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被殺前求曹操放過子女,他9歲兒子說了9字,曹操:此人留不得

2021-01-18 騰訊網

「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後漢書·孔融傳》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了,在課堂上老師總是會以孔融為榜樣,教導學生們要懂得「謙讓」的道理。

可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老師在講完孔融讓梨的故事之後,一般就不會再講孔融之後發現的事情了,甚至連孔融最後是怎麼死的都絕口不提。這是因為一旦講了,那麼孔融「光輝」的形象就會瞬間坍塌了。

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但到了孔融這裡卻好像情況恰恰相反了,孔融從十歲之後的表現都是狂傲不羈,甚至是目中無人的。

比如說有一次,孔融的父親帶他拜訪了名士李膺。門客不給進,孔融就說自己是李膺的親戚。李膺出門一看,竟是一個小毛孩子。

李膺剛準備質問,誰知孔融態度傲慢地說到: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有師生之誼,我們可不就是親戚嗎?

後來孔融做了官,那更是了不得了,連曹操都不放在眼裡。公元204年,官渡之戰進入了尾聲,曹操率軍攻下鄴城。當時曹操正帶著曹丕出來增長見識,有沒有長見識不知道,但卻娶回來了一個漂亮老婆,名叫甄姬。

這甄姬是有名的美人,原是袁紹次子袁熙之妻。曹丕看上了娶回去,本來也不算什麼大事,算個戰利品吧。誰想孔融卻嘲諷道:「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

好你個孔融,拽文化,暗諷自己?以為自己聽不懂?這個梁子算是結上了,誰知孔融不僅不收斂還變本加厲。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討烏桓。孔融就嘲諷:「大將軍遠徵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你也可以一併討伐啊!」

還有一次曹操頒布禁酒令,沒想到孔融寫文公開反對,曹操終忍無可忍,以「藐視國法」為理由要處死孔融,並誅九族。

孔融這才知道「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的道理,他苦苦哀求曹操放過自己的兒女。當時孔融有一個9歲的兒子。看見從前心高氣傲的父親變得如此低聲下氣,於是便勸解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

正是這9個字要了他自己還有其他兄弟姐妹的性命,此時不久後便傳到了曹操的耳朵裡,曹操頻頻點頭,認為這孩子是個聰明人,小小年紀能看的如此透徹不簡單。可轉念一想,自己殺了他滿門,留下來長大後只怕是個禍端,於是決定一個不留地殺了。

最終,孔融滿門都被曹操殺了一個乾淨。孔融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可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因此才招來了殺身之禍,而孔融的兒子和他的父親一樣,完全不懂得韜光養晦的道理,反而受到了曹操的忌憚。不過,這孩子所說的9個字,被後人改為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成語典故,流傳了下來。

相關焦點

  • 孔融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子女,9歲兒子說了9字,曹操大怒:一個不留
    後來孔褒獲罪,16歲的孔融也因此讓人覺得很有擔當,不少人都稱讚他,此外孔融在十三歲時,他的父親孔宙去世,孔融悲痛過度,要人扶才站得起來,因此鄉裡鄰居都誇孔融孝順。
  •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過兒子,9歲兒子說一句,成千古名句
    據《後漢書·孔融傳》中記載:『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在很想的時候就曾聽說過,但是對於孔融長大後的故事,就很少有人了解了。孔融曾死前求曹操放過他兒子,孔融才9歲兒子說了8個字,竟成千古名句!孔融言辭激烈抨議時政,讓曹操痛恨不已。
  • 孔融臨終哀求曹操放過孩子,9歲兒子說了9字,曹操怒道:一個不留
    wx_fmt=png) 0px 2px / 16px no-repeat;">大圖模式孔融是我國東漢末年非常出色的文學家,才華橫溢,堪稱天下才子鳳毛麟角之人。但是就是這麼一位有著極高文學造詣的名士,卻有著十分悲慘的結局,被曹操親手殺害。在臨死前央求曹操放過他的孩子們,結果卻因為9歲兒子的短短9個字,全部遇難。公元153年,孔融出生在東漢的官吏家庭裡。
  •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過他兩個孩子,女兒卻說了8個字,流傳至今
    在任六年間,他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孔融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來因為觸怒了曹操而被殺。 但是孔褒、孔融卻被牽連入獄。孔融說,人是他自己留的,和大哥沒關係。 孔褒卻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堅持要背負罪名。孔母也爭著說:自己身為家長,責任最大。 從未見過這般爭著搶著背負罪名的,負責審判的官吏一時沒了主意。於是如實上報朝廷,最後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殺了他。
  • 孔融哀求曹操放過他9歲的兒子,兒子平靜說出8字,成千古名言
    孔融知道此事後,二話不說,直接寫信給曹操,上書: 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 意在諷刺曹丕不知羞恥,勾搭少婦,兒子這樣,當爹的恐怕也好不到哪裡去。對曹操這個人稍微有些了解的朋友知道,他的脾氣,可不算好,孔融的行為,無異於在刀尖上跳舞。 公元208年,曹操終於忍不了了,他借丞相軍謀祭酒路粹之手,狀告孔融,一下子將「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等罪名全部扣在孔融頭上,很快,孔融被捕入獄,即將被處死,但即使到了這種時候,孔融仍然不願向曹操低頭,直到聽到曹操要株連他全家時,孔融才慌了。
  • 孔融:曹操你好壞
    袁紹去世,鄴城告破,曹操趕緊先去袁墓前祭拜發小。他哭的鼻涕橫流,那深情勁兒,跟真的一樣。而與此同時,曹軍在鄴城大肆奸淫擄掠。曹丕闖入袁府,對袁家兒媳婦甄氏動手動腳。最後直接將甄氏擄回了家中,權當袁紹兒子是死的。
  • 孔融為什麼被殺?就因為曹操看他不順眼嗎?
    在這裡,我想分析一下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而且曹操為何要在南徵前殺孔融。孔融在當時是影響極其深遠的一個人,他不僅是文人,可以說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一代文學大師,也是孔子的後代,十九世孫,也是推行儒學的一代宗師,其身份和成就都十分顯赫,孔融讓梨說的就是他。
  • 孔融被滿門抄斬,乞求曹操放過兒子,九歲兒子說出八個字流傳至今
    相反,其死於一代奸雄曹操之手,並株連九族。但死前其子的一句話,卻成為千古名句。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呢?第一、孔融生性正直,在曹操麾下多次言辭激烈,引曹操不快。孔融,字文舉,魯國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首。而開頭我們便提到了,孔融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家學淵源不可謂不深厚。而孔融本身更是少有異才,不僅尊敬師長,更尊老愛幼,與人為善。
  • 孔融為何被曹操殺害?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不過可惜的是名士孔融,卻得罪了曹操而被處死的,其實是因為他的「不孝」觀點,受到社會譴責。當時的曹操是「國家元首」,處死他只不過小菜一碟。孔融與曹操一直不大對付。略舉兩例:史載:當時,年景逢災歲,又加兵禍戰亂,曹操頒布命令禁止釀酒,孔融屢次上書反對,並且書中多有侮辱輕慢之詞句。看來這聖人後裔還兼著高陽酒徒的業餘愛好。
  •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說孔融不孝的是曹操的軍謀祭酒路粹,曹操指使路粹冤枉孔融,說孔融不孝。因此,曹操就以「不孝」的罪名將孔融殺害。路粹說孔融不孝的根據史是什麼呢?就是孔融曾經說過的那一句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
  • 孔融讓梨不算啥,孔融死前他九歲兒子的一句話卻顯示了高情商
    所以孔融4歲能讓梨,並不能說明他有多麼高的情操,然而孔融的兒子在9歲幹的事,確實讓我們感覺到這是一位神童。這是怎麼一回事,還是得先從孔融說起,孔融長大之後也成為了一方大儒,後來在曹操帳下,也做了一名大官,然而雖然身處曹營,孔融本人對於曹操,卻非常不滿。一方面孔融也看得懂局勢,曹操你名為漢臣實為漢賊,挾天子以令諸侯。
  • 名儒孔融被曹操所誅,是曹操殘暴的原因嗎,曹操:你看他幹了什麼
    ,感受到的只是徹骨的寒意;一代名士孔融,這個從小就被人熟知的天才,生命將定格在這酷熱的一天,孔融黃泉路上並不孤獨,因為他連同全家老小,一起被曹操處死;當屠刀砍向五十六歲孔融脖頸的那一瞬間,不知他心中是否悲憤難平,是否為自己之前的種種作死行為,以及為了連累全家無辜老小而感到後悔,但無論如何,這位東漢末年的一代名儒,生命就此終結..
  • 原來都被寓言故事騙了,長大的孔融並不厲害得罪曹操,被殺害!
    歷史上曹操被稱為一代梟雄,也算得上是一個人物。 曹操能夠在三國留下威名,他背後的幕僚團隊功不可沒。傳說這智囊團的人數有近一百人,只要你有真本事,無論你人品優劣、行為作風,曹操都會提拔重用。但是事實上長大的孔融是好虛名而不切實際。
  • 張繡殺了曹操的兒子為什麼曹操不殺他
    就比如對待張繡,張繡曾經殺了他的長子,那是最有資格也最有能力繼承他的大業的人,可是等他再一次抓住張繡的時候,對他卻沒有一絲的恨意,相反還對他非常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曹操做的這些事情還好,雖然脫離情理之外,但還在謀事之中。最讓人不能夠理解的就是曹操對張繡的處置,明明張繡是想要置曹操於死地,可是曹操對張繡的叛亂說了這麼一句話「吾降張繡等,失不便取其質,自今已後不負敗!」大致意思就是「我收降張繡是因為沒有抓住他的質押,以後不會在有這樣的失誤了!」
  • 魏明帝曹叡究竟是誰的兒子?曹丕還是袁熙,還有人說是曹操
    前兩集,有個小情節,有人向曹丕進讒言,說曹叡是曹植和甄宓的兒子。曹丕當然不信。放到真實的歷史中去,曹丕是知道曹叡不是自己的兒子的。幾年前偶然見到一篇文章,說曹叡是袁熙的兒子袁紹的孫子。我問過我家帝王,他看了一眼,說「應該相信《三國志》的記載,陳壽不會把皇帝崩逝的年齡寫錯的。」那時候我沒太當回事,我對那段歷史的評價是太亂胡,涉獵不多。
  • 禰衡,連曹操都不敢殺的聰明人,終於還是死了!
    從曹操殺人的風格來看,聰明人在他那裡是活不長的(其他原因被殺的不在此文討論之列),比如有神童之稱的周不疑,這孩子還是他最喜歡的兒子曹衝的好友,自從曹衝早夭後,他就派人把他暗殺了,年僅十七歲。還有一個叫楊修的,這人被曹操所殺,雖然原因不止一個,但他的聰明,至少是引來殺身之禍的導火索——曹操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別人都不解其意,只有他明白了曹操的意思——領導說,這門太大了(「門」字裡面一個「活」,「闊」也),返工(楊修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
  • 《三國演義》袁闊成評書全集 ​第078回 除異已曹操殺孔融,《三國演義》原文全集免費聽
    曹操趕忙把他扶起來:「元讓,你這是怎麼了?」夏侯惇~~差點兒哭了:「啟稟丞相,我在博望坡前是大敗而歸。劉備~用孔明之計,火燒了我的人馬。」他就把這失敗的前前後後都跟曹操說了,「丞相,我在您面前立下了軍令狀,您就把我殺了吧。殺我是應該,可是您要~~重重的封賞于禁和李典,要不是他們兩個的提醒,我將全~軍~覆滅。」「唉。」
  • 孔融荀彧和崔琰名滿天下,為何均死於非命?曹操此舉大有深意
    可以這麼說,孔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看不慣汙濁的社會,所以口無遮攔,要抒發自己的不滿。悲痛之餘,孔融還經常飲酒,以此來排遣內心的彷徨與不滿。如董卓、袁紹等人,尚且會在乎世人的眼光,但他遇到了曹操,便註定了日後的悲慘結局。時間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穩定了北方局勢,即將完成自己的終極理想(一統天下)。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曹操加緊了對漢末朝廷的控制。
  • 曹操只殺楊修,卻放過更加聰明的司馬懿,是精明還是失誤?
    曹操只殺楊修,卻放過更加聰明的司馬懿,是精明還是失誤?當然,在正史當中,曹操要殺楊修自然不是這麼簡單的原因,畢竟在那個士族門閥的時代,楊修的楊家可是出過四世三公的家族,其實力就是曹操也要對其恭敬三分,但是曹操依舊殺了楊修,這是因為楊修有他的取死之道。
  • 他是三國神童,10條妙計助曹操收復一座城,曹操笑著說:留個全屍
    他是三國神童,10條妙計助曹操收復一座城,曹操笑著說:留個全屍 三國是歷史上有名的亂世,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三國時期便湧現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影響人物,比如說早期的曹操、劉備、孫策等人,還有中期湧現出來的諸葛亮、司馬懿、龐統等一批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