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被西方解讀為孔融作秀,美國人為啥不理解「禮讓」?

2021-01-08 奈落瑾夢

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這個中國古代人物故事被收入在小學教科書中,並且形成了「孔融讓梨」的成語,孔融的這種行為也成為了家長和老師教導小孩的範本,教導小孩子從小懂得謙讓。總體來說,孔融讓梨是一個含有褒義的典故。

可是當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到美國時,其內涵卻被美國人另類解讀,他們並不認同這種所謂謙讓的行為,反而認為這是小孩子在作秀,其所倡導的價值觀也是虛假的。那麼為什麼同樣一個典故在不同的國家會引起完全相反的兩種解讀呢?這主要取決於兩個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

孔融讓梨典故始末

孔融,字文舉,是東漢曲阜人。他自小聰明機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小小年紀就已攻讀名家詩賦,並且十分注重禮節,因此父母和其他長輩特別喜愛孔融。在他四歲那年,有一天,父親買了一些梨子帶回家,洗乾淨盛上桌後,特意挑了一個最大的梨子遞給了孔融。父親以為孔融會很開心,誰料,孔融竟搖搖頭,拒絕了父親,轉而從盤中揀了最小的梨子吃。

父親十分不解,問孔融為什麼這樣做。孔融拿著梨子看著父親認真地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那個大的梨應該留給哥哥吃。」父親聞言十分高興,叫來了家中所有的孩子,當眾表揚了孔融。這件事很快便傳遍了整個曲阜,而孔融讓梨的故事也一直流傳至今,作為人們學習的典範。

孔融讓梨在中國的理解

一個只有四歲的小孩子,尚且知道長幼有序,雖然自己深受父母喜愛,甚至比兄長的名聲還大,但是他還能保持一顆恭敬謙卑的心,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凡事都要懂得謙讓。這個故事之所以帶上了這樣的文化內涵,是與中國傳統的道德禮教和道德倡導以及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中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愛。愛人、愛己、愛國家、愛生命、愛萬物。因為有愛,才有敬畏。而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最注重長幼尊卑有序,因此謙和、懂禮成為了每個家庭教導子女的範本,這種典故也就順利地在中國文化中流傳下來。

與此類似的典故還有六尺巷的故事。兩家人為了爭房子之間的空地,拼命向外擴充地界,家人甚至修書一封遠寄千裡到宅主傅以漸的手上。可傅以漸看過信後提筆淡淡寫道: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到回信後,默默將牆向後移了三尺,鄰居見狀也很慚愧,也向後移了三尺,從此兩家之間就有了一道六尺巷。六尺巷也同樣成為禮讓謙和的代名詞。

孔融讓梨在美國人眼中的扭曲理解

美國是一個崇尚自由、公平,奉行個人主義的國家。他們信奉個人英雄主義,相信個人的力量足夠改變整個社會。同時他們還追求平等和自由。從如今疫情時期美國人對人身自由的極致追求中就可見一斑。

在他們眼中,只有做到絕對的公平才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分梨的事情同樣發生在美國家庭中,除非是孩子們自己主動要求選擇小的那一個,否則他們會把梨子切成等份,然後平均地分給每一個孩子,表示自己的一視同仁,教導孩子們要公平。

而且他們並不會允許其中某一個孩子進行水果的分配。因為無論哪一個孩子進行分配,都會使其他孩子心生不滿,而且讓一個四歲的孩子分離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選擇。這件本該由家長公平地完成的事情卻推給了一個四歲的孩子,這無疑是一種責任的推卸。

即使拋除了讓孩子分配這件事本身的「不公平」,美國人本身的價值觀也是不贊同這件事的。他們提出了一個假設,假設孔融本身很喜歡吃梨,並且內心也想要拿到最大的梨,那麼孔融的這種行為就是一種虛偽、隱藏自己內心真實欲望的一種虛假行為,因此不可取。

如果孔融本身根本就不喜歡吃梨,那他的這種行為就根本與謙卑禮讓無關,只不過是找了一個堂而皇之,甚至令世人所大為稱讚的理由將自己原本就不喜歡的東西推給了別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美國人之所以會以這樣的方式對孔融讓梨的典故進行扭曲理解,實際上是因為美國固有的文化背景沒有謙讓的文化價值觀。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要將本來屬於自己的東西無償分享給其他人,他們覺得這種行為不僅做作,而且十分虛偽。

孔融讓梨在中國的現代意義

雖然中美兩國對孔融讓梨的典故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但是在中國自古以來謙和禮讓的文化背景下,孔融讓梨始終是有著積極意義的。但是我們所推崇的「讓」,並不是完全不顧及自己,毫無原則的「讓」,而是在自己可接受範圍內,對一些不涉及原則問題的事情禮讓。

孔融讓梨究其根本是探究得失的問題。這個典故中,看似孔融失去了最大的例子,好像吃了虧,但是他收穫的是家人的和睦相處,是大人們的讚賞以及後人的稱讚和學習。由此可見,孔融得到的遠比他失去的要寶貴的多。

中國有句古話叫:「吃虧是福」。很多年輕人都不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因為我們受眼界狹隘的影響,往往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在眼前得失背後所蘊含的根本,而這根本,往往就是我們窮極一生想要得到卻怎麼也得不到的事物。孔融讓梨,不僅是代表著中華文化倡導的禮教,更是一種處世的智慧。

對於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我們不能說哪個一定是對,哪個一定是錯的,因為每一種觀點背後都是本國文化和傳統所支撐的,都是他們各自信奉為真理的價值觀所作出的判斷。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在兩種衝突的觀念中找到符合我們現代中國的價值觀。透過表象看內涵,挖掘出這則寓言真正想要告訴我們的智慧。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孔融讓梨」不理解「禮讓」?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中國古文字故事被納入小學課本,形成了「孔融讓梨」成語,孔融的行為也成為家長和老師教育孩子的榜樣,從小就教導小孩子要謙虛。一般來說,孔融讓梨是一個褒義的典故。然而當孔融讓梨的故事傳播到美國時,美國人對其內涵有不同的解讀,他們不同意所謂的謙虛行為,但認為這是小孩子炫耀,他所倡導的價值觀也是錯誤的。
  • 「孔融讓梨」是謙恭禮讓彰顯美德的故事,為何被西方人當成是作秀
    在晚年,他曾到北海國為相,把這個小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發揮了卓越的管理才能。孔融是儒學鼻祖孔子的20世孫,對儒學的鑽研,自小就養成習慣,並且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向先祖致敬,證明自己對儒學是發自內心的喜愛。「孔融讓梨」的故事,恰恰就是孔融用實際行動傳播儒學精神的典型事件。這個故事一直躺在小學語文課本裡,教育了一代代人。
  • 美國人另類解讀「孔融讓梨」:不是謙讓,是在作秀,是虛偽的表現
    對此,孔融的回答是:「我年齡小,所以吃的不多,按道理應該拿小的吃。」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了謙讓,被親戚們看作是一個奇才。千百年來,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人們凡事要遵守公序良俗,要有謙讓的美德等。然而,美國人看了這個故事後,另類解讀孔融,說孔融是在作秀。在美國人看來,孔融也想吃個頭較大的梨,但他知道自己要拿小的才會贏得大人們的青睞與表揚,所以他違背了自己最初的意願,選擇了小的。
  • 「孔融讓梨」火到美國,卻被當地另類解讀:小孩子作秀
    在美國人的眼裡,孔融讓梨是父母故意購買了大小不均等的梨子讓孔融選擇,再做出了謙讓兄長的「作秀行為」。並且作為第一個選擇梨子的人,就應為自己著想,滿足自己的胃口,選擇符合自己心意的梨子,不應為了所謂的「謙讓」,而做出違背自己心意的選擇,這樣會使孩子的天性得不到釋放。因為謙讓別人而隱藏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表裡不一的行為,更是虛偽的表現。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也就不得不吐槽說孔融是個小人精,機靈鬼。文化差異下的不同視角雖然孔融讓梨在我國人眼中是毫無問題的傳統美德,因為其背後表現的是謙讓。然而在某一些西方國家,孔融讓梨卻被當作反面教材。例如,哈佛商學院就曾使用了這個案例,一位老教授在其心理教育中使用了這個案例,要求學生談談他們對這則故事的看法和觀點。
  • 孔融讓梨:中國的道德典範,在美國卻成了反面教材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三字經》。「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作為幼年時就該學習的道德典範,它不僅出現在各種啟蒙讀物中,還出現在我們的課本裡。通過孔融4歲就能把更大更甜的梨子讓給兄弟姐妹的故事,教育孩子們要遵守公序良俗、恭謙禮讓。
  • 要不要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弄懂儒家文化的謙讓,就知道答案
    父母為了教育孩子們謙讓,還給他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01中國傳統美德故事「孔融讓梨」在美國遭「冷遇」小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從幼兒園接受教育開始,老師就在給孩子灌輸這些傳統的儒家思想,回到家中,父母也是如此,很多時候,這一招是非常有用的。甚至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也成為了小學生的必讀科目,還要背誦。
  • 當儒家的「孔融讓梨」被儒家的「格物致知」解讀後~
    因為在儒家發展過程中,不少人掉進了狹隘的「標籤化」陷阱,為了充斥門面或強行教化,或者為了宣傳的方便,事物或事件的「格物致知」不僅被忽略,反而被刻意模糊,甚至被強行引導方向,以便為自己的理念服務!也就是,儒家的求實精神敗給了求事,許多事被片面地解讀到符合自己理念的方向。比如在《三字經》中被奉為謙讓美德經典案例的「孔融讓梨」。
  • 來看看這個美國版的「孔融讓梨」,跟你想像的可能差別很大
    謙恭禮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這樣宣傳推廣也沒有錯誤,我也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故事。但是今天我看書時,看到了一個美國版的「孔融讓梨」,但是結果卻截然不同,值得我們好好思考一下。美國版的「孔融讓梨」一位心理學家去監獄裡調查犯人的的犯罪動機,想了解他們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
  • 趙玉成:「孔融讓梨」是個失敗的教育樣本
    趙玉成 學者一次小學一年級語文考試,答完了「孔融讓梨」之後,題目繼續問:「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結果一位上海小學生寫「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大大的叉。這名小學生說4歲的孔融不會這樣做,才這樣寫答案,並堅信沒有答錯。
  • 聽過「孔融讓梨」,沒聽過「杭州大爺讓西湖」
    我們聽過「孔融讓梨」,這典故家喻戶曉,是家庭教育的經典資源。大家都知道,孔融,字文舉,生於公元153年,死於公元208年。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中的一位。55歲那年,孔融觸怒曹操被殺。
  • 孔融讓梨真相
    孔融:應該這樣理解,作為一個讀書人,他就應該有歷史觀念,要看透生死,因為權力是一個特別容易消逝的東西,誰都抓不住,它也一直在各種力量之間轉移,但是一個人的氣節和知識不會轉移,會伴隨他一輩子。你也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知識分子的臭脾氣。歷史的囚徒:事實上,當時漢室已經走向衰落,即使沒有曹操,也會有李操王操等其它豪強出現吧?你反得完嗎?
  • 「孔融讓梨」的故事竟是教我們質疑?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故事的解讀,發生了很多變化:有人說,孔融讓梨並非出於自願,而是害怕哥哥揍他,所以讓梨的實質,是屈從暴力,並不值得學習;也有人說,孔融讓梨是為了討得父母的歡心,為的是今後博取更大的利益,所以讓梨的實質,屬於功利主義,更不值得學習。孰對孰錯,如何分辨?
  • 課文上有名的《孔融讓梨》中的孔融,最終卻慘死於「不孝之罪」?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相信的大家都不會陌生。故事講述的是孔融在很小的時候,吃梨子總要拿最小的吃,而把大的梨子讓給長輩哥哥們。孔融因為在這個年紀就學會了尊老謙讓,於是幼年的他便成了家長們培養孩子禮儀的實例。然而,儘管孔融身上打小就表現出了尊老愛幼、禮讓謙虛的高尚品德,但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將孔融處死,並誅殺孔氏全家,其中有條罪責便是「不孝之罪」。孔融到底觸犯了哪條「不孝之罪」,竟會導致被曹操滅門?是孔融假裝仁慈孝敬,後來被曹操揭穿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不孝之罪,只是曹操殺掉孔融的一個藉口。其實曹操早就想除掉孔融這個眼中釘了。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還原,孔融不是個簡單小人物
    《融家傳》記載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在回答父母「為什麼拿小個兒的梨」這個問題時,這樣說:「我小兒,法當取小者。」「法當取小者」中的「法」字多翻譯為「規矩」,而這個所謂的「規矩」是什麼規矩?又是誰定的規矩呢?
  • 由「孔融讓梨」反思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變化
    孔融是否該讓梨自從孔融讓梨的故事被編進了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它就帶上了教科書的色彩,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孩子。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孔融,沒有人不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千百年來,我們並未讓出一個謙恭禮讓的和諧社會。是孔融之過嗎?不,我覺得孔融是個很了不起的孩子,即使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已經可以稱作君子了。人們都應該學習孔融讓梨的內在精神。
  •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 「孔融讓梨我不讓」怎麼就有理了
    「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這是上海一小學的語文閱讀題,閱讀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學生在試卷上寫下「我不會讓梨」的答案後,得到老師一個紅叉。孩子的父親把試捲髮到微博上,引起熱議。就目前的投票數看,大多數網友認為孩子沒錯,因為孩子說的是真話,讓不讓梨是個人的選擇。
  • 孔融軾母是真的嗎 孔融讓梨背後黑暗真相細思極恐
    但是這樣一位謙遜有禮的人卻被傳弒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還有人給出了孔融讓梨黑暗的解釋,讓我們一起了解下。司馬光七歲砸缸救人、曹衝六歲稱象,孔融四歲讓梨出名更早,從小便頂著巨大的光環長大成人,在萬眾矚目下長大的孔融,一件小事都會被放大。四歲的孔融讓梨被世人稱頌,但後來發生的事情讓很多人難以理解。
  •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卻被自己的心直口快給害死了
    提到孔融中國人會想到什麼?那必須是孔融讓梨這個家喻戶曉的道德教育故事,讓梨的孔融與那砸缸的司馬光、稱象的曹衝可謂是三大少年模範,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不知多少兒童從小被家長耳提面命向這三位致敬、學習,尤其是孔融小朋友,曹衝和司馬光一個機智一個聰明這是人家的先天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