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真的可信嗎?陳壽的人品可靠嗎?網友:陳壽是個小人!

2021-01-17 小刀三國

文 | super

多數人了解三國這段歷史,是通過小說《三國演義》,而小說為了故事情節更加精彩,難免會有不少虛構的內容。要了解真正的三國歷史就得閱讀史書《三國志》,那麼作為二十四史之一,廣受史學家好評的《三國志》真的就可信嗎?其作者陳壽的人品真的就可靠嗎?

三國志等史書

誠然,史書《三國志》有不少地方被人詬病。有的人說此書敘事過於簡單,事情講得不明不白,尤其是蜀漢集團某些重要的人物,記載的內容太少了;有的人則指出書中內容存在著嚴重的衝突,比如馬謖到底是怎麼死的?《三國志·馬良傳》中說的是「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三國志·向朗傳》中說的是「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而《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的是「戮謖以謝眾」。

但是不得不說,《三國志》還是挺靠譜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作者陳壽從小就以才學聞名,在蜀國時已做過史官,顯然他的水平是足夠的;其二,陳壽寫《三國志》花費了數年的時間,直到公元297年左右才定稿,距離東漢末年約100年的時間;其三,當時人的評價。夏侯湛看到陳壽的《三國志》後,便銷毀了自己正在寫的《魏書》,著名文學家張華還曾想把《晉書》也交給陳壽寫。

陳壽

還有網友說陳壽此人人品不佳,估計是個小人,寫史書帶有個人偏見而有失公正。在《晉書·陳壽傳》中有記載,傳言丁儀和丁廙兩兄弟當初在曹魏很有聲望,陳壽對他們的兒子說:「你們如果送我一千斛米,我就給你們的父親寫傳記。」 之後丁儀和丁廙的兒子沒有送給他米,陳壽果然沒給這二人寫傳記。

《晉書》中還說陳壽在蜀漢為官時,諸葛瞻曾瞧不起陳壽,所以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其「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有意貶低諸葛瞻。無風不起浪,由此可見陳壽可能確實存在某些缺點,但是人無完人,陳壽也不容易,他晚年多次被貶仕途並不順利,花費大把時間用心寫完《三國志》,值得我們為他點讚。

對於史書《三國志》,不可否認它確實有瑕疵,但我們應當多一些理解少一點埋怨。至於其可信度,我們更應當辯證看待,信之但不可皆信之,要有自己的態度,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真的人品有問題嗎?
    陳壽的《三國志》,就大體說來,超出於其他諸家關於魏、蜀、吳三國史事的撰著,成為古代紀傳體史書中傑出的作品,所以後人對它評價頗高。劉勰《文心雕龍·史傳》說:「及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徵,或疏闊寡要。
  • 陳壽VS諸葛亮:君子與智聖的撕扯,人品堪比海瑞也是枉然?
    陳壽VS諸葛亮:君子與智聖的撕扯,人品堪比海瑞也是枉然? 關羽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長於行政,不善軍事」的爭議由來已久,近日網上有人說陳壽是正人君子,他的《三國志》絕對真實可信,本文對此羅唣兩句,僅只是針對普通讀者和歷史愛好者,類似閻崇年那樣的專家學者請繞行。
  • 從陳壽的《三國志》說開去
    不過,這是一部通俗演義小說,不能作為正史來看,要想了解真實的三國歷史,還得看陳壽的《三國志》。 陳壽是蜀漢人,生於公元233年。他年輕時就熟讀史書,並在朝中擔任觀閣令史等職。公元263年,蜀漢為曹魏所滅,兩年後,司馬炎廢曹魏自稱皇帝,建立西晉。在名臣張華等人的舉薦下,陳壽成了西晉著作郎,開始著述《三國志》。
  • 《三國志》不好寫!陳壽的筆尖,蘸滿「戰戰兢兢」和「步步為營」
    三國時代,在政治局勢上是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時代。這種背景,對以貳臣身份而編纂三國史的陳壽來說,是個嚴峻的挑戰。因為,他除了要注意三國史之間的平衡外,還要周旋於當朝權謀之間,更要使他的作品能成不朽之作。
  • 陳壽是怎樣撰寫出《三國志》這樣不朽的名著的?
    《三國演義》的題材和成書,卻得益於陳壽的《三國志》以及裴松之的注釋。評論家們所說的「七實三虛」,其中「七實」,就是指取材於《三國志》及裴注的史實而言的。可見陳壽和裴松之對後世文學藝術創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作家羅偉章談陳壽:一部《三國志》留下了眾多典故
    來自今南充市的魏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以紀傳體斷代史的方式,記錄下那個風起雲湧的傳奇時代。陳壽筆下,那個時期群英逐鹿,人才薈萃,也留下了眾多典故。「我很喜歡讀史,《三國志》也讀了很多遍。假如沒有《三國志》,之後會不會有《三國演義》,我們今天對三國這段歷史會不會有這樣的記憶?這個很難說。」
  • 陳壽的《三國志》為什麼對諸葛亮評價不高?
    《三國志》的作者魏晉時期的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公允的。
  • 陳壽的《三國志》、裴松之的《三國志注》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馬鞍山(杜選奉攝)《史記》(西漢 司馬遷)《漢書》(東漢 班固)《後漢書》(南朝 範曄)《三國志》(晉 陳壽)並稱「前四史」。其真實程度和史料價值,對於研究歷史的人員來說,是任何其它文獻資料都是無法比擬的。
  • 西晉史學家陳壽,寫出《三國志》流傳至今,但仕途一直不順利
    在當時的時期,陳壽被當地的朝廷聘為史官等職位,可見當時陳壽的文學能力。但由於當時蜀漢朝廷的皇帝劉禪昏庸,並且再加上朝堂當中的許多大臣挑撥,在這種情況之下,許多大臣就極力的迎合比較權貴的人,但唯獨陳壽不願意這樣做,因為這種情況,陳壽還被多次貶官。當魏朝滅亡蜀漢之後,陳壽在當時已經到達了自己中年的年齡。
  • ...蜀地大咖秀⑦|陳壽:誰說我抹黑諸葛亮?我其實是半個小迷弟!
    今天我們將要講述的是——陳壽:誰說我抹黑諸葛亮?我其實是半個小迷弟!大多數人了解三國這段精彩的歷史,都是通過小說《三國演義》,而小說為了故事情節更加精彩,難免會有不少虛構的內容。如果你要想了解真正的三國歷史,那你一定得好好讀一讀《三國志》。
  • 為什麼陳壽三國志對於曹操多是褒獎?
    陳壽寫《三國》,也面臨這個問題。是的。在魏,蜀,吳三國中,陳壽推崇魏為正統,後世既有反對者,也有贊成者,陳壽因此受到非議。陳壽鳴不平者也不少見。陳壽尊魏為正統原因有三: 其一,是公認的歷史事實;曹魏名義上受漢禪漢統,而位於中原的三國勢力最強,先是滅蜀,滅吳不是魏完成的,而是繼魏禪的晉完成的。
  • 陳壽在三國志中一語道出,關羽的武器不是青龍偃月刀,那是什麼呢
    有網友說偃月刀來源於陌刀,但比陌刀重,是專門用來訓練陌刀手劈砍騎兵用的刀。 接近事實的目擊證人陳壽 陳壽的三國志為大家保留下來很多三國時期的真相,陳壽是西晉時期的史學家。應該會以很客觀的態度去寫《三國志》的。
  • 陳壽說諸葛亮短於「奇謀」「將略」,是事實還是另有隱情?
    這是千百年來眾多諸葛亮的擁躉們對《三國志》作者陳壽最不滿意的地方。當然也是近年來欲拉下諸葛亮神壇地位的許多人力爭翻案的重點。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裡有一句著名卻爭議不斷的評價,「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陳壽只肯推許諸葛亮的「理民之幹」,不甚欽佩他的「將略」,甚至直言不諱他短於「奇謀」。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陳壽⑧|《三國志》若改名《漢末晉初志》,還會...
    四川省作協副主席、《四川文學》主編、作家羅偉章認為,陳壽的入選名至實歸,「就算他是第一批四川歷史名人,這也無可厚非。假如沒有《三國志》,之後會不會有《三國演義》,我們今天對三國這段歷史會不會有這樣的記憶?這個很難說。」羅偉章在羅偉章看來,《三國演義》雖好,但離偉大還有一步之遙。「要是羅貫中能寫出人物的自我審視,能多一些生命情懷,他和他的書,會是多麼偉大呀!
  • 龐會真的殺了關羽全家?裴松之說有這事,陳壽說沒這事,信誰的?
    不過讓臥仔奇怪的是,關羽被滅門不算是小事了,為什麼《三國志》的原作者陳壽對此隻字不提,反而要靠後來人裴松之的註解寫出來呢?關羽被龐會屠滿門是不是裴松之……編出來的?為了解決上述的困惑,我們先來看看《三國志》原作者陳壽的生平。
  • 《三國志》作者陳壽是這麼說的
    進一步統一全國、復興漢室,退一步威脅魏國西部邊疆,使得魏國不得安寧,《三國志》作者陳壽也是這樣說的諸葛亮對待蜀漢政權盡忠有加、鞠躬盡瘁是有口皆碑的,但他連年用兵、北上伐魏卻褒貶不一。雖然曹魏篡漢天理不容,但自古也有天理循環、氣數已盡之說。
  • 陳壽《三國志》中的一個小錯誤,裴松之沒發現,現代人也常弄混淆
    陳壽的《三國志》是我國古代的史學名著,「前四史」之一,是研究三國時期歷史最重要的著作。陳壽的《三國志》素以嚴謹的態度和公正指書為人所稱道。而裴松之對《三國志》的註解也非常的經典。對於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評論,增補遺漏和糾正錯誤,對於陳壽議論的不當,裴注也加以批評。
  • 譙沛丁氏:被陳壽刻意掩蓋的曹魏外戚家族
    而丁氏記載遭到掩蓋、湮滅難存的原因,恰恰出自《三國志》作者陳壽。本文構思,是用現存史料進行脈絡推導與邏輯串聯,力爭還原出三國漢季的丁氏家族形象。筆力有限之處,望讀者朋友體諒;如能對讀者有微薄幫助,也是我的收穫。獻醜了。
  • 30秒|為父守喪期間,陳壽做的這件事竟被《晉書》揭短
    11月2日,「名人大講堂」在四川省圖書館開講,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梁滿倉教授為觀眾解讀陳壽其人以及《三國志》的重要地位。提及陳壽的生平,在《晉書 陳壽傳》裡「揭短」,陳壽為父守喪期間,得了一場病,就讓婢女服侍他用藥,此事竟引發當地輿論大譁。
  • 書評 《三國志》
    《三國志》全書文筆簡潔流暢,敘事脈絡清晰,寫人寫事均有特色。例如,陳壽有人物品題之好:以曹操為「超世之英傑」,諸葛、周瑜等人為「奇才」,關、張、黃蓋等則是「虎臣」——種種含義,往往與文中多處映襯,而現於篇末,且所論多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