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 明朝那些事兒 講的歷史是真的嗎| 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遊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
配圖 曹操各種劇照
01
曹操,本不姓曹!
史上,曹操本姓是夏侯,其父曹嵩為東漢末年宦官中常侍大長秋曹騰之養子,本為夏侯惇之叔父。
《三國志·武帝紀》:「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嵩生太祖。」
又如,
《曹瞞傳》:「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
陳壽《三國志·諸夏侯曹傳》也把夏侯惇、夏侯淵放在曹仁等曹氏親貴之前。
難怪夏侯惇、夏侯淵地位尊崇,人家與曹操可是堂兄弟。
當然,陳琳《討曹檄文》,「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騰…父嵩,乞丐攜養」,並非皆為潑汙之言。
嚴格講曹操並不算是三國人物。
因為當曹丕稱帝時,曹操已去了地下找曹嵩。
02
亂喊小名,危險!
曹操有倆小名。
其一,為阿瞞,已眾所周知,卻多不解其意。
據傳,曹操小字本為「阿滿」,可愛之意。
後因《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於是可愛的「阿滿」就變成了「阿瞞」。
在裴注引《曹瞞傳》中有「小字阿瞞」,「瞞」有欺瞞之意,暗合曹操奸詐多疑之形象。
如,
《三國演義》第72回,「曹阿瞞兵退斜谷」,直呼曹阿瞞,有明顯不敬。
在《三國演義》中,貶曹更有「老瞞」之說。
如,在第61回「孫權遺書退老瞞」中,孫權寫書給曹操說:「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可見,羅貫中貶曹絕對不遺餘力。
不過,阿瞞這名,不可隨便叫。
在《三國演義》第33回,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佔領冀州,許攸自恃功高,屢次直呼阿瞞,結果很悲催。
這事兒,絕非羅貫中胡謅。
且看,《魏略》如是載:
「攸自恃勳勞,時與太祖相戲,每在席,不自限齊,至呼太祖小字,曰:『阿瞞,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
另一小名,叫吉利。
嘿嘿,曹吉利,這名兒好,吉祥如意。
對此,吉利汽車連豎大拇指,點讚!
03
自求差評,奸雄!
有一典故。
據《後漢書》記載,許子將,即汝南名士許劭,曾主持過一個月旦評。
啥為月旦評?
打個比方,這玩意有點類似時下的熱搜榜,只要你能進榜,立時吸粉無數,身價倍增。
時,曹操尚未發達,名聲不顯,便置辦厚禮,前往拜訪許劭想得到一句美評。
不想,許劭沒把曹操放在眼裡,硬是不尿他。
對此,曹操耍起了流氓,來橫的:老子若發飈,夢裡都會殺人,許老哥你看著辦!
於是,許劭便為他量身定製了一則評語。
且看,範曄《後漢書·許劭傳》如是載:
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許)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
瞧,妥妥的一差評。
不過,曹操很開心,奸賊也好,英雄也罷,只要不是庸才就好!
而羅貫中《三國演義》卻採錄了孫盛《異同雜語》之說:
「(曹操)嘗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於是,曹操「治世能臣,亂世奸雄」之名號廣為流傳。
04
孟德獻刀,義士!
在《三國演義》第4回,司徒王允設壽宴款待百官,席間念及董卓弄權,憂心如焚,掩面而泣,百官也跟著哭,唯獨曹操大笑道:「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
王允追問其故,曹操主動請纓向王允借七寶刀,欲去行刺董卓,以圖匡扶漢室。
結果,已眾所周知,不再贅言。
史上,實無曹操刺殺董卓這一橋段。
中平六年(189年)九月,董卓為收買人心大肆封官,封曹操驍騎校尉,而老曹卻沒給他面子。
曹魏官方史書《魏書》:「太祖以(董)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裡。」
瞧,曹操連董卓面都沒見,便直接跑路了。
可見,孟德獻刀乃羅貫中虛構之筆。
不過,曹操曾刺殺過宦官張讓,也許羅貫中覺得張讓不夠斤兩,才讓董卓來頂缸,以凸顯孟德之偉岸。
《異同雜語》:「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
且,袁紹等在酸棗盟誓之前,曹操已走上反董之路,堪稱匡扶漢室一義士。
05
呂伯奢案,存疑!
在《三國演義》第4回,曹操在返鄉途中經過呂伯奢家。
是夜,其疑心病突發,呂氏便慘遭滅門,事後其毫無悔意,竟揚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為此,老曹掉粉無數。
此案,陳壽《三國志》雖隻字未提,而裴注引《魏晉世語》《魏書》及孫盛《雜記》均有提及。
《魏晉世語》:「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魏書》是曹魏官修史書,為尊者諱,可能會隱瞞、篡改部分事實,不過此書也明確提及此事,老曹是賴不掉了。
《魏書》:「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孫盛有董狐之風,極重史德,《雜記》的記載應最接近史實。
孫盛《雜記》:「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不過,《魏書》《魏晉世語》均可證明:呂伯奢不在家。
可見,《三國演義》關於呂伯奢買酒歸途亦慘遭老曹「補刀」之說,實為羅貫中虛構,不可當真。
另,有史料記載:是時,劉備跟老曹一同回鄉募兵,其應在案發現場。
《英雄記》:「靈帝末年,(劉)備嘗在京師,後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
下面,有請證人劉備!
劉備義正言辭道:「曹操乃名託漢相,實為漢賊也!」
那此案結果,到底如何?
嘿嘿,自個想去!
06
天呀,都是親戚!
三國,群雄間聯姻,多為擴大同盟、拉攏對手。
《三國演義》第7回:
「以曹仁之女許配孫策幼弟孫匡,兩家結婚。」
此非虛構,在《三國志·孫策傳》亦有載:
「是時,哀紹方強,而策並江東,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撫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為子章取賁女。」
問題是,曹操本與孫堅同歲,孫賁乃孫權之侄,如此曹操成了孫堅的晚輩,與孫權倒成平輩了。
在輩份上,曹操有點吃虧。
不過,「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在口頭上找齊了。
眾所周知,孫小妹嫁給劉備,孫權既是劉備的親戚,也是曹操的親戚。
不過,曹操跟劉備姻親還有一層,劉禪娶了張飛之女,此女母為夏侯霸之從妹,而夏侯霸為夏侯淵之子。
如,《魏略》:
「初,建安五年,時(夏侯)霸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採,為張飛所得。飛知其良家女,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后。」
後,夏侯霸在曹魏權鬥中失利,逃亡至蜀漢,後主劉禪欣然接納,並拜其為車騎將軍。
《魏略》:「及霸入蜀,(劉)禪與相見,釋之曰:『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寵。」
於是,曹操與劉備、孫權皆成了親戚。
乖乖,八竿子有點打不著,那就再加八竿子,啪啪啪,於是三家打得不亦樂乎…
07
荼毒生靈,殺人狂!
在《三國演義》第10回,徐州牧陶謙部將張闓殺了曹操老爹等家人。
於是,曹操火冒三丈,立時起兵以報父仇,徐州軍民慘了。
史上,確有其事,絕非演義。
這事兒,發生在初平四年(193年)秋,曹操軍與徐州軍開撕,徐州軍敗北,死者達數萬人之巨。
如,陳壽《三國志·陶謙傳》:
「初平四年,太祖徵謙,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
瞧,死者過萬,泗水為之斷流!
又如,範曄《後漢書·陶謙傳》:
「初平四年,曹操擊(陶)謙,破彭城、傅陽…取慮、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堡,無復行跡。」
天呀,這個數更大,雞犬不剩,五縣城無一生者!
此殺父之罪,實在張闓一人。
老曹如此荼毒生靈,徐州百姓何辜?
08
曹操,人妻控!
椐《三國志》《華陽國志》《獻帝紀》記載,曹操多次納人妻為妾。
如,杜夫人,為秦宜祿之妻,更是關羽喜歡的女人。
椐《華陽國志》記載:
「關羽啟公:『妻無子,下城,乞納宜祿妻。』公許之。及至城門,復白。公疑其有色,自納之。」
如,尹夫人,為何進之兒媳。
如,鄒夫人,張繡之嬸母,搞得張繡很沒有面子,於是火人。
在《三國演義》第16回,曹操為此輕熟女,痛失長子曹昂及侄子曹安民,折了愛將典韋。
不止於此,還有。
在《三國演義》第44回,諸葛亮架秧子:曹操惦記江東二喬,其中小喬,為周瑜之妻。
周瑜立時火人,燒得曹操外焦裡嫩…
杜牧跟著起鬨:「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至此,孔明有意見:
此事不賴我,都是羅貫中整的么蛾子…
不過,曹操嘿嘿一笑:
「汝妻子吾自養之。汝勿慮也。」
09
秘密警察,校事!
在《三國演義》第30回,官渡之戰後,於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左右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
曹操曰:「當(袁)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
遂命盡焚之,更不再問。
這事兒老曹在面上辦得敞亮,吸粉無數。
可老曹心裡卻作了病,臥槽,這麼多人想背叛我,便設立了秘密警察,名曰「校事」。
校事,為史上最早專職秘密警察。
《癸巳存稿·校事》:「魏吳有校事官,似明之廠衛…或謂之典校,或謂之校曹,或謂之校官」。
校事領導:直接對曹操負責。
校事宗旨:廣耳目,察群下。
校事職能:可監視百官,可監視百姓,專門從事探聽、揭發、舉報之事。
曹操時期,最為顯赫倆校事:趙達和盧洪。
時,坊間有傳言:
「不畏曹公,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
瞧,趙盧倆特務之權利,絕對通天了。
後,吳主孫權照葫蘆畫瓢,也招募了秘密警察,來鞏固政權。
跟曹魏校事比,東吳秘密警察為校事2.0版,官職更高大上:中書典校事。
據傳,東吳特務頭子呂壹最為跋扈苛烈。
呂壹這貨,常吹毛求疵,小題大做。
《三國志·吳書·步騭傳》有云:「伏聞諸典校擿抉細微,吹毛求疵,重案深誣,輒欲陷人,以成威福。」
後,明朝之廠衛,清代之血滴子,納粹德國之蓋世太保等,皆為秘密警察。
對此,曹操嗤之以鼻,都是我玩剩的。
10
雞肋算啥,吃人肉!
在《三國演義》第72回,時曹操軍糧不足,適庖官進雞湯,碗中有雞肋,曹操遂以「雞肋」為號。
在此,楊修瞎賣弄,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結果,楊修腦瓜被咔嚓了。
其實,曹操何止吃個雞肋,老曹連人肉都吃過!
不信,請看:
《武帝紀》如是載:「冬十月,太祖至東阿。是歲,谷一斛五十餘萬錢,人相食,乃罷吏兵新募者。」
是年,爆發饑荒,糧價飛漲,百姓出現人吃人的慘劇,曹操吃否暫不詳。
再看,《魏晉世語》:
「初,太祖乏食,(程)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
這回,肚裡有糧,心裡不慌了。
不過,看清楚了,這「人脯」,即人肉乾。
在此,老曹急赤白臉:我只吃糧,人肉乾我沒吃!
嘿嘿,鬼才信呢。
連人肉都吃的主,還跟他扯啥淡呀!
11
摸金校尉,盜墓!
摸金校尉,古官名,最早為三國曹操所設,即盜墓辦公室主任。
為了彌補軍餉不足,老曹設立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餉。
如,陳琳《討曹檄文》:
「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摸金校尉,雖幹著刨人家的祖墳的「髒活兒」,倍受詬病。
可是,老曹給時下盜墓小說提供了「關鍵詞」,如《鬼吹燈之摸金校尉》便源於此。
發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嶺尋龍訣;
人點燭,鬼吹燈,堪輿倒鬥覓星峰…
12
金句代言,牛人!
雖說,羅貫中黑曹很賣力,可曹操確實有才,曹操自帶明星外掛。
《三國演義》裡的金句,多與曹操有關。
或語出其口,如:
「生子當如孫仲謀!」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
…
或罵其之語,亦多成名言,曹操絕對是一金句代言人,如:
「挾天子以令諸侯。」罵曹!
「名託漢相,實為漢賊。」罵曹!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罵曹!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借風更為燒老曹!
…
劉備、孫權、袁紹、諸葛亮等雖有辱斯文,卻也跟著老曹出了不少文名。
且,曹操心血來潮時,常賦詩一首,如《龜雖壽》《觀滄海》等,一不留神便成了時下語文課本的常客。
對此,劉備孫權只有賣呆兒的份兒,無語凝噎。
13
華佗之死,有玄機!
在《三國演義》第78回,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
操即差人星夜請華佗入內,令診脈視疾。佗曰:「大王頭腦疼痛,因患風而起。病根在腦袋中,風涎不能出,枉服湯藥,不可治療。某有一法,先飲麻肺湯,然後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方可除根。」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頭疼難忍,華佗欲為其做「開顱手術」。
可老曹破口大罵:你特麼胡扯,我雖不懂醫,卻深知萬事開「頭」難,於是華佗掛了。
其實,椐《後漢書》記載,早在208年華佗已經去世了。
而羅貫中讓華佗又多活了12年,不過是其黑曹一么蛾子而已。
史上,華佗確實給曹操治過頭疼病,只有「針灸」一法而已,並無「開顱手術」之說。
如,《三國志·華佗傳》:
「太祖聞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
不過,華佗確實死於曹操之手。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頭風發作,請華佗專門為其治療。
其間,華佗藉故回家,以其妻生病為託詞,延期不返。
結果,曹操獲知真相,以華佗「養病自重」為由,逮其下獄拷問致死。
《三國志·華佗傳》:「太祖大怒,使人往檢。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其虛詐,便收送之。」
14
曹操長相,醜陋!
某日,曹操要召見匈奴使者。
因為長得有點磕磣,不足以威服邊地之民。
於是,老曹便讓崔琰冒充自己出席見面會。
崔琰,三國時一帥哥,以長相俊美而聞名。
而老曹本人,則充當崔琰一持刀侍衛。
見面會後,曹操派人假意去詢問匈奴使者:魏王是一啥樣兒的人呀?
匈奴使者回答:魏王雅量高致,與眾不同,不過真英雄乃其身側之持刀侍衛。
《世說新語》如是載: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崔琰)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對此,曹操嗤之以鼻,此為野史,你上當了。
15
東臨碣石,何地?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之「碣石」在哪兒?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時下較認可一說法,碣石在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萬家鎮止錨灣。
16
曹家與46,有緣!
你說,曹操是漢相也好,漢賊也罷,可他一生確沒稱帝,始終如一做著大漢臣子。
曹操生於155年,19歲舉孝廉入仕,死於220年,活了65歲,當了46年漢臣。
而從220年曹丕篡漢到265年司馬炎篡魏,滿打滿算,曹操子孫恰好也當了46年皇帝。
難道天註定?
17
奸雄形象,始於宋!
首先,在三國時期,尤其是在陳壽《三國志》裡為正面形象。
其次,在南北朝、宋金遼紛亂時代,人們迫切期盼南北一統,曹操形象漸然走黑。
其主要推手,為宋朝司馬光,這貨不僅砸缸,還砸了曹操門面,老曹在《資治通鑑》裡妥妥的一「亂世之奸雄」。
後,元雜劇也跟著起鬨。
「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
到了元末明初,老曹在羅貫中《三國演義》裡已徹底被抹黑了,墨黑墨黑的。
老王:曹操,太熟了,但凡有一條還算冷,此文就算成功了。
素材來源:羅貫中《三國演義》,陳壽《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範曄《後漢書》,劉義慶《世說新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