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眾口鑠金 積毀銷骨。」輿論對群眾的引導作用是非常可怕的,而不同於教育普及、網絡發達的現代,古代能有效控制輿論導向的,往往都是手握筆桿子的讀書人。很多不明就裡的百姓甚至會把許多民間小說、故事中杜撰的情節當成真正的事實去傳播。由此,這些通俗小說、民間故事也具有引導輿論、塑造歷史人物形象的作用。而小說、故事的流傳越廣,影響力越大,這種作用也就越強。而在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古典小說不外《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
《紅樓夢》、《西遊記》以神話背景為主,沒有明顯的歷史背景。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就不同了。因為《水滸傳》原本一米八的武大郎變成了人們口中的「三寸釘」,還穿越時空和武松成了兄弟。而《三國演義》則坐實了曹操奸雄之名,也把劉備、孔明等塑造成了閃閃發光的忠義之士。
在這部以歷史人物為基礎卻夾帶著大量改寫的小說中,作者有意抬高了一些人,也刻意貶低了一些人。其中被黑得最慘的人應該就是東吳大都督周瑜周公瑾了。
周瑜是江東有名的青年才俊,不僅身材魁偉,容貌俊美,而且極為精通音律,即使是在醉酒中,他也能聽出撫琴的人彈錯了哪一個音調,並且回頭看彈錯的人。是東吳萬千少女的春閨夢裡人。唐詩:「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就是化用了這個典故。
如果僅僅只這樣,還不足為奇。更讓人驚嘆的是他的足智多謀。《三國志》中,他是第一個提出「聯劉抗曹」的人,火燒赤壁、大破曹仁都是他的計策。他是東吳年紀最輕的中郎將,連孫權都坦言他能當上皇帝,坐擁天下三分,周瑜功不可沒。《江表傳》稱其「少年有美才。」連諸葛亮都稱讚他的才能不在蕭何、韓信之下。
而更令人敬佩的是周瑜對於孫氏一族的忠誠。他與東吳孫氏的淵源開始於他和孫策的交情。兩人同年同月生,自幼交好,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所以一直鼎力幫助孫策。而在孫堅、孫策相繼去世之後,他也一心輔佐孫權,從未動搖。無論曹操如何威逼利誘想讓他歸順,都被他嚴辭拒絕。
《三國演義》基本保留了他才貌雙全、足智多謀的形象,但為了羅貫中為了不讓他遮蔽「三國演義第一軍師」諸葛亮的光輝,特意把他塑造成一個小肚雞腸、心胸狹隘,沒有大局意識的人。嫉妒諸葛亮的才華,甚至被氣死,還說出什麼「既生瑜,何生亮」的可笑遺憾。但這恰恰也是筆者最為不平的地方。
周瑜根本就不是這樣的人。周瑜才略過人,二十四歲就被孫策封為中郎將,孫策去世後,孫權對他更加倚重,榮寵殊甚,難免有人不服。不服周瑜的人當然有不服周瑜的資格,這個人就是程普。
程普何許人也?他是最早追隨孫堅創業的將領,在周瑜和孫策還是個小屁孩的時候,他就跟著孫策討伐黃巾軍起義、討伐董卓、破呂布、斬華雄,平定江東。當江東父老都對周瑜這位少年將軍高看一眼的時候,這位三朝元老不以為然。周瑜充其量就是孫策的莫逆之交,程普卻是孫堅的左膀右臂,從這點看,輩分比周瑜高,資格比周瑜老。而且如果古代真的有「功勞簿」的話,他的「功勞簿」肯定比周瑜的更厚。因此即使處在對等的位置上,他也總覺得周瑜就是個乳臭未乾的後輩。每次遇到周瑜的時候,都態度倨傲、擺足了架子、而且經常公然挑釁周瑜。
周瑜是個有胸襟的人,他不僅儘量退讓、避免衝突,而且在雙方意見不同的時候,都會言辭懇切地和他交換意見、說明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程普也為周瑜的人品和智慧所折服,說出:「與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和周瑜交往,就像喝著甘甜的酒釀,不知不覺就沉醉其中。)後期兩個人在赤壁之戰中有很默契的合作。這簡直就是三國版的廉頗和藺相如啊!
平心而論,《三國演義》承認了周瑜的能力和智慧,也承認了周瑜的英俊瀟灑,還提高了周瑜的後世知名度。但筆者仍然覺得他受到了最大的冤枉。因為一個人的容貌是與生俱來的,相貌美醜取決於人的審美觀念,是很主觀的。你根據自己的觀念來描述他人的容貌也並不為過。能力高低、才華大小都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並不能斷言。唯獨辱沒人品,是對一個人最大、最徹底的辱沒。
歷史上的周瑜忠義不輸關羽,賢德不讓孔明,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是一塊閃閃發光的美玉。既然這個玉一般的人曾經真實存在過,他就不應該遭到後世平白無故的抹黑。溫故而知新,並儘量公正客觀還原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這才是學習和了解歷史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三國志》、《江表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