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所描述的周瑜形象,歷史上真如此嗎?非也

2020-12-23 小夥輕聊歷史

《三國演義》中,很多人了解周瑜,都是通過「既生瑜何生亮」這句經典名言,也正是因為這句話,周瑜形象為很多人所不齒。原因很簡單,因為其沒有正確的心態。面對一個才能和智謀都高過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討教,而是選擇了嫉妒和想方設法的與之爭鬥甚至陷害,這種要不得的心態終究使自己心願難遂下英年早逝。

其實《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來說,作者基於文學藝術需要,虛構了較多的情節,周瑜被描寫成為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人物。《三國演義》為了凸顯諸葛亮的高大正面的形象,對待周瑜形象的描述就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貶低。畢竟是小說,對真正的歷史詮釋不高,本身帶有濃厚的主觀思想。

然而,只要是細心觀賞電視劇《三國演義》的觀眾就會發現,在周瑜死後諸葛亮還說過一段評價周瑜的話:「人說周瑜嫉我之才高於自己,其實他是恨諸葛亮之才不能為東吳所用,不然,當初他就不會讓諸葛瑾去說服其弟歸順東吳了」。但可惜的是,人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從歷史角度來講,周瑜是為大將,家世顯赫,出生高貴,有能力有才華,有魄力有肚量,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可謂是一個文武雙全的有志好青年。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範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所以小說中的周瑜與現實的周瑜完全不能混為一談,相提並論。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中被黑的周瑜,為何如此受蘇東坡喜愛?
    然而,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周瑜形象卻被嚴重黑化,「羽扇綸巾」借給了諸葛亮,「談笑破敵」變成了小肚雞腸,「雄姿英發」變成了嫉賢妒能,火攻之策變成了「只欠東風」,只給周瑜留下了紅顏薄命的小喬。為了烘託主角諸葛亮的形象,《三國演義》 可謂將周瑜黑出了翔!兩者差距為何如此之大?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宋人渴望軍功。
  • 歷史上周瑜是怎麼死的?真的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
    三國時期的歷史被人們津津樂道,尤其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廣為流傳以後,那段時期的故事變得更加家喻戶曉。就演義而言,羅貫中老師太偏愛諸葛亮了。羅老特地給諸葛亮強加了一大段戲碼,比如草船借箭,智算華容,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等。
  • 《三國演義》 抹黑周瑜了嗎?
    諸葛亮三氣周瑜之類的故事,也就這麼被創作出來。(視覺中國/圖) 讀過《三國演義》,再去讀《三國志·周瑜傳》,尤其是裴松之的注釋裡大量引用的《江表傳》,肯定感受是《演義》真是太抹黑貶低周瑜了。 但問題是,《江表傳》這書儘管不是沒有史料價值,其實也有很強的小說性質,只不過是站在孫吳的立場上寫小說。
  • 拋開文學作品,周瑜實際上的歷史形象是這樣的
    劉備對周瑜的評價是氣量頗大。蔣幹對周瑜的評價是雅量高致。若是一個人的評價我們或許還能懷疑它的真假性,但是三個名人同時對周瑜評價我們便可以認為這就是事實。在三國演義當中,因為作為文學作品,而三國當中的諸多英雄人物,也需要塑造成文學形象。於是周瑜變成了氣度狹小,爭功奪名之人。但是翻閱其他文獻,我們便能很容易的知道三國演義當中描寫了很多與歷史形象上不符合的人物形象。
  • 嫉賢妒能錙銖必較,心胸狹窄恩將仇報,這真的是歷史上的周瑜?
    《三國演義》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錙銖必較,嫉賢妒能,心胸狹窄,恩將仇報的周瑜形象,但是歷史上的周瑜真的是《三國演義》所描述的那樣麼?其實《三國演義》為了襯託諸葛亮的光輝形象,嚴重抹黑了周瑜的形象,可惜《三國演義》普及程度遠遠高於正史《三國志》,畢竟《三國志》是用文言文寫的,晦澀難懂,不適合普通讀者閱讀,而《三國演義》語言通俗易懂,因此現在大多數人對周瑜的了解,都從《三國演義》得來。
  • 閒談三國之真正歷史上的周瑜形象
    閒談三國之真正歷史上的周瑜根據《三國志》對周瑜的描述來看,周瑜是一個極其有能力的形象。年輕有為、寬宏大度、才智過人、家庭美滿,為孫吳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也對三足鼎立之形勢的最終確立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但羅貫中對周瑜的形象進行了重大的改造。
  • 歷史上的周瑜的氣量真的那麼小嗎?
    其中巴蜀孔明、曹魏郭嘉以及東吳周瑜,皆是令天下謀士膜拜的人物。三國亂世中,也出現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典故,而其中「既生瑜,何生亮?」便是最有名的故事之一。故事當中寫道諸葛亮活生生將周瑜氣死,側面突出了諸葛亮的輝煌形象,但是卻把周瑜的形象形容成小肚雞腸之人。讓喜歡「智絕」的人大呼過癮。但這些終歸是故事,歷史上周瑜真的如此小肚雞腸嗎?
  • 《三國演義》周瑜的形象,是否被作者改寫,正史又是什麼樣子
    在《三國演義》中,大家除了對神機妙算、通天徹地的諸葛亮印象深刻;也能夠記住睚眥必報、小肚雞腸的周瑜。而且他在書中的形象就一直是個反派的角色,把他描述得心胸狹隘。但其實這都是名著中的周瑜,而歷史上的周瑜,與這個人物大相逕庭。
  • 《三國演義》裡的周瑜為什麼很小氣?歷史上的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不僅如此,因為《三國演義》的流行,許多百姓人家也對周瑜大名如雷貫耳。其英雄事跡也是順手拈來。比如:「三氣周瑜」、「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等等。周瑜那歷史上的周瑜是怎樣的人呢?周瑜是一個氣量很大的人這可不是張口就來啊!《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開朗,氣度寬宏的意思。與他同時代的人是怎麼評價他的呢?
  • 歷史上的周瑜是怎樣一個人?
    由此,這些通俗小說、民間故事也具有引導輿論、塑造歷史人物形象的作用。而小說、故事的流傳越廣,影響力越大,這種作用也就越強。而在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古典小說不外《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以神話背景為主,沒有明顯的歷史背景。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就不同了。
  •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47周瑜在《三國演義》裡也不是小心眼
    蘇東坡的時代還沒有《三國演義》,他很欣賞周瑜,才有這這闋詞。不過這裡牽扯一個版權的問題,因為自從《三國演義》誕生以後,這個就是諸葛亮的標配。但明顯蘇東坡的詞更早,因此可以說是羅貫中盜的蘇東坡的版。但是,現在深入人心的是諸葛亮的綸巾羽扇,弄得好像蘇東坡有點盜版了,這筆糊塗帳真有點兒說不清楚了。《三國志》裡的周瑜那真是雅量高致,很完美的一個人。
  • 被《三國演義》坑了的一代名將周瑜
    赤壁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這場戰役的指揮者就是當時東吳南郡太守水師大都督周瑜,是當時名滿天下的美男子,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熟知兵法,精通音律。典故有記載;曲有誤,周郎顧。即使是酒後三巡,仍能分辨段音律有誤,並且能及時望向那位樂人。唐朝詩人李端有詩為贊: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 歷史上的周瑜是怎麼死的?真的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
    蘇軾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讓世人盡知周公瑾英雄風採,赤壁之戰大破曹軍,世人皆知周瑜大名。然而,對於周瑜的形象,許多人都是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得知的,特別是諸葛亮三氣周瑜,最終周瑜吐血而亡,臨死前嘆道"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片段尤為之印象深刻。
  • 王者榮耀中的周瑜在真實歷史中,是一位怎麼樣的人呢?
    周瑜作為三國時期著名的文人儒將,其謀略不輸於諸葛亮,但是在歷史上的周瑜為何被人黑化?似乎給我們留下的影響就是「既生瑜,何生亮」的狹小胸襟,「三氣周瑜」的故事,我們對於史書記載的事實應當是持有懷疑態度的,也不能以史書的記載和文學作品的描述來評價一個足智多謀的人,這樣不僅是我們評價人思想上的狹窄,對於別人的評價也是不夠客觀的。首先我們看周瑜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三國時期,戰火紛飛,三國爭霸,文人士大夫各自投向自己所認為的明君。
  • 《三國演義》將周郞黑得最厲害,歷史上周瑜是怎樣的人,讀完就知
    前言因為《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給神話了,所以其他的英雄人物都顯得星光暗淡,甚至被極度地弱化。周瑜就是受害者之一。讀完《三國演義》之後,腦海裡只記得可憐的周公謹在臨終前,仰天長嘆道:「既生瑜,何生亮!」,含恨而終。這與後來的大文豪蘇東坡筆下「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中周瑜的形象可是天淵之別。
  • 歷史上周瑜怎麼死的?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
    來源:網絡《三國演義》中記載赤壁之戰,諸葛亮可謂是大出風頭,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整個赤壁之戰好像成了諸葛亮的一場個人秀
  • 周瑜真的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可謂家喻戶曉,每個人物的形象都深入人心,可也因為襯託其他人物而錯誤地刻畫了一部分人,使他們被後人誤解,我們之前所說的張飛便是如此,本來是一富貴人家的文化人,卻被描寫成了一個大老粗(可以翻閱作者之前的文章)今天我們便來說一下另一個被他人誤解極深的人物——周瑜。
  • 周瑜在三國演義裡是怎麼死的?
    三國裡周瑜怎麼死的?周瑜真的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讀了名著就會好奇三國志周瑜是怎麼死的,據記載「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
  • 歷史上的周瑜是什麼樣的人?真的像三國演義中那樣善妒嗎?
    當然提到諸葛亮,自然也會想到周瑜,在演義中,周瑜幾乎一直都在與諸葛亮相爭,最終落得個被氣死的下場。但是實際上,演義畢竟是小說,我們看到的影視劇也是經過二次創作而來,真正的諸葛亮並不像劇中那樣厲害,很多事情並不是諸葛亮所為,而周瑜也不是一個嫉妒別人才華的人。那麼歷史上的周瑜究竟是怎樣的人呢?
  • 彈指間灰飛煙滅,大都督周瑜的歷史真相,周瑜並不是你們想的那樣
    這個時候我們心目中完美的周瑜馬上從雲端掉落下來,掉落到又髒又臭的泥沼裡去了。怎麼會這樣呢?為什麼周瑜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裡竟然差到天南地北,到底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真叫喜歡三國的讀者摸不著頭緒。要想了解真實的周瑜呢,我們就不得不從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講起,我們首先來說一說三國志,他是記載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發生之後開始寫,一直寫到西晉統一三國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