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後漢書·孔融傳》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了,在課堂上老師總是會以孔融為榜樣,教導學生們要懂得「謙讓」的道理。
可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老師在講完孔融讓梨的故事之後,一般就不會再講孔融之後發現的事情了,甚至連孔融最後是怎麼死的都絕口不提。這是因為一旦講了,那麼孔融「光輝」的形象就會瞬間坍塌了。
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但到了孔融這裡卻好像情況恰恰相反了,孔融從十歲之後的表現都是狂傲不羈,甚至是目中無人的。
比如說有一次,孔融的父親帶他拜訪了名士李膺。門客不給進,孔融就說自己是李膺的親戚。李膺出門一看,竟是一個小毛孩子。
李膺剛準備質問,誰知孔融態度傲慢地說到: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有師生之誼,我們可不就是親戚嗎?
後來孔融做了官,那更是了不得了,連曹操都不放在眼裡。公元204年,官渡之戰進入了尾聲,曹操率軍攻下鄴城。當時曹操正帶著曹丕出來增長見識,有沒有長見識不知道,但卻娶回來了一個漂亮老婆,名叫甄姬。
這甄姬是有名的美人,原是袁紹次子袁熙之妻。曹丕看上了娶回去,本來也不算什麼大事,算個戰利品吧。誰想孔融卻嘲諷道:「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
好你個孔融,拽文化,暗諷自己?以為自己聽不懂?這個梁子算是結上了,誰知孔融不僅不收斂還變本加厲。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討烏桓。孔融就嘲諷:「大將軍遠徵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你也可以一併討伐啊!」
還有一次曹操頒布禁酒令,沒想到孔融寫文公開反對,曹操終忍無可忍,以「藐視國法」為理由要處死孔融,並誅九族。
孔融這才知道「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的道理,他苦苦哀求曹操放過自己的兒女。當時孔融有一個9歲的兒子。看見從前心高氣傲的父親變得如此低聲下氣,於是便勸解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
正是這9個字要了他自己還有其他兄弟姐妹的性命,此時不久後便傳到了曹操的耳朵裡,曹操頻頻點頭,認為這孩子是個聰明人,小小年紀能看的如此透徹不簡單。可轉念一想,自己殺了他滿門,留下來長大後只怕是個禍端,於是決定一個不留地殺了。
最終,孔融滿門都被曹操殺了一個乾淨。孔融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可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因此才招來了殺身之禍,而孔融的兒子和他的父親一樣,完全不懂得韜光養晦的道理,反而受到了曹操的忌憚。不過,這孩子所說的9個字,被後人改為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成語典故,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