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掩蓋諸葛亮身世,500年後真相大白,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2021-02-13 阿銳讀歷史

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曾經說過:「吾得孔明,如魚得水」,這話不假。諸葛亮和劉備,絕不僅有共同的事業,私交上,他們也是合拍的。劉備輾轉了大半輩子,幾經生死,終於在自己暮年,有了一片天。他和諸葛亮那些事,也成為了後世美談。雖然他沒坐幾年江山,但一生能有如此君臣之情,死的時候,怕也不會太遺憾吧。

諸葛亮追隨劉備後,人生天翻地覆。「臥龍」二字,除了強調諸葛亮夠本事,更是劉備口中那句「如龍入天」——諸葛亮得其所歸了。二十七歲,最好的年紀,諸葛亮踏上了他無悔的徵程——如劉秀般,稍晚了點,但不礙事。

從建安十一年起,諸葛亮的腳步一直未停,按他自己的話就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但他幫助劉備,挺過來了,縱然赤壁一戰,老天給曹軍下了場瘟疫,讓劉備諸葛亮們撿了個漏,也不能抹殺劉備和諸葛亮握著那點兵力,就敢抵抗曹軍二十多萬大軍的勇氣。曹操當年誇程昱有「賁、育之勇」,我以為劉備和諸葛亮,是在其上的。

接著,那個中平六年幽州涿郡起兵的布衣,在四處奔波,鬱郁不得志的事業中憋屈了二十載的皇叔,井噴了:先拔掉荊州四郡,又向東吳借來江、漢兩條屏障,三分天下之雛形,就此形成。順便,果然能成大事之人,得夠能忍。

後來的事,諸位知道,諸葛亮幫助劉備,奪西川,定漢中,進王位,要不是美髯公在荊州傲世天下,讓自家人端了後門,若干年後,坐在洛陽城的,可能就是昭烈帝了。這就是命——雖然先帝和武鄉侯的一切,都能讓人哽咽,歷史卻是無情的——就像司馬氏奪了阿瞞的天下,曹家人再多傷感,也只能哭個鼻子。

後世往往聚焦諸葛亮的事功,至於諸葛亮的身世,關心的人就少了。正史說他是「琅邪陽都人,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父親是郡丞,從父是郡太守。」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

郡丞之子,郡太守從子,一位六百石的官,一位兩千石的官,諸葛亮的來頭,已經不小了,更不要說諸葛玄還與劉表有舊:能與「八俊」之一有舊,至少不會差吧?

於是,諸葛亮出山前,在後人眼中的形象大概是這樣:一位官二代,在人相啖食略盡的天下,找了處世外桃源,蓋了間草廬,春秋出遊,秋冬讀書,反正就是不為吃穿發愁。

但這甚至不算什麼。陳壽的「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才是讓諸葛亮身世真真不同的明證。

諸葛豐字季少,琅邪人也。以明經為郡文學,名特立剛直。貢禹為御史大夫,除豐為屬,舉侍御史。元帝時,擢為司隸校尉。

諸葛豐是西漢時期司隸校尉,此時其職有糾察、彈劾京師百官之權,是皇帝耳目。武帝曾因該職「權勢太重」,對其削權,罷免其部分領兵。按陳壽載,諸葛亮有這樣的遠祖,怎麼可能不名氣。魏晉時講究世襲罔替,門第高下就是地位尊卑;在個人奮鬥沒有取得超凡絕倫的功績時,祖上的來頭就是一切。想想曹操吧,為漢室立了多少功,還是擺不脫他閹宦之後的自卑。陳壽這十個字,讓諸葛亮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家」,沒準還是豪族?合著也不奇怪,按諸葛亮後來的表現,他沒受過高等教育,不能夠啊!

可以肯定的是,陳壽這些話,在三國之後五百年裡,統治了人們對諸葛亮身世的看法——直到五百年後的唐朝元和七年(812),一本書的問世,才讓陳壽這些話,打上了大大的問號。

這本書,叫做《元和姓纂》,是唐憲宗時的宰相李吉甫,命林寶修撰的。這本書是譜牒姓氏之學專著,專門考證歷代名人族譜姓氏之相傳情況。《元和姓纂》中,對諸葛氏一族也有考證,其中,有這樣一句記載:

諸葛珪,其下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其下諸葛恢。

這則記載,是《元和姓纂》對琅邪諸葛氏家族族譜的考證結果,其中並未出現諸葛豐的名字。陳壽記載諸葛亮家室的問題,就出在這裡。諸葛豐,是西漢末年的琅邪人,諸葛亮,是東漢末年的琅邪人,往好裡說,陳壽憑什麼把這二位聯繫在一起?往壞裡說,陳壽此舉,簡直可以媲美「丁衝事件」了。

諸葛豐和諸葛亮,雖然都出生在琅邪,但諸葛豐是西漢元帝時期人,生活在公元前四十年代,諸葛亮是東漢獻帝時期人,生活在公元二世紀,二位相距兩百多年,而且從諸葛豐後到諸葛亮前,再無一位諸葛氏族大人物出現,由此可以證明,陳壽將諸葛豐定為諸葛亮始祖,就像今天所有孔姓之人都說自己是孔子後人一樣。

這是過家家玩泥巴呢?

實際上,諸葛氏一族後來確實名氣了,成為舉世公認、世襲罔替的世家豪族——但並不是從諸葛亮開始的。這倒不是因為諸葛亮不夠能耐,諸葛亮功德蓋世——無論他活著,還是離世——他在所有人心中的位置,都是亙古永存,萬世不易的千古賢相。

諸葛氏成為豪族,是從諸葛亮的從弟諸葛誕開始的。這也並不是諸葛誕有多能耐——至少比起他從兄諸葛亮來是這樣——這完全是時代和命運的安排。

晉時,諸葛氏有了族譜,這是姓氏顯赫的結果。晉朝諸葛氏最大的人物,是諸葛恢,這位與王導合稱「王、葛」的存在,在當時有多名氣,大家不陌生。王導戲言族姓時說「人言王、葛,不言葛、王」,可知當時到了什麼程度,只是可笑了王導,這麼名氣,還非要爭出個第一。而諸葛恢,則是諸葛誕之孫,諸葛誕,曾經做到了曹魏的司空,被司馬昭誅殺。

因此,漢魏之際,諸葛氏成為世家豪族,是從諸葛誕才開始的,與諸葛豐沒啥關係,諸葛亮的身世,也不是什麼世族豪族,就是他那四個字「臣本布衣」。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這三位號稱「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的存在,為諸葛氏的撅起,劈下了前三道驚雷。其後,諸葛恢坐享祖上為其奮鬥來的榮耀,在司馬氏的天下,名聲冠絕當時——感情司馬懿和諸葛亮,還勝負未分吶。只是不明白,陳壽為何要在280年掩蓋這些?難道諸葛亮後來的名垂竹帛,有哪怕一絲一毫是需要靠著他的家室嗎?

釐清了諸葛亮家室,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比如,為什麼諸葛亮躬耕南陽,卻沒有與劉表聯合?一方面,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論道:劉表不是諸葛亮理想的主公。另一方面,可能會被忽視:劉表這位當時聞名遐邇的皇親國戚和豪族,加上他只重出身門第的觀念(用蔡瑁、蒯越和蒯良),再加上當時整個社會的風氣,諸葛亮這種名不見經傳的「單家子小人物」,怎麼可能入了劉表的眼呢?不過也幸好,劉表沒有看上諸葛亮。

這正如我國著名歷史學者方詩銘所說:在荊州,劉表是不會將這個在南陽「躬耕」的小人物諸葛亮放在眼裡的。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呂布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慘了,難怪史書不敢寫
    呂布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慘了,難怪史書不敢寫       《三國演義》在寫到呂布為曹操所擒後,說曹操望著呂布,沉默不語,劉備在一旁,耷拉著大耳錘子,雙手叉在袖口中,兩個眼皮微微下垂,儼然一副活佛模樣。
  • 陳壽VS諸葛亮:君子與智聖的撕扯,人品堪比海瑞也是枉然?
    陳壽VS諸葛亮:君子與智聖的撕扯,人品堪比海瑞也是枉然? 關羽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長於行政,不善軍事」的爭議由來已久,近日網上有人說陳壽是正人君子,他的《三國志》絕對真實可信,本文對此羅唣兩句,僅只是針對普通讀者和歷史愛好者,類似閻崇年那樣的專家學者請繞行。
  • 陳壽說諸葛亮短於「奇謀」「將略」,是事實還是另有隱情?
    當然也是近年來欲拉下諸葛亮神壇地位的許多人力爭翻案的重點。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裡有一句著名卻爭議不斷的評價,「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陳壽只肯推許諸葛亮的「理民之幹」,不甚欽佩他的「將略」,甚至直言不諱他短於「奇謀」。
  • 《扶搖》扶搖身世真相大白 璇璣王國掩蓋的秘密終於藏不住了
    《扶搖》扶搖身世真相大白 璇璣王國掩蓋的秘密終於藏不住了時間:2018-08-02 00:0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原標題:《扶搖》扶搖身世真相大白 璇璣王國掩蓋的秘密終於藏不住了     ​扶搖播出到今天終於身世大白了。
  • 河南發現一座古墓,曹操之死真相大白,學者: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但曹操的命終究更硬些,陳壽說他「矯情任算,終能總御皇機」,意思是誇他能忍,能咬著牙忍住一次次怒火,一次次殺心,磨礪了心性,終於從那個二十多歲「創五色棒法」,打得權貴「奸宄逃竄」的熱血青年,熬成了遇事不亂,心如止水的帝王心。曹操離開這個世界前,早已給曹丕留下了數不勝數的遺產:半個天下,實物稅,屯田制,甚至司馬懿,等等,都是曹操嘔心瀝血為後代爭來的。
  • 陳壽的《三國志》為什麼對諸葛亮評價不高?
    《三國志》的作者魏晉時期的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公允的。
  • 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內容不可思議,學者: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寫
    但他卻在事功業成,做足了準備幹出一番大業之際,突然走了。留下了阿鬥和丞相,踽踽獨生於那慘澹淋漓的亂世。陳壽在他的《三國志》裡,用極其精簡的筆法,勾勒出每一位大人物之死。昭烈皇帝,也不例外,史載: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區區數字,完了。幸運的是,三國之後近兩千年,考古學者在新疆發現了一批古卷。
  • 諸葛亮劉備誰先找的誰?
    話說時值建安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群臣皆是敢怒而不敢言,只得聽從;而孫權則在年少之際便承襲了他的父兄所創立下的基業,盤據江東,佔有絕對的地理優勢。而當時的劉備呢?他真在做什麼呢?他當時正依附於劉表,劉表對他也很好,但劉備總是表現得非常憂慮,在某一次的宴會期間,劉備如廁後回來之時是滿眼帶淚。
  • 諸葛亮,設身處地,才能明白他多麼匪夷所思
    三國時,大家並不那麼高,《三國志》裡,連太史慈七尺七寸約合177公分,都要提一句,諸葛亮在當時,「身長八尺,容貌甚偉」,高而且帥,兼且「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周瑜的相貌之好,天下皆知,然而史書上也不過「瑜長壯有姿貌」。僅論描述,還未必勝過諸葛亮。
  • 太慘了,呂布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難怪史書不敢寫
    然而這裡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呂布當時為什麼不逃走?如果有人認為呂布是為「義」而作困獸死鬥,那就太抬舉呂布了。呂布能手刃丁原、手刃董卓,讓劉備坐在自己和妻子的臥榻上,讓自己妻兒拜見劉備,然後又三番五次背叛劉備和袁術,言而無信到了極致,陳壽說他「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諸位覺得,這樣的人,在最後關頭,想的是自個兒的命,還是別人的命?我以為,只要他能活命,他什麼都能做出來。呂布之所以不逃走,不是因為他不能逃,也不是因為他做不出這種事,而是因為即便他成功逃走了,終究也難免一死。
  • 人文 | 歷史上的「三顧茅廬」暴露諸葛亮的人品有點損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諸葛亮早孤,其叔父諸葛玄赴任豫章太守一職時,帶了他與弟弟諸葛均一同南下。後來朝廷派朱皓接任豫章太守,諸葛玄在離職之後,帶著諸葛亮與諸葛均兩個侄子前往荊州投靠了舊友劉表,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兩兄弟才能「躬耕隴畝」。
  • 諸葛亮北上伐魏為何註定會失敗?《三國志》作者陳壽是這麼說的
    自古偉人多磨難,諸葛亮生於漢末亂世,雖身長八尺、相貌不凡,自幼博學多才,但無奈命運坎坷、家庭貧困,父親在其很小時候便去世了,之後他便跟隨叔叔「流浪」了一段時間,無果後便「躬耕於南陽」。諸葛亮竭盡所能,助其從弱小的割據政權成長為可與曹魏、東吳相抗衡的三足鼎立勢力之一,並且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更是軍政統抓、鞠躬盡瘁,為了完成先主劉備的復興漢室之夙願,對魏連年用兵,只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諸葛亮積勞成疾,年僅54歲與世長辭。諸葛亮為何要連年用兵、炫耀武力?
  • 諸葛亮:魏延你腦後有反骨!陳壽:孔明你胡說!
    三國時期有一個令人費解的老梗,即魏延腦後長有反骨。我時常在想,一個忠於蜀漢的國士,腦袋後面為什麼會生出反骨呢?羅貫中或許只是隨便一說,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這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更想不到的是,這部歷史演義小說,在後世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正史。而他強加的反骨,影響了後世幾百年對魏延的認知。
  • 正史中,諸葛亮到底有多厲害?看看司馬懿、陳壽如何評價
    這個評價出自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期間,前面兩次北伐因為用人失誤的問題和糧草不濟的問題導致撤軍,這一次諸葛亮可謂是準備最充分,精神狀態最好的一次。經過蜀漢後主劉禪的允許,諸葛亮傾盡蜀漢全國之力率領10萬大軍出祁山攻打曹魏的安定、天水地區。魏明帝曹睿得知消息後非常擔心,特意詢問司馬懿戰況,司馬懿用上面的話回答了魏明帝。
  • 《隆中對》:年輕的諸葛亮,留給世界的一份浪漫狂想曲
    諸葛亮一看,誠意已到,那就跟著他出去混唄。當然就這麼出去混沒有露兩手,劉備可不會器重他。所以,在他的茅廬裡,兩人相談甚歡,還製作了一份《隆中對》。成了後人仰慕的神作。浪漫隆中對劉備對於諸葛亮的雄辯非常的佩服。至少他從來沒有聽過有人如此客觀地分析過事實。這種感覺就如同一名小學生在聽大學生做的畢業答辯。不覺明厲。
  •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為何有點扭扭捏捏?
    獨獨諸葛亮,在漢語言中,成為智慧的代名詞。不過,諸葛亮也有糾結難定的時候。誰不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表現得好像有點扭扭捏捏。扭扭捏捏,顯然不是諸葛亮這種成大事者的性格。其間,必有緣故。閒居隆中的諸葛亮,一方面自認有管仲、樂毅之才,一方面又常常情不自禁地感時傷世,習慣性地叨叨《梁父吟》。進退選擇,心事不明,矛盾心理,顯而易見。
  • 劉備與劉表
    劉備也不是總能跟對人,但是他比呂布高明的地方就在於他看人看事都很準,政治嗅覺十分靈敏,發現跟錯人入錯隊,他會馬上跳出來,絕不會跟著白白的陪葬。  公孫瓚、袁紹包括董承都被他看透,而且他也是個不甘心久居人下的人,在投靠曹操後就看出了曹操是個不能容忍跟自己一樣具有領袖潛質的人。
  • 從陳壽的《三國志》說開去
    不過,這是一部通俗演義小說,不能作為正史來看,要想了解真實的三國歷史,還得看陳壽的《三國志》。 陳壽是蜀漢人,生於公元233年。他年輕時就熟讀史書,並在朝中擔任觀閣令史等職。公元263年,蜀漢為曹魏所滅,兩年後,司馬炎廢曹魏自稱皇帝,建立西晉。在名臣張華等人的舉薦下,陳壽成了西晉著作郎,開始著述《三國志》。
  • ...蜀地大咖秀⑦|陳壽:誰說我抹黑諸葛亮?我其實是半個小迷弟!
    因此,陳壽遭到了黃皓一黨的敵視,經常挑他的錯處,攻擊他,因此他在蜀漢為官時多次遭到貶斥和罷官。而還有一點讓當時的人不喜歡陳壽的原因,則是他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在眾人都稱讚諸葛亮智謀天下第一的時候,陳壽並沒有一邊倒地叫好。這讓諸葛亮的「鐵桿粉絲」李世民君臣非常不滿。
  • 關羽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學者: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寫
    陳壽記事之凝練,堪比上古《春秋》。然而這麼簡單的結果,過程卻未必簡單。漢末三國時期,有一部古書,叫做《蜀記》,這部書在古代已經失傳,但書中一些內容,曾被當時人引用出來,放在別的書裡,故而得以殘留了片段。《蜀記》中有這樣一句記載,足顯關羽當年死時的悽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