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被人們傳為「美談」。故事說東漢時的孔融,年僅四歲就有謙讓心和恭敬心。孔融四歲時,有一天鄰居送來一筐梨,孔融把大的梨分給了哥哥,自己挑了一個小梨。這則故事凸顯了童心的純善和弟兄間溫暖的親情。它從微小的細節反映出一個家庭的和睦和教育的背景。
孔融是否該讓梨
自從孔融讓梨的故事被編進了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它就帶上了教科書的色彩,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孩子。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孔融,沒有人不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千百年來,我們並未讓出一個謙恭禮讓的和諧社會。是孔融之過嗎?不,我覺得孔融是個很了不起的孩子,即使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已經可以稱作君子了。人們都應該學習孔融讓梨的內在精神。
孔融應該讓梨,這本是定論。但是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卻認為孔融不應該讓梨。他們認為對於一個三四歲的孩子,讓梨有點扭曲人性,封閉了孩子的自然天性。本人對這個看法不敢苟同。我認為孔融應該讓梨。
「讓梨」精神在當今的意義
「孔融讓梨」是中華民族尊長護幼傳統美德的典型代表。時至今日,「孔融讓梨」依然是幼兒教育中重要的教育素材。尤其在當代,由於獨生子女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一些孩子自小嬌生慣養,從小養成獨佔獨有、不懂謙讓的不良習慣。以謙讓、尊長、護幼為核心教育內涵的「孔融讓梨」故事無疑極具針對性的教育意義。我見過許多小孩子,由於從小受父母的溺愛,有東西不知道與人分享,沒有絲毫謙讓精神,長此下去,必定會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將來也勢必不會為這個社會承擔什麼責任,做出什麼貢獻。
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還提倡讓梨嗎?答案毫無疑問是肯定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各種利益、地位、榮譽等,是個共同課題,共同面對的考驗。如果把這些比作現實的「梨」的話,也不牽強,不為過。既然是「梨」就存在「讓梨」的問題。不過「梨」已不單單是原來意義上的「梨」,有了新的內涵。人們在各種利益、地位、榮譽面前,應該都要有「讓梨」的精神。
孔融讓梨與約翰爭梨的思考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在全美選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別給他們寫信,邀請他們談一談自己的母親。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特別深。這兩個人談的事,都與「孔融讓梨」有關。
一封來信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又紅又大的,別提多想得到了。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呀?」我剛想說要最大最紅的那個,沒想到弟弟搶先一步把這話說了出來。媽媽聽後瞪了弟弟一眼,責備他:「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一聽到這個話,我馬上轉過彎來了,改口對媽媽說:「媽媽,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很高興,就把那個大蘋果「獎」給了我。從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能直接說出來,要學會說謊。以後我學會了打架、偷、搶,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了監獄。這是一名犯人寫來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約翰的成功人士寫來的,信中說: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大小不同的蘋果,我和弟弟們都搶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紅最大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孩子們,這個蘋果最紅最大最好吃,你們都有權利得到它,但大蘋果只有一個,怎麼辦呢?現在咱們做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3塊,你們3人一人一塊兒把它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結果我幹得最好,就贏得了最大的蘋果。這與其說是美國版的「孔融讓梨」,不如說是「約翰爭梨」。
要說一個故事就能決定一種人生,顯然是極而言之;但要說母親的觀念和做法對孩子的一生沒有影響,也不實際。事故的真實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給我們的啟示。在「約翰爭梨」的故事裡,約翰和他們的兄弟無論年齡多小,都是他們媽媽眼中擁有獨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驅使安排的「屁孩兒」。「約翰爭梨」,正視人的天性和權利,通過制定和執行規則,實現了人的權利和義務之間、個人利益訴求和社會道德要求之間的統一。當然,這種「爭」,是「明爭」,不是「暗鬥」,更不同於搶、奪。它必須在兩個條件下進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認同的規則,二是有「裁判」監督規則的執行。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我們提倡讓梨,是要出自真心,像孔融那樣,而不是為了得到某些利益的所做的虛偽行為。
輸入「孔融讓梨」,會有幾千條搜索結果。有說孔融沽名釣譽;有說孔融精於吃梨,大梨是鴨梨,小梨是庫爾勒梨;還有說孔融就不喜歡吃梨;還有,很多很多的細說。其實,就那麼一個孩子,才4歲,哪有那麼多的想法?很簡單,是父母教育的結果,君不見他的哥哥讓弟弟先拿吧。
孔融讓梨折射傳統道德教育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一個範例,它提倡的是種面對物質利益要謙讓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無疑是高尚的,是時時都該學習並傳揚的。
人活著若只為自己,那他既活不好,甚至還活不下去,這不光在物質缺乏時如此,在物質豐富時也如此。因為一個人是無法獨立地生活在世上的,他要活下去還活得好就必須和別的人產生合作關係,共同創造財富,享受財富。而在合作的過程中,如果人人都在想著為己,或少貢獻一點,或多享用一點,那這種合作就難以進行下去,或原本自願平等的合作演變成一種強迫的不平等合作。這點在物質貧乏的人類早期顯而易見,那時生產力低下,獲得的物質產品有限,這時人人必須在合作中各盡所能來獲得更多的東西來養活大家,同時在所獲物質不多的情況下必須貫徹的分配原則,即男女老少人人都要有的吃。但考慮到各種因素如男人幹體力活,女人養育等,就有個誰吃多吃少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除了靠大家公認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辦外,還靠一種謙讓的精神來調節。前者原則有點強制性,而後者精神全憑自覺,所以後者才顯得高尚。「孔融讓梨」就是古人對謙讓精神的讚美和頌揚。
如果說在物質貧乏時「謙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那在現代物質較豐富時還要提倡謙讓嗎?我以為要!一是因現在的物質豐富是相對過去的,還沒達到足以滿足所有人需求的程度,而且在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巨大的貧富差距。這種差距有的是合理的。如因文化水平,科技水平等造成的;有的是不合理的,如因侵略,剝削等原因造成的,所以調節貧富差還是要有個全球性的原則及謙讓精神;二是「謙讓」精神現已不單指在物質分配方面,而漫延到人的許多行動中,如大到名譽地位,小到上車讓座。無需置疑,謙讓作為道德內容的一部分也成了人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而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人類既不需要物質貧窮的社會,但也不想要精神醜惡的社會。
反思
關於「孔融讓梨」是不是時時適用的討論,我以為關鍵不在「讓梨」的道德價值本身,而是在人們為何會對「讓梨」的現代意義提出疑問?在深入一步,現在人的價值觀,道德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此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
孔融讓梨告訴我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在利益、地位、榮譽面前,我們都應該學會謙讓,這是中國古代留下來的一種傳統美德,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說孔融不該讓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