給家裡帶來了多大的禍事!
要知道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孔家收留張儉的消息很快被傳出去了,張儉趕緊就逃了。張儉這一逃,來抓捕的官差就把罪責怪到孔融家裡。
於是把孔融和孔褒一起抓了起來,可是該判誰呢?與張儉有交情的是孔褒,收留他的卻是孔融。
要知道窩藏朝廷命犯,可是死罪,要殺頭的。
兄弟倆在牢裡就爭起來了,爭相說罪在自己。辦案的官員從未看到這種情況,又由於孔家在當地頗有名望,不敢把兩人一起殺了,於是找到孔融的母親。
孔融母親說,應該由家裡年長的人承擔,現在我們家的當家人是我,殺我就行!
一家三口爭著去死,辦案的人徹底懵了!趕緊上報給皇上,這位昏聵的漢獻帝御筆一批,直接殺了孔褒。
而孔家這一門捨己為人的英勇事跡也就流傳至今。只是我們只知道「孔融讓梨」,卻很少知道孔褒「捨身救弟」……
END
別走………點個讚再走。
關注「歷史苑故事集」,給您帶來更多歷史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