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的生死影響著三國歷史,他為何不顧劉備反對,也要遠徵西川?

2020-12-23 歷史笑春風

#三國風雲錄#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蘇東坡的這首《赤壁懷古》,讓我們對當年周瑜的英姿,有著無限的嚮往。我們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一直將「羽扇綸巾」的形象賦予了諸葛亮。其實,在歷史上,周瑜的形象正是「羽扇綸巾」。在赤壁之戰中,在周瑜的指揮下,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在《三國演義》中,為了樹立諸葛亮的形象,作者將周瑜樹立為諸葛亮的對立面。他和諸葛亮多次鬥智,都落於下風。在《三國演義》中的「三氣周瑜」中,有一個情節,那就是周瑜想要用「假道伐虢」之計,奪取荊州。結果反被諸葛亮識破,將計就計氣死了周瑜。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三國演義》中周瑜的計謀。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一直對荊州念念不忘。他屢次催討荊州,都被劉備和諸葛亮用各種理由推脫。最後,劉備和魯肅約定,等到自己奪取西川之後,就歸還荊州。周瑜被曹操任命為南郡太守後,急於討回荊州,於是上報孫權,孫權又派魯肅前往催促。

誰知道魯肅來到荊州,和劉備、諸葛亮商議,催劉備趕快奪取西川,好歸還荊州。誰知道被劉備和諸葛亮以與劉璋都是漢室宗親,難以下手為由,把魯肅給堵了回來。魯肅無法,只得回去向孫權復命,再推遲一段時日。

周瑜從魯肅那裡得知情況後,對魯肅指出這是劉備、諸葛亮的緩兵之計。為了讓魯肅免受孫權的責罰,周瑜想了個辦法。那就是派魯肅去向劉備說,東吳願意出兵替劉備奪取西川,用西川和劉備交換荊州,不過劉備要提供錢糧。這樣一來,當劉備前來勞軍的時候,奪取荊州。這也就是古人的「假道伐虢」之計。

誰知道,這個計謀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將計就計,明著答應周瑜的要求,暗地裡又做了準備。結果當周瑜來到荊州城下時,反而遭到了劉備軍隊的伏擊。周瑜多次和諸葛亮鬥智,至此被諸葛亮氣得箭瘡發作,一命嗚呼。在最終前,他被諸葛亮氣死之時,無奈的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二、歷史中真實的情況。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和諸葛亮作為一對敵手,互相鬥智,精彩紛呈。在現實中,周瑜卻是另外一種狀況。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立下大功,成為孫權最為倚重的將領,掌管東吳的軍權。而諸葛亮作為劉備最倚重的文臣,主要負責領地的治理,雙方並沒有那麼多交集。所以說,三氣周瑜的故事,出自於作者的杜撰。

不過,《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它裡面的很多內容還是借鑑歷史史實。作者對這些歷史事實進行了藝術加工,形成了這部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這段三氣周瑜故事裡面的情節,也是來自現實,不過,現實中的情況卻是完全兩樣。

在現實中,周瑜確實是要奪取西川,而且還根本沒有跟劉備商量。當時周瑜佔據著荊州的要地江陵,而劉備則佔據著荊州在江南的四郡。周瑜親自去見孫權,他向孫權建議,說西川的劉璋遭到張魯的侵略,自己願意和孫瑜一起去奪取西川。在奪取西川後,再吞併張魯。這樣,讓孫瑜留守奪取的土地,結好馬超。自己則返回荊州,與孫權一起去討伐曹操。這樣,就可以圖取北方了。孫權同意了周瑜的建議,周瑜回到江陵做好準備,但是在進軍的路上,在巴丘生病而亡了。

我們看歷史上的記載,就知道周瑜的奪取西川的舉動,和劉備、諸葛亮的《隆中對》發生了重大的衝突。因為跨有荊益是劉備、諸葛亮早就既定的目標。劉備是絕對不會甘心西川落入周瑜之手的。因此,周瑜此舉遭到了劉備強烈的反對。

劉備首先對孫權進行了抗議。他對孫權說什麼劉璋是自己的宗族,自己絕對不能看到劉璋被他人消滅。他還信誓旦旦地對孫權說,如果劉璋被東吳消滅,自己就要披髮入山,再也不過問世事。劉備的這種表現,得到了劉璋的信任,也暫時迷惑了孫權。等到劉備奪取西川後,孫權為此十分惱怒,不禁破口大罵,說劉備「猾虜,挾詐如此」。

與此同時,劉備在軍事上也預做了準備。他聽取了手下的建議,準備在周瑜的軍隊越過自己的防區,去攻打西川的過程中做手腳。這是因為西川和東吳控制的荊州中間擱著劉備的防區,所有的後勤物資都需要通過劉備的地盤。如果劉備對這些後勤部隊做手腳,就會給東吳軍隊帶來極大的困難。這也是東吳對劉備態度比較重視的原因。

不過,我們也從歷史記載看出,周瑜根本就沒有把劉備的反對態度放在心上。他向孫權建議後,得到孫權的許可,就率領軍隊走上了徵途。而且周瑜是病逝在進軍途中的,他逝世的地點巴丘就是長江邊的巴陵。可見,劉備的所有措施,對周瑜根本就沒有效果。

從這些跡象可以看出,劉備根本就不能制約周瑜的行動。在周瑜的進軍途中,既沒有劉備軍隊的阻截,也不見劉備的入山表演。如果不是周瑜在進軍途中病逝,三國的歷史就必然上演周瑜奪取西川的戰爭,那往後的歷史就不知道走向何方了。

三、周瑜為何要奪取西川。

周瑜奪取西川的目的,在他向孫權的建議中已經說明了。那就是奪取益州和漢中,然後回師與孫權一起發動北伐。在這個建議中,我們可以看到,周瑜的決策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如出一轍。但是,如果僅僅從奪取地盤來看,周瑜的這個行動的意義是有疑問的。

這是因為,整個東吳的力量是有限的。在當時,東吳的力量橫鋪在整個長江之上。從江陵至江東,都是東吳的防區。雖然東吳實現了「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的戰略,可是由於力量有限,只能採取防禦的態勢。

而劉備則佔據了荊州在江南的四郡,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在當時,等於是東吳的軍隊處於與曹軍作戰的第一線,承擔著曹軍全部的壓力。而劉備的軍隊則躲在東吳的身後,坐享赤壁之戰的戰果。在這種情況下,周瑜不是想著改善自己的防禦態勢,反而要遠徵西川、漢中。而且在進軍的途中,還要通過劉備的防區。這種做法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周瑜的這種做法,有著幾種原因。首先,是周瑜對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認為自己能夠完成自己的目標。周瑜在經過赤壁之戰後,已經成為當時萬眾矚目的名將。曹操、劉備都對周瑜十分忌憚,不約而同地向孫權說周瑜的壞話。不過孫權並沒有上他們的當,而是更加信任周瑜。

周瑜也以自己的將才,支撐著東吳的半壁江山。周瑜是東吳最具有開拓能力的將領,活躍在各個戰場上。周瑜對於自己行動中的困難十分清楚,他也相信自己能夠克服這些困難。因此,周瑜才不顧劉備的強烈反對,開始了自己的遠徵。

其次,周瑜的這次行動,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周瑜的這次遠徵,成功的難度很大。可是一直作風保守的孫權,卻輕易的答應了周瑜的建議,這說明在兩者之間,還達成了不為人知的協議。那就是,東吳憑藉這一次遠徵,去對劉備的勢力施加壓力。

劉備是不甘居人下的君主,他一直有著爭奪天下的野心。在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荊州南部四郡,休養生息,發展自己的勢力。在短短的時間裡,劉備就發展出一個強大的勢力。這讓孫權如同芒刺在背,十分不安。孫權為此專門將妹妹嫁給劉備,來改善雙方的關係。

周瑜對於劉備勢力的態度則十分直接,那就是吞併瓦解。在劉備見孫權借荊州的時候,周瑜就向孫權建議,將劉備扣押起來,用聲色來迷惑劉備。而周瑜自己則帶領關羽、張飛徵戰沙場。這實際上是直接吞併劉備的軍隊,孫權經過考慮後,沒有採納周瑜的建議。我們從這件事,就能夠看出,周瑜對於如何吞併瓦解劉備的勢力,是有成竹在胸的。

那麼,周瑜採取不合理的遠徵西川、漢中的軍事行動,就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以遠徵西川為藉口,對劉備的勢力進行分割包圍,為下一步吞併劉備勢力做準備。如果周瑜順利地奪取了西川、漢中,實力大增的東吳,就對劉備的勢力沒有了依賴性。對於沒有發展的餘地,四面被東吳包圍的劉備勢力,被東吳吞併是遲早的事。

結語: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用「假道伐虢」的計謀,想要奪取荊州。結果被諸葛亮識破,反而遭受損失,氣急發病身亡。但是在現實中,周瑜是在奪取西川的行動中,病逝在進軍途中的。在周瑜採取行動的時候,劉備對此強烈反對,發表了很多過激的言論。但是,在周瑜根本就不予理睬,依然我行我素,對此劉備也只能無可奈何。

周瑜採取奪取西川、漢中的行動,一是相信自己的能力,二是為了下一步的戰略行動。他在奪取西川、漢中後,就徹底切斷了劉備發展的道路。在四面被圍的情況下,劉備的未來十分暗淡。這樣,周瑜就可以採取行動,徹底解決劉備這個問題。如果這樣,三國的歷史就會發生極大的變化,甚至不會出現三國也未可知了。因此說,沒有周瑜,就無三國,周瑜不死,也無三國。

相關焦點

  • 周瑜為何不繞過荊州劉備取西川?
    問題在於:周瑜真的率兵西進,他有多少成功的可能性?  可以這麼說,幸虧周瑜沒西徵,否則他的一世英名極有可能毀於一旦。取蜀,哪有周瑜想像的那麼簡單?  東吳和西川隔著荊州,而劉備盤踞在荊州。吳軍要西徵,這是擺明要劉備的老命。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就制定了先荊後益的發展大略。現在奪取荊襄,目標實現一半。荊州四戰之地,戰略安全係數不如西川。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孫權為何不攻克西蜀?周瑜之死或改變三國戰局!
    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獻帝稱帝,中國歷史進入三國時代。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季漢政權,揮師伐吳。 我們知道,這場戰鬥,劉備最終遭遇了夷陵大敗,一場大火讓季漢政權在丟失荊州之後雪上加霜。北邊曹魏在虎視眈眈,東邊東吳隨時可能西進,南邊蠻人因為親蜀漢的沙摩柯死了,就在孫權的支持下向北騷擾,這個時候還有漢嘉太守黃元謀反,朝中益州豪強支持的益州派也有降曹或降吳傾向。
  • 解析龐統為何先投周瑜,後投劉備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54回]作者:溫駿軒長篇連載,每周更新第54回 劉備謀蜀(中) 劉備這邊本來就有取益州之心,現在能被劉璋請進去,又有張松、法正前後來交底,機會是好得不能再好的了,然而劉備還是很猶豫。最終讓他下定決心的是一個人——龐統。之前說過,龐統並沒有參與赤壁之戰。
  • 赤壁之戰,周瑜大智大勇贏得千秋盛名,劉備卻自私自利其心可誅
    三國歷史上有很多大型戰役,但能深刻影響歷史走向的,則非赤壁之戰莫屬。
  • 劉備還在西川苦戰,沒有支援的關羽,為何會孤軍北伐?
    但是後來在周瑜去世後,原本掌握在孫權手中的南郡遭受了來自曹魏的猛攻,魯肅向孫權建議將南郡借給劉備,讓劉備去跟曹操相互消耗,手下沒有能臣猛將的孫權暫時接受了魯肅的建議,於是荊州大半掌握在了劉備的手中。在劉備穩定了荊州局勢後,正打算按照諸葛亮的建議向益州進軍,沒想到益州牧劉璋主動邀請劉備入川,幫助自己迎擊漢中的張魯,劉備大喜過望,率軍進入了西川,留諸葛亮和關張趙留守荊州。
  • 三國中最熟悉的陌生人:歷史上的周瑜,曾如何設想江東帝業?
    與此同時,還發生了一件對江東集團影響巨大的事——劉備被曹操大軍所敗,諸葛亮奉命渡江向孫權求援,表達聯盟抗曹之意願。曹操表示要「會獵於吳」,江東集團眾臣驚慌失色,連老臣張昭等人也說曹操乃虎狼之師,江東政權不足以與其抗衡,從大局出發不如臣服了吧。
  • 三國中,諸葛亮三氣周瑜原來不是真的,那麼周瑜究竟是怎麼死的?
    三國中,諸葛亮三氣周瑜原來不是真的,周瑜究竟是怎麼死的?周瑜是三國時期吳國的一名大將,他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為吳國立下赫赫戰功。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認為周瑜是個心胸狹隘,小心眼的人,但其實歷史上真實的他並非如此。那麼周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真的是如羅貫中所言被諸葛亮氣死的嗎?他的墓穴有多處,哪裡才是他真正的長眠之地?下面,快跟小編一起來探個究竟吧!
  • 明知劉備不是等閒之輩,劉璋為什麼還會引劉備入川
    三國是我們歷史上最特殊、最有意思的一段歷史時期。一部三國志,儘是魏楚吳三國互相之間的爾虞我詐。也是因為三國的特殊地理條件、實力的不均衡,而又互相對峙數十年,催生了無數的政治、軍事典例。劉備之所以能成為三國之一,首先要感謝的就是劉璋。因為在劉備獲取西川之前,整個蜀地是屬於劉璋父子的。也是因為劉璋引劉備入川,最終丟失了領地最終老死他鄉,被後世諷刺為無能人物的代表。劉璋被世人笑話了近兩千年。從後來的結果和當時的地理因素考慮,劉璋確實做了一件蠢事。
  • 周瑜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而是被孫權害死的?
    赤壁之戰是三國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對壘雙方是號稱80萬大軍的曹魏和孫劉聯軍,這場戰役在《三國演義》裡有著極重的筆墨,主要突出了諸葛亮神機妙算,而東吳大都督周瑜在諸葛亮的面前好像成了背景板,最終被三氣而死,事實歷史上的周瑜不僅文韜武略,而且寬宏大量,三氣周瑜都是小說杜撰,那麼周瑜又是怎麼死的呢?
  • 周瑜臨死前寫了一封信給孫權,寥寥數句話,差點改變了三國的歷史
    要說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那可謂是真正的群星薈萃。每個勢力都有自己的各路英雄豪傑,為自己的君主拋頭顱灑熱血。我們一般所說的三國時期,其實是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開始算起,雖然與嚴格的歷史劃分有些出入,但是三國時期的三大勢力已經在那時候開始顯露出頭角了。而這個時期,出現的英雄人物比之後期的三國,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 一個人的三國,他演完劉備演曹操,接下來還要演周瑜諸葛亮
    其實在2010年,新版電視劇《三國》中,于和偉已演過劉備。有人說,迄今為止,無論是影視圈還是戲劇圈,同時演過劉備和曹操的演員前無古人。還有人戲稱,如果再演個孫權,于和偉就將實現「一個人的三國」。于和偉卻說:「我對孫權不感興趣,我最想演的是諸葛亮。」而確切的消息是,下一部戲,于和偉將挑戰的三國角色是周瑜。
  • 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別再冤枉諸葛亮了,和諸葛亮沒有關係
    說起三國,是我國非常有意思的一段歷史,不管是火燒赤壁的高超謀略,還是趙雲進出曹營救下阿鬥的英勇仁義,都讓人情不自禁喜歡上讀三國。
  • 三國中最強的3位奇才,為何都英年早逝?這三件事做得太絕了!
    我們三國時代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尤其是各方謀士之間的爭鬥更是讓人慾罷不能,其中郭嘉、龐統、周瑜分屬於魏、蜀、吳三大陣營,他們是各自陣營中數一數二的謀將軍師,可惜他們都英年早逝,那是什麼原因?只是他們全違背了「天道」,把「天道」做得太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以下讓我們來學習一下。
  • 周瑜死之真相
    二氣周瑜——劉備的夫人死後,孫權按照周瑜的計策假裝把自己的妹妹孫仁許配給劉備,想把劉備騙到東吳再將其殺害。誰知吳國太(孫權的母親)看中了劉備,不僅不許孫權殺他,還真要把女兒許配給他。周瑜便想讓劉備長期與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隔開,並且用聲色迷惑劉備,使之喪失爭奪天下的雄心,但是又失敗了。
  • 「一個人的三國」,他實現了!演完劉備演曹操,還要演周瑜
    瞭望君(ID:gao-gf)注意到,其實在2010年,在新版電視劇《三國》中,于和偉已演過劉備。有人說,迄今為止,無論是影視圈還是戲劇圈,同時演過劉備和曹操的演員前無古人。還有人戲稱,如果再演個孫權,于和偉就將實現「一個人的三國」。據悉,下一部戲,于和偉將挑戰的三國角色是周瑜。
  • 三國名將周瑜病逝於巴丘,他的墓地在哪裡?
    說到漢末三國時期東吳名將周瑜,人們對他的印象並不陌生。自從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問世後,周瑜的形象開始深入人心。此後,在各地的戲曲舞臺上又出現了諸多有關周瑜的藝術作品。近幾十年來,有關三國的電影、電視劇更是層出不窮,令周瑜的形象變得家喻戶曉。
  • 閒談三國之真正歷史上的周瑜形象
    閒談三國之真正歷史上的周瑜根據《三國志》對周瑜的描述來看,周瑜是一個極其有能力的形象。年輕有為、寬宏大度、才智過人、家庭美滿,為孫吳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也對三足鼎立之形勢的最終確立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但羅貫中對周瑜的形象進行了重大的改造。
  • 縱觀三國,唯曹孟德數豪傑
    而不是學劉備假言假行,只會一套瞞和騙,為收買人心,假意摔阿鬥,為籠絡得力文臣武將,便怒斥曹孟德,道出一句:「寧教天下人負我,休教我負天下。」莫說自己多偉大、多無私,話誰都會說,可你真的願意別人負你而你不負別人嗎?中國古話說得好:「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而不是學周瑜剛愎自用,嘴頭掛著「既生瑜,何生亮」,這便是公瑾為何英年早逝,莫不是太過自信而產生了小自負。所以呢?
  • 既生瑜何生亮,小說裡氣度狹小的周瑜,史實氣度又如何?
    歷史上文學作品很多時候作者往往會站在某一方的角度,要麼抬高一個人要麼貶低一個人,當作者想要抬高的那個人所對立的那個人也很優秀的時候,勢必會被文學作品的作者在文字上壓低身段,甚至安排一些滑稽的事跡,今天來講講三國時期的周瑜,在三國演義這本文學作品中突出的人物特點,與歷史上載入史冊的周瑜到底有何不同
  • 《三國演義》中的「三」——諸葛亮三氣周瑜
    上回說到《三國演義》中的「三」之周瑜三殺諸葛亮,次次落空。周瑜為何一定要殺諸葛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