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被黑的周瑜,為何如此受蘇東坡喜愛?

2021-02-08 晨之論史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描繪出一個年輕有為、英俊瀟灑、文採風流、春風得意、膽略非凡、氣概豪邁的周瑜形象,他文武全才、指揮若、用兵如神,談笑之間,輕鬆打敗曹操大軍,將他們燒得片甲不回 。

然而,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周瑜形象卻被嚴重黑化,「羽扇綸巾」借給了諸葛亮,「談笑破敵」變成了小肚雞腸,「雄姿英發」變成了嫉賢妒能,火攻之策變成了「只欠東風」,只給周瑜留下了紅顏薄命的小喬。為了烘託主角諸葛亮的形象,《三國演義》 可謂將周瑜黑出了翔!

兩者差距為何如此之大?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宋人渴望軍功。

宋朝建國之初,即武功不振,雖然在太祖、太宗之時,兵鋒甚盛,處於歷史上升期的宋軍銳不可當,接連滅掉後蜀、南唐以及北漢,但是隨後在向北方的遼國奪取幽雲十六州的努力卻連續大敗。宋太宗「不知兵」,滅北漢後違背太祖「兵不可疲,將不可惰」的訓導,採取軍事冒險主義,強行率疲兵突襲遼國,進攻幽雲,結果高梁河慘敗,身中兩箭,坐驢車狼狽逃竄。數年後,宋太宗違背眾臣意見,未準備不足就再次攻遼,三路進攻,卻不設主帥節度諸軍,總攬全局,結果被遼軍各個擊破。從此之後,宋遼攻守異形,軍事形勢開始發生變化,終宋之世也未攻下燕雲。

宋太宗

宋初大好的軍事形勢之所以遭到破壞,宋太宗是罪魁禍首。毛主席評價說:「此人不知兵,非契丹對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所以整個宋朝愛國人士就特別渴望出現「知兵」的軍事將領,挽回國家的頹勢。蘇東坡寫詞「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陸遊寫詩「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辛棄疾寫詞「忍把萬字平戎策,換了東家種樹書」,這些都反映了宋人對苟且偷安的不滿,以及對在軍事上建功立業的渴望。所以在這種背景下,蘇東坡借詠史來懷念三國時期「知兵」的名將周瑜就不足為奇了!

蘇東坡

第二,周瑜的軍功突出。

據《資治通鑑》,劉備敗於當陽長坂,殘兵敗將加上友軍劉琦只有兩萬人馬,所以讓諸葛亮「奉命求救於孫將軍(孫權)」。之後周瑜對孫權分析軍事形勢,說曹操的兵力不過十五六萬,外加新收編的荊州軍七八萬,總共只有二十多萬軍隊,自己只要帶五萬軍隊就能打敗曹操。(「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將軍勿慮!」)。但是孫權準備不足,只能給周瑜三萬的部隊。以三萬人就敢對付對方二十餘萬軍隊,周瑜膽壯氣盛,真是「藝高人膽大」。當劉備知周瑜只帶了三萬人時,惆悵地說「恨少」,周瑜卻擲地有聲瀟灑回應:「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當此之時,周公瑾何等氣度!勇武的氣度及謀略超過了劉備等人。

周瑜(影視形象)

在真實的歷史上,赤壁之戰主要是周瑜打的,所謂的諸葛亮「借東風」事件子虛烏有,是小說家的編造。其實《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 的一個細節也說明了這個現象,即諸葛亮率軍去取零陵,對敵將邢道榮大叫:「吾乃南陽諸葛孔明也。曹操引百萬之眾,被吾聊施小計,殺得片甲不回。汝等豈堪與我對敵?我今來招安汝等,何不早降?」道榮大笑曰:「赤壁鏖兵,乃周郎之謀也,幹汝何事,敢來誑語!」我們從這個細節也可看到,當時的許多人心目中都認為赤壁是周瑜打的,並不關諸葛亮什麼事。

諸葛亮(影視形象)

既然周瑜軍功突出,赤壁之戰主要周瑜打的,他能率軍隊能夠以一敵七,戰勝北方入侵的曹操,那麼對於宋朝的蘇軾來說,身臨赤壁時自然想念周瑜,想像他一樣有著突出的軍事成就,為國建功立業了。

第三,宋朝文網較密。

唐代雖然仍有不少因詩文遭貶謫,罷官、降級的事件發生,但是卻沒有明清時動輒就是抄家、殺頭、剖棺剉屍的血腥場面。元代朝廷則說,「詩人吟詠性情,不可誣以謗訕。倘是謗訕,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

白居易《長恨歌》

但是,宋朝的皇帝對文化輿論控制的較為嚴密,南宋的文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寫道:「唐人詩歌,其於先世及當時事,直辭詠寄,略無避隱,至宮禁嬖暱,非外間所應知者,皆反覆極言,而上之人亦不以為罪。如白樂天《長恨歌》諷諫諸章,元微之《連昌宮詞》,始末皆為明皇而發……今之詩人,不敢爾也。」再加上蘇軾寫作文章時又是獲罪之身,剛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險些丟了腦袋,因此在詩文創作時,他就格外謹慎,既不便於歌頌「坐斷江南戰未休」的孫權,也不願意歌頌與遼國一樣來自北方勢力的曹操,而諸葛亮則在這場仗中僅是外交而非軍事人員。所以,選擇一個為保衛南方地區而戰,立過大功且政治上忠誠可靠的將領周瑜,不至於違反當時的政治色調。

烏臺詩案

綜合以上原因,《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東坡為何如此喜愛周瑜就可想而知了。

至於後世周瑜的黑化,主要是因為主角效應。

有人說,影視劇包括小說中,最不能得罪的就是主角,得罪了主角的人在劇情中往往下場很慘!在文學作品中,一個人一旦披上主角光環,那他的命運立即絕對精彩,不到劇終絕對不用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比如說一旦遭遇不幸,有一個常見的套路就是跳崖之類,比如《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跳下懸崖之後就有有武林秘笈《九陽神功》等著自己;再如電視劇《三生三世 十裡桃花》中的素素,跳下「誅仙臺」之後便恢復了記憶與法力,飛升「上神」!

素素跳誅仙臺

但是,一旦得罪了主角,下場就很慘了!如《倚天屠龍記》中的宋青書,本來的形象是「眉目清秀,俊美之中帶著三分軒昂氣度,令人一見之下,自然心折」,「慷慨仗義,濟人解困」,「(善於)布陣打仗」「文武雙全,乃是武當派第三代弟子中出類拔萃的人物,為人也素來端方重義」,但是一旦敢和主角張無忌搶女朋友,立即變得很慘,作者先讓他偷竊女掌門寢居,再讓他打死師叔,最後背叛師門徹底黑化,被張三丰一掌打死。

《倚天屠龍記》劇照

所以,周瑜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黑化就可以理解了:當周瑜與諸葛亮是戰友共同抗曹時,周瑜是諸葛亮的對頭,演義中就出現聰明能幹的一面,如「群英會蔣幹中計」。但一旦周瑜與諸葛亮敵對,產生所謂「既生瑜,何生亮」之嫌時,就得讓周瑜現出狹隘嫉妒的一面,且無「羽扇綸巾」 儒將風度。這是三國演義為了美化諸葛亮而貶低周瑜嚴重扭曲歷史造成的。正為了烘託諸葛亮的形象,就只能讓周瑜受委屈了。歷史上的周瑜意氣風發,胸襟廣闊,年少有為,是蘇軾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蘇軾所作的誇大只是把他的年齡縮小了十餘歲而已。應該說,《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周瑜,才是歷史上真正的周瑜形象。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之死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47周瑜在《三國演義》裡也不是小心眼
    蘇東坡的時代還沒有《三國演義》,他很欣賞周瑜,才有這這闋詞。不過這裡牽扯一個版權的問題,因為自從《三國演義》誕生以後,這個就是諸葛亮的標配。但明顯蘇東坡的詞更早,因此可以說是羅貫中盜的蘇東坡的版。但是,現在深入人心的是諸葛亮的綸巾羽扇,弄得好像蘇東坡有點盜版了,這筆糊塗帳真有點兒說不清楚了。《三國志》裡的周瑜那真是雅量高致,很完美的一個人。
  • 《三國演義》中的「三」——諸葛亮三氣周瑜
    上回說到《三國演義》中的「三」之周瑜三殺諸葛亮,次次落空。周瑜為何一定要殺諸葛亮呢?
  • 周瑜在三國演義裡是怎麼死的?
    三國裡周瑜怎麼死的?周瑜真的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讀了名著就會好奇三國志周瑜是怎麼死的,據記載「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
  •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有何不同?周瑜被黑得有多慘?
    談起三國人物,曹操、諸葛亮可進紅人館第一梯隊,關羽、周瑜可進第二梯隊。當然,這「紅人館」並不為人所知,因它只是我憑《三國演義》之人氣憑空杜撰而來罷了。用於此文,不過是想借題談談周瑜。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
  • 被《三國演義》坑了的一代名將周瑜
    當時撫琴奏樂之人多為妙齡少女,為了讓周瑜多看自己一眼就故意彈錯琴。可以說周瑜文武雙全,雅量高致。而且當時曹操和袁術都想拉攏周瑜為自己所用,前者派周瑜的故交蔣幹去遊說,後者許於將軍之職。都被周瑜斷然拒絕,一生忠於孫氏兄弟。可以稱得上是忠貞不二,盡心盡力。為人清正,寬厚仁慈。
  • 《三國演義》裡的周瑜為什麼很小氣?歷史上的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在那個大沙淘盡英雄的年代,能稱之為英雄的人很多,周瑜便是其中之一。不僅如此,因為《三國演義》的流行,許多百姓人家也對周瑜大名如雷貫耳。其英雄事跡也是順手拈來。比如:「三氣周瑜」、「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等等。
  • 《三國演義》所描述的周瑜形象,歷史上真如此嗎?非也
    《三國演義》中,很多人了解周瑜,都是通過「既生瑜何生亮」這句經典名言,也正是因為這句話,周瑜形象為很多人所不齒。原因很簡單,因為其沒有正確的心態。其實《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來說,作者基於文學藝術需要,虛構了較多的情節,周瑜被描寫成為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人物。《三國演義》為了凸顯諸葛亮的高大正面的形象,對待周瑜形象的描述就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貶低。畢竟是小說,對真正的歷史詮釋不高,本身帶有濃厚的主觀思想。
  • 《三國演義》 抹黑周瑜了嗎?
    諸葛亮三氣周瑜之類的故事,也就這麼被創作出來。(視覺中國/圖) 讀過《三國演義》,再去讀《三國志·周瑜傳》,尤其是裴松之的注釋裡大量引用的《江表傳》,肯定感受是《演義》真是太抹黑貶低周瑜了。 但問題是,《江表傳》這書儘管不是沒有史料價值,其實也有很強的小說性質,只不過是站在孫吳的立場上寫小說。
  • 三國演義最有爭議的名將,周瑜排第二,第一名爭議最大
    伐蜀其間,鍾會為嚴軍法,處死名將許禇的兒子許儀,又攻下陽安關,因為在陽安城中受諸葛亮託夢,於是對百姓秋毫無犯,但在追擊姜維時與鄧艾交惡。滅蜀後,鍾會打壓鄧艾,又準備與姜維策劃謀反,但事情敗露,被士兵亂箭射死。關於鍾會的爭議,身為司馬昭的嫡系,為何在最後關頭造反,造反了,為何又婦人之仁。top 8 姜維
  • 《三國演義》將周郞黑得最厲害,歷史上周瑜是怎樣的人,讀完就知
    前言因為《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給神話了,所以其他的英雄人物都顯得星光暗淡,甚至被極度地弱化。周瑜就是受害者之一。讀完《三國演義》之後,腦海裡只記得可憐的周公謹在臨終前,仰天長嘆道:「既生瑜,何生亮!」,含恨而終。這與後來的大文豪蘇東坡筆下「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中周瑜的形象可是天淵之別。
  • 羅貫中有沒有故意醜化周瑜
    在《三國演義》及其前後的民間傳說、評書評話中,為了襯託諸葛亮,周瑜被做了一些矮化處理,比如草船借箭,以及更過分的三氣周瑜,處處讓諸葛亮佔上風。這讓古林今來的周瑜支持者們很是不爽。 其中一條罪名是:「羅貫中居然把周瑜的羽扇綸巾給諾葛亮了!」
  • 周瑜的生死影響著三國歷史,他為何不顧劉備反對,也要遠徵西川?
    蘇東坡的這首《赤壁懷古》,讓我們對當年周瑜的英姿,有著無限的嚮往。我們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一直將「羽扇綸巾」的形象賦予了諸葛亮。其實,在歷史上,周瑜的形象正是「羽扇綸巾」。在赤壁之戰中,在周瑜的指揮下,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在《三國演義》中,為了樹立諸葛亮的形象,作者將周瑜樹立為諸葛亮的對立面。他和諸葛亮多次鬥智,都落於下風。
  • 三國真君子—周瑜(三國謀臣5)
    縱觀三國演義(小說,並非演義),被黑的最慘的歷史人物,恐怕非周瑜莫屬了。就連蘇東坡先生寫的詞,因為諸葛亮羽扇的藝術形象,也被不少演義迷當做了是讚美諸葛亮的詞。我還記得以前在學校上學,學到諸葛亮草船借箭,當時就很不理解。(雖然小說寫的好,但是也不能因為文學藝術,混淆了歷史真相吧。可能有人會說演義和歷史還分不開嗎。
  • 周瑜被氣死?快醒醒!周瑜真正的死因...
    說氣小量狹,實在冤枉了歷史上的周瑜。《三國志》特別讚許過他的「性度恢宏,大率得人」,「惟與程普不睦。」裴松之注《三國志》引《江表傳》則補充說:「(程)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謹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歉讓服人如此。」
  • 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還是病死的?
    周瑜哪怕在酒醉時,宴會上若有人演奏曲子出現了一點失誤,他都能聽出並扭頭去看出錯的人。傳說很多演奏樂曲的女子,為了博周郎一眼而故意出現失誤。三國演義中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氣量狹窄是周瑜的人設和標籤,所謂「諸葛亮三氣周公瑾」。其實在歷史上,周瑜堪稱雅量。孫堅孫策剛起兵時,周瑜邀孫策帶家眷居住在自己家鄉,將自己的一大所房子讓給孫策居住。
  • 被《三國演義》黑得最慘的五人,第五周瑜第四魏延,第一竟是他​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是羅貫中老師根據陳壽所著《三國志》和裴松之註解,以及大量民間三國故事加工創作而成的,為了打造很多有趣生動的情節,難免和歷史有所出入,「黑」了某些人物。 第五周瑜。
  • 【絕世奇才:周瑜】周瑜之死真相駭人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的形象一直都是氣度褊狹、忌才妒能的人。那麼,周瑜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那麼,周瑜之死是不是真的如小說中的描述那樣呢?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起深扒一下!    【周瑜諸葛亮 素未謀面?】  自從遇上了諸葛亮,周瑜便連番上演」三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戲碼,更在留下」既生亮,何生瑜「的遺言後,氣絕而亡。
  • 諸葛亮不可能氣死周瑜,若不是周瑜英年早逝,不可能有三分天下
    《三國演義》是根據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的故事,經過藝術加工而成的小說,深受作者的喜愛。 但是小說畢竟不是真實的歷史,有很多杜撰的成分,比如說諸葛亮並沒有借東風,也沒有上演空城計,張飛並沒有鞭打督郵,而是劉備打的等等。
  • 《三國演義》中的幾句傷感的話,每次看到都不勝唏噓
    《三國演義》中的幾句傷感的話,每次看到都不勝唏噓。《神鵰俠侶》中,郭靖說出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小編心中也是感嘆了一下:那時候,郭大俠早做好準備要犧牲了,襄陽守不住了,大宋要完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話看起來像是堅定的信念,其實更像是無奈的寬慰。3、「既生瑜,何生亮」這可不是相聲段子中的「紀家生的周瑜,何家生的諸葛亮」……這更像是一種性格、胸懷對成就的影響的因素。
  • 歷史上的周瑜的氣量真的那麼小嗎?
    其中巴蜀孔明、曹魏郭嘉以及東吳周瑜,皆是令天下謀士膜拜的人物。三國亂世中,也出現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典故,而其中「既生瑜,何生亮?」便是最有名的故事之一。故事當中寫道諸葛亮活生生將周瑜氣死,側面突出了諸葛亮的輝煌形象,但是卻把周瑜的形象形容成小肚雞腸之人。讓喜歡「智絕」的人大呼過癮。但這些終歸是故事,歷史上周瑜真的如此小肚雞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