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VS諸葛亮:君子與智聖的撕扯,人品堪比海瑞也是枉然?

2020-12-23 騰訊網

陳壽VS諸葛亮:君子與智聖的撕扯,人品堪比海瑞也是枉然?

關羽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長於行政,不善軍事」的爭議由來已久,近日網上有人說陳壽是正人君子,他的《三國志》絕對真實可信,本文對此羅唣兩句,僅只是針對普通讀者和歷史愛好者,類似閻崇年那樣的專家學者請繞行。

從另類君有限的認知而言,陳壽是否正人君子,這是個無法考證的命題。因為年代久遠,目前所知的對陳壽的人格描述, 多來源於南北朝以及唐宋之人的記載,這些記載雜亂無章而且相互矛盾。

從正史記載來看,陳壽一生有兩個亮點,第一是在蜀國為官期間,其他文武百官都奉迎諂媚宦官黃皓,唯獨他和姜維|「不屑為」,從這一點說,陳壽人品及格。

蜀漢覆亡後,陳壽在魏晉為官,直至西晉滅掉東吳後,他生平從未指責貶斥過當初蜀漢的同僚,包括諸葛亮、魏延、姜維以及費禕、董允等輔政名臣,或許也正是為此,他在魏晉朝廷為人做官都很不得志,屢次被貶黜,最後鬱鬱而終。

憑良心說,陳壽人格上沒毛病,然而人品及格並不意味著做人做事就可以標紅。我們熟悉的海瑞是赫赫有名的大清官,但他被時人稱為「盡忠如螻蟻,盡孝如禽獸」也是有案可稽的實錘。

海瑞到天命之年,仍晚上和母親睡在一個屋子裡侍奉後者,事母盡孝是美德,然而男女同處一室無論對哪一方都不太方便,海瑞頂著「孝道」的主旋律光環如此這般,就算不是為了博取名望,其孝行也並不為時人和世人所稱道,再者,海瑞八歲的女兒因為太餓,吃了男僕給的一個餅子,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親」為口實痛罵威逼到絕食而死,如此喪心病狂的道德楷模,其為人處事真的讓人憤慨,不給差評都不行。

最終,海瑞如此處事,影響所及讓他的妻妾甚至母親都被時人指指點點。例如海瑞的母親謝氏,按大明典章,應被授予二品誥命,但直到臨終前三年,才被賜予四品誥命,而此時她已經臥床不起神志不清,曉不得誥命為何物了。

應該給海母的榮譽為何姍姍來遲,不啻於是在說明萬曆朝的禮部官員對她教子無方的消極品評。

回到本題目,陳壽本尊人品沒毛病,單著並不能作為他撰寫《三國志》真實與否的唯一評判標準。

事實上,陳壽是譙周的學生,譙周本人因反對諸葛亮出師北伐甚至給後者使絆子,受到過諸葛亮的嚴肅處分,而陳壽的父親因為做過馬謖的參軍,馬謖被斬後,陳壽之父也被牽連而下獄。

這些負面影響,很難說陳壽能做到置身事外,在撰寫《三國志》的時候實事求是,真的「以史為鑑」。

事實上,後世梁啓超、胡適等大家都認為《三國志》是「一部良史」,求全苛責如魯迅也說過「《三國志》是真史書」這樣的好評並批評諸葛亮「多智近妖」(巫妖王的既視感,有沒有o(* ̄︶ ̄*)o),然而陳壽在書中對諸葛亮的評價也真的是有失公允。

後世作為參照的三國時期的正史只有陳壽本尊的這本《三國志》,所謂孤證不立,陳壽本尊並不可能直接參與許多重大事件醞釀產生或計劃執行,例如他筆下舌戰群儒的主角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借東風火燒赤壁的男主是周瑜而非孔明,甚至火燒新野,火燒博望都沒諸葛亮什麼事兒,最操蛋的是他將趙雲長坂坡的主角光環轉贈給了張飛。

真的很難說他被稱之為「一部良史」的《三國志》有多真實可信,另類君每次看他這本「良史」的時候,總能嗅出點川建國和拼多多合體的麻辣鮮香的味道。

《福爾摩斯探案集》的作者柯南道爾曾經說過一句我很佩服的話:事實是不可以改變的,因為事情當時就是那樣發生的。

就好像抖音上那些水泥妹、離異女們的美好形象和人設,除去美顏濾鏡後,終歸還是要歸於現實,回到本來面目繼續生活,無論當初怎麼折騰,最終還是要回歸真實。而小陳和他的《三國志》,也是一樣。

著書立說是傳世百年的大事,不可以如某些隻手遮天的瓢把子那樣信口開河,更不可以違背事實誤導後人。小陳這孩子只是諸葛亮手下的文書小吏,耳濡目染畢竟有限,所以他對世人的品評總是會有謬誤,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裡,儘管後世許多大家都對陳壽的為人和著史持肯定態度,但另類君本人不願苟同。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相關焦點

  • 陳壽的人品可靠嗎?網友:陳壽是個小人!
    三國志等史書誠然,史書《三國志》有不少地方被人詬病。《三國志·馬良傳》中說的是「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三國志·向朗傳》中說的是「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而《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的是「戮謖以謝眾」。但是不得不說,《三國志》還是挺靠譜的。
  • 諸葛亮北上伐魏為何註定會失敗?《三國志》作者陳壽是這麼說的
    進一步統一全國、復興漢室,退一步威脅魏國西部邊疆,使得魏國不得安寧,《三國志》作者陳壽也是這樣說的諸葛亮對待蜀漢政權盡忠有加、鞠躬盡瘁是有口皆碑的,但他連年用兵、北上伐魏卻褒貶不一。雖然曹魏篡漢天理不容,但自古也有天理循環、氣數已盡之說。
  • 陳壽說諸葛亮短於「奇謀」「將略」,是事實還是另有隱情?
    當然也是近年來欲拉下諸葛亮神壇地位的許多人力爭翻案的重點。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裡有一句著名卻爭議不斷的評價,「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陳壽只肯推許諸葛亮的「理民之幹」,不甚欽佩他的「將略」,甚至直言不諱他短於「奇謀」。
  • 陳壽的《三國志》為什麼對諸葛亮評價不高?
    《三國志》的作者魏晉時期的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公允的。
  •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真的人品有問題嗎?
    唯陳壽《三志》,文質辨洽,荀、張比之遷、固,非妄譽也。」可以代表一般人的意見。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問題,引起後人的批評與責難。《晉書·陳壽傳》中記載兩件事,說明陳壽修史有時對人物評價所持的態度不夠公平:或云: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
  • ...蜀地大咖秀⑦|陳壽:誰說我抹黑諸葛亮?我其實是半個小迷弟!
    說起《三國志》,就不能不提它的作者陳壽。陳壽是晉朝傑出的史學家,也是剛評出的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之一。他擁有四川男人勤奮好學的特點,刻苦學習,還拜了著名儒學家和史學家譙周為師,所以從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寫出了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斷代史——《三國志》,這成為了中國最早系統記載三國時期歷史的名著。
  • 正史中,諸葛亮到底有多厲害?看看司馬懿、陳壽如何評價
    其實就正史而言,諸葛亮的能力是有,品格也有,但卻沒有那麼神。而諸葛亮的畢生對手司馬懿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兩人對諸葛亮的評價最為中肯和客觀。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司馬懿曾經這樣評價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 陳壽掩蓋諸葛亮身世,500年後真相大白,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曾經說過:「吾得孔明,如魚得水」,這話不假。諸葛亮和劉備,絕不僅有共同的事業,私交上,他們也是合拍的。
  • 張嶷名氣不如關羽張飛,陳壽為何給他的個人列傳字數,遠超關張
    今天為大家帶來一個人生經歷,堪比電影劇情高潮迭起的蜀漢名將一一蕩寇將軍張嶷。 01前言 我猜大部分讀者都對這個人比較陌生,這麼說好了,大家都知道陳壽寫《三國志》,扣掉皇帝不算,通常越重要的人,在個人列傳中所有的文字篇幅就會越長,譬如曹魏的荀彧、蜀漢諸葛亮、東吳陸遜,都是很好的例子。
  • 諸葛亮:魏延你腦後有反骨!陳壽:孔明你胡說!
    ——本文主要跟您聊聊諸葛亮與魏延之間的恩怨情仇,以及魏延是個怎樣的人?諸葛亮為何意欲除掉蜀漢第一大將,指使馬岱兩度暗下黑手呢?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主要推崇蜀漢集團中劉備、諸葛亮、關羽、趙雲等歷史人物。書中的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門八卦無所不通,發明創造無所不會。
  • 人文 | 歷史上的「三顧茅廬」暴露諸葛亮的人品有點損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諸葛亮早孤,其叔父諸葛玄赴任豫章太守一職時,帶了他與弟弟諸葛均一同南下。後來朝廷派朱皓接任豫章太守,諸葛玄在離職之後,帶著諸葛亮與諸葛均兩個侄子前往荊州投靠了舊友劉表,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兩兄弟才能「躬耕隴畝」。
  • 陳壽是怎樣撰寫出《三國志》這樣不朽的名著的?
    蜀漢被魏滅亡前夕,陳壽因父親去世回家守喪。守喪期間自己也害病了。他不能起床,便叫侍婢調治藥丸。這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陳壽沒有注意,說觸犯了封建禮教,又遭到了貶責。蜀漢滅亡後,三十出頭的陳壽,則沉廢累年,不能仕進。當時,司馬炎在蜀漢被滅兩年後,又奪取曹魏政權,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朝廷中有個叫張華的司空,很欣賞陳壽的才學,並在晉武帝面前為其辯解。
  • 諸葛亮對王司徒的終極嘲諷:鞠躬盡瘁vs豈不美哉
    可惜,這個套路,小說裡,二十年前,諸葛亮在江東見識過了。當年諸葛亮舌戰群儒,薛綜也是沒事說天命,說什麼天數將終,被諸葛亮一句無父無君,拍回去了。這會兒都是現成套路:諸葛亮先說漢室衰微,是漢臣朽木當道,那是罵漢朝老臣王朗。又說王朗反助逆賊,同謀篡位,就是指著罵了。
  • 諸葛亮和諸葛謹聰穎過人,為何兒子都是「窩囊廢」?陳壽一語點破
    諸葛亮諸葛謹二兄弟作為蜀漢和東吳的兩大謀臣,居功甚偉,他倆從小都聰穎過人, 長大後雖各為其主,但兄弟情分仍然在,他倆的兄弟情極大程度上推動了孫劉聯盟的發展
  • 陳壽的筆尖,蘸滿「戰戰兢兢」和「步步為營」
    蜀漢降魏歸晉之後,陳壽到了晉朝當官;孫吳滅亡之後,陳壽遂整合三國史,完成《三國志》。陳壽最早想寫的,並不是《三國志》對照《華陽國志·陳壽傳》與《晉書·陳壽傳》的記載,在完成《三國志》之前,陳壽還編纂了《益部耆舊傳》與《蜀相諸葛亮集》。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陳壽⑧|《三國志》若改名《漢末晉初志》,還會...
    苦難中出華麗,卑微中顯巍峨,紛亂中見秩序,在羅貫中筆下都有,而且他貢獻了眾多符號性人物,比如說到諸葛亮,自然就代表足智多謀和公忠體國,說到關羽,即刻會想到絕倫逸群和義薄雲天。」羅偉章稱,其實《三國演義》的主體和源頭故事,是《三國志》給的。一件事情發生了固然重要,發生之後記錄下來,或許更加重要,因文明由此生焉:經陳壽記錄,歷千年累積,而有了《三國演義》。
  • 從陳壽的《三國志》說開去
    不過,這是一部通俗演義小說,不能作為正史來看,要想了解真實的三國歷史,還得看陳壽的《三國志》。 陳壽是蜀漢人,生於公元233年。他年輕時就熟讀史書,並在朝中擔任觀閣令史等職。公元263年,蜀漢為曹魏所滅,兩年後,司馬炎廢曹魏自稱皇帝,建立西晉。在名臣張華等人的舉薦下,陳壽成了西晉著作郎,開始著述《三國志》。
  • 視頻|歷史上的監察官:海瑞
    海瑞的科舉之路並不順暢,十年寒窗苦,海瑞成為一名舉人,竟然用了二十多年時間。公元1550年、1553年,海瑞兩次千裡迢迢進京參加進士考試,都名落孫山。公元1558年,海瑞出任淳安知縣。從踏進朝廷衙門報到的這一刻起,他便開始了一生向大明王朝腐敗勢力全面宣戰的不歸之路。
  • 對諸葛亮的評價
    可是諸葛亮「生平謹慎,不曾弄險」,他認為這條計劃不是萬全之策,於是採取了「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的穩妥方案伐魏。結果六出祁山均無建樹,自己也累死在五丈原,讓後人哀嘆。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諸葛亮不是超凡的「先知」,不可企及的「天才」。他也是人,一個同樣會犯錯誤的人。畢竟,只有群眾的聰明才智才是無與倫比的。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實正是群眾的智慧和才能的統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