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描繪出一個年輕有為、英俊瀟灑、文採風流、春風得意、膽略非凡、氣概豪邁的周瑜形象,他文武全才、指揮若、用兵如神,談笑之間,輕鬆打敗曹操大軍,將他們燒得片甲不回 。
然而,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周瑜形象卻被嚴重黑化,「羽扇綸巾」借給了諸葛亮,「談笑破敵」變成了小肚雞腸,「雄姿英發」變成了嫉賢妒能,火攻之策變成了「只欠東風」,只給周瑜留下了紅顏薄命的小喬。為了烘託主角諸葛亮的形象,《三國演義》 可謂將周瑜黑出了翔!
兩者差距為何如此之大?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宋人渴望軍功。
宋朝建國之初,即武功不振,雖然在太祖、太宗之時,兵鋒甚盛,處於歷史上升期的宋軍銳不可當,接連滅掉後蜀、南唐以及北漢,但是隨後在向北方的遼國奪取幽雲十六州的努力卻連續大敗。宋太宗「不知兵」,滅北漢後違背太祖「兵不可疲,將不可惰」的訓導,採取軍事冒險主義,強行率疲兵突襲遼國,進攻幽雲,結果高梁河慘敗,身中兩箭,坐驢車狼狽逃竄。數年後,宋太宗違背眾臣意見,未準備不足就再次攻遼,三路進攻,卻不設主帥節度諸軍,總攬全局,結果被遼軍各個擊破。從此之後,宋遼攻守異形,軍事形勢開始發生變化,終宋之世也未攻下燕雲。
宋太宗
宋初大好的軍事形勢之所以遭到破壞,宋太宗是罪魁禍首。毛主席評價說:「此人不知兵,非契丹對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所以整個宋朝愛國人士就特別渴望出現「知兵」的軍事將領,挽回國家的頹勢。蘇東坡寫詞「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陸遊寫詩「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辛棄疾寫詞「忍把萬字平戎策,換了東家種樹書」,這些都反映了宋人對苟且偷安的不滿,以及對在軍事上建功立業的渴望。所以在這種背景下,蘇東坡借詠史來懷念三國時期「知兵」的名將周瑜就不足為奇了!
蘇東坡
第二,周瑜的軍功突出。
據《資治通鑑》,劉備敗於當陽長坂,殘兵敗將加上友軍劉琦只有兩萬人馬,所以讓諸葛亮「奉命求救於孫將軍(孫權)」。之後周瑜對孫權分析軍事形勢,說曹操的兵力不過十五六萬,外加新收編的荊州軍七八萬,總共只有二十多萬軍隊,自己只要帶五萬軍隊就能打敗曹操。(「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將軍勿慮!」)。但是孫權準備不足,只能給周瑜三萬的部隊。以三萬人就敢對付對方二十餘萬軍隊,周瑜膽壯氣盛,真是「藝高人膽大」。當劉備知周瑜只帶了三萬人時,惆悵地說「恨少」,周瑜卻擲地有聲瀟灑回應:「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當此之時,周公瑾何等氣度!勇武的氣度及謀略超過了劉備等人。
周瑜(影視形象)
在真實的歷史上,赤壁之戰主要是周瑜打的,所謂的諸葛亮「借東風」事件子虛烏有,是小說家的編造。其實《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 的一個細節也說明了這個現象,即諸葛亮率軍去取零陵,對敵將邢道榮大叫:「吾乃南陽諸葛孔明也。曹操引百萬之眾,被吾聊施小計,殺得片甲不回。汝等豈堪與我對敵?我今來招安汝等,何不早降?」道榮大笑曰:「赤壁鏖兵,乃周郎之謀也,幹汝何事,敢來誑語!」我們從這個細節也可看到,當時的許多人心目中都認為赤壁是周瑜打的,並不關諸葛亮什麼事。
諸葛亮(影視形象)
既然周瑜軍功突出,赤壁之戰主要周瑜打的,他能率軍隊能夠以一敵七,戰勝北方入侵的曹操,那麼對於宋朝的蘇軾來說,身臨赤壁時自然想念周瑜,想像他一樣有著突出的軍事成就,為國建功立業了。
第三,宋朝文網較密。
唐代雖然仍有不少因詩文遭貶謫,罷官、降級的事件發生,但是卻沒有明清時動輒就是抄家、殺頭、剖棺剉屍的血腥場面。元代朝廷則說,「詩人吟詠性情,不可誣以謗訕。倘是謗訕,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
白居易《長恨歌》
但是,宋朝的皇帝對文化輿論控制的較為嚴密,南宋的文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寫道:「唐人詩歌,其於先世及當時事,直辭詠寄,略無避隱,至宮禁嬖暱,非外間所應知者,皆反覆極言,而上之人亦不以為罪。如白樂天《長恨歌》諷諫諸章,元微之《連昌宮詞》,始末皆為明皇而發……今之詩人,不敢爾也。」再加上蘇軾寫作文章時又是獲罪之身,剛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險些丟了腦袋,因此在詩文創作時,他就格外謹慎,既不便於歌頌「坐斷江南戰未休」的孫權,也不願意歌頌與遼國一樣來自北方勢力的曹操,而諸葛亮則在這場仗中僅是外交而非軍事人員。所以,選擇一個為保衛南方地區而戰,立過大功且政治上忠誠可靠的將領周瑜,不至於違反當時的政治色調。
烏臺詩案
綜合以上原因,《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東坡為何如此喜愛周瑜就可想而知了。
至於後世周瑜的黑化,主要是因為主角效應。
有人說,影視劇包括小說中,最不能得罪的就是主角,得罪了主角的人在劇情中往往下場很慘!在文學作品中,一個人一旦披上主角光環,那他的命運立即絕對精彩,不到劇終絕對不用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比如說一旦遭遇不幸,有一個常見的套路就是跳崖之類,比如《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跳下懸崖之後就有有武林秘笈《九陽神功》等著自己;再如電視劇《三生三世 十裡桃花》中的素素,跳下「誅仙臺」之後便恢復了記憶與法力,飛升「上神」!
素素跳誅仙臺
但是,一旦得罪了主角,下場就很慘了!如《倚天屠龍記》中的宋青書,本來的形象是「眉目清秀,俊美之中帶著三分軒昂氣度,令人一見之下,自然心折」,「慷慨仗義,濟人解困」,「(善於)布陣打仗」「文武雙全,乃是武當派第三代弟子中出類拔萃的人物,為人也素來端方重義」,但是一旦敢和主角張無忌搶女朋友,立即變得很慘,作者先讓他偷竊女掌門寢居,再讓他打死師叔,最後背叛師門徹底黑化,被張三丰一掌打死。
《倚天屠龍記》劇照
所以,周瑜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黑化就可以理解了:當周瑜與諸葛亮是戰友共同抗曹時,周瑜是諸葛亮的對頭,演義中就出現聰明能幹的一面,如「群英會蔣幹中計」。但一旦周瑜與諸葛亮敵對,產生所謂「既生瑜,何生亮」之嫌時,就得讓周瑜現出狹隘嫉妒的一面,且無「羽扇綸巾」 儒將風度。這是三國演義為了美化諸葛亮而貶低周瑜嚴重扭曲歷史造成的。正為了烘託諸葛亮的形象,就只能讓周瑜受委屈了。歷史上的周瑜意氣風發,胸襟廣闊,年少有為,是蘇軾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蘇軾所作的誇大只是把他的年齡縮小了十餘歲而已。應該說,《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周瑜,才是歷史上真正的周瑜形象。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