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曹操你好壞

2021-02-13 一點石

自從孔融讓完梨,就一炮成名了。

童星孔融被當時公認為儒學天才。

享受巨星待遇後,

小孔融漸漸明白一件事:要想出名,就要有爆點。

十歲時,

孔融隨他的父親孔宙到京都洛陽遊玩。

背著老爸,

孔融製造了一個轟動京城的事件。

當時的大V李膺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清議領袖,被譽為「天下楷模」。

其聲望之高,

後生小子,

誰能見到他,

那都是登了「龍門」。

李膺喜歡在自家搞名人沙龍,

而且口號是「非名流或世交不得入內」。

於是小孔融對門房自稱是李家世交,

大搖大擺進去了。

李膺:這小子誰呀?

孔融:我家先祖孔子曾向您的祖先老子李耳問過禮,所以我和您算世交!

說李膺是李耳的後代其實沒有任何證據,

但孔融這麼一說,

等於無形拔高李膺的血統地位。

李膺很開心,馬上封為上賓。

過一會兒,有個叫陳韙的名士來了。

陳韙表示不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意思是,

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就能怎樣。

孔融一口就懟了回去: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想來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言下之意,您現在可是不咋地! 

懟的陳韙直吐血。

孔融的急智、思辨、氣勢,

簡直是郭德綱級別。

於是小孔融迅速被一眾在座的大V轉發點讚,名望蹭蹭地長!

洛陽套磁之行三年後,

孔融的父親與世長辭。

十三歲的他 「哀悴過毀,扶而後起」,

讓周圍的人非常動容。

悲痛的表現,

讓孔融再度入選「年度孝順楷模」。

十六歲那年,孔家發生一件大事。

他哥哥孔褒的朋友張儉,

因得罪宦官被通緝,投奔孔門。

孔褒不在,家裡只有孔融。

張儉看他太小,

不想連累,打算立馬走人。

孔融攔住了他:哥哥不在家,弟弟就不能做主招待嗎?

於是張儉留宿在家裡,躲過一劫。

但官府很快找上門,要治連坐之罪。

孔融:留宿張儉的是我,理當我來頂罪。

孔褒:張儉來求的是我,該我受死。

沒想到他們的母親出面說:家事應由長輩負責,被殺的應該是我。

父母官懵了,只好呈報朝廷,請求定案。

漢靈帝親自下詔:依朕看……那就弄死哥哥吧。

於是孔褒被殺。

一門爭死,「孔融由是顯名」。

到此,孔融成名四部曲殺青。

孔融成名雖早,卻並非草包。

他博通古今,文才蓋世,

很快成為當時士大夫的領軍人物。

當時的漢王朝已經走到了末路,

有野心的人已經開始打算接盤了,

董卓便是其中之一。

跋扈的董卓廢掉皇子劉辯,

擅立陳留王劉協。

身負清議的大V孔融自不會袖手。

他在朋友圈猛發牢騷,還公開頂牛。

董卓生氣了,

直接將他外放到黃巾起義鬧得最兇的地方北海做太守,希望他壯烈殉職。

但到了北海,孔融崩的更歡了。

每天為所欲為。

他有個手下叫氏儀,

名字起得怪怪的。

於是孔融找他領導談話: 小儀啊!氏這個字,是民字上面少一橫。民而無主,這太反動了!很容易引起上邊注意的。本市長勸你改為「是」,你看如何?

領導這麼說,下屬敢不改麼?

於是氏儀就成了是儀。

孔融這新穎的思維大大啟發了雍正:雍四爺火眼金睛,楞是從「維民所止」中看出「雍正無頭」,然後大開殺戒。

孔融在北海逍遙了一陣,

被曹操喊回了朝廷。

曹操幹掉了董卓,一時成為功臣。

起初孔融與曹操的關係還算不錯。

兩人年齡相近,又是文學homie,

頗有過推心置腹的溫馨時光。

孔融作詩讚操:從洛到許巍巍,曹公輔國無私。

但孔融發現: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一個聖人之後,NB閃閃;

一個邪門歪道,「宦閹遺醜」。

一個尊崇漢室傳統;

一個要取劉氏而代之。

兩人的關係開始急劇惡化。

建安九年,

曹操與袁紹作戰,去攻鄴城。

袁紹去世,鄴城告破,

曹操趕緊先去袁墓前祭拜發小。

他哭的鼻涕橫流,

那深情勁兒,跟真的一樣。

而與此同時,

曹軍在鄴城大肆奸淫擄掠。

曹丕闖入袁府,

對袁家兒媳婦甄氏動手動腳。

最後直接將甄氏擄回了家中,

權當袁紹兒子是死的。

哭完的曹操抹抹眼淚,

也派人去招甄氏侍寢。

左右曰:曹丕已將去。

曹操一愣,

然後拍著大腿認栽:今年破賊正為奴!

就是說,混小子!今年老夫打袁紹,本就是為了這個甄氏!

父子倆真是相映成趣。

聽說這件事後,

孔融趕緊發微信安慰曹操:豈不聞,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曹操懵了:我讀書少,你別騙我,周代還有這事?

孔融回信: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孔融一臉賤笑:我也沒讀過啊,但是看到你兒子跟你搶老婆,我猜的。

你說曹操氣不氣?

曹操同志當時學習了批量髒話,

同時在心裡給孔融記了帳。

建安十二年,曹操要禁酒。

孔融又發微博長文,

隔空喊話:堅決反對!

曹操覺得這次自己很佔理,決定懟回去。

他認認真真地在孔融的文章底下評論:夏桀、商紂因酒而亡國,我們要吸取教訓。

結果孔融秒槓回來:那美女還會亂性亡國,你咋不把結婚也給禁了呢?

更氣人的是,孔融還直接戳穿曹操的動機:你節省糧食,分明是以備軍用,打算擴張勢力範圍。明明想篡權,說什麼怕亡國!

事是這麼回事,但這話誰都不能講。

憤怒的曹操把孔融拉了黑。

對孔融而言,懟曹操是正確的事;

對曹操而言,殺孔融也是正確的事。

但孔融把手段當成目標,懟完並無後手;

而曹操為了殺孔融,設計了精密的套路。

孔融是當年的KOL,粉絲眾多,

糙人董卓都讓他三分。

礙於孔融的盛名高位,

曹操一直隱忍不發。

建安十三年,曹操統一了北方。

大權在握,便容不下 「眼中釘」了。

像孔融這樣高調的話癆,

找把柄簡直易如反掌。

孔融曾在朋友圈發動態,

評價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他說:「父親對子女有什麼恩惠可言?你覺得你老爹把你養大很辛苦,但是你不過是他發洩情慾之後的副產品。母親對於子女也談不上多偉大。好比盛放東西的瓦罐,子女生下來就如同東西從瓦罐裡倒出來。難道還要給瓦罐寫感謝信,侍奉瓦罐終老?所以說,如果自己的老爸不可愛,而你又只剩一個麵包。不妨把這個麵包送給素不相識的路人甲,讓老爸餓死算了。」

這些話,

在現在看來都夠嚇人,更別說漢代。

但如果檢點孔融一生的行跡,

就會覺得這事相當弔詭。

孔融不就是憑著孝悌出的道嗎?

讓梨爭死的人,怎麼可能不孝呢?

難不成是在藉機反諷,

以引起人們對於孝道的關注?

但是曹操不管。

聖朝以孝治天下。

他馬上指示下屬官員彈劾。

於是孔融的發言被截了圖。

曹操理直氣壯地殺了他。

孔融被殺時五十六歲。

妻子兒女也都被株連殺害。

《世說新語》在「小時了了」的典故之下,

緊接著記載了孔家被收捕的情景。

讀來真如「冰火兩重天」:

孔融被抓時,師生朋友都惶恐不安。

而他的兩個兒子在家門外玩遊戲,

沒有一絲懼容。

孔融求使者說:希望只加罪於我,讓孩子保全性命。

沒想到,兩個兒子站起來說:傾覆的鳥巢下面,能有完整的鳥蛋嗎?

言下之意:求他們幹什麼?早晚是死,不如一塊死。

殘陽如血,杜鵑哀鳴。

穿著囚服奔赴刑場的孔融,

寫下這樣的「臨終詩」:

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

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

就是:嘴炮有風險,吐嘈須謹慎。活著真他媽煩,死了拉傑寶倒。

 

後世的蘇軾對於孔融之悲劇痛心疾首,

對曹操之卑劣則恨得咬牙切齒。

他寫過一首《孔北海贊》:

文舉在天,雖亡不死。

視公如龍,視操如鬼。

魯迅在《而已集》中也對孔融事件寫了微博長文:「倘若曹操在世,我們可以問他。當初求才時就說,不忠不孝也不要緊,為何又忽以不孝之名殺人呢?然而事實上縱使曹操再生,也沒人敢問他。我們倘若去問他,恐怕他把我們也殺了。」

文化人同情文化人,

普通人崇拜勝利者。

有人替孔融不平,

有人覺得曹公威猛。

建安七子中,

孔融是最老的,也是最先死的。

其餘的,

在四年後的一場瘟疫中,慘遭團滅。

一時俊傑,倏忽湮滅。

相關焦點

  • 孔融為何被曹操殺害?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不過可惜的是名士孔融,卻得罪了曹操而被處死的,其實是因為他的「不孝」觀點,受到社會譴責。當時的曹操是「國家元首」,處死他只不過小菜一碟。孔融與曹操一直不大對付。略舉兩例:史載:當時,年景逢災歲,又加兵禍戰亂,曹操頒布命令禁止釀酒,孔融屢次上書反對,並且書中多有侮辱輕慢之詞句。看來這聖人後裔還兼著高陽酒徒的業餘愛好。
  • 名儒孔融被曹操所誅,是曹操殘暴的原因嗎,曹操:你看他幹了什麼
    孔融自建安元年到朝廷任職,到曹操統一北方,一直都在為曹操舉薦賢才、出謀劃策,但就是這樣一位,曾和曹操並肩奮鬥十多年的親密戰友,在建安十三年,連同一家老小被曹操處死;是什麼讓曹操下定決心處死這一位老戰友呢?是曹操生性殘暴的性格,導致了一代名士的慘死,還是背後另有隱情?請跟隨編者的思路,讓我們一起探秘孔融的死因。
  • 孔融為什麼被殺?就因為曹操看他不順眼嗎?
    而作為剛正不阿的孔融來說,又必須時刻警醒曹操,所以,孔融對曹操基本上是不尊重的。不尊重的地方主要表面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不主張討伐袁紹。曹操發動官渡之戰,孔融認為曹操戰勝不了袁紹,並且在公開場合發布言論,其實,孔融既不喜歡曹操,也不喜歡袁紹,認為他們都是要取代漢室之人,但孔融為什麼要發布曹操戰勝不了袁紹呢?
  • 狂傲的孔融遇上曹操必死無疑,曹操殺的就是孔子的後人
    孔子的二十世孫,東漢末年舊的士大夫階級的代表。與禰衡、楊修這些大名士交好。劉備推薦孔融做了青州地方官。孔融接著戰敗,這次敗的連妻兒老小也丟了。幸好,漢獻帝到了許昌。孔融決心投靠漢獻帝,不能再幹地方官了,太上火。曹操不能忍了
  • 原來都被寓言故事騙了,長大的孔融並不厲害得罪曹操,被殺害!
    歷史上曹操被稱為一代梟雄,也算得上是一個人物。 曹操能夠在三國留下威名,他背後的幕僚團隊功不可沒。傳說這智囊團的人數有近一百人,只要你有真本事,無論你人品優劣、行為作風,曹操都會提拔重用。但是事實上長大的孔融是好虛名而不切實際。
  • 孔融讓梨眾所皆知,可最後卻被曹操弄死,令人唏噓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大的水果,而你偏偏要挑小的梨子呢?然後孔融說我是小的那一個,所以說只能挑小的呀。從此以後,孔融的名氣就變得越來越高。孔氏家族也越來越喜歡他在他稍微年長一點的時候更是獲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從那個時候,孔融就開始出名,儘管那時候孔融才四歲就表現的比他的哥哥還要識大體,所以是很受大家歡迎的,也許是從小就受到孔氏家族的讚揚。
  • 孔融被殺前求曹操放過子女,他9歲兒子說了9字,曹操:此人留不得
    比如說有一次,孔融的父親帶他拜訪了名士李膺。門客不給進,孔融就說自己是李膺的親戚。李膺出門一看,竟是一個小毛孩子。 李膺剛準備質問,誰知孔融態度傲慢地說到: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有師生之誼,我們可不就是親戚嗎?
  • 孔融臨終哀求曹操放過孩子,9歲兒子說了9字,曹操怒道:一個不留
    終於,一直到了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遷都,在許昌,孔融終於遇見了改變他一生的人——曹操。當時作為司空的曹操對孔融的才華仰慕已久,十分的尊敬,但是作為已經看出了曹操奸雄本質的孔融,十分不喜歡他,反而處處和曹操對著幹。
  • 孔融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子女,9歲兒子說了9字,曹操大怒:一個不留
    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遷都遷到了許昌,徵召孔融為江作大臣,後來又升任少府,漢獻帝對孔融很是重視。而孔融與曹操卻很不對盤,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徵伐四方。
  • 除了孔融讓梨,這些故事你也應該知道,孔融的結局是比較悽慘的
    由於曹操的猜疑,再加上被人的誣陷,曹操給孔融扣上了「欲圖不軌」「誹謗朝廷」等帽子,直接把孔融和他的全家給殺害了。孔融去世的時候只有五十六歲,此前曾經有人勸過孔融不要這麼的剛直不阿。孔融死了之後,沒有熱敢給他收屍,這樣的下場可以說是很悽慘了。下面我們就來講一下關於孔融的故事,除了「孔融讓梨」你還知道關於他的哪些故事呢?
  • 孔融荀彧和崔琰名滿天下,為何均死於非命?曹操此舉大有深意
    這三個人分別是荀彧、崔琰和孔融。荀彧是曹操手下的文臣之首,智謀無與倫比;崔琰是士族集團的代表人物,在名士中享有很高的聲望;而孔子的後代孔融,更是文壇執牛耳者,在天下士子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曹操在朝堂上實行的「白色恐怖」,引來了很多人的不解。一方面,如荀彧、崔琰等人,都是才學過人之輩,尤其是荀彧,被曹操本人都稱作為「吾之子房」,曹操將其除掉,莫不是自毀長城?
  • 孔融哀求曹操放過他9歲的兒子,兒子平靜說出8字,成千古名言
    可把曹操氣得夠嗆,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後來軍中縱酒無度,曹操便想著推行禁酒令,孔融一聽,又立馬給曹操寫信,長篇大論地說出喝酒的好處,並以昔日堯帝飲千鍾、孔子痛飲百斛,漢高祖醉酒斬蛇起義為例,告訴曹操,先賢都喝酒,你曹操憑什麼禁酒呢?其言詞十分傲慢無禮。得,曹操又氣一肚子火,但礙於孔聖人的面子以及孔融的名望,曹操又忍了。
  • 人人都知道「孔融讓梨」,卻不知他拋棄妻子,最後被曹操殺死
    孔融讓梨的故事作為一個兒童啟蒙的教材,大人們都會要孩子學習孔融的這種謙讓精神。但是很少人知道成年後的孔融的性格,以及最後的結局。今天小編就希望和大家一起來討論討論這位歷史上有名的謙讓代表。孔融生於東漢,和曹操是一個年代的,同時孔融作為一個頗具才華的人,也是建安七子之一。
  •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過兒子,9歲兒子說一句,成千古名句
    據《後漢書·孔融傳》中記載:『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在很想的時候就曾聽說過,但是對於孔融長大後的故事,就很少有人了解了。孔融曾死前求曹操放過他兒子,孔融才9歲兒子說了8個字,竟成千古名句!孔融言辭激烈抨議時政,讓曹操痛恨不已。
  • 孔融被滿門抄斬,乞求曹操放過兒子,九歲兒子說出八個字流傳至今
    第二、孔融曾多次與曹操對峙,但曹操或因忌憚其才能名聲,並未下手。在孔融被曹操招入朝堂後,其便對曹操的人品十分不恥。且曹操多次濫殺無辜,凌駕於漢帝劉協之上,更是與孔融多年來接受的教育背道而馳,於是,孔融便時常對曹操加以譏諷,言辭激烈。而從這時開始,曹操便對孔融心有不滿。後來,因為劉表未按時上繳貢品,多次蔑視朝廷權威,以曹操為首的朝臣便主張討伐劉表,以示帝威。但孔融卻與曹操正面相抗,說劉表雖昏庸僭越,罪大惡極,但若討伐劉表,對整個國家來說並無好處。
  • 課文上有名的《孔融讓梨》中的孔融,最終卻慘死於「不孝之罪」?
    然而,儘管孔融身上打小就表現出了尊老愛幼、禮讓謙虛的高尚品德,但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將孔融處死,並誅殺孔氏全家,其中有條罪責便是「不孝之罪」。孔融到底觸犯了哪條「不孝之罪」,竟會導致被曹操滅門?是孔融假裝仁慈孝敬,後來被曹操揭穿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不孝之罪,只是曹操殺掉孔融的一個藉口。其實曹操早就想除掉孔融這個眼中釘了。
  •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過他兩個孩子,女兒卻說了8個字,流傳至今
    我們熟悉的孔融,或許是課本裡《孔融讓梨》中那個聰明懂事的少年。但是人物是立體的,歷史是發展的,許許多多廣為人知的事件背後,盤根錯節,溝壑縱橫。 孔融,字文舉,東漢末年文學家,今山東曲阜人,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少有異才,勤奮好學。
  • 孔融讓梨,我們從小就知道的孔融,長大後的結局是什麼樣呢?
    孔融讓梨的故事插畫孔融,生於東漢末年,對,就是你知道的漢末三國時期,和曹操不但是一個時代,還在曹操手下當官呢。當然,名義上是在當時的皇帝——漢獻帝手下當官。只是當時的漢獻帝,不過是曹操手裡的牽線木偶而已。
  •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說孔融不孝的是曹操的軍謀祭酒路粹,曹操指使路粹冤枉孔融,說孔融不孝。因此,曹操就以「不孝」的罪名將孔融殺害。路粹說孔融不孝的根據史是什麼呢?就是孔融曾經說過的那一句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
  • 孔融軾母是真的嗎 孔融讓梨背後黑暗真相細思極恐
    有一句話是融四歲讓哥梨,褒十六,還條命,原來是孔融用一個梨換了一條命。在青州被圍困之時,孔融仍保持一個名仕該有的風範,外面戰爭不斷他仍在飲酒作詩。在青州要被攻破的時候,孔融在護衛的護送下悄悄走了,卻沒有帶有妻子和孩子,孔融的妻子和孩子被袁譚軍隊殺死。孔融是一個有才情的人,後投奔到曹操麾下,但是孔融卻是一個恃才傲物的人,並不把曹操放在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