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賢妒能?歷史上真正的周瑜究竟怎樣?跟你想的可能不太一樣

2021-01-18 胡家強說故事

「既生瑜,何生亮!」仰天長嘆後,周瑜悽然長逝。《三國演義》中,周瑜忌妒賢能,最後被諸葛亮激怒至死。事實上,歷史上真實的周瑜與書中所描述的大相逕庭。

歷史上真正的周瑜究竟怎樣?

在我看來,歷史上真正的周瑜是自矜,忠誠勇武的人。

其實,周瑜出身於一個非常好的家庭,周家是淮泗豪族,除了比不過袁家、太原的王家這些大家族外,也是妥妥的地方一霸。

有了這份家底,退,可以宅家裝孫子,比如司馬懿就是這樣的,待價而沽。等大局定下來了再出來當官,不僅是愛惜了自己的羽毛,也珍惜家族。不管是從哪路英豪的角度來看,雄霸淮泗的周氏家族都是必須拉攏的。只要周瑜蹲在家裡,各路聘貼那自然是天天收不斷的,他也不必承擔投資創業的風險。

進,他也能自立為主。在淮泗之間,袁術成不了什麼事,民心很快就會喪失。曹操屠殺徐州百姓,還尤其熱衷屯田,名聲不好。至少在長江以北的揚州和徐州,周瑜打下來的勝算很大。

然而,周瑜卻選擇了第三條路:反叛故鄉和自己出身的士族,成為孫策的搭檔。這是最難的一條路了。

孫策和父親孫堅在淮泗、江東、荊州等地,尤其是在士族中的名望臭得不行,幾乎與糞坑一樣。

首先,孫堅是當地的一個惡棍,家庭背景不好。他一路砍人,當他遇到黃巾軍裹亂和涼州胡羌造反時才有了部曲,說白了,他的出身和呂布沒啥兩樣。

董太師之亂時,孫堅原任長沙太守,所謂「北上討董卓」,其實是把他一路推過去去,打的都是荊州自己人,從長沙到宛城,一頓操作猛如虎,最後發現還沒有打過董卓,就光顧著殺自家荊州的老鄉了。尤其是孫堅誘殺荊州刺史,結果荊州的士族嚇得寧願與外人劉表合作,也不想理孫堅一伙人。

這也是孫堅、孫策、孫權為什麼之後打荊州如此艱難的原因,因為荊州的老百姓都知道孫家是什麼貨色。

其次,孫堅追隨袁術,孫策也追隨過袁術,袁術的名聲大家都知道那是很差的,稱帝這種事他都幹得出來。於是,江東人孫策率部回鄉,一路上歡迎他的人不多,相反,到處都是叛亂分子。為了積聚權力,他哥哥孫權就殺了不少江東士族,敲山震虎。

而且,除了選中的合伙人的名聲壞之外,周瑜自己也背叛了上司袁術。

周瑜帶著兵與孫策一路橫掃,這種霸氣的氣勢和入股孫家的堅定態度,讓他24歲就官拜江東副總司令,就連孫家的老大臣程普也得聽他的命令。

但這項工作不容易做。

1. 孫策不久就去世了。

2. 孫權很年輕。

3. 江東士族非暴力不合作。

4. 曹操等人快來了。

孫策去世時,周瑜作為二股東,出任大臣兼軍事代表,張昭是文官之首。18歲的孫權面臨的情況是:六郡地頭蛇相繼造反,他的堂兄弟們還暗中勾結曹操。就孫權後來的軍事能力而言,如果我們指望孫權結束叛亂,孫家的生意就要關門了。

但沒關係,好在還有周瑜,周瑜帶著孫堅孫策父子留下的基業,在淮泗武將的加持下,平定了叛亂。

在整個過程中,周瑜只需要只要歪一下嘴巴,孫家的這個買賣就得變股了,但周瑜沒有,這就是忠誠。

隨後,他作為軍隊代表,與曹操決一死戰,打出了光耀古今的赤壁之戰。

這一時期,周瑜的政治修養和軍事造詣都比孫權高,特別是「託名漢相,實為漢賊」這句話,突然打掉了曹操的合法性,給了孫權自信,曹操也不過是賊而已,彼此彼此。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周瑜心胸狹窄,容不下別人。其實,這位24歲的少年天才很會和稀泥,也極具戰略眼光。

例如,當他年紀輕輕就掌權,他為孫權做了榜樣,先後收服了程普等淮泗老將,並提拔了陸遜等江東初代才俊,為未來孫家軍的江東轉型奠定了基礎。

孫權作為主公,也不曾負過周瑜,自始至終都十分信任他。

據《三國演義》記載,周瑜被孔明激怒,說明他是個心胸狹窄的人。但事實上呢?周瑜是個氣度頗大的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說他,「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當時,江東有個老兵叫程普,他自恃年長而經常羞辱周瑜,但周瑜並不在意,久而久之,程普對周瑜越來越敬重,對別人說:「和周公瑾交往,就像是在喝美酒一樣,突然間人就陶醉了。」當時周瑜還很年輕,但他很注重大局。

即使程普一次次羞辱自己,他也能冷靜地處理。這樣大度的一個人,你覺得真的會像小說中那樣,被諸葛亮三氣而死嗎?

另外,周瑜還是一個精通音律的大帥哥。周瑜二十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在江東家喻戶曉了,「吳中皆呼為周郎。」翻譯到今天的「郎」字就是「小哥哥」的意思,當然,只有帥哥才能叫小哥哥。周瑜在音律上也頗有造詣。

據《三國志》記載,周瑜精通音律,即使喝了酒,他仍然能聽出演奏音樂的錯誤,並且回頭去看彈錯的那個人。當時,大多數彈奏的人都是女子,據說當時很多樂師為了得到周瑜一顧,會故意彈錯曲子。其風流才情大致於此。

說到周瑜就不得不提到赤壁之戰了,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周瑜用非凡的勇氣和策略創造了奇蹟,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認為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借東風的功勞很大,實際上在這場戰役中,跟諸葛亮完全沒什麼關係,巧借東風、草船借箭都是杜撰的。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擼灰飛煙滅」,蘇軾的這句詞中的「羽扇綸巾」就是周瑜,所描繪的是周瑜帶三萬人馬在赤壁打敗的曹操的場景。

據《三國志》記載,周瑜「性情博大,功成名就」,從中即可見周瑜的個人魅力,可惜天妒英才,公元210年,周瑜領軍西進時病逝,年僅36歲。

小結:

歷史上的周瑜是個近乎完美的儒家將軍,不是大家認為的自己無才,還嫉恨諸葛亮的小肚雞腸之人。《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四大名著,其藝術價值和文學價值毋庸置疑,但畢竟不是正史,其中加入了作者羅貫中的個人主觀意識創作而成,大家要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真正的周瑜究竟怎樣?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還是嫉賢妒能
    而孫策聽聞周瑜歸來可是直接激動地非要親自迎接不可,不僅直接調撥給周瑜兩千士兵,五十匹戰騎,還將自己喜愛的鼓吹奏樂的樂隊賞賜給周瑜,孫策給予周瑜的賞賜之豐,簡直是無人能比啊!,可想而知人心並不向曹營啊!」
  • 歷史上的周瑜是怎樣一個人?
    輿論對群眾的引導作用是非常可怕的,而不同於教育普及、網絡發達的現代,古代能有效控制輿論導向的,往往都是手握筆桿子的讀書人。很多不明就裡的百姓甚至會把許多民間小說、故事中杜撰的情節當成真正的事實去傳播。由此,這些通俗小說、民間故事也具有引導輿論、塑造歷史人物形象的作用。而小說、故事的流傳越廣,影響力越大,這種作用也就越強。
  • 歷史上的周瑜是什麼樣的人?真的像三國演義中那樣善妒嗎?
    當然提到諸葛亮,自然也會想到周瑜,在演義中,周瑜幾乎一直都在與諸葛亮相爭,最終落得個被氣死的下場。但是實際上,演義畢竟是小說,我們看到的影視劇也是經過二次創作而來,真正的諸葛亮並不像劇中那樣厲害,很多事情並不是諸葛亮所為,而周瑜也不是一個嫉妒別人才華的人。那麼歷史上的周瑜究竟是怎樣的人呢?
  • 閒談三國之真正歷史上的周瑜形象
    閒談三國之真正歷史上的周瑜根據《三國志》對周瑜的描述來看,周瑜是一個極其有能力的形象。年輕有為、寬宏大度、才智過人、家庭美滿,為孫吳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也對三足鼎立之形勢的最終確立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但羅貫中對周瑜的形象進行了重大的改造。
  • 諸葛亮不可能氣死周瑜,若不是周瑜英年早逝,不可能有三分天下
    但是小說畢竟不是真實的歷史,有很多杜撰的成分,比如說諸葛亮並沒有借東風,也沒有上演空城計,張飛並沒有鞭打督郵,而是劉備打的等等。 因為《三國演義》傳播的範圍太廣,乃至一些讀者將其當做歷史來解讀,其實這是不對的。
  • 「諸葛亮三氣周瑜」是真事嗎?周瑜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周瑜和諸葛亮約定,如果周瑜奪取曹仁據守的南郡失敗,劉備再去攻取。周瑜第一次奪取時失利受傷,於是便將計就計,打敗了曹兵,但是諸葛亮卻乘機奪取了南郡等地,既沒有違約,又奪取了地盤。諸葛亮二氣周瑜。周瑜想讓劉備長期與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隔開,並且用聲色迷惑劉備,使之喪失爭奪天下的雄心,但是又失敗了。
  • 歷史上的周瑜的氣量真的那麼小嗎?
    其中巴蜀孔明、曹魏郭嘉以及東吳周瑜,皆是令天下謀士膜拜的人物。三國亂世中,也出現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典故,而其中「既生瑜,何生亮?」便是最有名的故事之一。故事當中寫道諸葛亮活生生將周瑜氣死,側面突出了諸葛亮的輝煌形象,但是卻把周瑜的形象形容成小肚雞腸之人。讓喜歡「智絕」的人大呼過癮。但這些終歸是故事,歷史上周瑜真的如此小肚雞腸嗎?
  • 三國中,諸葛亮三氣周瑜原來不是真的,那麼周瑜究竟是怎麼死的?
    三國中,諸葛亮三氣周瑜原來不是真的,周瑜究竟是怎麼死的?周瑜是三國時期吳國的一名大將,他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為吳國立下赫赫戰功。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認為周瑜是個心胸狹隘,小心眼的人,但其實歷史上真實的他並非如此。那麼周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真的是如羅貫中所言被諸葛亮氣死的嗎?他的墓穴有多處,哪裡才是他真正的長眠之地?下面,快跟小編一起來探個究竟吧!
  • 歷史上的周瑜是怎麼死的?
    大戰前晚上,小喬陪周瑜到河邊看風向,周瑜當場吐血,差不多要死了。因為他要的是東風,但風向反了,估計會大敗。又不想去找諸葛亮,後來,還是諸葛亮幫他借了東風,大敗曹操,這時的周瑜可以說非常的憎恨諸葛亮,就要殺了諸葛亮,還好他的夫人小喬救的諸葛亮一命。這樣可以看出周瑜是一個,高傲自大,嫉妒心極強,機關算盡的人。
  • 歷史上周瑜是怎麼死的?真的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
    三國時期的歷史被人們津津樂道,尤其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廣為流傳以後,那段時期的故事變得更加家喻戶曉。就演義而言,羅貫中老師太偏愛諸葛亮了。羅老特地給諸葛亮強加了一大段戲碼,比如草船借箭,智算華容,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等。
  • 彈指間灰飛煙滅,大都督周瑜的歷史真相,周瑜並不是你們想的那樣
    在公元198年,孫策親自出來迎接跑來江東投奔他的周瑜。不多久就請周瑜擔任了建威中郎將。這也是江東最高的軍事長官。從此以後周瑜在江東12年的時間內都在統領兵馬。那一年,24歲的周瑜迎娶了18歲的小喬,這個喬太守的小女兒長得國色天香,英雄配美人。此時的周瑜意氣風發,春風得意,這位年輕有為長得高大而又帥氣的少年將軍不止是才智過人,他的道德勇氣也非常的出眾。
  • 拋開文學作品,周瑜實際上的歷史形象是這樣的
    曹操、諸葛亮、周瑜、劉備等。通過文學作品和戲劇的演說,我們記住的是既生瑜,何生亮的名言;我們記住的是三氣周瑜的故事。這些都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事情,然而歷史形象上的周瑜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周瑜,東吳大將,公元208年率領孫劉聯軍與曹操大戰於赤壁,這便是:以少勝多火燒連船著稱的赤壁之戰。周瑜也因為在這次戰爭中大勝曹軍,而名揚華夏。他在24歲的時候被孫策授予建威中郎將的稱號。
  • 《三國演義》裡的周瑜為什麼很小氣?歷史上的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周瑜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名將,在那個大沙淘盡英雄的年代,能稱之為英雄的人很多,周瑜便是其中之一。周瑜那歷史上的周瑜是怎樣的人呢?周瑜是一個氣量很大的人這可不是張口就來啊!《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開朗,氣度寬宏的意思。與他同時代的人是怎麼評價他的呢?
  • 嫉賢妒能錙銖必較,心胸狹窄恩將仇報,這真的是歷史上的周瑜?
    《三國演義》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錙銖必較,嫉賢妒能,心胸狹窄,恩將仇報的周瑜形象,但是歷史上的周瑜真的是《三國演義》所描述的那樣麼?《三國演義》講述的「三氣周瑜」在正史中根本沒有記載,據《三國志周瑜傳》裴注引《江表傳》記載,周瑜死因是「道遇暴疾」,而不是被諸葛亮氣死,所謂「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也是子虛烏有。《三國演義》描述的草船借箭、借東風、謀害諸葛亮等情節,在《三國志》中都未見記載,可見《三國演義》中關於諸葛亮和周瑜鬥智鬥勇的事件,全部的都是羅貫中虛構的。那麼歷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什麼樣的形象呢?
  • 歷史上周瑜打黃蓋的歇後語是怎麼來的
    歷史上周瑜打黃蓋的歇後語是怎麼來的?
  • 歷史上的周瑜是怎麼死的?真的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
    蘇軾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讓世人盡知周公瑾英雄風採,赤壁之戰大破曹軍,世人皆知周瑜大名。然而,對於周瑜的形象,許多人都是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得知的,特別是諸葛亮三氣周瑜,最終周瑜吐血而亡,臨死前嘆道"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片段尤為之印象深刻。
  • 周瑜:被抹黑了上千年的優質男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也就是說,這本書其實就是一本面向市井大眾的傳奇小說,跟虛構的《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是一樣的。這四大名著,都是虛構小說,只不過背景和人物都跟當時的朝代或多或少有些聯繫。文學性是很好的,但歷史真實性就得另說了。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歷史上的郭嘉,究竟有多厲害?
    郭嘉未死之前,雖然天下已經大亂,各諸侯都在招攬人才,但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卻始終沒有出山輔佐明主,即使劉表是諸葛亮的親戚,諸葛亮也沒有出山輔佐他,但郭嘉死後,諸葛亮卻出山輔佐劉備,所以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一說。歷史上的郭嘉,究竟有多麼厲害?為何會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一說,諸葛亮真的害怕郭嘉嗎?
  • 「既生瑜何生亮」,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
    那麼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的關係是什麼樣子的呢,周瑜與諸葛亮的關係真的勢如水火嗎?這裡我們就要從《三國志》裡尋求答案了,在小說裡周瑜和諸葛亮之間的接觸很深,兩人可以說是合作贏取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但是在《三國志》裡周瑜與諸葛亮之間卻是沒有什麼交集的。甚至周瑜和諸葛亮之間有沒有過接觸還不一定呢!
  • 周瑜究竟因何而死?原來歷史和演義的說法差別那麼大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雖有大才,卻心胸狹窄、嫉妒心非常強,為了除掉比自己有才能的諸葛亮,屢次設計陷害諸葛亮,但是都被諸葛亮一一化解。赤壁之戰後,諸葛亮三氣周瑜,把受了箭傷的周瑜氣得傷口復發吐血墜馬,最終因為傷勢過重而亡,在死前周瑜還大喊「既生瑜,何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