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是怎樣撰寫出《三國志》這樣不朽的名著的?

2021-01-17 書裡總有我愛的

《三國演義》的題材和成書,卻得益於陳壽的《三國志》以及裴松之的注釋。評論家們所說的「七實三虛」,其中「七實」,就是指取材於《三國志》及裴注的史實而言的。可見陳壽和裴松之對後世文學藝術創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陳壽以才華出眾而屢屢被賢達之士賞識、重視,並任用;但往往又以不拘小節、或品格剛直遭貶責。不過,他畢竟是一位有才識的正直之士,最終寫成不朽名著《三國志》而名垂千古。早在蜀漢時,他就出仕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有個宦官黃皓,特別專權,許多朝臣為了自己的前途,都去拍他的馬屁,百般諂附他。陳壽如果隨俗一點,當可繼續升官。但他獨不然,一見黃皓權勢逼人,就非常厭惡。

黃皓見他從不來進奉,也知道他不附庸的性格,便不予重用,並且屢次遣黜他。蜀漢被魏滅亡前夕,陳壽因父親去世回家守喪。守喪期間自己也害病了。他不能起床,便叫侍婢調治藥丸。這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陳壽沒有注意,說觸犯了封建禮教,又遭到了貶責。蜀漢滅亡後,三十出頭的陳壽,則沉廢累年,不能仕進。當時,司馬炎在蜀漢被滅兩年後,又奪取曹魏政權,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

朝廷中有個叫張華的司空,很欣賞陳壽的才學,並在晉武帝面前為其辯解。這樣,陳壽在張華賞識推薦下,才有機會被舉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又遷著作郎,出補平陽侯相。陳壽在任著作郎期間,又受到中書監荀勗、中書令和嶠的賞識,奏使陳壽收集和撰定蜀丞相諸葛亮的故事。陳壽接收詔令後,將諸葛亮的著作「刪除重複,隨類相從」,編成《諸葛亮集》24篇,另加自己所作《表》1篇。當時陳壽還在平陽侯相任上。

並於這年,將編好的《諸葛亮集》和《表》,上奏朝廷。《表》中對諸葛亮作了公正的評價:既稱讚其「逸群之才,英霸之氣」,以及治國治軍的功業;同時也指出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表》中還說,諸葛亮的「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諸葛亮集》是陳壽精心編纂的。

不久,他因有才入為著作郎晉武帝滅掉吳國統一全國後,47歲的陳壽,開始搜集和整理三國史事。經過幾年的努力,他著成魏、蜀、吳書,共64卷,稱為《三國志》。張華看到這部書,很欣賞,薦舉陳壽為中書郎。當時權臣中書監荀勗,對張華嫉妒在心,凡見張華推薦的人,他都不滿。於是荀勗授意吏部,把陳壽調出朝廷,到長廣去作太守。陳壽對此頗為不滿,並以老母有病為藉口,辭官不就,以示抵制。

鎮南大將軍杜預,也很賞識陳壽的才華。便表薦陳壽為散騎侍郎,朝廷任命他為治書侍御史。這時,他寫了《官司論》7篇,依據典故,議所因革,並將這7篇《官司論》上奏朝廷。後因母死丁憂去職他母親臨死時,遺言葬於洛陽,陳壽都遵照辦理了。可是,清議認為陳壽不以母喪歸葬於蜀故鄉是不對的,於是陳壽受到貶議。這樣,在數年之後,又起用為太子中底子,還未到職,就病故了。陳壽憑著自己的才華和品性,就在不斷被別人賞識又不斷被別人貶責中度過了他的一生。

陳壽在史學方面有深厚的修養。這除了老師的教導外,與個人的勤奮努力也是分不開的。他的老師譙周,「耽古篤學」、「研精六經,尤善筆札」,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歷史學家。他曾著有《古史考》書。在老師的教導和指點下,陳壽從少時起就喜歡讀古代歷史名著,如《尚書》、《春秋》三傳、《史記》、《漢書》等,了解撰寫史書的方法、義例、別裁、通識。後來自己也撰寫史書,先從地方史做起。

他曾撰寫《益部耆舊傳》10卷,《古國志》50篇。可惜這兩部書都已遺佚。可見,陳壽之所以能撰寫出《三國志》這樣不朽的名著,不是偶然的。

相關焦點

  • 《三國志》不好寫!陳壽的筆尖,蘸滿「戰戰兢兢」和「步步為營」
    這種背景,對以貳臣身份而編纂三國史的陳壽來說,是個嚴峻的挑戰。因為,他除了要注意三國史之間的平衡外,還要周旋於當朝權謀之間,更要使他的作品能成不朽之作。依照《華陽國志·陳壽傳》的記載,陳壽年輕的時候受業於譙周,研究《尚書》、《三傳》,精通《史記》、《漢書》,後來在蜀漢擔任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等職務。
  • 陳壽的《三國志》、裴松之的《三國志注》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馬鞍山(杜選奉攝)《史記》(西漢 司馬遷)《漢書》(東漢 班固)《後漢書》(南朝 範曄)《三國志》(晉 陳壽)並稱「前四史」。其真實程度和史料價值,對於研究歷史的人員來說,是任何其它文獻資料都是無法比擬的。
  • 從陳壽的《三國志》說開去
    一代代史官在洛陽留下過怎樣的印記?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一代良史說陳壽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天下三分。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陽代漢建魏,歷史正式進入了風雲激蕩的三國時期。 說到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故事,很多人會想起《三國演義》。
  • 西晉史學家陳壽,寫出《三國志》流傳至今,但仕途一直不順利
    在當時的時期,陳壽被當地的朝廷聘為史官等職位,可見當時陳壽的文學能力。但由於當時蜀漢朝廷的皇帝劉禪昏庸,並且再加上朝堂當中的許多大臣挑撥,在這種情況之下,許多大臣就極力的迎合比較權貴的人,但唯獨陳壽不願意這樣做,因為這種情況,陳壽還被多次貶官。當魏朝滅亡蜀漢之後,陳壽在當時已經到達了自己中年的年齡。
  • 《三國志》真的可信嗎?陳壽的人品可靠嗎?網友:陳壽是個小人!
    三國志等史書誠然,史書《三國志》有不少地方被人詬病。《三國志·馬良傳》中說的是「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三國志·向朗傳》中說的是「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而《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的是「戮謖以謝眾」。但是不得不說,《三國志》還是挺靠譜的。
  • 為什麼陳壽三國志對於曹操多是褒獎?
    陳壽以魏為正統的制度符合當時的歷史和政治形勢,若以蜀為正統而撰寫三國歷史,確係悖時,王渾身為晉朝大將,卻因是曹魏亡國之臣而羞愧。 陳壽以魏為正統,在寫「三國志」時,他就只為曹魏的皇帝立本紀,如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三少帝紀。蜀,吳的劉備,孫權等雖也稱帝,陳壽只為他們立本。陳壽以魏主為帝紀,總攬三國領土史事,以蜀,二吳主。事。傳。名。
  • 作家羅偉章談陳壽:一部《三國志》留下了眾多典故
    來自今南充市的魏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以紀傳體斷代史的方式,記錄下那個風起雲湧的傳奇時代。陳壽筆下,那個時期群英逐鹿,人才薈萃,也留下了眾多典故。「我很喜歡讀史,《三國志》也讀了很多遍。假如沒有《三國志》,之後會不會有《三國演義》,我們今天對三國這段歷史會不會有這樣的記憶?這個很難說。」
  •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真的人品有問題嗎?
    陳壽的《三國志》,就大體說來,超出於其他諸家關於魏、蜀、吳三國史事的撰著,成為古代紀傳體史書中傑出的作品,所以後人對它評價頗高。劉勰《文心雕龍·史傳》說:「及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徵,或疏闊寡要。
  • 陳壽《三國志》中的一個小錯誤,裴松之沒發現,現代人也常弄混淆
    陳壽的《三國志》是我國古代的史學名著,「前四史」之一,是研究三國時期歷史最重要的著作。陳壽的《三國志》素以嚴謹的態度和公正指書為人所稱道。而裴松之對《三國志》的註解也非常的經典。對於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評論,增補遺漏和糾正錯誤,對於陳壽議論的不當,裴注也加以批評。
  • 陳壽的《三國志》為什麼對諸葛亮評價不高?
    《三國志》的作者魏晉時期的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公允的。
  • 正史《三國志》裡真實的關羽是一個怎樣的人?
    陳壽撰寫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也是中國文學史上首次出現關羽形象的正史資料。它創作於西晉時期,是三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內容豐富,為後人撰寫魏、蜀、吳三國的相關作品提供了參考資料。三國時期英雄眾多,他們縱橫天下,但文字記載卻比較單薄。陳壽對三國時期的歷史有著全面地考慮,在編撰內容方面處理得恰到好處,使真實的歷史人物一一關羽形象躍然紙上。
  • 中考名著《三國演義》動畫導讀(全集)
    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複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衝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中國小說由短篇發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
  • 陳壽VS諸葛亮:君子與智聖的撕扯,人品堪比海瑞也是枉然?
    陳壽VS諸葛亮:君子與智聖的撕扯,人品堪比海瑞也是枉然? 關羽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長於行政,不善軍事」的爭議由來已久,近日網上有人說陳壽是正人君子,他的《三國志》絕對真實可信,本文對此羅唣兩句,僅只是針對普通讀者和歷史愛好者,類似閻崇年那樣的專家學者請繞行。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陳壽⑧|《三國志》若改名《漢末晉初志》,還會...
    四川省作協副主席、《四川文學》主編、作家羅偉章認為,陳壽的入選名至實歸,「就算他是第一批四川歷史名人,這也無可厚非。假如沒有《三國志》,之後會不會有《三國演義》,我們今天對三國這段歷史會不會有這樣的記憶?這個很難說。」羅偉章在羅偉章看來,《三國演義》雖好,但離偉大還有一步之遙。「要是羅貫中能寫出人物的自我審視,能多一些生命情懷,他和他的書,會是多麼偉大呀!
  • 陳壽在三國志中一語道出,關羽的武器不是青龍偃月刀,那是什麼呢
    三國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段歷史了,人們從書中,電視中,甚至民間傳說中都可以很容易的了解到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三國是一個亂世,但越是亂世越出英雄。英雄者,無外乎衝鋒陷陣,運籌帷幄,救黎民於水火。而關羽就是三國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之一。
  • ...蜀地大咖秀⑦|陳壽:誰說我抹黑諸葛亮?我其實是半個小迷弟!
    巴蜀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那些曾在咱們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和豐功偉績的大咖們都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呢?讓我們一起在主播的娓娓道來中,了解他們鮮為人知的趣味一面。今天我們將要講述的是——陳壽:誰說我抹黑諸葛亮?我其實是半個小迷弟!
  • 《三國志》作者陳壽是這麼說的
    進一步統一全國、復興漢室,退一步威脅魏國西部邊疆,使得魏國不得安寧,《三國志》作者陳壽也是這樣說的諸葛亮對待蜀漢政權盡忠有加、鞠躬盡瘁是有口皆碑的,但他連年用兵、北上伐魏卻褒貶不一。雖然曹魏篡漢天理不容,但自古也有天理循環、氣數已盡之說。
  • 三國志
    《三國志》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製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
  • 國學入門書目:《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陳壽(233-297),字承祚,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學,就有志於史學事業,對於《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當時,宦官黃皓專權,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
  • 《三國志》及注的歷史品格和小說趣味
    所謂前四史,即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範曄《後漢書》和陳壽《三國志》。而《後漢書》撰於南朝劉宋年間,晚於《三國志》100多年。從撰寫時間來看,《三國志》是緊承《史記》《漢書》之後的一部史學名著。所以《晉書·陳壽傳》明確講:「丘明既沒,班、馬迭興,奮鴻筆於西京,騁直辭於東觀。自斯以降,分明競爽,可以繼明先典者,陳壽得之乎?」《三國志》在中國史學著述中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