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這個中國古代人物故事被收入在小學教科書中,並且形成了「孔融讓梨」的成語,孔融的這種行為也成為了家長和老師教導小孩的範本,教導小孩子從小懂得謙讓。總體來說,孔融讓梨是一個含有褒義的典故。
可是當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到美國時,其內涵卻被美國人另類解讀,他們並不認同這種所謂謙讓的行為,反而認為這是小孩子在作秀,其所倡導的價值觀也是虛假的。那麼為什麼同樣一個典故在不同的國家會引起完全相反的兩種解讀呢?這主要取決於兩個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
孔融讓梨典故始末
孔融,字文舉,是東漢曲阜人。他自小聰明機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小小年紀就已攻讀名家詩賦,並且十分注重禮節,因此父母和其他長輩特別喜愛孔融。在他四歲那年,有一天,父親買了一些梨子帶回家,洗乾淨盛上桌後,特意挑了一個最大的梨子遞給了孔融。父親以為孔融會很開心,誰料,孔融竟搖搖頭,拒絕了父親,轉而從盤中揀了最小的梨子吃。
父親十分不解,問孔融為什麼這樣做。孔融拿著梨子看著父親認真地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那個大的梨應該留給哥哥吃。」父親聞言十分高興,叫來了家中所有的孩子,當眾表揚了孔融。這件事很快便傳遍了整個曲阜,而孔融讓梨的故事也一直流傳至今,作為人們學習的典範。
孔融讓梨在中國的理解
一個只有四歲的小孩子,尚且知道長幼有序,雖然自己深受父母喜愛,甚至比兄長的名聲還大,但是他還能保持一顆恭敬謙卑的心,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凡事都要懂得謙讓。這個故事之所以帶上了這樣的文化內涵,是與中國傳統的道德禮教和道德倡導以及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中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愛。愛人、愛己、愛國家、愛生命、愛萬物。因為有愛,才有敬畏。而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最注重長幼尊卑有序,因此謙和、懂禮成為了每個家庭教導子女的範本,這種典故也就順利地在中國文化中流傳下來。
與此類似的典故還有六尺巷的故事。兩家人為了爭房子之間的空地,拼命向外擴充地界,家人甚至修書一封遠寄千裡到宅主傅以漸的手上。可傅以漸看過信後提筆淡淡寫道: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到回信後,默默將牆向後移了三尺,鄰居見狀也很慚愧,也向後移了三尺,從此兩家之間就有了一道六尺巷。六尺巷也同樣成為禮讓謙和的代名詞。
孔融讓梨在美國人眼中的扭曲理解
美國是一個崇尚自由、公平,奉行個人主義的國家。他們信奉個人英雄主義,相信個人的力量足夠改變整個社會。同時他們還追求平等和自由。從如今疫情時期美國人對人身自由的極致追求中就可見一斑。
在他們眼中,只有做到絕對的公平才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分梨的事情同樣發生在美國家庭中,除非是孩子們自己主動要求選擇小的那一個,否則他們會把梨子切成等份,然後平均地分給每一個孩子,表示自己的一視同仁,教導孩子們要公平。
而且他們並不會允許其中某一個孩子進行水果的分配。因為無論哪一個孩子進行分配,都會使其他孩子心生不滿,而且讓一個四歲的孩子分離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選擇。這件本該由家長公平地完成的事情卻推給了一個四歲的孩子,這無疑是一種責任的推卸。
即使拋除了讓孩子分配這件事本身的「不公平」,美國人本身的價值觀也是不贊同這件事的。他們提出了一個假設,假設孔融本身很喜歡吃梨,並且內心也想要拿到最大的梨,那麼孔融的這種行為就是一種虛偽、隱藏自己內心真實欲望的一種虛假行為,因此不可取。
如果孔融本身根本就不喜歡吃梨,那他的這種行為就根本與謙卑禮讓無關,只不過是找了一個堂而皇之,甚至令世人所大為稱讚的理由將自己原本就不喜歡的東西推給了別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美國人之所以會以這樣的方式對孔融讓梨的典故進行扭曲理解,實際上是因為美國固有的文化背景沒有謙讓的文化價值觀。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要將本來屬於自己的東西無償分享給其他人,他們覺得這種行為不僅做作,而且十分虛偽。
孔融讓梨在中國的現代意義
雖然中美兩國對孔融讓梨的典故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但是在中國自古以來謙和禮讓的文化背景下,孔融讓梨始終是有著積極意義的。但是我們所推崇的「讓」,並不是完全不顧及自己,毫無原則的「讓」,而是在自己可接受範圍內,對一些不涉及原則問題的事情禮讓。
孔融讓梨究其根本是探究得失的問題。這個典故中,看似孔融失去了最大的例子,好像吃了虧,但是他收穫的是家人的和睦相處,是大人們的讚賞以及後人的稱讚和學習。由此可見,孔融得到的遠比他失去的要寶貴的多。
中國有句古話叫:「吃虧是福」。很多年輕人都不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因為我們受眼界狹隘的影響,往往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在眼前得失背後所蘊含的根本,而這根本,往往就是我們窮極一生想要得到卻怎麼也得不到的事物。孔融讓梨,不僅是代表著中華文化倡導的禮教,更是一種處世的智慧。
對於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我們不能說哪個一定是對,哪個一定是錯的,因為每一種觀點背後都是本國文化和傳統所支撐的,都是他們各自信奉為真理的價值觀所作出的判斷。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在兩種衝突的觀念中找到符合我們現代中國的價值觀。透過表象看內涵,挖掘出這則寓言真正想要告訴我們的智慧。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