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題材和成書,卻得益於陳壽的《三國志》以及裴松之的注釋。評論家們所說的「七實三虛」,其中「七實」,就是指取材於《三國志》及裴注的史實而言的。可見陳壽和裴松之對後世文學藝術創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陳壽以才華出眾而屢屢被賢達之士賞識、重視,並任用;但往往又以不拘小節、或品格剛直遭貶責。不過,他畢竟是一位有才識的正直之士,最終寫成不朽名著《三國志》而名垂千古。早在蜀漢時,他就出仕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有個宦官黃皓,特別專權,許多朝臣為了自己的前途,都去拍他的馬屁,百般諂附他。陳壽如果隨俗一點,當可繼續升官。但他獨不然,一見黃皓權勢逼人,就非常厭惡。
黃皓見他從不來進奉,也知道他不附庸的性格,便不予重用,並且屢次遣黜他。蜀漢被魏滅亡前夕,陳壽因父親去世回家守喪。守喪期間自己也害病了。他不能起床,便叫侍婢調治藥丸。這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陳壽沒有注意,說觸犯了封建禮教,又遭到了貶責。蜀漢滅亡後,三十出頭的陳壽,則沉廢累年,不能仕進。當時,司馬炎在蜀漢被滅兩年後,又奪取曹魏政權,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
朝廷中有個叫張華的司空,很欣賞陳壽的才學,並在晉武帝面前為其辯解。這樣,陳壽在張華賞識推薦下,才有機會被舉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又遷著作郎,出補平陽侯相。陳壽在任著作郎期間,又受到中書監荀勗、中書令和嶠的賞識,奏使陳壽收集和撰定蜀丞相諸葛亮的故事。陳壽接收詔令後,將諸葛亮的著作「刪除重複,隨類相從」,編成《諸葛亮集》24篇,另加自己所作《表》1篇。當時陳壽還在平陽侯相任上。
並於這年,將編好的《諸葛亮集》和《表》,上奏朝廷。《表》中對諸葛亮作了公正的評價:既稱讚其「逸群之才,英霸之氣」,以及治國治軍的功業;同時也指出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表》中還說,諸葛亮的「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諸葛亮集》是陳壽精心編纂的。
不久,他因有才入為著作郎晉武帝滅掉吳國統一全國後,47歲的陳壽,開始搜集和整理三國史事。經過幾年的努力,他著成魏、蜀、吳書,共64卷,稱為《三國志》。張華看到這部書,很欣賞,薦舉陳壽為中書郎。當時權臣中書監荀勗,對張華嫉妒在心,凡見張華推薦的人,他都不滿。於是荀勗授意吏部,把陳壽調出朝廷,到長廣去作太守。陳壽對此頗為不滿,並以老母有病為藉口,辭官不就,以示抵制。
鎮南大將軍杜預,也很賞識陳壽的才華。便表薦陳壽為散騎侍郎,朝廷任命他為治書侍御史。這時,他寫了《官司論》7篇,依據典故,議所因革,並將這7篇《官司論》上奏朝廷。後因母死丁憂去職他母親臨死時,遺言葬於洛陽,陳壽都遵照辦理了。可是,清議認為陳壽不以母喪歸葬於蜀故鄉是不對的,於是陳壽受到貶議。這樣,在數年之後,又起用為太子中底子,還未到職,就病故了。陳壽憑著自己的才華和品性,就在不斷被別人賞識又不斷被別人貶責中度過了他的一生。
陳壽在史學方面有深厚的修養。這除了老師的教導外,與個人的勤奮努力也是分不開的。他的老師譙周,「耽古篤學」、「研精六經,尤善筆札」,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歷史學家。他曾著有《古史考》書。在老師的教導和指點下,陳壽從少時起就喜歡讀古代歷史名著,如《尚書》、《春秋》三傳、《史記》、《漢書》等,了解撰寫史書的方法、義例、別裁、通識。後來自己也撰寫史書,先從地方史做起。
他曾撰寫《益部耆舊傳》10卷,《古國志》50篇。可惜這兩部書都已遺佚。可見,陳壽之所以能撰寫出《三國志》這樣不朽的名著,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