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子書》賞析
文:星空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家天下」的歷史,人情、裙帶,甚至是父死子繼。家族沒有後人,家族的事業就會消亡,因此大家族對於子女的教育,可謂傾盡全力,因為沒人會拿家族的未來開玩笑。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蜀國的實際的掌權人,大漢的丞相,出身大家族,通過刻苦努力,由士人成為聖人,接近於完人,備受後人推崇,又會怎麼樣教育子女呢?
諸葛亮的妻子是黃氏,在諸葛亮46歲那年,為諸葛亮生下了長子諸葛瞻。諸葛亮53歲去世,臨終前寫給諸葛瞻一封書信,叫做《戒子書》,總結了自己學習的經驗,並鼓勵兒子要珍惜時間,當時諸葛瞻才7歲。諸葛亮寫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戒子書》通篇對偶,意境高遠,感情真摯,沒有一句廢話,充滿了對兒子的真情。
譯文如下:
君子的行為,是平靜才能修身,勤儉才能養德。不淡泊就不能明確志向,不安靜就不能到達遠方。想要獲得寬廣的才幹,只有學習;想要學有所成,必須用志向做動力。貪玩、享樂沒有節制、懈怠都不能有精品,追求冒險刺激、浮浮躁躁就不能冶煉性情。
年齡隨著時間增大,意氣隨之消沉,變成了枯樹葉,與時代脫軌,悲慘的守在破草廬中,到時候還能怎麼樣呢?
賞析:
諸葛亮出身很好,至少不是寒門。不管什麼原因,他拋棄繁華的都市,來到偏遠的山村,安心學習。是靜以修身,寧靜致遠。後任丞相,勤儉節約,不住高樓,不吃好的,恪盡職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是儉以養德,淡泊明志。
如勾踐,他臥薪嘗膽,用苦難磨礪自己的志向,舔著苦膽,讓子時刻想著恥辱,不就是「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嗎?毛主席為了鍛鍊自己的心性,專門在吵鬧的馬路上閱讀,結果「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這就是內心的鎮靜,不焦慮,不浮躁。
學習是件苦差事,放棄了祖國的風光,交談的樂趣,男女的歡愉,而在那裡讀書、練琴、習武,汗牛充棟,孤獨寂寞。如此困苦,沒有志向是堅持不下來的。這就是:「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唐朝的韓愈也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但苦讀的人,除了肉體上的困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折磨。大多數精益求精的人,都是和自己過不去。他們可以不在乎路途的艱險、他人的眼光,但必須不斷錘鍊自己的作品,其中的冷暖,誰又能體會?難怪杜甫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意思是,文章是千古的事業,得失卻只有一寸的心,可以明了。
(破房子)
但如果不經歷這樣困苦,就會「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裡表達了諸葛亮的憂患,那就怕一無所有。年紀大了,沒有了時間,在沒有權利、金錢地位,那就太可憐了。史記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意思是,天下這樣熱鬧,都是因為利益。擁有上千輛戰車的君主,上萬戶家產的王后,上百間房屋的君子,況且擔心貧窮,就別提普通百姓了。
寫道這裡,我又想到了周杰倫的一句歌詞,他在《聽媽媽的話中說》:「為什麼別人在那看漫畫,我卻在學畫畫對著鋼琴說話。別人在玩遊戲,我卻靠在牆壁背我的ABC。不想你輸所以要叫你用功讀書,我找不到童年寫的情書,你寫完不要送人因為過兩天你會在操場上撿到。」為什麼會在操場上撿到呢?或許因為窮,或許因為感情,總之人家看不上你。所以人擔心一無所有,古今是一樣的。
志向催人上進,學習使人廣才,但廣才就會成功嗎?如果諸葛亮是個成功的人,也不會有那麼文人同情他了。所以,學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運氣、天賦也同樣重要,要不然老祖宗也不會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網絡上也不會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所以,說的簡單一點,《戒子書》就是告訴兒子,要有趁著年輕,拋棄欲望,刻苦讀書,守住寂寞,錘鍊心性,免得日後一無所有。蘇軾說:「厚積薄發。」
諸葛亮死後,劉禪掌握了蜀國的大權,諸葛瞻也在蜀國任職。29年後,蜀國滅亡,諸葛瞻戰死,終年36歲。司馬炎稱讚諸葛亮父子說:「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
喜歡就關注!
不只是國學,也不只是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