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是真是假?諸葛亮劉備誰先找的誰?

2021-01-08 歷史紀聞

三顧茅廬,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歷史。"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諸葛亮由此成為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在《三國志》裡,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

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什麼會一再傳唱?

話說時值建安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群臣皆是敢怒而不敢言,只得聽從;而孫權則在年少之際便承襲了他的父兄所創立下的基業,盤據江東,佔有絕對的地理優勢。

而當時的劉備呢?他真在做什麼呢?他當時正依附於劉表,劉表對他也很好,但劉備總是表現得非常憂慮,在某一次的宴會期間,劉備如廁後回來之時是滿眼帶淚。劉表覺得有些奇怪,這時劉備便說道,因為他看到自己的"髀肉復生",不禁長嘆自己已經是歲月老去,卻依然一事無成,因而便很傷心。

劉備的這番話反而引起劉表的懷疑,他便讓劉備遷往荊州附近的一個小縣城住下。劉備拜訪了當地的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即司馬德操),司馬徽向他舉薦了"臥龍"(諸葛亮)與"鳳雛"(龐統),說只要得到其中一個人,就能得到天下。

後來穎川的徐庶都前來投靠劉備,他也說諸葛亮乃是當世之賢。劉備想讓徐庶去請諸葛亮,徐庶卻說:"此人只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還需枉駕顧之。"

後來,劉備作帶領關羽、張飛,親赴襄陽(即今湖北襄樊)城西二十裡地的隆中臥龍崗探尋拜謁諸葛亮。前兩次他都未曾見到諸葛亮,直到第三次他才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就在臥龍崗的草廬中,自兩人相見之後,劉備與諸葛亮暢談起了天下的局勢,諸葛亮還提出了"鼎足三分"的計策,這讓劉備大為喜悅。而諸葛亮也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也願意出山輔佐劉備去謀劃以奪得江山。這便是後人皆知的劉玄德"三顧茅廬"以及諸葛亮的"隆中對"。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認可"三顧"之說的。陳壽在《諸葛亮傳》中曾對傳主做出過這樣的評價——"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由此可見,陳壽在為諸葛亮作傳時是站在一個公正客觀立場上的,這就使得他筆下的劉備三顧諸葛亮可信度非常之高。這就是正史當中的記載,也就是"三顧茅廬說"。

但是也有觀點認為劉備"三顧茅廬"是假,諸葛亮"毛遂自薦"是真。魚蒙的《魏略》書中說劉備並未屈駕去拜訪諸葛亮,是諸葛亮自願歸附劉備的。西晉司馬彪的《九州春秋》當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當時劉備也屯兵於樊城,諸葛亮預見到曹操要攻打荊州,於是便北行而要求見劉備。

劉備當時正與眾賓客言談,因為劉備從未聽說過諸葛亮的名字,因此也就對他毫不在意。在過了一會兒之後,等到別的客人都走了,只剩下諸葛亮還停留在那裡。劉備問他為什麼還不離開,諸葛亮便向他進言荊州的形勢,以及劉備現在所應該採取的對策,劉備聽完之後是大為動容,覺得諸葛亮這個人才非常難得,從此待以上賓。

有人認為"晉見說"很符合歷史。 《魏略》較早於《三國志》,魚蒙此說應當比較可信。若以當時的情形來分析,諸葛亮既然有心去輔佐劉備,他為何還會兩次避而不見呢?並且諸葛亮時年方才二十七歲,"皇叔"劉備又怎麼會願意去屈節下顧呢?這的確讓人心生懷疑。

有人則調和了這兩種說法之間的衝突,認為"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的樊城自請相見都是真實存在。清代學者洪頤煊在《諸史考異》中說諸葛亮第一次見劉備在樊城,劉備雖然以上客之禮招待諸葛亮,但並不是十分特別器重他。後來等到徐庶舉薦時,兩人才再次相見,才逐漸有了很深的感情。並指出:在建安十二年初見,再次相見是在建安十三年。諸葛亮後來非常感激,因而記入了《出師表》中。

其實,當今的史學家對此也是中所紛紜。不過更加被認可的是"先自薦後三顧"一說。這就是指諸葛亮確實自負其才,因此極力想找一個鮮明君主施展自己的才華,碰巧當時劉備就在隆中附近。他初次見面不成,但並沒有放棄。於是他回到隆中,和鄉親百姓講了此事,讓他們在種地的時候唱歌,歌詞中要有"臥龍"等詞語,然後在找其幾個朋友一起糊弄玄虛,最後自己在安心釣魚,吊足劉備胃口。畢竟我們都曉得,太容易得手怎麼會被重視呢?因此才來了這麼一出"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的具體細節到底怎麼樣,現在已幾不可考,但絕對不是像《三國演義》裡所寫的那樣簡單而又粗暴。儘管"當隱士"是一條成名的道路,諸葛亮也這樣做了,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於是諸葛亮又找到一個好嶽父,而後諸葛亮又每天看新聞聯播了解國家大事,偶爾礙著朋友的面子也不得不被約談分析一下國家的形勢,直到"隆中對"時,諸葛亮終於一氣呵成地說出了自己政治抱負。

這更確信無疑地證明了諸葛亮本質上是想"出仕"的。即便劉備不是三顧茅廬,哪怕只是一顧,諸葛亮也會欣然願意輔助他的。

不管"亮詣備",抑或備"三顧"請亮,總的以來,劉備與諸葛亮君臣得遇,風雲際會,便成就了鼎足三分的一番事業,他們的故事也成了一段千古佳話。

歷史紀聞:深淺度挖掘歷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

相關焦點

  • 劉備三顧茅廬是假的?
    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 諸葛亮為什麼要等劉備三顧茅廬?
    小時候看三國總是有一點不解,既然諸葛亮都準備出山輔佐劉備了,為什麼還要等劉備三顧茅廬?如果劉備沒有耐心,或是形勢緊迫,等不了諸葛亮的話,那不就失去建功立業、匡扶漢室的機會了嗎?難道真的想「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嗎?拿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諸葛亮是矯情,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諸葛亮說的是實話。
  • 劉備三顧茅廬不是因為諸葛亮聰明
    歡樂讀史,不吐不快我是歷史老撕節目客服ID:lishilaosi88888三顧茅廬是一個全宇宙都知道的故事,在故事的設定裡面,劉備之所以不顧辛苦跑了諸葛亮家三次,就是因為諸葛亮是智力值最高的人才可是故事歸故事,在現實裡,諸葛亮的智商真的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原因嗎?讓我們先看看史書裡面,那些不忍直視的細節其實在正常情況下,就諸葛亮那點智商和經驗,倒貼錢給劉備,劉備都不要。
  • 劉備三顧茅廬究竟是真還是假?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張飛的居功自傲描繪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這段「三顧茅廬」的故事,是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記載,加以藝術構思而創作的。
  • 諸葛亮如何成為劉備的軍師的?三顧茅廬,成就劉備霸業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誠懇、熱心邀請人的,劉備成了許多追求優秀的人們學習的榜樣。東漢末年,中國被劃分為十個軍閥佔領的自治區。其中,曹操是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誰也控制東漢朝廷。然而有那麼一位奇才,他是諸葛亮。當時的中國被分成十個軍閥佔領的自治區。
  •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的茅廬在哪裡?
    《三國演義》中非常經典的橋段: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出山,然後就有了千古名篇《隆中對》,對創業路上的劉備指明了前進的大方向。
  • 劉備三顧茅廬的驚天真相
    今天咱們聊一聊三顧茅廬這件事。三顧茅廬的主角是劉關張和諸葛亮。劉關張三個人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一連三次登門拜訪諸葛亮,最終請諸葛亮出山。大家有沒有想過,劉關張為什麼一定要請諸葛亮出山,加入自己的團隊?諸葛亮又為什麼會答應劉備,加入劉的團隊?這背後,其實隱藏著驚天真相!三顧茅廬發生於公元207年,那一年,諸葛亮26周歲,劉備46歲。
  •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為何有點扭扭捏捏?
    獨獨諸葛亮,在漢語言中,成為智慧的代名詞。不過,諸葛亮也有糾結難定的時候。誰不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表現得好像有點扭扭捏捏。扭扭捏捏,顯然不是諸葛亮這種成大事者的性格。其間,必有緣故。閒居隆中的諸葛亮,一方面自認有管仲、樂毅之才,一方面又常常情不自禁地感時傷世,習慣性地叨叨《梁父吟》。進退選擇,心事不明,矛盾心理,顯而易見。
  • 三顧茅廬:諸葛亮是在惺惺作態嗎?
    此後,諸葛亮更是用一段段傳唱千古的故事,構建了他與主公劉備的君臣傳奇。而對於劉備來說,求田問舍和三顧茅廬的故事,反映出他人格的兩面性:既擁有溫文爾雅的仁義之心,又有冷靜理性的洞察力。這兩個特點影響了劉備未來的道路和命運。事實上,劉備對諸葛亮的話也並非完全言聽計從。建安十三年(208 年),當曹操軍隊的鐵蹄南下荊州時,劉備和諸葛亮在襄陽城下的抉擇就暴露了君臣間的第一次分歧。
  • 三顧茅廬是諸葛亮在惺惺作態嗎?
    ,尤其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那是多少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事情。劉備百折不撓、求賢若渴、經受住了諸葛亮的考驗,而諸葛亮從此委身侍奉,至死不渝,這便是「三顧茅廬」的佳話,令人神往。但小說畢竟是虛構的,在正史裡,情節並沒那麼豐富。
  • 人文 | 歷史上的「三顧茅廬」暴露諸葛亮的人品有點損
    我以為,這是《三國演義》裡的三顧茅廬所起到的作用之一,因為只有這樣的境況,一千多年來的秀才們才會不停地嘮叨。你不要小看這撥秀才的嘮叨,因為他們的傳播能夠抵達社會的最底層。諸葛亮對於劉備當年對他的三顧茅廬,他在自己《出師表》中又是怎麼說的呢?「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 為何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不請水鏡先生?司馬徽他不香嗎
    劉備駐紮新野六七年,政績算不上突出,但是四方名仕皆言劉備仁德,是可以輔佐的明主。劉備被蔡瑁追殺躍馬過檀溪,正漫無目的的走在回新野的路上,遇得司馬徽,司馬徽推薦了伏龍、鳳雛等皆為經綸濟世之大才,劉備後來得到了徐庶,又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那麼為何不直接多拜訪幾次司馬徽,請他出山輔佐呢?
  • 劉備「最大」失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卻錯過了頂尖能人異士
    引言:三國時期,劉備一生中改變命運的兩個人,也許就是徐庶和諸葛亮了,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曾經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來得到了諸葛亮的支持,成為西蜀霸主,三足鼎立時,劉備也有了自己的位置。但諸葛亮人人皆知,劉備請諸葛亮背後,其實只有一個人在指著,那就是徐庶。曾有一次,徐庶也跟著劉備打仗,只是因為曹操劫持了徐庶的母親,所以徐庶只能屈從於曹操的權勢,不過他在散步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這個人。但是,事實上,劉備在請諸葛亮的同時,也錯過了一位絕世高人,那麼這個人到底是誰呢?
  • 劉備最大的失誤: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卻錯失了另一位絕世高人
    ——元.馬致遠「三顧茅廬」,天下皆知。世人都知道,這諸葛亮是位不可多得的大神人,有著過人之智慧,實屬是位難得之才。劉備在前路渺茫之際尋得諸葛亮,不惜舍下身份,三顧茅廬,最背後終於是用誠心感動了對方,獲得了良將一枚。
  • 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背後的那些事
    當然不是,劉備從中原萬裡長徵逃到荊州之後,劉表不放心,就把他派到南陽新野去,作為抵抗曹操的橋頭堡,在南陽,這兩個人可是在一個屋簷下生活了八年,在瞬息萬變的亂世之中誰會用八年去考察一個老闆呢?這個劉備創業二十年,屢戰屢敗,實在不像是一個明君,而當時曹操一統江山已經成為社會共識,眼看諸葛亮就要前途暗淡,泯然眾人矣。
  • 三顧茅廬心誠則靈 《劉備傳》第68集
    覺得曹操是個奸臣,你不讓我幫劉備,也別想讓我來幫你!曹操也拿他沒辦法。徐庶臨走之前呢,就給劉備推薦了另外一個牛人,誰啊,正是諸葛亮,孔明先生,也是在三國演義裡呼風喚雨的一個人物。徐庶跟劉備講,這個人就是司馬徽所說的伏龍,使君可親往求之,你要自己去請他出山。這個人就像是姜子牙、張良這樣的人物,智謀非常厲害,你能請動他,何愁天下不平!
  • 周瑜VS諸葛亮:誰更忌妒誰
    劉備佔領荊南之時,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讓他督統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徵收調運賦稅,以充實軍用物資儲備。建安十六年(212)率軍入川,所帶的主要謀士是龐統,諸葛亮則留在荊州。也許為用其所長,或者另有考慮,劉備更多地讓諸葛亮負責後勤事務。所以,周瑜不可能忌恨對方的神機妙算,因為兩人幾乎找不到「掰手腕」的場合。
  • 我家的房子不比諸葛亮差,怎樣才能讓老闆三顧茅廬​?
    但這還不是關鍵,最關鍵的是諸葛亮當年住在南陽草廬裡的時候,就被劉備三顧茅廬,千請萬請才給請出山,最終輔助劉備做出了一番大事業。看看,多有面子,我可不是來求職的,我是老闆千請萬請之後才勉強同意幫你幹活的。又能拿高薪又能有逼格,可不就成為了天下讀書人的偶像嘛。
  • 劉備三顧茅廬一心只為諸葛亮,他不知道的是,途中錯過了一位奇才_崔州平
    原標題:劉備三顧茅廬一心只為諸葛亮,他不知道的是,途中錯過了一位奇才
  • 三足鼎立時代,世人只知諸葛亮,卻無人提起劉備的神技能!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還懂得忠,仁的諸葛亮,很快就成為了三國迷人們心中的偶像。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很多人也許會有讓孔明取而代之的想法,畢竟在我們憑書記中的記載來看,連劉備都比不上諸葛亮,更何況是還未成年的孤子劉禪呢?但是諸葛亮卻並沒有按照外人的想法執行,而是安心輔佐劉禪,這就不得不說劉備最擅長的感情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