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對王司徒的終極嘲諷:鞠躬盡瘁vs豈不美哉

2021-02-13 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三國演義》第一文武全才之人是誰呢?

答:王朗王司徒。

文的方面不提了,三公之位,司徒之職。

武,那就厲害了。

小說第十五回曰:

孫策大怒,正待交戰,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馬舞刀,與慈戰不數合,朗將周昕殺出助戰。孫策陣中,黃蓋飛馬接住周昕交鋒。

太史慈跟孫策打過平手,江東頂尖的猛將。王司徒拍馬舞刀,居然太史慈還戰他不下,真英雄也。

類似的戲份,只有後來上方谷可比:

魏延遇到司馬懿,不說一刀砍死,居然這麼玩:

延大喝曰:「司馬懿休走!」舞刀相迎。懿挺槍接戰。不上三合,延撥回馬便走,懿隨後趕來。

司馬懿追著魏延跑?就算是詐敗,也不合理啊。

諸葛亮要魏延詐敗圖什麼?引司馬懿進埋伏。

埋伏司馬懿為了啥?殺司馬懿。

那魏延直接一刀砍死司馬懿不就行了?反過來證明司馬懿真能打。

——這兩處,大概算羅貫中寫順了編飛了,忘了自己在寫啥了吧。

——反正,就顯得王司徒文能陣前說諸葛,武能對面砍太史。允文允武,真英雄也。

當然,羅貫中沒放過王司徒:虛構了一篇武侯陣前罵王朗,一錘定音。王司徒吐血倒馬,沒了。

其實王司徒那番話,乍看確能唬人。具體內容,我們都很熟悉了。

張口就說「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拿天道說事。

之後就說天下大亂,曹操平亂,天命所歸。既然要應天順人,那就自然而然,帶出了:

「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可惜,這個套路,小說裡,二十年前,諸葛亮在江東見識過了。

當年諸葛亮舌戰群儒,薛綜也是沒事說天命,說什麼天數將終,被諸葛亮一句無父無君,拍回去了。這會兒都是現成套路:

諸葛亮先說漢室衰微,是漢臣朽木當道,那是罵漢朝老臣王朗。

又說王朗反助逆賊,同謀篡位,就是指著罵了。

再宣傳一句昭烈是正統,臨了再說王朗沒臉見漢朝先帝——總之圍繞著漢是正統,追著王朗出身漢臣,一路追到底。

王朗沒了。

——順便,「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這話也是編劇加的,原著沒有。但提個效果,一氣呵成嘛。

大概編劇想:「反正諸葛亮陣前罵王朗是編的,咱們追罵幾句也沒事。」

正史上,王司徒當然沒被諸葛亮正面罵死。

但王司徒勸降諸葛亮、諸葛亮隔空罵王朗,倒是真有這一出。

先說王司徒這個人。

如諸葛亮所言,王司徒是「世居東海之濱」。

因為通經,拜了郎中,師事太尉楊賜。後來被陶謙察了茂才。怎麼看,都是東漢搞經學的老派名士。

王司徒這個會稽太守怎麼來的呢?

答:當時漢獻帝在長安,王朗是陶謙手下,就勸陶謙奉事漢獻帝。於是天子給陶謙安東將軍,王朗會稽太守。

之後孫策來了江東,王朗去打,輸了,逃海上,被捉了。據他自承,是和老母一起坐船跑路被捉的。當然,孫策也不想亂殺名士。之後曹操要王朗,王朗就去了。

曹操也問過王朗,孫策怎麼這麼能打?王朗就誇孫策勇冠一世,俊才大志。張昭是民望,周瑜是豪傑。將來一定是天下禍患——這套話說得,很靠譜了。

但後來他也就沒啥說頭了。

王司徒整體的風格,是溫吞。後來《世說新語》裡,王司徒的形象,也是很沒主意。

兩個段子:

其一:王朗很推重華歆的學識度量。年終臘祭八神之日,華歆召集子侄們宴飲,王朗也跟著學。有人跟張華說這事兒,張華吐槽了:王朗學華歆,都是表麵皮相,所以離華歆越來越遠。

其二:還是王朗和華歆,一起乘船避難,岸上有人,想上船來投靠。華歆猶豫,王朗覺得船裡還寬敞,不妨;末了才發現,那人被賊寇追殺了,王朗怕了,想把那人放回岸上去,華歆說了:我剛才猶豫,就為了他可能有難會連累我們;可是既然收留了,怎麼還好意思捨棄他了?

這兩個還算是段子,但王司徒正史,確實是這風格:

比如,之前孫權跟曹操(假意)稱臣時,王朗還歌功頌德一番呢,好像孫權真聽話了似的了。結果當然就是孫權繼續跟曹魏槓了下去。

後來曹魏篡漢,身為漢獻帝任命過的會稽太守,王朗就當了曹魏三公。

劉備和孫權打起來了,曹魏有人提議,是不是順便撿現成,趁火打劫?王朗說天子之軍,應該不動若山。後來劉備被陸遜打跑時,曹魏就沒撿得來現成便宜。

到了曹丕朝,王朗主要的動作,一是勸節省,二是勸不要恢復肉刑,這就和鍾繇對上了。

當時的輿論講仁義,都說該停止肉刑。但鍾繇自己搞過刑獄,認為廢除肉刑固然寬仁,但反而加重了刑罰。他是從實際操作出發的。

而王朗嘛,當然是講一堆大道理唄。

陳壽說鍾繇開達理幹,王朗文博富贍,都是一時之俊偉——說白了就是鍾繇善於實操,王朗引經據典。

這事讓鍾繇和王朗撕了一陣子,留了個後患:

王朗王司徒的孫女王元姬,後來常跟自己老公司馬昭吹枕頭風,說鍾繇的兒子鍾會久後必反。

——說穿了,上一代結的仇啊。

所以了:王朗王司徒,按行為來說,大概不算個壞人。

據說為人慷慨,又厲行節約,(除了背棄漢朝)品德也不錯。

但不大聰明,沒什麼主見。甚至筆下嘴上,都不算快。

《三國志·王粲傳》注引《典略》,說王粲口才好,辯論棒。

相比起來,鍾繇、王朗等,「皆閣筆不能措手」,顯然差了一籌。鍾繇至少書法出色,王司徒就……嗯。

大概他的確不善於出主意,但聊聊節約,誇誇曹魏,關心一下曹魏的後宮,還挺不錯的吧?

好,諸葛亮怎麼對付王朗的呢?

正史,劉禪初繼位時,王朗和他的同事華歆、陳群、許芝、諸葛璋等,紛紛給諸葛亮寫信,陳述天命人事,勸諸葛亮投降算啦。

這算是書信版本的「豈不美哉?」

諸葛亮沒回信,所以也沒當面罵。

但一回頭,卻在《後出師表》裡,來了句: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當年劉繇王朗就是偏安不動,導致孫策坐大,吞併江東。

——所以諸葛亮也是怕魏國變強,所以要北伐騷擾之。

邏輯很通。

演義裡,諸葛亮陣前罵死王朗。

正史裡,諸葛亮被王朗勸降不搭理,回頭寫表文裡當反面教材嘲諷,流傳千古。

好像,後者更殘忍一點?

說到「動引聖人」,諸葛亮也沒冤枉王司徒。

當時曹丕後宮孩子少。王司徒就上表了。開頭就一大段——這段您估計能看懵,沒關係,也不用懂:

「昔周文十五而有武王,遂享十子之祚,以廣諸姬之胤。武王既老而生成王,成王是以鮮於兄弟。此二王者,各樹聖德,無以相過,比其子孫之祚,則不相如。蓋生育有早晚,所產有眾寡也……」

說了一堆什麼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的典故,話鋒一轉,說曹丕的品德堪比周文周武(這馬屁拍得),但是年紀大了,兒子少,立嗣的事兒還是得上心。又引經據典說,後宮不在人多,在於誠於一意什麼的。

真是引經據典,管天管地,最後管到曹丕的下半身去了。

同樣的年代,諸葛亮寫《出師表》,開頭就是「先帝創業未半……」我們都耳熟能詳。

陳壽說諸葛亮寫文章,文採不豔,不說些有的沒的,是有原因的:所謂「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諸葛亮寫文,面向對象是普羅大眾。說清楚道理就行。

這就是王司徒和諸葛亮的區別了。

立場上,王司徒漢朝老臣,去給曹魏搖大旗。諸葛亮東漢農夫,卻孤旗扶漢。

做派上,王司徒動引聖人,但磨磨唧唧,講理論不切實際,走的是上層路線。

諸葛亮是重視民生,文章簡潔,實際操作一等一。

——順便,這方面,不止諸葛亮如此。像劉備(和法正)很務實,所以看不起名士許靖,把他當花瓶而已。

演義裡,王司徒作為漢朝老臣,看到曹魏得勢,便歸於天意,轉身「豈不美哉」?這也算是一種老名士面對時代變遷,採取的一種自欺欺人吧。

司馬徽當年早就批過,「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諸葛亮早就知道自己是在逆天了。天時不天時,他就沒在乎過。

演義裡,諸葛亮是直接反駁王朗的順天論;正史裡,諸葛亮逆天而行,在大不利時,依然嘲諷王朗,依然強調「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堂堂正正話說穿。

正史上,這倆人雖然沒真的對上,但的確做派針鋒相對。

事實上,王朗是通過寫信勸過諸葛亮,諸葛亮《後出師表》裡嘲諷了他。

羅貫中直接寫進小說裡,讓他倆的隔空對決真的上演了一次,也算是痛快了吧?

所以,正史雖然沒有「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這麼面對面的單挑,但諸葛亮是用《後出師表》,用實際行動,完成了對王朗的終極嘲諷。

何謂實際行動呢?

諸葛亮五丈原歸天后三十年,他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戰死綿竹,一生為漢。

王司徒身為漢臣,當了曹魏司徒,孫女兒王元姬還生了晉武帝司馬炎:代代富貴,朝朝得勢,也真是跌宕起伏。

更妙的是:

諸葛亮歿後,家裡桑八百株(因為他要帶頭鼓勵蜀錦貿易),田十五頃,家無餘財。

王司徒除了王元姬這個太后孫女,還有個孫子王愷,就是跟石崇鬥富的那個敗家玩意兒:什麼紫色綢緞做行幕拉個四十裡,什麼赤石脂塗牆壁。

對諸葛亮而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家無餘財,不負漢朝。

而對王司徒而言,大概,不管漢還是魏還是晉,都能讓他的家族「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相關焦點

  •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釋義】鞠躬:彎著身一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已:停止。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諸葛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聰明與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知,四書五經,無所不曉。47歲時,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上《出師表》,表明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心跡。
  • 三國殺:司徒王朗封神主公勝率榜,怎樣玩好他,首先保有向死之心
    三國殺:司徒王朗封神主公勝率榜,怎樣玩好他,首先保有向死之心哈嘍,大家好,我是遊戲鮶。司徒王朗的技能,大家應該都還很熟悉吧。在手遊的三國殺中,他可是40多個史詩武將的其中一員。所以對於司徒王朗來說,完了幾乎不用怕,被他的負面技能帶走了。王朗在主攻這個位置上,一定要頻繁地和別人進行拼點。對於一把遊戲有四個敵人的局來說,他的拼點技能可是一個超強的消耗技能,能夠同時消耗對面三人。以自己一張牌的力量,讓別人丟掉三張牌,有時候還能獲得一些額外的牌。消耗能力就是如此之強。司徒王朗有一句語音臺詞,是整個遊戲裡面最長的語音臺詞。
  • 諸葛亮「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典範
    諸葛亮見司馬懿遲遲不來迎戰,於是派人送去一套女子的服飾,這是在嘲笑司馬懿像女人一樣,畏手畏腳,司馬懿和被激怒的眾將士聯合上表魏明帝請求出站諸葛亮,但是曹叡派來一個欽差大臣死盯司馬懿不讓出戰,只有諸葛亮明白,司馬懿這是做給魏軍將士看的,表示自己不是不敢打,是上司不讓打,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馬懿真想出戰,曹叡的欽差大臣是攔不住的。這就是所謂的「司馬懿千裡請戰」。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淺說諸葛亮的後出師表
    想著,要北伐就要先解決後顧之憂,所有在五月渡過瀘水南徵,深入不毛之地,兩天才能吃上一餐;我不是不愛惜自己啊,而是為了完成先帝的遺願。目前北伐,有人說不是個好主意,可是現在曹魏正好西面疲於對付邊區的叛亂,東面又要竭力去應付孫吳的進攻,當前正是趕快進軍的好時機呵!我分析如下:陛下您的祖上漢高祖是個英明的皇帝,他部下的謀臣見識廣博,謀略深遠。
  • 紅將盤點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臥龍!——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改革家。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對後世社會及其後裔的影響
    東晉時期官至寧遠將軍、江州刺史的「書聖」王羲之,曾評價諸葛亮「經國達治無間然,處事而無玷累,獲全名於數代」,實為「一國佐命宗臣」。南宋仕人戴少望對諸葛亮評價更高:「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傑之才;有英雄豪傑之才者,未必有忠臣義士之節;三者,世人之所難全也。全之者,其惟諸葛亮乎!」清康熙帝的評價直截了當: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諸葛亮之七】諸葛亮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
    ,也不在廟裡8、一定要給孩子看正統文化傳統故事最後,蜀漢主帥、丞相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兌現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三國強弱對比223年,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打敗,令蜀漢國力大減。丞相諸葛亮輔助後主劉禪,國力慢慢回復,同時派出陳震、鄧芝與東吳重新修好。225年,諸葛亮南徵,平定蜀漢南方亂事,北伐所需要的物資也得到補充。
  • 諸葛亮一直手握大權,他到底是為蜀漢鞠躬盡瘁,還是專制獨裁呢?
    這是冤枉諸葛亮了,諸葛亮也一直為蜀國提拔人才,而且也確實是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沒有專治獨裁。諸葛亮為蜀國尋找將才,費盡心機證明他一直為蜀國網羅人才。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計智取天水,計策意外被姜維識破,姜維打敗了攻打天水的趙雲。諸葛亮親率大軍來取天水,又被姜維劫了營寨。
  • 聰明睿智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被後人尊稱為一代軍師
    導讀:聰明睿智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被後人尊稱為一代軍師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各路豪傑都有。但是小編最喜歡的還是諸葛亮,喜歡他的聰明睿智,喜歡他的沉穩,更喜歡他的忠誠仁義。兒時,從老一輩口中的精彩故事得知他,長大之後又從課本裡邊了解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回顧回顧諸葛亮這絢爛的一生吧。
  • (終)【水鏡回天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宣化上人講述)
    出師表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盡忠報國,萬古流芳。一個人說是「諸葛亮」和「孔明」是一個人;一個人就說「諸葛亮」是「諸葛亮」,「孔明」是「孔明」,是兩個人。那麼說「一個人」這個人是認識字的;說「兩個人」這個人是一個不認識字的人,可是他聽過三國,他以為「諸葛亮」和「孔明」這是兩兄弟,是兩個人。所以他就抬槓。抬槓,這個認字的人說:「好,我們這兒有個老師──教書的先生。我認字比你多不了多少,你根本也不認字。我們問這個老師去,看看老師怎麼說?
  • 深究《三國演義》諸葛亮罵死王朗這一情節
    但是今天,我就其中兩人的話語進行一些剖析,說的不對之處,敬請見諒。 我們來看兩個人的交鋒。 兩個人的交鋒是由諸葛亮開的頭,諸葛亮先是派遣小校前去邀請王朗: "漢丞相與司徒會話。"
  • 炸裂,諸葛亮罵死王朗: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諸葛亮仍不答。王朗: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樂毅,何乃強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量爾等腐草之螢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 【諸葛亮之八】諸葛亮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下)
    司馬懿怕遭諸葛亮的暗算(以為諸葛亮裝死,引誘魏軍出擊),趕緊撤退,不敢追趕。蜀軍從容退去,進入斜谷後,才訃告發喪。而司馬懿不敢追擊蜀軍之事成為笑話,人們說「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司馬懿字仲達)」。司馬懿聽到這話,只有苦笑說:「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追至赤岸(今陝西褒城北),不及而還。
  • 諸葛亮罵死王朗,是前者罵得太狠,還是後者做了太多虧心事?
    曹丕篡漢,魏國建立後,王朗以軍祭酒身份領魏郡太守,後歷任少府、奉常、大理、御史大夫、司徒,封安陵亭侯、蘭陵侯。王朗處理事務在於寬恕犯罪者,控罪有疑點時判罰都會從輕,他與鍾繇都以治獄而出名。王朗位為三公,可謂人臣之極。他的孫女王元姬嫁了給晉文帝司馬昭,是晉武帝司馬炎的母親,王家顯赫一時,風光無兩。
  • 《三國殺》還原真三國,要諸葛亮幹什麼?他一個人就能一統天下
    ,替主公光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魏延親自率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會師於潼關。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兇險,故棄而不用。「如果依此計行,說不定可以北伐成功。可惜丞相的戰略是步步為營,此等兇險之策,如果重來一次還是不會採用。」「歷史已成定局,我們後人只能略加揣測,而三國終究不歸蜀!
  • 諸葛亮有多遺憾?諸葛瞻戰死後,諸葛亮是不是絕後了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一生都致力於匡扶漢室、壯大蜀國。雖然,擁有此等志向的他最終戰死沙場,也沒能實現自己的終極理想,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令人感動不已。根據記載,諸葛亮死去之後,他的兒子諸葛瞻繼承了他的志向,一直奔波在抗擊外敵的戰場上,但他在抗擊魏軍的時候也戰死了。
  •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毛澤東評價司馬懿、諸葛亮
    如果從純功利的角度講,司馬懿的才能是要遠遠大於諸葛亮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可以從當年二人在渭水前線打的一仗看出來。我們都知道,在戰場上沒有什麼公理法則,不管用什麼辦法,只要最終打敗了敵人,就是勝利者,而勝利者是不受責備的。當年諸葛亮伐曹操受到司馬懿的阻擊後,一籌莫展,無計可施,說得難聽一點已經是黔驢技窮了。而反觀司馬懿,卻處之泰然,遊刃有餘。
  • 馬前課一:他預見到了結果卻依然鞠躬盡瘁,八千女鬼說的是誰?
    說到」鞠躬盡瘁「,大家都應該知道說的是諸葛亮,《後出師表》最後,諸葛亮表示他一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那麼為什麼叫馬前課呢? 無力回天 鞠躬盡瘁 陰居陽拂 八千女鬼 「無力回天 鞠躬盡瘁」,這句話好像說的是諸葛亮他自己,同時也是蜀漢的命運。諸葛亮北伐的無功結局也就驗證了無力回天。
  • 王司徒是怎麼被諸葛亮罵死的?
    案例1:諸葛亮VS張昭張昭的核心觀點:劉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縱橫寰宇,割據城池。為何先生自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說白了就是:劉備有你還不如沒你。看諸葛亮的反擊:當頭先是一句「鵬飛萬裡,其志豈群鳥能識」,直接把自己捧到高位,把張昭貶成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