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孔融讓梨」反思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變化

2021-01-08 大黃扯點歷史

在中國,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被人們傳為「美談」。故事說東漢時的孔融,年僅四歲就有謙讓心和恭敬心。孔融四歲時,有一天鄰居送來一筐梨,孔融把大的梨分給了哥哥,自己挑了一個小梨。這則故事凸顯了童心的純善和弟兄間溫暖的親情。它從微小的細節反映出一個家庭的和睦和教育的背景。

孔融是否該讓梨

自從孔融讓梨的故事被編進了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它就帶上了教科書的色彩,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孩子。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孔融,沒有人不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千百年來,我們並未讓出一個謙恭禮讓的和諧社會。是孔融之過嗎?不,我覺得孔融是個很了不起的孩子,即使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已經可以稱作君子了。人們都應該學習孔融讓梨的內在精神。

孔融應該讓梨,這本是定論。但是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卻認為孔融不應該讓梨。他們認為對於一個三四歲的孩子,讓梨有點扭曲人性,封閉了孩子的自然天性。本人對這個看法不敢苟同。我認為孔融應該讓梨。

「讓梨」精神在當今的意義

「孔融讓梨」是中華民族尊長護幼傳統美德的典型代表。時至今日,「孔融讓梨」依然是幼兒教育中重要的教育素材。尤其在當代,由於獨生子女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一些孩子自小嬌生慣養,從小養成獨佔獨有、不懂謙讓的不良習慣。以謙讓、尊長、護幼為核心教育內涵的「孔融讓梨」故事無疑極具針對性的教育意義。我見過許多小孩子,由於從小受父母的溺愛,有東西不知道與人分享,沒有絲毫謙讓精神,長此下去,必定會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將來也勢必不會為這個社會承擔什麼責任,做出什麼貢獻。

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還提倡讓梨嗎?答案毫無疑問是肯定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各種利益、地位、榮譽等,是個共同課題,共同面對的考驗。如果把這些比作現實的「梨」的話,也不牽強,不為過。既然是「梨」就存在「讓梨」的問題。不過「梨」已不單單是原來意義上的「梨」,有了新的內涵。人們在各種利益、地位、榮譽面前,應該都要有「讓梨」的精神。

孔融讓梨與約翰爭梨的思考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在全美選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別給他們寫信,邀請他們談一談自己的母親。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特別深。這兩個人談的事,都與「孔融讓梨」有關。

一封來信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又紅又大的,別提多想得到了。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呀?」我剛想說要最大最紅的那個,沒想到弟弟搶先一步把這話說了出來。媽媽聽後瞪了弟弟一眼,責備他:「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一聽到這個話,我馬上轉過彎來了,改口對媽媽說:「媽媽,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很高興,就把那個大蘋果「獎」給了我。從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能直接說出來,要學會說謊。以後我學會了打架、偷、搶,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了監獄。這是一名犯人寫來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約翰的成功人士寫來的,信中說: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大小不同的蘋果,我和弟弟們都搶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紅最大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孩子們,這個蘋果最紅最大最好吃,你們都有權利得到它,但大蘋果只有一個,怎麼辦呢?現在咱們做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3塊,你們3人一人一塊兒把它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結果我幹得最好,就贏得了最大的蘋果。這與其說是美國版的「孔融讓梨」,不如說是「約翰爭梨」。

要說一個故事就能決定一種人生,顯然是極而言之;但要說母親的觀念和做法對孩子的一生沒有影響,也不實際。事故的真實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給我們的啟示。在「約翰爭梨」的故事裡,約翰和他們的兄弟無論年齡多小,都是他們媽媽眼中擁有獨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驅使安排的「屁孩兒」。「約翰爭梨」,正視人的天性和權利,通過制定和執行規則,實現了人的權利和義務之間、個人利益訴求和社會道德要求之間的統一。當然,這種「爭」,是「明爭」,不是「暗鬥」,更不同於搶、奪。它必須在兩個條件下進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認同的規則,二是有「裁判」監督規則的執行。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我們提倡讓梨,是要出自真心,像孔融那樣,而不是為了得到某些利益的所做的虛偽行為。

輸入「孔融讓梨」,會有幾千條搜索結果。有說孔融沽名釣譽;有說孔融精於吃梨,大梨是鴨梨,小梨是庫爾勒梨;還有說孔融就不喜歡吃梨;還有,很多很多的細說。其實,就那麼一個孩子,才4歲,哪有那麼多的想法?很簡單,是父母教育的結果,君不見他的哥哥讓弟弟先拿吧。

孔融讓梨折射傳統道德教育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一個範例,它提倡的是種面對物質利益要謙讓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無疑是高尚的,是時時都該學習並傳揚的。

人活著若只為自己,那他既活不好,甚至還活不下去,這不光在物質缺乏時如此,在物質豐富時也如此。因為一個人是無法獨立地生活在世上的,他要活下去還活得好就必須和別的人產生合作關係,共同創造財富,享受財富。而在合作的過程中,如果人人都在想著為己,或少貢獻一點,或多享用一點,那這種合作就難以進行下去,或原本自願平等的合作演變成一種強迫的不平等合作。這點在物質貧乏的人類早期顯而易見,那時生產力低下,獲得的物質產品有限,這時人人必須在合作中各盡所能來獲得更多的東西來養活大家,同時在所獲物質不多的情況下必須貫徹的分配原則,即男女老少人人都要有的吃。但考慮到各種因素如男人幹體力活,女人養育等,就有個誰吃多吃少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除了靠大家公認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辦外,還靠一種謙讓的精神來調節。前者原則有點強制性,而後者精神全憑自覺,所以後者才顯得高尚。「孔融讓梨」就是古人對謙讓精神的讚美和頌揚。

如果說在物質貧乏時「謙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那在現代物質較豐富時還要提倡謙讓嗎?我以為要!一是因現在的物質豐富是相對過去的,還沒達到足以滿足所有人需求的程度,而且在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巨大的貧富差距。這種差距有的是合理的。如因文化水平,科技水平等造成的;有的是不合理的,如因侵略,剝削等原因造成的,所以調節貧富差還是要有個全球性的原則及謙讓精神;二是「謙讓」精神現已不單指在物質分配方面,而漫延到人的許多行動中,如大到名譽地位,小到上車讓座。無需置疑,謙讓作為道德內容的一部分也成了人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而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人類既不需要物質貧窮的社會,但也不想要精神醜惡的社會。

反思

關於「孔融讓梨」是不是時時適用的討論,我以為關鍵不在「讓梨」的道德價值本身,而是在人們為何會對「讓梨」的現代意義提出疑問?在深入一步,現在人的價值觀,道德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此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

孔融讓梨告訴我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在利益、地位、榮譽面前,我們都應該學會謙讓,這是中國古代留下來的一種傳統美德,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說孔融不該讓梨呢?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翻開一本史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讀史而知天下本文由貓視歷史原創創作,歡迎轉載分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字乃是歷代儒客所尊崇的人生八德,從字面意思看都很好理解,唯獨前面孝悌中的「悌」字可能還有人不知道什麼意思,悌者,兄弟姊妹間敬愛是也。
  • 為什麼「孔融讓梨」不理解「禮讓」?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中國古文字故事被納入小學課本,形成了「孔融讓梨」成語,孔融的行為也成為家長和老師教育孩子的榜樣,從小就教導小孩子要謙虛。一般來說,孔融讓梨是一個褒義的典故。然而當孔融讓梨的故事傳播到美國時,美國人對其內涵有不同的解讀,他們不同意所謂的謙虛行為,但認為這是小孩子炫耀,他所倡導的價值觀也是錯誤的。
  • 「孔融讓梨」被西方解讀為孔融作秀,美國人為啥不理解「禮讓」?
    可是當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到美國時,其內涵卻被美國人另類解讀,他們並不認同這種所謂謙讓的行為,反而認為這是小孩子在作秀,其所倡導的價值觀也是虛假的。那麼為什麼同樣一個典故在不同的國家會引起完全相反的兩種解讀呢?這主要取決於兩個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孔融讓梨典故始末孔融,字文舉,是東漢曲阜人。
  • 「孔融讓梨」的故事竟是教我們質疑?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故事的解讀,發生了很多變化:有人說,孔融讓梨並非出於自願,而是害怕哥哥揍他,所以讓梨的實質,是屈從暴力,並不值得學習;也有人說,孔融讓梨是為了討得父母的歡心,為的是今後博取更大的利益,所以讓梨的實質,屬於功利主義,更不值得學習。孰對孰錯,如何分辨?
  • 改革要有「孔融讓梨」的精神
    一塊乾糧,幹部讓給戰士;一口救命之水,黨員讓給群眾……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最奢侈的就是吃上一頓紅燒肉;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同志一個舊彩電一直看到去世;胡耀邦同志一家在燈市口富強胡同的團中央宿舍一住就是29年,漏雨也不肯調換;習仲勳同志在廣東工作期間,酷熱難耐也不肯接受澳門愛國人士馬萬祺指名送給他的空調……不搞特殊,不計較個人得失,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對於老一輩革命家的這些光榮傳統
  • 少兒電影之旅表演《孔融讓梨》 傳播中華文化
    在為期五天的電影之旅中,小營員們經歷了一對一藝考面試,經過了影視表演的培訓,學習了待人接物等禮儀規範,零距離解碼電影製作過程,並親身實踐拍攝了《孔融讓梨》。同時家長們也在5天的電影互動實踐過程中,了解和熟知了少兒藝術培養和青少年心理溝通方面的知識。小營員們和家長們在全方位領略電影魅力的同時,更加深刻的體味了電影人的艱辛和堅持。
  • 「孔融讓梨」是謙恭禮讓彰顯美德的故事,為何被西方人當成是作秀
    孔融讓梨相傳孔融4歲那年秋季,他父親孔宙的朋友登門造訪,並帶來自家產的酥梨讓孔家人嘗鮮。父親吩咐孔融把酥梨分給兄弟姐妹們品嘗,孔融先是拿了一個個頭最小的梨留給自己,然後按照兄弟姐妹之間的長幼順序,把其餘梨分完。
  • 孔融讓梨:中國的道德典範,在美國卻成了反面教材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三字經》。「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作為幼年時就該學習的道德典範,它不僅出現在各種啟蒙讀物中,還出現在我們的課本裡。通過孔融4歲就能把更大更甜的梨子讓給兄弟姐妹的故事,教育孩子們要遵守公序良俗、恭謙禮讓。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還原,孔融不是個簡單小人物
    如果說這個規矩是「誰年齡小誰就吃小個兒的梨」,那麼,這個規矩不會是孔融的爸媽所定,因為孔融的爸媽對孔融總是吃小個兒的梨感到奇怪,也就是說孔融的爸媽根本就不知道孔融所說的「誰年齡小誰吃小個兒的梨」這個規矩。等於說,孔融所說的規矩也不是爸媽教導的,如果孔融的爸媽制定規矩,應該制定「誰年齡小誰吃大個兒梨」的規矩,進而發揚孔氏家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 孔融讓梨真相
    孔融:這沒什麼不好理解的,就因為大哥收留了張儉,他在我心中的印象更加高大了,如果能為他去死,我覺得很榮幸。歷史的囚徒:真是服了你了,不過搶著背鍋的事情跟小時候讓梨相比,讓你在全國獲得了更高知名度,這應該是個意外吧?孔融:確實很意外,我想這就叫置之死地而後生吧!很遺憾我沒能替我大哥赴刑場。他只比我大4歲,20歲就被處死了。我很懷念他。
  • 當儒家的「孔融讓梨」被儒家的「格物致知」解讀後~
    比如在《三字經》中被奉為謙讓美德經典案例的「孔融讓梨」。孔融讓梨的大眾解讀提到孔融讓梨,基本所有人都會想到這是作為謙讓美德來教育小孩子的典故。小時候,但凡家裡有幾個小孩子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會被搬出來作為教材!甚至,家裡只有一個小孩的,有親戚朋友帶孩子來,也會抓住這不可多得的機會,緊急實行一番孔融讓梨的教育。
  • 美國人另類解讀「孔融讓梨」:不是謙讓,是在作秀,是虛偽的表現
    小時候,兄弟姐妹們之間爭搶東西時,父母總會拿一個流傳千古的故事來教育孩子們,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孔融讓梨」。孔融4歲的時候,同兄長們一起吃梨,總是拿最小的那一個,讓大人們十分不解。按照正常思維,小孩兒都想吃大的梨啊,為什麼他卻要選小的?
  • 請不要跟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故事1 孔融讓梨「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我們傳統文化中非常有名的道德常識素材,我們這一代人基本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來,一起回顧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怎樣的。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 「孔融讓梨我不讓」怎麼就有理了
    「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這是上海一小學的語文閱讀題,閱讀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學生在試卷上寫下「我不會讓梨」的答案後,得到老師一個紅叉。孩子的父親把試捲髮到微博上,引起熱議。就目前的投票數看,大多數網友認為孩子沒錯,因為孩子說的是真話,讓不讓梨是個人的選擇。
  • 孔融讓梨是個悲傷的故事,它隱藏了中國式教育的2個漏洞
    我們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謙讓是我們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中的這一句就是流傳兩千年的經典故事。家喻戶曉,每個孩子都能說出故事梗概。很多家長老師都會以流傳的經典,來引導教育約束孩子,但是事實上,我們沒有真正的究其根本,這種做法對不對,或者說謙讓到哪個尺度才合適。
  • 孔融讓梨世人皆知,網友說:不僅讓梨還弒母。歷史真有孔融弒母?
    大家小的時候應該都讀過三字經,在三字經裡面就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而裡面的融也就是孔融,就算沒有在三字經裡讀過這句,那也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圖片來源於網絡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曾記載他也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通過孔融讓梨就可以知道,他小的時候以恭敬孝順聞名!
  • 孔融讓梨的故事,被廣泛流傳,然而為什麼孔融卻有不孝的罪名?
    本文章由靈犀談歷史獨家發布,歡迎關注。往期還有許多精彩的內容,點擊左上角名稱觀看往期精彩文章!我們在小時候經常聽一些故事,因為這些故事可以說是從古代就流傳下來的,能夠警示人們,而且能夠教一些小孩子們,可以說是讓他們更懂得做人,可能很多的孩子都是因為這小小的故事就這樣影響了一生,然而對於孔融大家都是特別熟悉的,我們聽得他最多的故事就是讓梨的一個故事,真的可以說是幾乎每個人都聽過!
  • 「孔融讓梨」火到美國,卻被當地另類解讀:小孩子作秀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許多,比如,尊老愛幼、愛國、見義勇為、仁愛、謙讓等,今天的主題便是謙讓。巴爾扎克也曾說過「謙讓是身體的良心。」而「孔融讓梨」是我們古代膾炙人口的表現謙讓的故事。傳說中的孔融讓梨《三字經》我們從小就會熟讀會背的傳統啟蒙教材,它是由宋代王應麟所專著的,後有改動。
  • 除了孔融讓梨,這些故事你也應該知道,孔融的結局是比較悽慘的
    歷史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現一些對過往的偉大事物進行反思的人,他們從中獲取力量,常常感受到人類生命的輝煌燦爛。歷史是有趣的,如果你也喜歡歷史,就關注吧!文/記憶君【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孔融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小學的課本上「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是這只是他小時候的故事,長大之後的故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孔融是東漢時期的名士、建安七子之一,與很高的學問,也當過官,但是他的下場比較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