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杜選奉攝)
《史記》(西漢 司馬遷)《漢書》(東漢 班固)《後漢書》(南朝 範曄)《三國志》(晉 陳壽)並稱「前四史」。其真實程度和史料價值,對於研究歷史的人員來說,是任何其它文獻資料都是無法比擬的。《三國志》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它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
《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本書單獨流傳於世,北宋鹹平六年(1003)整合而成。它的記載十分簡略,沒有記載王侯將相、達官貴族世序的「表」,也沒有記載政治、經濟、地理、官員職序、禮樂及律歷等。不符合一般正史的規範,也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的史學家。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等職。蜀漢王朝滅亡之後,他在西晉任文職。他著書主要依據魏、蜀、吳三國的基本史料,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由於蜀漢沒有官員記錄歷史,也沒有其它完整的史料,故這部分由他自己收集。初為十五卷,名《魏書》《蜀書》《吳書》,(又名《魏志》《蜀志》《吳志》)。該書是三國分離時期結束後文化整合的產物。
陳壽編著時,取材精審,對史實經過認真考究、慎重選擇,對於資料進行了嚴格的審核,儘可能地保證了歷史的真實性。同時,由於文筆簡潔、剪裁得體,廣受讚譽。《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陳壽後為晉臣,聰明機敏,因不依附權貴而多次被貶,書中記錄史實可信度較高。
歷史上為《三國志》作注的人中,以裴松之的注最為重要。他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史學家,他的注釋原則是:「一日補闕,二日備異、三日懲妄、四日辯論。」他的《三國志注》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史學著作,彌補了《三國志》內容精煉、過於簡略的不足,開創了注史的新例,對於研究三國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注」之首。
研究三國時期的歷史,《三國志》《三國志注》是首選的研究對象。它可信度更高,更接近於真實的歷史,其它的文學藝術作品、流傳故事、民間傳說等,由於其真實性不足不能作為直接的證據材料。
《三國志通俗演義》(俗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約公元1330-1400),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他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長時間生活在南宋故都杭州。那裡人口雲集,商業發達,是戲劇文化和說唱藝術的重要中心。他7歲入私塾學習四書五經,其母親去世後,輟學隨父親在蘇州、杭州做生意。後來,在父親的支持下,他到慈谿隨當時著名學者趙寶豐學習。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羅貫中辭別趙寶豐,「有志圖王」的他到農民起義軍張士誠幕府作賓。雖然頗有建樹,但時事變化無常。在其他同僚多已離開的情況下於至正二十三年離開了張士誠。輾轉多地後於至正二十六年回到了杭州,開始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創作。這時的他,已經年過半百、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是人生觀、價值觀成熟的時期。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黃金時期。在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期間,施耐庵去世,他接過老師的筆墨,繼續從事《水滸傳》創作,並完成了這一部經典歷史小說。
羅貫中寫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基本指導思想和特點,是通過描寫君臣之間的親密關係,「正三綱、謹五常,揚正統、貶奸雄。」小說中有明顯的貶曹揚劉傾向。他是在三國歸晉結束1000多年後,根據民間傳說、故事、劇本,以及三國故事發生的基本情況的基礎,經過藝術加工,用誇張的筆墨,跨越歷史長河寫成的一部優秀的歷史巨著,它同《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一樣,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品,自明清以來廣受人們喜愛,並得到廣泛流傳。
《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描寫以鬥智、伐謀為主,同時,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冷兵器時期大規模的戰爭場面。三國時期的三次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雖然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火攻取勝的戰役,但是,他在描寫技法上各有千秋。其中,夷陵之戰部分他就以全方位的場景、詼弘的氣勢,把一場主戰場在夷道猇亭,共有約20多萬人參加的戰役,虛擬描寫為綿延幾百裡、多達100萬人參戰的大規模戰役。該書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經典名著《三國志通俗演義》雖然在歷史研究方面沒有《三國志》的價值高,但在三國文化研究方面卻有著極高的價值,是研究三國文化人士的必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