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最大的失誤: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卻錯失了另一位絕世高人

2021-02-09 王朝的背影

三顧茅廬問,

高才天下知,

笑當時諸葛成何計?

出師未回,長星墜地,

蜀國空悲,不如醉還醒,醒而醉。

——元.馬致遠

「三顧茅廬」,天下皆知。世人都知道,這諸葛亮是位不可多得的大神人,有著過人之智慧,實屬是位難得之才。劉備在前路渺茫之際尋得諸葛亮,不惜舍下身份,三顧茅廬,最背後終於是用誠心感動了對方,獲得了良將一枚。

在後世大多數人的評價中,劉備這「三顧茅廬」是極為令人稱讚的,也算是楷模之行;當然,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存在著——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是他一生當中最大的失誤,尤其是在北宋時期的「三蘇」更是對此事談論道:「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紛之衝,則非其將」。

在「三蘇」看來,這劉備最大的錯就是讓這諸葛亮帶兵上戰場了,雖說在這諸葛亮很是聰慧,是個謀略之才,但是卻非是沙場之將。也有人言,這劉備在當時倘若是沒有將這諸葛亮請出山,或許就不會錯過另一個絕世高人,想來,這歷史興許會改寫也說不準。

這位「絕世高人」便是崔州平。

「州平,太尉烈子,均之弟也。」對於很多人來說,崔州平這個人物並不是那麼令人耳熟,乍一提,甚至是很多人想不起來人物。不過, 倒也是一位不容小覷之人。

這崔州平是諸葛亮的好友,平日裡和諸葛亮的關係極好 。都說這「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崔州平能和諸葛亮關係那麼好,定也不是什麼平凡之人。既然是關係密切,必定是 三觀相合,且能夠交談上,說明這兩人即便是在謀略上,也是大同小異的。

崔州平在當時也是那荊州城內享有名氣的士人,父親是崔烈,在當時是太尉,為此,這崔州平在出身上也是比較顯貴之人。這一點倒是要比諸葛亮強上一些,諸葛亮乃是「布衣之徒」,後來遇得伯樂才得以施展才華,一朝聞達。此外,這崔州平在年齡上是稍長於諸葛亮的,為此,在很多的事情上也是更加有經驗的 。

據聞,這劉備原本在去請諸葛亮的途中,恰好是遇見了崔州平的,當時,只見他氣宇軒昂,樣貌不凡。劉備當下和崔州平相談甚歡,只是,這崔州平是個極為淡泊之人,對於所謂的功名並沒有什麼想法,為此,在面對劉備的邀請之時,這 崔州平也是當下就拒絕了。劉備自是惋惜,但是,自己那一日要做的事情是去拜訪諸葛亮,自然也就顧不得那麼多了,只好草草作罷。但是,劉備也正是因為此事,而錯失了崔州平這位人才。

那麼,倘若這劉備在當時將這崔州平收為了自己的可用之才,最後的結果又會如何呢?其實都是無法預料的罷了。但是,不得不說的是, 這諸葛亮在當時還是發揮了不少作用的,至於這崔州平,正是因為錯失了,為此才會成為後世之人惋惜的理由。

倘若是你,又會作何選擇呢?

《深入淺出讀三國》不像原著一般,而是通過講述當中的典型故事,將故事中人物形象,用很簡略而生動地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然後結合社會現實,進一步來揭示為人處世的方法和技巧,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現價58,從歷史中學習為人處世的辦法,你值得一看。

相關焦點

  • 劉備「最大」失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卻錯過了頂尖能人異士
    引言:三國時期,劉備一生中改變命運的兩個人,也許就是徐庶和諸葛亮了,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曾經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來得到了諸葛亮的支持,成為西蜀霸主,三足鼎立時,劉備也有了自己的位置。但諸葛亮人人皆知,劉備請諸葛亮背後,其實只有一個人在指著,那就是徐庶。曾有一次,徐庶也跟著劉備打仗,只是因為曹操劫持了徐庶的母親,所以徐庶只能屈從於曹操的權勢,不過他在散步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這個人。但是,事實上,劉備在請諸葛亮的同時,也錯過了一位絕世高人,那麼這個人到底是誰呢?
  • 劉備三顧茅廬一心只為諸葛亮,他不知道的是,途中錯過了一位奇才_崔州平
    原標題:劉備三顧茅廬一心只為諸葛亮,他不知道的是,途中錯過了一位奇才
  •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的茅廬在哪裡?
    《三國演義》中非常經典的橋段: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出山,然後就有了千古名篇《隆中對》,對創業路上的劉備指明了前進的大方向。
  • 為何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不請水鏡先生?司馬徽他不香嗎
    劉備駐紮新野六七年,政績算不上突出,但是四方名仕皆言劉備仁德,是可以輔佐的明主。劉備被蔡瑁追殺躍馬過檀溪,正漫無目的的走在回新野的路上,遇得司馬徽,司馬徽推薦了伏龍、鳳雛等皆為經綸濟世之大才,劉備後來得到了徐庶,又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那麼為何不直接多拜訪幾次司馬徽,請他出山輔佐呢?
  • 劉備一生最大的失誤:請得諸葛亮出山,卻錯失了另外一位絕世高人
    直到曹仁的大軍進攻新野,劉備措手不及,還是徐庶出計逼退了曹軍。從此劉備對他另眼相看,也從他身上認識到了一個多智的謀士對於他發展自己勢力的重要性。但可惜,後來徐庶因為母親被曹操虜去,他不得不離開,走之前他讓自己的主公去請一個,說只要能請到對方,那大業可定,此人就是諸葛亮,這才有了後來的傳奇故事。
  • 劉備三顧茅廬不是因為諸葛亮聰明
    歡樂讀史,不吐不快我是歷史老撕節目客服ID:lishilaosi88888三顧茅廬是一個全宇宙都知道的故事,在故事的設定裡面,劉備之所以不顧辛苦跑了諸葛亮家三次,就是因為諸葛亮是智力值最高的人才可是故事歸故事,在現實裡,諸葛亮的智商真的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原因嗎?讓我們先看看史書裡面,那些不忍直視的細節其實在正常情況下,就諸葛亮那點智商和經驗,倒貼錢給劉備,劉備都不要。
  • 諸葛亮如何成為劉備的軍師的?三顧茅廬,成就劉備霸業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誠懇、熱心邀請人的,劉備成了許多追求優秀的人們學習的榜樣。東漢末年,中國被劃分為十個軍閥佔領的自治區。其中,曹操是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誰也控制東漢朝廷。然而有那麼一位奇才,他是諸葛亮。當時的中國被分成十個軍閥佔領的自治區。
  • 「三顧茅廬」是真是假?諸葛亮劉備誰先找的誰?
    三顧茅廬,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歷史。"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諸葛亮由此成為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在《三國志》裡,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什麼會一再傳唱?
  • 諸葛亮為什麼要等劉備三顧茅廬?
    小時候看三國總是有一點不解,既然諸葛亮都準備出山輔佐劉備了,為什麼還要等劉備三顧茅廬?如果劉備沒有耐心,或是形勢緊迫,等不了諸葛亮的話,那不就失去建功立業、匡扶漢室的機會了嗎?難道真的想「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嗎?拿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諸葛亮是矯情,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諸葛亮說的是實話。
  • 劉備三顧茅廬是假的?
    ,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
  • 劉備三顧茅廬的驚天真相
    文/何江濤(微信公眾號:體仁書院)有的人讀書,讀一輩子也是讀死書。
  • 三顧茅廬:諸葛亮是在惺惺作態嗎?
    此後,諸葛亮更是用一段段傳唱千古的故事,構建了他與主公劉備的君臣傳奇。而對於劉備來說,求田問舍和三顧茅廬的故事,反映出他人格的兩面性:既擁有溫文爾雅的仁義之心,又有冷靜理性的洞察力。這兩個特點影響了劉備未來的道路和命運。事實上,劉備對諸葛亮的話也並非完全言聽計從。建安十三年(208 年),當曹操軍隊的鐵蹄南下荊州時,劉備和諸葛亮在襄陽城下的抉擇就暴露了君臣間的第一次分歧。
  • 三顧茅廬是諸葛亮在惺惺作態嗎?
    ,尤其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那是多少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事情。讓我們仔細回味下小說《三國演義》裡的經典描述:話說劉備聽了徐庶和水鏡先生的推薦,開始對諸葛亮日思夜想。第一次去訪隆中,與諸葛亮擦肩而過(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第二次去,只見到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和一幫閒散野人;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本人,一番懇求後,劉備把他請下了山。
  • 劉備三顧茅廬究竟是真還是假?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張飛的居功自傲描繪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這段「三顧茅廬」的故事,是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記載,加以藝術構思而創作的。
  • 三國演義33:劉備曲徑通幽找謀士,成千古名典,史稱「三顧茅廬」
    在上一集中我們講到劉備成功躺贏了一次,這也多虧了又徐庶的出謀劃策,但是徐庶卻在曹操的奸計之下離開了劉備,劉備這才有機會前去尋找世外高人。這天劉備、關羽和張飛三兄弟,一起來到了這曲徑通幽之處,劉備來到此處不禁感嘆道:「沒想到在這亂世之中,還有這麼令人心曠神怡的地方,真乃高人隱居之處啊」。這時劉備三兄弟聽到了一曲歌聲,這歌曲調悠揚婉轉不得不使人陶醉。
  •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為何有點扭扭捏捏?
    獨獨諸葛亮,在漢語言中,成為智慧的代名詞。不過,諸葛亮也有糾結難定的時候。誰不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表現得好像有點扭扭捏捏。扭扭捏捏,顯然不是諸葛亮這種成大事者的性格。其間,必有緣故。閒居隆中的諸葛亮,一方面自認有管仲、樂毅之才,一方面又常常情不自禁地感時傷世,習慣性地叨叨《梁父吟》。進退選擇,心事不明,矛盾心理,顯而易見。
  • 姜子牙為請一高人出山,也曾經三顧茅廬,碰一鼻子灰後動殺機
    說起世外的隱士高人,很多人都會想起鬼谷子或者司馬徵,因為與出將入相的孫腕、諸葛亮等人不同,他們雖然學問更高,卻不願意受生名所累而過著隱居的生活。姜子牙能夠出山,其實是他本人就急切地期待著建功立為,為此才會有「願者上鉤」式的垂釣,並終於等來了周文王。
  • 三顧茅廬的歷史真相?
    一部名著《三國演義》讓劉備出盡了風頭,儘管他才智平平,但卻能慧眼識珠憑「義」結拜了為日後立下卓越功勳的關羽、張飛。
  • 我家的房子不比諸葛亮差,怎樣才能讓老闆三顧茅廬​?
    但這還不是關鍵,最關鍵的是諸葛亮當年住在南陽草廬裡的時候,就被劉備三顧茅廬,千請萬請才給請出山,最終輔助劉備做出了一番大事業。看看,多有面子,我可不是來求職的,我是老闆千請萬請之後才勉強同意幫你幹活的。又能拿高薪又能有逼格,可不就成為了天下讀書人的偶像嘛。
  • 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主導主演的一出大戲,最難的戲份是睡覺
    所以劉備缺謀士!之前得到過徐庶、後來曹操用計把徐庶在劉備身邊騙走了。而徐庶在走之前,向劉備介紹了南陽臥龍崗的諸葛亮!第036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三國演義》第一齣戲:一顧茅廬劉備聽完徐庶的話,準備好禮物去臥龍崗拜見諸葛亮。不過偶遇到了『三國第一人力資源專家』司馬徽。司馬徽是隱士,但他熟悉非常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