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慘敗,孫權為何不攻克西蜀?周瑜之死或改變三國戰局!

2020-12-23 騰訊網

文:追風怒放(作者原創授權)

公元219年,曹魏聯合東吳滅了關羽,荊州丟失。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獻帝稱帝,中國歷史進入三國時代。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季漢政權,揮師伐吳。

我們知道,這場戰鬥,劉備最終遭遇了夷陵大敗,一場大火讓季漢政權在丟失荊州之後雪上加霜。北邊曹魏在虎視眈眈,東邊東吳隨時可能西進,南邊蠻人因為親蜀漢的沙摩柯死了,就在孫權的支持下向北騷擾,這個時候還有漢嘉太守黃元謀反,朝中益州豪強支持的益州派也有降曹或降吳傾向。可以說,季漢政權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東吳如果強勢殺進西川的話,季漢政權鹿死誰手尚不可知。再說,曹魏一直也想拿下漢中。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南北朝則會提前到來。

但是我們發現,東吳軍隊向西追到永安之後,遭遇了攻城失敗,東吳軍隊竟然就停下了腳步,沒有繼續進攻。說實在的,帶兵的陸遜手下有很多將領堅持要打下西川,繼承周瑜遺志,但是最終被陸遜給叫停了。而吳王孫權呢?他心裡一直在猶豫和躊躇,到底要不要拿下西川,當年周公瑾的豪言壯語言猶在耳。但是孫權思慮再三,最終沒有再繼續進攻。

何也?看到這裡,很多讀者覺得,孫權心裡是想和季漢政權結盟的,因為曹丕站在魏國的角度對孫權的東吳政權咄咄逼人,虎視眈眈。要筆者說啊,這點在後面發生的事情中是成立的,在此時此刻,就是東吳軍隊攻到永安城下時是不成立的。因為這個時候雖然曹丕的手下和孫權的手下在淮南前線頻繁起衝突,東吳和曹魏的聯盟馬上要崩潰,但是這個時候兩方總體還處於蜜月期。而且,夷陵之戰打贏了之後,局勢發生了吳強蜀弱的變化,曹魏又向漢中發動了一次進攻,只不過漢中依舊巋然不動。

也就是說,夷陵之戰之後,魏吳兩方合作滅蜀是共識,曹丕說了,東吳已經向我稱臣,在他危難的時候消滅它,以後誰敢向他稱臣。而且曹丕想的是坐山觀虎鬥,順便效法漢光武帝劉秀當年的得隴望蜀之策,使天下一統,所以此時此刻魏吳兩國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滅了蜀漢。起碼,是先滅了蜀漢再說。至於孫權總是不送兒子過來做人質,這一點暫時被擱置了。

那麼,問題來了,東吳為什麼不去進攻蜀漢了呢?東吳不想拿下西川嗎?

剛剛筆者說了,東吳想和蜀漢再聯合抗曹在那個時間點,不切實際。因為蜀漢政權已經到了最最危險的時刻,大廈將傾,如果搞不定自己的內亂,試問蜀漢政權有什麼籌碼能讓東吳再和他聯盟。而且蜀漢政權的荊州派從上到下,恨東吳入骨。還有就是,拿下益州未必不比兩方聯盟強,東吳到時不單能用隆中對的策略,還能從益州、荊州、合肥三線出擊。

那東吳為什麼不去強勢進攻蜀漢了呢?

首先,我們平時忽略了,劉備伐吳之初,季漢大軍在穩紮穩打,一路把吳軍趕出300公裡,兩軍在三峽邊上形成對峙,地形最險峻的地方依舊掌握在季漢手裡。此時的季漢政權相當威猛,同時大戰曹魏和東吳,除了對東吳的勝利外,魏延守衛的漢中曹魏猛攻和佯攻都用了就是打不進去。

此時此刻,劉備雖然夷陵大敗,但是有3支部隊依舊沒有動,一支是魏延守漢中的部隊,一支是諸葛亮在成都的留守部隊,最後一支是趙雲的支援部隊。夷陵之戰,其實蜀軍只損傷兩萬多,劉備在永安迅速收攏敗兵,加上趙雲趕來支援,東吳軍隊拿下永安的時機已經過去。而且深入益州,越深入地形越複雜,糧草就跟不上了,打下永安必定死傷慘重。也就是說,東吳妄圖拿下益州和曹魏分庭抗禮搞南北朝的企圖,徹底破產。

再者,蜀漢雖然內憂外患。但是兩個外患和兩個內憂彼此利益點非但不能共存,而且是有衝突的。外患就是曹魏和東吳了,兩方遲早翻臉。咱們再來說內憂,黃元造反被迅速平定,同時黃元造反,加上南蠻叛亂都從根本上動了益州士族的奶酪,因為這四個互相狗咬狗一嘴的毛,這也是季漢政權能活下來的原因之一。後面諸葛亮能輕鬆平定南中就能理解了,沒有益州豪強的支持,諸葛亮平定南中會更加吃力。因為,諸葛亮幫助益州士族解決了南蠻,所以益州士族也就不再反對諸葛亮北伐。

第三點,其實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一點從根本上闡述了東吳為什麼不強行突入益州。東吳帶兵的是陸遜,陸遜何許人也,陸氏是江東第一大家族。當年周瑜千辛萬苦打下南郡,想得是從南郡進入益州,和曹魏南北對峙,如拿下西川馬超還在,則想和馬超夾擊曹操。可是孫權為何把南郡借給劉備,僅僅是魯肅的幾句話?不,那是因為江東士族想劉備幫他們分擔曹魏的壓力。孫權的糧食和錢,還有兵大多都是江東士族供應的惹不起啊。

還有一點,當年江東和劉表打仗,劉表仗著的就是荊州八大家族。江東士族和荊州士族仇深似海,可是江東士族和益州士族又沒有仇,由於益州相對封閉,安土重遷的古代連士族聯姻都有點不太可能,江東士族何苦為了一個家道中落的周瑜,得罪整個益州的士族,再說,打益州的錢糧不還得江東士族來出嗎。

陸遜在永安城下,或能冒著巨大的傷亡拿下永安,但是陸遜還得聽江東士族的,孫權也不能得罪江東士族。此外,由於孫權不打算送兒子去曹魏做人質,打算和曹魏翻臉,所以就不向益州進攻了。

相關焦點

  • 漢中之戰,夷陵之戰,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你看看孔明真實的身份
    說到這裡,的確讓人不得不服劉備的識人之術!倘若諸葛亮當時聽取了劉備臨終之建議,或許街亭之戰的成敗或將會改變。說到劉備的用人方式,讓人一下子便聯想到,蜀主劉備這輩子面臨過最大的4場戰事,第一就是赤壁之戰,其二就是入川之戰(與劉璋爭奪地盤),其三就是漢中之戰(與曹操爭雌雄),其四就是夷陵之戰(為關、張復仇,伺機滅孫權)。在劉備所經歷的這4場戰爭之中,他基本上都沒有帶上諸葛亮上戰場!為什麼呢?來看看諸葛亮真實的身份就知道了…首先來看一下赤壁之戰時,劉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
  • 夷陵之戰未開打,孫權就趕緊求和退還土地,為什麼劉備還不答應?
    1:孫權開戰前求和是一個外交手段,說起夷陵大戰,有必要說一下吳,蜀的另一場大戰,呂子明」白衣渡江,奇襲荊州「。孫權還有一個擔心,就是曹魏,這時候曹操已經死了,曹丕繼位,這個曹丕也不是好惹的,孫權怕東吳一旦和劉備開戰,曹丕也學東吳,背後給東吳捅一刀,所以孫權除了向劉備求和,儘量避免戰爭外,還主動向曹丕稱臣,讓劉備看看,我和曹魏聯合,實力比西蜀大,還是停戰為好。
  • 劉備為何發動夷陵之戰?原因不簡單:諸葛亮與劉備的「宮心計」
    之前諸葛亮對劉備沒有進行具體的勸阻,諸葛亮看不出來夷陵之戰是一個戰略錯誤嗎?顯然是能夠看得出來的。因為諸葛亮在第一次為劉備制定的整個戰略最重要的一點兒就是「連孫抗曹」,而劉備徵討夷陵明顯就是打破這個戰略。而且諸葛亮也看出了孫權不能打的原因:「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夷陵之戰帶他去會怎樣?
    以當時的形勢,夷陵之戰即使劉備帶上龐統,還是會以失敗告終。1:龐統只是一個軍師,是謀士,最後的決定權在劉備手裡,劉備對龐統並非言聽計從。龐統加入劉備集團後,劉備對龐統待遇還是很不錯的,地位僅在諸葛亮之下,擔任軍師中郎將。劉備入川的時候,留下諸葛亮守荊州,龐統擔任軍師和劉備一起入川。
  • 身經百戰的劉備為何會在夷陵之戰敗給陸遜?
    襄樊之戰期間,呂蒙裝病,被陸遜識破,呂蒙於是推薦陸遜代替自己成為與關羽防區交界的東吳前線指揮官,在襄樊之戰中,陸遜率軍一直向西打,佔領了秭歸與巫山,切斷了關羽逃回益州的路線,所以才導致關羽無路可逃被俘虜殺害,夷陵之戰前,孫權起用陸遜正是看中陸遜不斷提升的軍事能力。
  • 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後,為什麼沒有回成都,而是停留在永安白帝城?
    今天,我們繼續來講述夷陵之戰的相關話題。公元221年,已經年滿60歲的劉備最終還是登上的帝位,成為蜀漢王朝的開國之君。
  •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看看劉備的損失,蜀國為何一蹶不振?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在三國這個勾心鬥角的亂世之中,更多人所被吸引的還是以劉備為中心的群雄之爭。而三國裡也有震驚中外的世界名戰,官服,赤壁,夷陵之戰號稱三國頂級的三大戰鬥,同時也是改變整個三國局勢的戰鬥。不過今天所說的夷陵之戰卻是一個讓人議論紛紛的戰鬥。
  • 夷陵之戰,為什麼還沒開戰,孫權就送地求和,劉備又為何拒絕?
    有人問:夷陵之戰開戰之前,孫權為什麼馬上示弱求和,劉備為什麼不接受?這個問題就顯而易見了,兩個問句,咱們一一解答。
  •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曹丕為何攻吳不攻蜀呢,原因有三
    曹丕在夷陵之戰發生前認為劉備不會攻打孫權,在夷陵之戰發生中選擇了坐山觀虎鬥,在夷陵之戰結束劉備大敗後,選擇了攻打東吳,這是曹丕在整個夷陵之戰前、中、後的態度,曹丕的態度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魏國朝堂上的主流態度。
  • 夷陵之戰:劉備若使用這三大戰術,孫權早就全軍覆沒了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劉備作為進攻方帶著6萬精銳士兵和武陵蠻沙摩柯的1萬精銳蠻族士兵一起攻打荊州。孫權得知消息後派人議和卻被劉備拒絕,無奈只能啟用少壯派陸遜統兵禦敵。陸遜利用劉備急切的心態不斷誘敵深入,最終在夷陵地區反擊,放火燒蜀漢的營帳造成混亂後領兵衝擊,蜀軍被殲滅、燒死、踐踏致死不計其數,劉備跑回白帝城時手上僅剩2萬兵馬。這一仗蜀漢損失慘重,也預示著蜀漢徹底淪為一個區域性政權,失去翻盤的可能。其實現在的角度來看,假如劉備運用下面這三個戰術作戰的話,結局就能改變。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曹魏為何不趁勢伐蜀,而是進攻獲勝的東吳?
    陸遜發現吳軍的戰機出現,命令全軍準備茅草,趁夜出擊,火燒劉備數百裡連營,斬殺四萬餘蜀軍。劉備一路敗逃到永安,蜀軍才止住頹勢,劉備收拾近萬餘殘兵,在趙雲援軍的支援下在此堅守。夷陵一戰,蜀漢損失慘重,精銳兵力損失殆盡,能戰之將也損失大半,所剩無幾。劉備到永安後,孫權擔心劉備一把梭哈了,要跟東吳拼命。
  • 夷陵之戰中,馬良為何沒能勸諫劉備,他又為劉備創造了何等的戰機戰機是如何浪費的?
    馬良在加入劉備陣營後,由於自己的才幹,在夷陵之戰的時候,他已經擔任了侍中的職務。他在夷陵之戰中,受劉備的指派,繞道進入武陵,招納武陵的五溪蠻。在馬良的努力下,武陵的蠻族首領都接受劉備的印信,紛紛起來反抗東吳的統治。他們匯集了一支人數眾多的軍隊,活動在東吳軍隊的側後。這不但牽制了東吳的大批軍隊,還給劉備創造了有利的軍事形勢。
  • 趣讀 | 公基:夷陵老祖?關於夷陵之戰的知識你了解多少?
    提起夷陵,很多人都會想起來去年的熱播劇《陳情令》中的夷陵老祖魏無羨,想起那場在夷陵的戰爭,然而歷史上的夷陵之戰真的存在,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來講解一下三國中的著名戰役——夷陵之戰。(相關的名句: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2.夷陵之戰基本情況地點:夷陵(今湖北宜都北) 時間:221年七月-222年八月參戰方:蜀漢、五溪蠻夷、東吳 結果:吳軍得勝,蜀漢元氣大傷3.戰役經過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 三國人物之死(武將篇)——周瑜之死
    何況諸葛亮來到江東,主要是負責聯吳抗曹的外交工作,並沒有參與軍事謀劃,周瑜在一線指揮對曹作戰,與諸葛亮交集應該不會頻繁,也不會產生矛盾。所以周瑜最終因為氣量狹小而氣死,純屬子虛烏有。      那麼這樣一位「雅量高致」、「文武籌略」的周瑜為何年方36歲就英年早逝?根據歷史周瑜之死顯然與箭傷、疾病有關。說起周瑜的傷,與赤壁之戰之後的荊州爭奪戰有關,當時曹操北退,留下大將曹仁駐守南郡。
  • 《影》勾出一段歷史舊帳:周瑜真是孫權害死的嗎?
    但是,周瑜來不及享受勝利的榮耀,卻很快死了,他的英年早逝的確讓人多了些猜想。赤壁之戰後,周瑜指揮孫劉聯軍加緊對江陵等軍事要地的攻擊,讓曹軍新敗之後不得喘息之機。江陵城外雙方激戰,在一次戰鬥中周瑜親自督戰,結果被曹軍射中一箭。曹仁得知周瑜負傷,率軍前來挑戰,為了不影響士氣,周瑜勉強掙扎著起來到各營巡視,這才安定了軍心。最終,曹仁不得不撤離江陵,周瑜又帶傷指揮作戰,迅速攻下江陵及其以東長江沿線的許多重要據點,從柴桑到夷陵一線長江上的軍事要地基本上都被孫吳佔領。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讓他負責荊州的事政事務,駐守江陵。
  • 周瑜死之真相
    二氣周瑜——劉備的夫人死後,孫權按照周瑜的計策假裝把自己的妹妹孫仁許配給劉備,想把劉備騙到東吳再將其殺害。誰知吳國太(孫權的母親)看中了劉備,不僅不許孫權殺他,還真要把女兒許配給他。周瑜便想讓劉備長期與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隔開,並且用聲色迷惑劉備,使之喪失爭奪天下的雄心,但是又失敗了。
  • 換個角度看歷史之,孫權與周瑜的關係和周瑜之死淺析
    周瑜興致勃勃地回江陵整軍出徵的路上,都沒有回到江陵,竟然突發疾病去世了。對於周瑜之死,有的說是病逝,有的說兩年前的舊傷復發,其實都不合理。之所以有這麼不合理的記載,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有別的問題。赤壁之戰後,周瑜任南郡太守,劉備跟孫權私下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 夷陵之戰並不是意氣用事,劉備一世梟雄,看到了東吳的命門
    夷陵之戰爆發之前,曹操去世,曹丕篡漢曹魏正式建國,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需要確認自己的政治地位,政治方向。在人才方面,關羽死的第二年法正去世,黃忠去世,孟達攜三郡叛漢歸魏。
  • 孫劉聯盟為何如此脆弱?是劉備一毛不拔,還是孫權斤斤計較?
    荊州戰略地位太過重要,魏蜀吳三方誰也不願放手 三國「三大戰役」中,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兩戰其實都是因爭奪荊州而引發,由此可見荊州的戰略重要性
  • 夷陵之戰,蜀國武將集體啞火,一個柔弱文官卻用熱血保住蜀國尊嚴
    曹操退回北方後,孫劉兩家暫時達成妥協,由劉備佔據荊州。劉備進取益州後,仍然佔據荊州不撒手,激起了孫權一方的強烈不滿。孫劉兩家圍繞荊州,先後引發了「湘水劃界」、「呂蒙襲取荊州」兩起大規模武裝衝突,劉備一方最終失去了對荊州控制權。公元221年,劉備為了重奪荊州,也為關羽復仇,調集重兵御駕親徵,向東吳發起一次大規模進攻,夷陵之戰由此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