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上有名的《孔融讓梨》中的孔融,最終卻慘死於「不孝之罪」?

2021-01-08 大話往事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相信的大家都不會陌生。故事講述的是孔融在很小的時候,吃梨子總要拿最小的吃,而把大的梨子讓給長輩哥哥們。孔融因為在這個年紀就學會了尊老謙讓,於是幼年的他便成了家長們培養孩子禮儀的實例。

然而,儘管孔融身上打小就表現出了尊老愛幼、禮讓謙虛的高尚品德,但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將孔融處死,並誅殺孔氏全家,其中有條罪責便是「不孝之罪」。

孔融到底觸犯了哪條「不孝之罪」,竟會導致被曹操滅門?是孔融假裝仁慈孝敬,後來被曹操揭穿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不孝之罪,只是曹操殺掉孔融的一個藉口。

其實曹操早就想除掉孔融這個眼中釘了。從下面幾個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孔融之死,原來和不孝並沒有太大關係。

曹操攻佔袁紹後,因父子好色而被孔融羞辱

曹操打敗袁紹後,佔領了其在鄴城的大本營,袁紹所有家眷一併被俘。曹操的兒子曹丕,霸佔了袁熙的妻子甄氏,而這個甄氏因貌美如花,也為曹操所垂涎。誰知被自己的兒子先下手了一步,曹操只好將甄氏賜予曹丕。

孔融知道這件事後,便寫了封信給曹操,其中有句話是這樣的: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聽後大喜,認為自己這套做法竟然也發生在前人武王身上,曹操一度覺得自己有了武王的才略。可是,曹操翻遍了所有古籍,詢問了身邊的有才之士,都沒找到這句話的出處。

後來曹操便當面問孔融,孔融說,這是根據你的所作所為想當然提出來的啊。曹操聽後大怒不已,孔融原是在諷刺自己,自己卻不知情,還將自己的才略比作武王。從此,曹操便對孔融心存不滿。

曹操舉兵攻打烏恆,孔融嘲諷其仗勢欺人

孔融認為烏恆乃彈丸之地,根本不值得動用那麼多兵馬,因此便對曹操說,「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意思是,你曹操帶這麼多人遠徵烏桓,為何不把歷史上胡族不貢箭簇、蘇武被盜牛羊的那些陳年舊帳都一起了結呢?

孔融因是孔子的後人,按理說應該才學兼得,說話也要有聖人之風,誰知孔融這傢伙卻想盡辦法來嘲笑曹操,並且根本不懂打仗的他還要在曹將軍面前逞能,曹操對他的恨意越來越強。

發表「父母之子無恩論」,觸動當的時忠孝底線

孔融曾經公開說過,父親有什麼值得孝順的,自己不過是他一時情慾的產物;母親又有什麼恩情呢,自己就好比寄存在她瓶子裡的東西,分離後和瓶子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孔融的這層意思,放在今天來看,和魯迅先生在《墳》一文裡的父母之說有點類似。魯迅認為孩子出生後,並不能因自己是其父母而對他行使權利,父母只是孩子的經手人,其主要論點是反對「父本位」的問題。

然而,東漢時期是以孝、忠為立國根本的,怎能允許這種言論出現在社會上,並且還是出自孔子之後的口中呢?於是,這句話便成了孔融死於「不孝之罪」的一條鐵證。

曹操頒布禁酒令,遭到孔融極力反對

東漢末年民不聊生,經濟生產一直上不去,而當時人們飲酒成性,喝酒不僅誤事,還因釀酒浪費掉很多糧食,因此曹操宣布禁酒。

但作為酒徒的孔融卻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他這樣嘲諷曹操:如果說喝酒能亡國,那麼桀紂是因好色亡國的,你是不是也要把女人禁止掉呢?至此,曹操便對孔融陰陽怪氣的理論已經忍無可忍。

於是,在建安十三年,曹操以「欲圖不軌」、「謗訕朝廷」等罪責下令處死孔融全家。但要說孔融是完全死於「不孝之罪」便有點牽強了,孔融的雷厲風行、不畏權貴,是一位士大夫的最高品質。只不過是曹操遇到了一個在他有生之年敢於和他較真、說真話的人罷了。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卻沒人知道他最後因不孝獲罪,還害死全家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卻沒人知道他最後因不孝獲罪,還害死全家小的時候,家長和老師都用孔融讓梨這個例子來教育我們要友愛兄弟,懂得謙虛禮讓,也因此讓我們記住了孔融這個名人。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孔融長大之後都做了什麼,下場如何。
  •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說孔融不孝的是曹操的軍謀祭酒路粹,曹操指使路粹冤枉孔融,說孔融不孝。因此,曹操就以「不孝」的罪名將孔融殺害。路粹說孔融不孝的根據史是什麼呢?就是孔融曾經說過的那一句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
  • 孔融讓梨的故事,被廣泛流傳,然而為什麼孔融卻有不孝的罪名?
    我們在小時候經常聽一些故事,因為這些故事可以說是從古代就流傳下來的,能夠警示人們,而且能夠教一些小孩子們,可以說是讓他們更懂得做人,可能很多的孩子都是因為這小小的故事就這樣影響了一生,然而對於孔融大家都是特別熟悉的,我們聽得他最多的故事就是讓梨的一個故事,真的可以說是幾乎每個人都聽過!
  • 孔融軾母是真的嗎 孔融讓梨背後黑暗真相細思極恐
    四歲的孔融讓梨被世人稱頌,但後來發生的事情讓很多人難以理解。不過網上流傳的孔融弒母的事情並不是真的,是謠言罷了。孔融九歲時有一個被通緝的人叫做張儉,此人逃到了孔家開門的正好是孔融,但此事被官府知曉後是要追究責任的,私藏逃犯可是大罪。官府的人說孔融九歲不具備犯罪的能力,此事就被推到了當時孔融讓梨的哥哥身上,最後哥哥孔褒擔下罪責被處死。
  • 孔融讓梨的背後:被讓梨的哥哥吃了個大梨,卻因此搭上自己的性命
    說到孔融讓梨,大家都知道,小學語文課本的內容,那是老師要求必須背會的一課。隨著這篇課文的學習,在我們幼小的心裡便深深的佩服孔融,一個幾歲的小孩就懂得謙讓,真是值得學習。自然老師們的口中也經常會說,要向孔融的這種精神學習,從小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 孔融四歲就懂得讓梨,但你知道長大後的孔融嗎?難怪老師從來不說
    《後漢書·孔融傳》中《融家傳》記載: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去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是家喻戶曉,那長大之後的孔融又成了什麼樣子呢?
  • 孔融讓梨以後的故事你們知道嗎?
    「孔融讓梨」的故事你聽說沒有,那時候孔融剛剛四歲,就知道謙遜的道理。所以這個故事幾乎就成為了教育界的一個經典案例,被廣泛的推送於中小學課堂。孔融,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 「孔融讓梨我不讓」怎麼就有理了
    「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這是上海一小學的語文閱讀題,閱讀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學生在試卷上寫下「我不會讓梨」的答案後,得到老師一個紅叉。孩子的父親把試捲髮到微博上,引起熱議。就目前的投票數看,大多數網友認為孩子沒錯,因為孩子說的是真話,讓不讓梨是個人的選擇。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和做學問的根本,因此孝悌總是放在最前面的位置,並且古代還將孝悌的觀念放進幼兒啟蒙讀物中,從小培養,比如三字經中的孔融讓梨,就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在我們心中這則溫馨的預言,視為傳統美德的故事,在外人看來卻頗為不以為然,甚至完全變了味,這是怎麼回事呢?在此之前,先來回顧下這則故事。
  • 孔融讓梨,婦孺皆知,但後面的故事課本上卻沒有告訴你
    在《三國志》中,曹操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能力,有才華的領袖,亂世梟雄說的就是他。但是在《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卻被刻畫成了一個奸詐的小人。那麼為什麼曹操在民間會有這樣的一個形象呢?這還要從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說起,這個人就是孔融。因為曹操殺了孔融,所以,儒家對他的印象就非常的差了。
  • 讓梨的孔融被曹操以「不孝」之名殺掉,歷史上有哪些諷刺的真相?
    所以曹操搖擺很久之後,最終殺了楊修,選擇曹丕繼位。大家說起曹丕和曹植兩兄弟,最為人知的段子就是曹丕登基之後,曹植在死亡的威脅下七步成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古名句,鐵板釘釘地把曹丕塑造成欲圖謀害手足的禽獸兄長。學界一般認為,曹植境遇改變的轉折點是曹丕繼位,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之後。但其實,曹植寫得更多的詩是表達對曹丕的仰慕和愛戀啊。
  • 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卻不知孔融以不孝罪名被處死
    提起孔融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因為從小我們就學過關於他讓梨的故事,可以說他是我們大多數人認識的第一個歷史人物。可是我們對他到底有多熟悉的,肯定很多人都說不出關於他的一二三來,對於這個人,大家所熟悉的也就是關於他讓梨的故事,而他之後人生的戲份在我們的腦子中仿佛是一片空白。
  • 孔融讓梨世人皆知,網友說:不僅讓梨還弒母。歷史真有孔融弒母?
    大家小的時候應該都讀過三字經,在三字經裡面就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而裡面的融也就是孔融,就算沒有在三字經裡讀過這句,那也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圖片來源於網絡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曾記載他也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通過孔融讓梨就可以知道,他小的時候以恭敬孝順聞名!但是最後卻背上了弒母的名號!孔融弒母這是真的嗎?
  • 誰能想到孔融是個「戲精」,孔融讓梨的故事竟是他自導自演的?
    判斷一位古人是否夠出名的原則,便是看他在中小學教科書上出現的頻率。而在眾多名人中,孔融算是「出道」最早的,年僅四歲的他因一則「孔融讓梨」的故事成為教科書的道德楷模,從此紅的一發不可收拾。而除了我們都知道的故事外,孔融成名還有其他三部曲。
  • 孔融讓梨真相
    官宦生涯歷史的囚徒:我看過很多資料,你的仕途是從洛陽開始的,先後做過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在地方上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還當過青州刺史。歷史的囚徒:所以我覺得在當時的文人中,你是有豐富地方工作經驗的,是有政績的。你給自己的官宦生涯打多少分?孔融:打89分吧!上了90分就顯得有些驕傲(微笑)。
  • 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但是老師絕對沒教你他因何被殺!
    一、孔融讓梨,年少成名故事的大概內容是,從前有個叫孔融的孩子,他聰明懂禮,大家都非常喜歡他,有一次與家人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親奇怪地詢問他,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按理應該拿小的。」所有長輩都很驚訝一個小孩子居然這麼懂得禮讓,孔融也因此被寄予了厚望。孔融從小就有孝順、賢才的美名,十三歲時,他父親去世,孔融悲痛到倒地不起,還因此被世人所稱讚。
  • 孔融讓梨,我們從小就知道的孔融,長大後的結局是什麼樣呢?
    作為中國傳統美德教育的必讀故事,孔融讓梨可謂家喻戶曉,幾乎每個小朋友都聽過媽媽講過這個故事。孔融讓梨的故事插畫孔融,生於東漢末年,對,就是你知道的漢末三國時期,和曹操不但是一個時代,還在曹操手下當官呢。當然,名義上是在當時的皇帝——漢獻帝手下當官。只是當時的漢獻帝,不過是曹操手裡的牽線木偶而已。
  • 孔融讓梨於哥哥,哥哥這樣報答他……
    「孔融讓梨」是經典的少兒故事,從小時候就告知我們要學習孔融,懂得謙讓。當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孔融的時候,而他那位吃到大梨的哥哥在歷史上又是什麼結局呢?孔融,字文舉,出生於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為孔子的二十世孫。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還原,孔融不是個簡單小人物
    孔融讓梨的時候雖然說「自己年齡小,按照規矩就該拿小的」,心裡想的卻不是這麼回事。他是該拿小的,是在搶不過比自己大的哥哥們的前提下拿的小個兒的梨,還得說是在哥哥讓著他的基礎上才能拿到最小個兒的梨,如果他的五位哥哥不懂事,或許,孔融連梨核都看不到。
  • 孔融為何被曹操殺害?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不過可惜的是名士孔融,卻得罪了曹操而被處死的,其實是因為他的「不孝」觀點,受到社會譴責。當時的曹操是「國家元首」,處死他只不過小菜一碟。孔融與曹操一直不大對付。略舉兩例:史載:當時,年景逢災歲,又加兵禍戰亂,曹操頒布命令禁止釀酒,孔融屢次上書反對,並且書中多有侮辱輕慢之詞句。看來這聖人後裔還兼著高陽酒徒的業餘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