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很多人了解周瑜,都是通過「既生瑜何生亮」這句經典名言,也正是因為這句話,周瑜形象為很多人所不齒。原因很簡單,因為其沒有正確的心態。面對一個才能和智謀都高過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討教,而是選擇了嫉妒和想方設法的與之爭鬥甚至陷害,這種要不得的心態終究使自己心願難遂下英年早逝。
其實《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來說,作者基於文學藝術需要,虛構了較多的情節,周瑜被描寫成為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人物。《三國演義》為了凸顯諸葛亮的高大正面的形象,對待周瑜形象的描述就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貶低。畢竟是小說,對真正的歷史詮釋不高,本身帶有濃厚的主觀思想。
然而,只要是細心觀賞電視劇《三國演義》的觀眾就會發現,在周瑜死後諸葛亮還說過一段評價周瑜的話:「人說周瑜嫉我之才高於自己,其實他是恨諸葛亮之才不能為東吳所用,不然,當初他就不會讓諸葛瑾去說服其弟歸順東吳了」。但可惜的是,人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從歷史角度來講,周瑜是為大將,家世顯赫,出生高貴,有能力有才華,有魄力有肚量,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可謂是一個文武雙全的有志好青年。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範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所以小說中的周瑜與現實的周瑜完全不能混為一談,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