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相信的大家都不會陌生。故事講述的是孔融在很小的時候,吃梨子總要拿最小的吃,而把大的梨子讓給長輩哥哥們。孔融因為在這個年紀就學會了尊老謙讓,於是幼年的他便成了家長們培養孩子禮儀的實例。
然而,儘管孔融身上打小就表現出了尊老愛幼、禮讓謙虛的高尚品德,但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將孔融處死,並誅殺孔氏全家,其中有條罪責便是「不孝之罪」。
孔融到底觸犯了哪條「不孝之罪」,竟會導致被曹操滅門?是孔融假裝仁慈孝敬,後來被曹操揭穿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不孝之罪,只是曹操殺掉孔融的一個藉口。
其實曹操早就想除掉孔融這個眼中釘了。從下面幾個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孔融之死,原來和不孝並沒有太大關係。
曹操攻佔袁紹後,因父子好色而被孔融羞辱
曹操打敗袁紹後,佔領了其在鄴城的大本營,袁紹所有家眷一併被俘。曹操的兒子曹丕,霸佔了袁熙的妻子甄氏,而這個甄氏因貌美如花,也為曹操所垂涎。誰知被自己的兒子先下手了一步,曹操只好將甄氏賜予曹丕。
孔融知道這件事後,便寫了封信給曹操,其中有句話是這樣的: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聽後大喜,認為自己這套做法竟然也發生在前人武王身上,曹操一度覺得自己有了武王的才略。可是,曹操翻遍了所有古籍,詢問了身邊的有才之士,都沒找到這句話的出處。
後來曹操便當面問孔融,孔融說,這是根據你的所作所為想當然提出來的啊。曹操聽後大怒不已,孔融原是在諷刺自己,自己卻不知情,還將自己的才略比作武王。從此,曹操便對孔融心存不滿。
曹操舉兵攻打烏恆,孔融嘲諷其仗勢欺人
孔融認為烏恆乃彈丸之地,根本不值得動用那麼多兵馬,因此便對曹操說,「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意思是,你曹操帶這麼多人遠徵烏桓,為何不把歷史上胡族不貢箭簇、蘇武被盜牛羊的那些陳年舊帳都一起了結呢?
孔融因是孔子的後人,按理說應該才學兼得,說話也要有聖人之風,誰知孔融這傢伙卻想盡辦法來嘲笑曹操,並且根本不懂打仗的他還要在曹將軍面前逞能,曹操對他的恨意越來越強。
發表「父母之子無恩論」,觸動當的時忠孝底線
孔融曾經公開說過,父親有什麼值得孝順的,自己不過是他一時情慾的產物;母親又有什麼恩情呢,自己就好比寄存在她瓶子裡的東西,分離後和瓶子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孔融的這層意思,放在今天來看,和魯迅先生在《墳》一文裡的父母之說有點類似。魯迅認為孩子出生後,並不能因自己是其父母而對他行使權利,父母只是孩子的經手人,其主要論點是反對「父本位」的問題。
然而,東漢時期是以孝、忠為立國根本的,怎能允許這種言論出現在社會上,並且還是出自孔子之後的口中呢?於是,這句話便成了孔融死於「不孝之罪」的一條鐵證。
曹操頒布禁酒令,遭到孔融極力反對
東漢末年民不聊生,經濟生產一直上不去,而當時人們飲酒成性,喝酒不僅誤事,還因釀酒浪費掉很多糧食,因此曹操宣布禁酒。
但作為酒徒的孔融卻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他這樣嘲諷曹操:如果說喝酒能亡國,那麼桀紂是因好色亡國的,你是不是也要把女人禁止掉呢?至此,曹操便對孔融陰陽怪氣的理論已經忍無可忍。
於是,在建安十三年,曹操以「欲圖不軌」、「謗訕朝廷」等罪責下令處死孔融全家。但要說孔融是完全死於「不孝之罪」便有點牽強了,孔融的雷厲風行、不畏權貴,是一位士大夫的最高品質。只不過是曹操遇到了一個在他有生之年敢於和他較真、說真話的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