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揮間,兩年沒有更新過公號了。
感謝我的264位鐵粉沒有取關。
多謝! 多謝! 多謝!
學校已放假,線下班都停課了,想必神獸只能呆在家裡了。
《三國演義》作為中小學必讀書目,想必你已經購買,此刻書已經也到家了。
「吞金神獸」歸位,《三國演義》在家。我說現在「有書有閒」可以完成從電視劇到名著再到歷史,科學,表演各個學科的無限趣味探索。
你問我怎麼學?
線上班?跟名師?深入解讀?
我家小哥開啟《三國演義》是從電視劇《三國》開始的。他跟著姥爺看電視劇,兩人都很享受一起看電視,看完之後談論劇情,探討看法的祖孫同樂的時光。但是,我家有較為嚴格的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小哥為了能跟上姥爺的節奏,在「探討」的時候可以「嘚瑟」一下,主動和我們要求給他找本《三國演義》。
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呈現的方式和給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哪種形式,只要能讓家中祖孫三代其樂融融,能激起小哥正面的求知慾望和探究意識的作品,在我這裡,就是好的作品。
小哥一說讀原著,老母親馬上安排,家裡竟然有四家出版社出版的適合不同年齡段閱讀的版本。我家小哥,拿起這本讀讀,又拿起那本看看。最終選了一本他覺得閱讀無障礙的,津津有味去讀了。小哥用事實證明,及時讀原著是對的,很快在「家庭《三國》分析研討會」中脫穎而出。
不要糾結於出版社和版本的選擇,重要的是讀下去,讀完,有自己的體會。另外,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閱歷對《三國演義》的理解不同。讓一個六歲半的小娃理解軍事謀略,人情世故也不太現實。
小娃的理解是什麼?是要有意思!有得玩兒!
讀到「屯土山關公約三事」,小哥說他要用隱形墨水寫一封密函給劉備,穿越到三國時期開弓射箭,射到劉備的大營裡,告知他關羽的下落。用棉籤蘸著小蘇打溶液在白紙上寫字,用火一烤,字就顯現了。他說,他要幫劉備和關羽兄弟團結,他喜歡的是周瑜。
隱形墨水可以用小蘇打溶液或是檸檬汁或是牛奶,這些物質預熱可以顯現出印跡。不過,如果用明火,家長一定要在旁邊監督。看到紙上的大洞了嗎?嗯,熊孩子差點把家燒了。
還沒玩夠,讀到「趙子龍單騎救主」非要讓我給他買個盔甲,結果一歪頭看到了要扔掉的包裝泡沫,自己動手做鎧甲。銀色膠帶和塑料泡沫很配,效果很像鎧甲,小哥用實際行動吸引了我們的注意。他說他喜歡周瑜,家裡沒有金色膠帶,不然可以做個周瑜的鎧甲。
小哥連續做了兩個晚上,縫合的地方我和姥姥幫助了一下。做好後,我們家搭起草臺班子,演出了銀袍小將趙子龍,欲知詳情,請抖音關注「Mario的秘密基地」或掃描圖片二維碼,求票房。
讀完全本《三國演義》和各種相關資料,小哥用樂高風帆車改造了一款投石器,實用不實用不是他關心的,重點是得送給周瑜的軍隊增加氣勢。此款投石器採用風力推動,諸葛亮能借東風,我家小哥的男神周瑜就能借東西南北風。他說他喜歡周瑜。
即便是出演了趙子龍,小哥還是覺得他最喜歡的是周瑜。還要給自己也起個字,叫「公瑾」。
公瑾有什麼好呢?小哥說他是孫權的猛將,打仗厲害,吧啦吧啦舉例無數。不過,在閱讀和討論的過程中,小哥也發現原著和電視劇有差別,我們順勢提出原著和歷史也有差別,歷史上的周瑜也不是電視劇裡的模樣,小哥一聽,兩眼放光,放出豪言,「把史書拿來看看」。史書《三國志》,文言文,近四十萬字,硬度太高,有請品三國的大家——易中天先生 。
聽完易中天先生品的周瑜,小哥說他在全歷史app上搜到過相關講評周瑜的文章。
我們這才把《三國志.周瑜傳》拿出來給他,這本書很好,後面有白話文翻譯,前後看看,更愛周瑜。
小哥了解了《三國演義》是一部文學作品,那麼還有哪些文學作品中描寫過周瑜呢?有請我的男神蘇軾,蘇東坡和他帶來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從看電視劇到讀《念奴嬌.赤壁懷古》,我們玩了一個多月,只要小哥有興趣的事,我們都儘可能配合他。這是一個循序漸進,非常愉快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講三國」。
我們家經常是老中青三代一起探討各種我們感興趣的話題。隨著小娃對「三國」熱情的高漲,我們也會和他聊一些他感興趣的話題或是我們想告訴他的經驗。
我們聊過如下的話題:
1三國,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有什麼區別?
2三國各國的建立和滅亡的時間?
3曹操和關羽,劉備和關羽為什麼有不一樣的關係?
4周瑜厲害在哪裡?為什麼不篡權?
5傳國玉璽和四員大將比起來哪個更重要?
6三國和三國演義延伸出來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7袁紹袁術的社會關係?
8曹操知名的兒子們和他們的事跡是什麼?
9冷兵器時代的進攻和防禦是怎樣的?
等等,問題太多了,畢竟這一個多月都在圍著「三國」轉。但是也沒什麼太強的提問邏輯,想到哪聊到哪。
我們經常會請小哥當主講,同時在白板上畫出各種問題的思維導圖,畫了擦,擦了畫,很多都沒有拍照。
大多時候小哥還是可以對答如流說出自己的觀點,有的時候也會跳躍性比較大,我們跳到過洞庭湖的地理位置,湖南湖北的名字來歷,還跳到過二戰。
在講的過程中,我們增進了相互的了解,對事情的看法,問題的答案很多的都是開放性的,是想讓小哥知道,哪怕是歷史書上記載的評論和史實,也是史學家和他所代表的時代,階層的觀點。「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要有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