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典範

2021-01-08 韶光易史

上回說到徐元直在投奔曹操前給劉備推薦了諸葛孔明,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策,劉備憑藉孔明這樣一位出色的政治和軍事天才很快在這個動亂的年代站穩了腳跟,取荊州奪西川如履平地,後劉備打著為關羽復仇的旗號,不顧群臣反對討伐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夷陵之戰以劉備的戰敗而告終,後劉備病逝,白帝城託孤。

諸葛孔明臨危受命,力挽狂瀾,曾在《出師表》中陳述自己「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劉備死後,身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為匡扶漢室,克復中原,一邊積極修好東吳,一邊對曹魏發動了大規模北伐,史稱「六出祁山」,最後一次北伐積勞成疾,病逝歸天。

五丈原諸葛亮渭河對陣司馬懿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親率大軍攻打曹魏,同時派人聯合東吳一起出兵,蜀漢軍隊駐紮在渭水南面的五丈原,司馬懿(字仲達)率領的魏軍渡過渭水,背水立營抵禦諸葛亮。五丈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司馬懿決定以守為攻,同時魏明帝曹叡正在抵禦東吳人馬,只好命令司馬懿只守不攻。

諸葛亮見司馬懿遲遲不來迎戰,於是派人送去一套女子的服飾,這是在嘲笑司馬懿像女人一樣,畏手畏腳,司馬懿和被激怒的眾將士聯合上表魏明帝請求出站諸葛亮,但是曹叡派來一個欽差大臣死盯司馬懿不讓出戰,只有諸葛亮明白,司馬懿這是做給魏軍將士看的,表示自己不是不敢打,是上司不讓打,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馬懿真想出戰,曹叡的欽差大臣是攔不住的。這就是所謂的「司馬懿千裡請戰」。

上方谷大火,司馬懿絕處逢生話說此時,司馬懿和諸葛亮已經相持百日不下,每次諸葛亮派去挑釁的人都會被司馬懿好言相待,藉機不動聲色的打聽諸葛亮的情況,不問軍事,只打聽諸葛亮的身體和飲食等生活情況,司馬懿從使節處得知諸葛亮每日吃飯很少,睡眠也不足,還要料理軍事政務,可想而知,諸葛亮這樣的身體怕是熬不了多久了。

果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殫精竭慮病倒了,劉禪派尚書李福前來問候,之後又再三折返,諸葛亮知其來意,說到「我之後,可由蔣琬接任,蔣琬之後,可由費禕接任。」李福接著又問,費禕之後呢?諸葛亮沒有回答。

諸葛亮為了徹底貫徹隆中對的方針,完成劉備白帝城的遺願,用計將司馬懿大軍圍困在上方谷(又名「葫蘆谷」),上方谷是諸葛亮巡查時無意間發現的,入口狹窄,腹地寬闊,能容千軍萬馬,兩邊山崖高聳,中間地勢低洼,乃是伏兵作戰的絕佳地理位置,於是諸葛亮計上心來,司馬懿大軍若是被困於此,想來是必死無疑,於是諸葛亮開始謀劃誘敵之策,先令魏延和司馬懿交手炸敗,後引誘司馬懿大軍進入蜀軍埋伏好的上方谷,加之以火油火箭攻之,司馬懿大軍便絕無生還的可能。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也是天公不作美,就在司馬懿大軍絕望的時候,忽然狂風大作,烏雲密布,頃刻間大雨滂沱,熊熊烈火被澆滅殆盡,司馬懿也絕處逢生,諸葛亮眼見錯過這次良機,下次再想誅殺司馬懿怕是無望了,不由身體一顫,口吐鮮血,感慨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啊。」回去軍營便一病不起。

秋風五丈原,漢丞相命歸天沒過多久,諸葛亮由於積勞成疾,重症難治,於234年秋在五丈原的軍中與世長辭,一代名相就此謝幕,終年五十四歲,蜀軍按照諸葛亮死前的安排秘不發喪,開始大規模的撤軍。與此同時,司馬懿收到消息諸葛亮去世後,開始發動對蜀軍的進攻,這時,姜維指揮調整戰旗方向,擂鼓作戰,佯裝要和魏軍打起來,司馬懿見狀,趕緊停止對蜀軍的追擊,開始收軍後退。

後來,蜀軍安全撤離了五丈原,直到斜谷才安排諸葛亮的後事,百姓們還為此編寫了一句諺語「死諸葛嚇跑活仲達」,司馬懿也不禁感嘆,諸葛亮真乃世間少有的奇才啊!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段諸葛亮發喪時劉歡的一首《哭諸葛》唱哭了多少三國迷!

歌詞道:「蒼天吶,你為何急匆匆將他交於秋風;大地呀,你為何急匆匆將他攬入懷中;情願以死,換他的生,好率咱將士再出徵,鞠躬盡瘁,誰能比,一生潔白誰能及,啊……蒼天你太不公,大地你太絕情,空留下八陣兵圖和瑤琴,啊……蜀國交付與何人,生生痛死蜀人心……」

百姓為了紀念諸葛亮在五丈原修建了諸葛亮廟,據說保留了諸葛亮的衣冠冢,一千七百多年來,文人墨客絡繹不絕,五丈原也由此而聞名於世。

說到這裡,有則奇聞異事,據說諸葛亮的墳墓一直以來都是個謎,按照諸葛亮死前的安排,自己會選擇墓地,只需要讓四個大漢抬著棺材一直往南走,繩斷之處即為棺葬地,但抬棺材的繩子遲遲不斷,四個大漢累的夠嗆,於是商議偷偷剪斷繩子回去復命,劉禪一怒之下殺死抬棺人,從此再也沒有人知道諸葛亮的墓地所在。諸葛亮的計謀之深遠,連身後事都想到了,真是讓人拜服!

諸葛亮是蜀漢的擎天白玉柱 架海紫金梁,卻不想天妒英才,為了實現對劉備的承諾,窮極一生,直至燈枯油盡,實為「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典範,為歷代世人所傳頌。

下期看點「空城計」,武侯彈琴退仲達,敬請期待。

【內容原創,圖片來自影片】

相關焦點

  •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釋義】鞠躬:彎著身一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已:停止。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諸葛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聰明與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知,四書五經,無所不曉。47歲時,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上《出師表》,表明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心跡。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淺說諸葛亮的後出師表
    我只能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伐魏興漢究竟是能成功還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就不是我的智力所能預見的了。一篇文章,寫得是有利有節,感動了劉禪,也說服了其他大臣,劉禪馬上批准了諸葛亮二次北伐的計劃。後來,為了完成統一大業,諸葛亮六出祁山,竭盡全力指揮作戰,終於因為積勞成疾,死在了五丈原北伐的軍中,實踐了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對後世社會及其後裔的影響
    自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便隨著小說、戲曲、評書、影視等文藝形式在中華大地上廣為傳播,其仕蜀漢忠心耿耿、鬥魏吳足智多謀、遇險難料事如神、決朝政胸懷坦蕩的藝術形象,為數百年來廣大民眾所熟知、喜愛和推崇。按中國古代社會的倫理綱常和價值觀衡量,諸葛亮被後世很多帝王和士大夫們讚譽為「人臣楷模,忠義典範」。
  • 【諸葛亮之七】諸葛亮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
    最後,蜀漢主帥、丞相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兌現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三國強弱對比223年,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打敗,令蜀漢國力大減。丞相諸葛亮輔助後主劉禪,國力慢慢回復,同時派出陳震、鄧芝與東吳重新修好。225年,諸葛亮南徵,平定蜀漢南方亂事,北伐所需要的物資也得到補充。
  • 紅將盤點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臥龍!——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改革家。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 馬騰、馬超的祖先,為東漢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因此,在筆者看來,如同諸葛亮為蜀漢付出畢生心血一樣,馬援也可以說是為東漢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總的來說,對於漢朝伏波將軍馬援,在歸降劉秀後,可謂為東漢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也即當時的馬援,如同後來的諸葛亮一樣,最終都在戰場上病逝了,兩人都可以稱之為傾其所有,沒有一絲保留了。對此,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曾用《經伏波神祠》來讚揚馬援,內容如下: 蒙蒙篁竹下,有路上壺頭。漢壘磬鼯鬥,蠻溪霧雨愁。懷人敬遺像,閱世指東流。自負霸王略,安知恩澤侯。
  • 【諸葛亮之八】諸葛亮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下)
    李福離開前線後,幾天又返回,諸葛亮知道這是要詢問自己死後的接替者,對李福說:「我知道你返回的意思了。你要問的人,蔣琬合適。」李福又問蔣琬之後誰可接替。諸葛亮說費禕可以繼任。李福再問以後的接替者,諸葛亮就不再回答了。不久,諸葛亮在五丈原軍營中去世,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死後,大將姜維、楊儀按照諸葛亮臨終的部署,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
  • 諸葛亮一直手握大權,他到底是為蜀漢鞠躬盡瘁,還是專制獨裁呢?
    這是冤枉諸葛亮了,諸葛亮也一直為蜀國提拔人才,而且也確實是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沒有專治獨裁。諸葛亮為蜀國尋找將才,費盡心機證明他一直為蜀國網羅人才。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計智取天水,計策意外被姜維識破,姜維打敗了攻打天水的趙雲。諸葛亮親率大軍來取天水,又被姜維劫了營寨。
  • 大漢脊梁——諸葛亮(二十五) 死而後已
    第四次北伐撤軍三年後,季漢建興十二年、曹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養精蓄銳三年的諸葛亮率軍十萬北伐,這是諸葛亮第五次對曹魏用兵,也是最後一次。一百多天後,諸葛亮病逝在前線,兌現了昔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出兵前,諸葛亮寫了兩封信,一封寫給幼子諸葛瞻,一封寫給東吳大帝孫權。
  • 馬前課一:他預見到了結果卻依然鞠躬盡瘁,八千女鬼說的是誰?
    說到」鞠躬盡瘁「,大家都應該知道說的是諸葛亮,《後出師表》最後,諸葛亮表示他一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那麼為什麼叫馬前課呢? 無力回天 鞠躬盡瘁 陰居陽拂 八千女鬼 「無力回天 鞠躬盡瘁」,這句話好像說的是諸葛亮他自己,同時也是蜀漢的命運。諸葛亮北伐的無功結局也就驗證了無力回天。
  • 隋唐那些事:靠山王楊林,一生忠於大隋的梟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是大隋的靠山王,一生忠於大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沒錯,他就是楊林,隋唐第八位好漢。楊林被陷害縱觀楊林的一生,他忠於大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終)【水鏡回天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宣化上人講述)
    鞠躬盡瘁出師表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盡忠報國,萬古流芳。徐庶心裡非常感動,就指點劉備到南陽去訪求諸葛亮。劉備回去後,就專程到南陽 臥龍岡拜訪諸葛亮,於是「三顧茅廬」,前後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諸葛亮被他的誠心所感動,終於答應為他效力,和他一起回到新野,並獻出「隆中策」(注2)的計劃圖,一心一意幫助劉備恢復漢室天下。諸葛亮雖然比劉備年少,但劉備始終尊稱他為諸葛先生,對他十分的尊敬、禮遇。
  • 諸葛亮的致命弱點是什麼?司馬懿作為老對手,看得一清二楚!
    中國古代歷史是非常悠久的,曾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當中,也出現過許多璀璨一時的人物,文臣武將,治世能人都被後世所傳頌,那麼提到古代時文臣武將的典範,諸葛亮就是不可繞過的一個人物,在小說演義當中,包括民間的口口相傳,諸葛亮都是近似於神的存在,謀略能驚鬼神,通陰陽,懂八卦,更是精於奇門遁甲,諸葛亮憑藉著一身本事徹底登上神壇
  •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悼念尊敬的單培根老師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悼念尊敬的單培根老師  如明燈一盞,照亮了閩南佛學院,為閩南佛學院師生排難解惑的單培根老師,流盡最後一滴心血
  • 諸葛亮名言50句
    ——諸葛亮  3、非寧靜無以成學。——諸葛亮  4、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5、圖以於易,為大於細——三國·諸葛亮  6、有文事必有武備——三國·諸葛亮  7、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8、三國·諸葛亮——志當存高遠  9、三個臭皮匠,合個諸葛亮——民諺  10、聖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三國·諸葛亮  11、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  12、勸農業,無奪其時。
  • 諸葛亮十句名言,受益終身,實至名歸
    諸葛亮是被後人視為「智慧的化身」,為什麼諸葛亮會有如此大的「力量」,備受後人尊崇呢?不僅僅在於他出眾的謀略,更在於他那些流傳千古的至理真言!
  •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毛澤東評價司馬懿、諸葛亮
    後世的人們神化諸葛亮,《三國演義》寫得二人交戰經常是諸葛亮打得司馬懿落花流水,但那都是後人的杜撰,當不得真。3、他們的才能被劉備和曹操限制過嗎?這個問題不好說,因為人才只存在重用不重用,而沒有限制不限制的說法。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一般,所以劉備並沒有讓他打什麼仗,只讓他搞後勤。而諸葛亮的後勤工作做得還是不錯的。
  •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聽聽毛主席的評價
    可見,在正統文化當中,司馬懿是一個與諸葛亮鞠躬盡瘁的忠臣形象截然相反的反面人物。但隨著人生閱歷和經驗的積累,毛澤東逐漸改變了對司馬懿的看法,認為他有智謀,善分析,是個了不起的人物。1947年5月,毛澤東撤出延安轉戰陝北。一天,接到陳賡、王新亭自晉南戰場發來的捷報,稱殲敵2萬,解放縣城25座。
  •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諸葛亮
    出自諸葛亮《誡子書》,強調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這既是諸葛亮一生清廉自守的深刻總結,更是他對後代的諄諄教誨,成為千古名句而為後世所稱道。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一生公忠體國,事必躬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諸葛亮有多遺憾?諸葛瞻戰死後,諸葛亮是不是絕後了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一生都致力於匡扶漢室、壯大蜀國。雖然,擁有此等志向的他最終戰死沙場,也沒能實現自己的終極理想,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令人感動不已。根據記載,諸葛亮死去之後,他的兒子諸葛瞻繼承了他的志向,一直奔波在抗擊外敵的戰場上,但他在抗擊魏軍的時候也戰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