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脊梁——諸葛亮(二十五) 死而後已

2021-03-05 S和C先生

北伐中原


上一章寫到諸葛亮告別劉禪返回漢中,此時是季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

丞相尚不知道自己的壽命只剩下四年,年過半百的他仍然在竭盡全力為「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奮鬥。

漢中練兵


回到漢中後,諸葛亮放緩了北伐的頻率,把全部精力放在建設漢中根據地上。

他一方面積極練兵,總結了之前五次與魏國交戰的經驗教訓,定期召集將領、士兵傳授軍事理論和戰鬥技巧。

通過幾年的努力,漢軍的單兵素質有了很大提高,還湧現了一批有能力的中青年將領。

廖化


村夫的老本行


另一方面,諸葛亮吸取之前屢次因糧盡撤軍的教訓,大量儲存糧食,並開始在漢中屯田。

屯田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即由政府統一組織士兵開墾荒地種植糧食以軍用。

漢代屯田制


相較傳統的農業生產活動,屯田組織性強、效率高。

此前諸葛亮北伐的糧草大多數由蜀地供給,運糧只能走狹窄的蜀道。

在漢中屯田,軍隊自行解決吃飯問題,既可以減輕蜀道運糧產生的消耗,又可以緩解蜀地的糧食壓力,大大解放了生產力。

此外,在屯田制中,士兵與農民的身份並不固定,士兵拿起鋤頭是種地的農夫,農民拿起武器是衛國的戰士。

我國古代一向以農為本,讓士兵們投身於耕作,遠強於任何形式的動員——士兵知道自己是為何而戰。

而且諸葛亮的野心很大,他像一名傳統的農夫,懷著將自己的種子灑滿全世界的樸素願望,希望有朝一日在敵國屯田——取之於魏,用之於魏。

雍涼不卸甲,中國不釋鞍


秦嶺南麓的諸葛亮處於北伐空窗期的賢者模式,耕地練兵其樂無窮。

但秦嶺北邊的魏國絲毫不敢大意,為了防止某天諸葛亮又帶著幾萬軍隊在關中或隴右出現,曹睿在兩國邊境部署了十幾萬軍隊。。

一旦戰事不利,則隨時調遣豫州、并州的軍隊支援。

曹魏西北防線


整個魏國長期瀰漫在戰爭的陰影中,史稱「雍涼不卸甲,中國不釋鞍」

作為魏國西北的最高軍事長官,司馬懿無疑是秦嶺防線的第一責任人。

司馬懿


可他本人很淡定。

手下建議他廣積糧草、嚴守隴右,他卻表示諸葛亮用兵十分謹慎,至少要準備三年才會大規模來犯。。

且前幾次戰役暴露了漢軍攻堅能力不足的問題,諸葛亮不會再進攻隴右的大城,而是會尋求在平原地區與魏軍野戰。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沒有人比司馬懿更懂諸葛亮。

第四次北伐撤軍三年後,季漢建興十二年、曹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養精蓄銳三年的諸葛亮率軍十萬北伐,這是諸葛亮第五次對曹魏用兵,也是最後一次。

一百多天後,諸葛亮病逝在前線,兌現了昔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出兵前,諸葛亮寫了兩封信,一封寫給幼子諸葛瞻,一封寫給東吳大帝孫權。

諸葛瞻出生於季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此時諸葛亮已經46歲,此前諸葛亮一直沒有子嗣,我估計是勞累過度導致精子質量不好,年輕人還是少熬夜啊!


諸葛瞻


諸葛瞻繼承了諸葛亮的智慧基因,從小聰明伶俐。

可理工男諸葛亮思路很清奇,他在給家人寫信時表示諸葛瞻過於早熟,擔心以後成不了大器,沒想到一語成讖,這是後話了。

老來得子的諸葛亮對諸葛瞻很寵愛,只是常年出徵在外,與愛子聚少離多,父親的角色在諸葛瞻的童年長期缺席。

在給諸葛瞻的信件中,諸葛亮殷切希望七歲的愛子勤學立志、切忌心浮氣躁。

濃濃的父愛浸潤於「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千古名句中。

諸葛亮是一名好丞相,他也在盡力做一名好父親。

而諸葛亮給孫權的信就很直白了。

吳大帝孫權


他希望孫權主動出兵北伐,策應自己的行動,使曹魏首尾不得相顧。

出乎意料的是,孫權大帝相當爽快,率軍十萬進攻合肥。

這是孫權第四次出徵合肥,孫權也留下了「孫十萬」、「孫合肥」的雅號。

懂王司馬懿


司馬懿不僅猜對了諸葛亮的出兵時間,還猜對了諸葛亮的出兵方向。

諸葛亮果然沒再打隴右的主意,而是從漢中五道中最短的褒斜道出擊。

諸葛亮出兵路線


為了避免再出後勤問題,諸葛亮早在一年前就修復了此前被趙雲燒毀的棧道,直接把糧食堆在斜谷口,並用木牛改進的「流馬」運糧。

兵出五丈原


四月,以魏延為先鋒的漢軍主力出斜谷,駐紮在郿縣(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城外的五丈原。

五丈原位置圖


郿縣位於渭河谷地和關中平原的交界處,向東可以直取長安,向西則可以進攻陳倉,是一處戰略要地。

諸葛亮選擇在郿縣做文章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吸引司馬懿的主力部隊決戰並伺機殲滅。

至於殲滅魏軍後是選擇東進收復長安還是西徵平定隴右,這就不好說了。

我傾向於諸葛亮會西徵隴右尋求資源最大化。

因為《三國志》記載此時諸葛亮還在祁山道部署了一支預備隊,恐怕是準備殲滅司馬懿兵團後與之夾攻天水。

諸葛亮選擇駐軍在五丈原也有他的考量。

五丈原地勢較高,易守難攻,且北邊就是渭河,水源充足,具備建立根據地的條件。

郿縣、五丈原、北原(積石原)位置圖


諸葛亮出褒斜道的消息才傳到洛陽,孫權出兵合肥的戰報又接踵而至。

曹睿權衡利弊,決定弘揚他爺爺和父親的優良傳統,親自去合肥督戰,畢竟孫權的雷聲更大一些。

畏蜀如虎


為穩妥起見,曹睿派了兩萬援軍去郿縣支援司馬懿,並且反覆告捷司馬懿避免與漢軍交戰

曹睿的如意算盤打得很精。

魏明帝曹睿


諸葛亮數次來犯都因為糧盡撤軍,只要拖得時間足夠長,諸葛亮必定不戰而退。

其實不用曹睿交代,司馬懿也是不準備和諸葛亮決戰的。

上次他就堅定要當縮頭烏龜,後來實在受不了各位將領請戰被迫出擊,然後被諸葛亮打得潰不成軍。

跟你們說了打不過,你們非要打,知道後果了吧?

魏國的將領們也學乖了。

可能是「恐諸葛症」已經開始人傳人,大家再也不提和諸葛亮交戰的事,都表示要遵從大都督的英明部署,與漢軍打持久戰。

只不過大多數將領都認為應當駐紮在郿縣縣城,與諸葛亮隔著渭河對峙。

司馬懿堅決不同意,他認為渭河以南的人口很多,以諸葛亮搞統一戰線的本事,拖個半把年恐怕兩國的邊境就不再是秦嶺而是渭河了.

因此他力排眾議,率領魏軍主力渡過渭河,在五丈原以東隔著武功水與漢軍對峙。

兩軍對峙圖


司馬懿渡河還有一個考量。

此前魏軍多次中了諸葛亮的「聲東擊西」之計,他擔心諸葛亮故技重施,明攻郿縣,暗偷長安。

渡河後魏軍就駐紮在東進長安的必經之地,雖然諸葛亮捨近求遠打長安是小概率事件,但只要有一絲可能,司馬懿就要做好準備。

長安一丟,全盤皆輸。

敵國屯田


聞知司馬懿渡河的消息,諸葛亮果斷派魏延北渡渭河進攻渭河北岸的北原(又名積石原)。

北原、五丈原位置圖


北原是隴右入關中的要塞,攻下北原可以切斷魏國隴右兵團與關中兵團的聯繫。

司馬懿以為諸葛亮要明攻郿縣、暗偷長安,諸葛亮卻反其道而行之。

只不過屢次被諸葛亮暴打的郭淮同志挨打也挨出了經驗,放任魏延渡河,死守北原的營寨,避免與漢軍交戰。

魏延無功而返,戰事陷入僵局。

司馬懿的如意算盤是拖到諸葛亮糧盡撤軍。


可諸葛亮已經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

他把漢中屯田的經驗在五丈原複製粘貼了一道,十萬漢軍在渭南谷地種地種得有聲有色。

五丈原的老百姓也很喜歡這支秋毫無犯的軍隊,軍民魚水情其樂融融。

為了方便運輸士兵,諸葛亮在武功水上架設了幾座浮橋。

沒過多久洪水衝毀了浮橋,諸葛亮組織士兵搶修時司馬懿企圖派兵偷襲,被諸葛亮擊敗。

吃了敗仗的司馬懿決定徹底躺平任嘲——拖吧,我就不信你能在五丈原種一輩子地!

更何況此時東線傳來戰報,帶兵十萬攻合肥的孫權剛聽到曹睿親徵就倉皇撤軍了.

關羽評價孫權集團為「鼠輩」,相當精確。

鞠躬盡瘁


如果局勢就這麼發展,戰爭走向真說不清楚,可丞相熬不住了.

自出斜谷以來,諸葛亮的身體就每況愈下。

諸葛亮很注重養生,身體出問題的原因很簡單——累的。

晚年諸葛亮


史書記載,漢軍中凡是二十軍杖以上的處分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

大多數領導喜歡抓大放小,小權小利用於籠絡心腹,人事權、財政權則牢牢抓在手裡。

而淡泊名利的諸葛亮不同。

他深知季漢人才短缺,樂意把收復武都、追擊郭淮的功勞讓給別人,一些沒營養的小事卻親力親為。

他理解劉禪、理解姜維,卻從未考慮過自己。

屯田五丈原以來,諸葛亮的飯量急劇下降,最開始是減半,後來銳減到此前飯量的四分之一。

丞相決定在自己徹底病倒前與魏軍決戰。

不求光復中原,只求讓繼任者過得輕鬆一點。

中國隊與巴西隊的戰略相持

諸葛亮先是多次派人去兩軍陣前叫罵,司馬懿對敵方的粗鄙之語充耳不聞。

他深知自己的軍事能力與諸葛亮有差距,小不忍則亂大謀,始終堅守不出。

眼見罵人沒用,諸葛亮又派人給司馬懿送來一套女人的衣服,諷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膽小如鼠。

司馬懿笑納了女裝,依然不為所動。

女裝司馬懿


司馬懿臉皮厚,可手下人忍不了了。

堂堂中原大國,被邊陲小國打得不敢還手,中軍主帥還被如此羞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司馬懿擔心部下譁變,便把皮球踢給了曹睿。

他寫奏章到洛陽,表示諸葛亮百般羞辱自己,請求陛下同意出戰。

此前百般叮囑司馬懿不得出戰的曹睿對司馬懿的鬼心思心知肚明,下了一道詔書,嚴禁魏軍出戰。

為了防止司馬懿忍不住出戰,他還把衛尉辛毗派到前線指導工作(穩定軍心)。

皇帝都認慫了,你們還能說什麼呢?

於是司馬懿把龜縮的戰略貫徹到了最後。

2002年世界盃,以諸葛亮為主帥的中國隊重拳出擊,以司馬懿為主帥的巴西隊只能龜縮禁區。

諸葛亮對司馬懿的心思看得很透徹。

他向姜維表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當真想和我們交戰,何必跑那麼遠去向曹睿請戰!


不過是想當縮頭烏龜,找皇帝背鍋罷了。

死而後已


到了八月,諸葛亮病情惡化、臥床不起。

聽到這個消息的劉禪心急如焚。

登基十二年以來,朝中的大事小事都依賴相父,相父不在了,朝政該託付給何人?

我還能當太平皇帝嗎?

諸葛亮和劉禪


於是,劉禪派中央書記處書記李福前往五丈原前線看望諸葛亮,並詢問以後的人事安排。

在我國,談生死是很忌諱的事情。

李福見到諸葛亮後並不敢點明來意,只是請求諸葛亮照顧好身體,在陪伴諸葛亮幾天後就告辭。

告別諸葛亮後,李福擔心自己回去交不了差,再度返回五丈原。

面對離而復還的李福,諸葛亮表現得很豁達。

我活不長了,知道你來是請求我交代後事的,我死後就由蔣琬輔佐皇上!

李福問:蔣琬死後呢?

蔣琬


諸葛亮答道:費禕。

費禕之後呢?

諸葛亮沒有回答。

他不是神仙,無法預測幾十年後發生的事,他能做的只是力所能及把後事安排好。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李福走後,諸葛亮召集在五丈原的所有高級將領,要求他們在自己去世後秘不發喪,楊儀和費禕統領主力撤退,魏延、姜維負責斷後。

諸葛亮深知魏延一向自恃功高,和同事們關係不佳。

他悄悄交代楊儀和費禕,若魏延不願意撤退,就不要管他。

魏延


諸葛亮去世後,魏延果然表示要繼續北伐。

早有準備的楊儀和姜維宣布魏延謀反,魏延的士兵一鬨而散,魏延兵敗被殺。

交代完後事沒多久,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享年54歲。

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五丈原的老百姓畢竟不是鐵板一塊,諸葛亮剛去世,就有農民跑到魏軍大營告知司馬懿。

司馬懿大喜過望,指揮軍隊追擊漢軍。

後來就是「死諸葛嚇跑生仲達」的劇情了。

羅貫中先生在寫北伐時杜撰了大量劇情,可這段故事,史實比演義更加魔幻。

司馬懿確確實實被諸葛亮的雕像嚇跑了。

得到敵人稱讚的偉大


漢軍全部撤走後,司馬懿來到五丈原,看到漢軍留下的營寨和灶臺,忍不住感慨:孔明真的是天下奇才啊!


司馬懿


司馬懿不是司馬家唯一一個誇讚諸葛亮的人。

他的孫子司馬炎後來登基為帝,曾表示如果自己有個諸葛亮,治理國家哪用那麼累呢?

司馬炎還遍訪全國,找到一個諸葛亮的疑似後裔,封他為官。

東晉官方甚至把諸葛亮追封為王。

說完魏國,再說東吳。

孫權本人就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他表示:


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


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

直接把諸葛亮吹到和伊尹、周公一個級別。

能得到敵人的尊重,本就是一種偉大。

丞相千古


諸葛亮臨終前留了一封遺書給劉禪,現將原文摘錄如下:

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


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


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一個正國級的領導人,沒有任何產業和額外收入,唯一的家產就是八百株桑樹和十五頃田地。

臨死之際,不宣揚自己的功勞,不請求爵位世襲,表示子孫守著桑樹薄田就能過日子。

甚至表示若自己家裡還有多餘的產業和財富就是對不起陛下。

我不知該怎麼評價丞相,我也沒有資格評價丞相。

世間再無漢丞相


聞知噩耗,悲痛的劉禪身穿喪服,輟朝三日為諸葛亮舉行葬禮。

有個叫李邈的人搞投機,表示諸葛亮就是當代霍光,如果不死必定謀反。

劉禪勃然大怒——你算個什麼東西?你也配說相父?

李邈人頭落地。

劉禪一向寬厚,當了三十年皇帝只殺過兩個人,另一個人被殺是因為污衊劉禪和大臣的妻子亂搞男女關係。

後來,劉禪空置了丞相職務,以體現在他心中諸葛亮不可替代,諸葛亮成為大漢四百年最後一位丞相。

再後來,劉禪把諸葛亮的遺孤諸葛瞻帶進宮中培養,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諸葛瞻.

諸葛瞻也不負劉禪的厚待,在魏軍滅蜀之戰中積極抵抗,和兒子諸葛尚一同以身殉國。

諸葛瞻



諸葛亮去世後,蜀中的老百姓很懷念他,自發在家裡、路邊設廟祭祀諸葛亮。

按照漢制,只有皇帝可以享受立廟祭祀的待遇。


劉禪知道這個情況後,在漢中設立了諸葛亮廟,官方祭祀丞相。

諸葛亮去世二十九年後,漢朝滅亡。

漢朝的歷史結束了,丞相的傳奇依然綿延至今。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李白、杜甫、蘇軾、陸遊、劉禹錫、白居易、辛棄疾..

幾乎所有說得上名字的文人墨客都寫詩讚揚過諸葛亮。

曾居住在成都的杜甫是諸葛亮的頭號粉絲,寫了多達十六首詩詞吹丞相,最出名的大概就是: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如今,「翻案風」盛行,諸多歷史發明家以黑諸葛亮來賺取流量,我想引用杜甫的詩評價這種行為: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完結撒花!




參考文獻:


《三國志》


《三國志集解》


《後漢書》


《資治通鑑》


《漢晉春秋》


《華陽國志》


《魏略》

相關焦點

  • 諸葛亮「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典範
    上方谷大火,司馬懿絕處逢生話說此時,司馬懿和諸葛亮已經相持百日不下,每次諸葛亮派去挑釁的人都會被司馬懿好言相待,藉機不動聲色的打聽諸葛亮的情況,不問軍事,只打聽諸葛亮的身體和飲食等生活情況,司馬懿從使節處得知諸葛亮每日吃飯很少,睡眠也不足,還要料理軍事政務,可想而知,諸葛亮這樣的身體怕是熬不了多久了。
  •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釋義】鞠躬:彎著身一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已:停止。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諸葛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聰明與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知,四書五經,無所不曉。47歲時,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上《出師表》,表明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心跡。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淺說諸葛亮的後出師表
    我只能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伐魏興漢究竟是能成功還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就不是我的智力所能預見的了。一篇文章,寫得是有利有節,感動了劉禪,也說服了其他大臣,劉禪馬上批准了諸葛亮二次北伐的計劃。後來,為了完成統一大業,諸葛亮六出祁山,竭盡全力指揮作戰,終於因為積勞成疾,死在了五丈原北伐的軍中,實踐了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對後世社會及其後裔的影響
    東晉時期官至寧遠將軍、江州刺史的「書聖」王羲之,曾評價諸葛亮「經國達治無間然,處事而無玷累,獲全名於數代」,實為「一國佐命宗臣」。南宋仕人戴少望對諸葛亮評價更高:「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傑之才;有英雄豪傑之才者,未必有忠臣義士之節;三者,世人之所難全也。全之者,其惟諸葛亮乎!」清康熙帝的評價直截了當: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諸葛亮之七】諸葛亮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
    最後,蜀漢主帥、丞相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兌現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三國強弱對比223年,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打敗,令蜀漢國力大減。丞相諸葛亮輔助後主劉禪,國力慢慢回復,同時派出陳震、鄧芝與東吳重新修好。225年,諸葛亮南徵,平定蜀漢南方亂事,北伐所需要的物資也得到補充。
  • 【諸葛亮之八】諸葛亮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下)
    李福離開前線後,幾天又返回,諸葛亮知道這是要詢問自己死後的接替者,對李福說:「我知道你返回的意思了。你要問的人,蔣琬合適。」李福又問蔣琬之後誰可接替。諸葛亮說費禕可以繼任。李福再問以後的接替者,諸葛亮就不再回答了。不久,諸葛亮在五丈原軍營中去世,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死後,大將姜維、楊儀按照諸葛亮臨終的部署,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
  • 人物||姜益晨:從史料還原真實的諸葛亮
    借得了十萬隻羽箭,借得了一個時辰的東風,幫著劉備九借荊州,又能奇門遁甲借來神兵,更是能以七星燈借來陽壽續命,可惜魏延一個腳風斷了大漢丞相匡扶漢室的漫漫長路,然而更可惜的是這些在歷史上要麼壓根沒有,要麼和他無關。當然,《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難免有虛化神魔的地方,諸葛亮的許多功績,都是羅貫中先生要麼打亂時間、要麼移花接木轉嫁到他的身上,為的就是將諸葛亮推崇至極。
  • 諸葛亮死後34年,孫子諸葛京重振家門!專家:諸葛亮卻死不瞑目
    起諸葛亮,大家一定是滿滿的崇敬,歷朝歷代很多官員都將諸葛亮當成自己從政的榜樣,傅玄就曾經評論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
  • 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為我們留下了哪些事跡?
    諸葛亮以聰明、機智而聞名,善於用兵。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        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
  • 諸葛亮戰績平平,憑什麼能入選武廟十哲?
    也就是說蜀國無論是人口還是兵力不過是魏國的1/5,而諸葛亮以這麼薄的家底對陣魏國,還能經常取勝,後來北伐失敗的原因經常是缺糧食,而不是不能打勝仗,所以諸葛亮戰績相對於其實力來說是比較突出的。其次,諸葛亮的戰略眼光比較突出,是蜀漢的實際締造者
  • 紅將盤點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臥龍!——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改革家。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 諸葛亮《戒子書》賞析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蜀國的實際的掌權人,大漢的丞相,出身大家族,通過刻苦努力,由士人成為聖人,接近於完人,備受後人推崇,又會怎麼樣教育子女呢?諸葛亮的妻子是黃氏,在諸葛亮46歲那年,為諸葛亮生下了長子諸葛瞻。諸葛亮53歲去世,臨終前寫給諸葛瞻一封書信,叫做《戒子書》,總結了自己學習的經驗,並鼓勵兒子要珍惜時間,當時諸葛瞻才7歲。
  • 《虎嘯龍吟》主角是司馬懿,最後火的是諸葛亮?網友:這是必須的
    這似乎有些怪——續集題目叫《虎嘯龍吟》,虎即冢虎,就是司馬懿;龍即臥龍,就是諸葛亮,從劇名的結構來看,二人本來是戲份相當,而司馬懿作為主角戲份不會少於諸葛亮,可是最後,司馬懿沒什麼看點,反倒戲份不多的諸葛亮卻一再受到熱捧和讚揚。
  • 諸葛亮名言50句
    ——諸葛亮  3、非寧靜無以成學。——諸葛亮  4、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5、圖以於易,為大於細——三國·諸葛亮  6、有文事必有武備——三國·諸葛亮  7、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8、三國·諸葛亮——志當存高遠  9、三個臭皮匠,合個諸葛亮——民諺  10、聖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三國·諸葛亮  11、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  12、勸農業,無奪其時。
  • 三國武侯諸葛亮是一個美名傳頌千年的人物
    因此,諸葛亮的行事一直被後人所肯定和推崇,同時歷代統治者也尊其為「良臣」楷模。公元223年,劉備病重託孤於白帝城,此時的劉備自知太子劉禪的能力不夠,擔心劉禪無法繼承自己打下來的天下;而當時諸葛亮不但才華橫溢,而且在蜀漢的威望又高,劉備害怕諸葛亮忠誠不夠,自己死後會取而代之。
  • 此人要求率軍出子午谷襲取長安,諸葛亮為何直接拒絕他?原因簡單
    大家都知道,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成為蜀漢政權的實際控制者,為了完成劉備北伐大業,恢復漢室,他多次出兵北伐,欲圖推翻曹魏政權,恢復大漢江山。然而可惜的是,多次北伐未果,最終還病逝於五丈原,然而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猛將魏延曾建議諸葛亮,可以派一奇兵出子午谷,襲取長安,從而北定中原。
  • 諸葛亮有多遺憾?諸葛瞻戰死後,諸葛亮是不是絕後了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一生都致力於匡扶漢室、壯大蜀國。雖然,擁有此等志向的他最終戰死沙場,也沒能實現自己的終極理想,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令人感動不已。根據記載,諸葛亮死去之後,他的兒子諸葛瞻繼承了他的志向,一直奔波在抗擊外敵的戰場上,但他在抗擊魏軍的時候也戰死了。
  • 劉備駕前十大忠臣能臣純臣:關羽張飛是忠臣,諸葛亮趙雲是什麼?
    忠臣是一個相對而言的概念,蜀漢的忠臣、東吳的忠臣,在曹魏陣營或者在當時的大漢朝廷官員眼中,可能就是亂臣賊子。他們生為劉備之人,死為劉備而死,自然是千載難尋的大忠臣——只是相對於劉備而言,在大漢天子劉協眼裡,他們可能只是割據軍閥劉備的幫兇爪牙。
  • 電視劇連載 大漢劉邦
    劇 情 簡 介 二十五集電視劇《大漢劉邦》文學劇本,以司馬遷的《史記》和蔡東藩的《前漢演義》為參考依據,採用電視連續劇的表現形式,較為全面、真實的再現了劉邦,戎馬倥傯,刀光劍影,鬥智鬥勇,滅秦剪楚,創立大漢王朝,奮鬥不息的傳奇人生;及其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
  •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諸葛亮
    出自諸葛亮《誡子書》,強調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這既是諸葛亮一生清廉自守的深刻總結,更是他對後代的諄諄教誨,成為千古名句而為後世所稱道。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一生公忠體國,事必躬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