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追風怒放(作者原創授權)
公元219年,曹魏聯合東吳滅了關羽,荊州丟失。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獻帝稱帝,中國歷史進入三國時代。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季漢政權,揮師伐吳。
我們知道,這場戰鬥,劉備最終遭遇了夷陵大敗,一場大火讓季漢政權在丟失荊州之後雪上加霜。北邊曹魏在虎視眈眈,東邊東吳隨時可能西進,南邊蠻人因為親蜀漢的沙摩柯死了,就在孫權的支持下向北騷擾,這個時候還有漢嘉太守黃元謀反,朝中益州豪強支持的益州派也有降曹或降吳傾向。可以說,季漢政權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東吳如果強勢殺進西川的話,季漢政權鹿死誰手尚不可知。再說,曹魏一直也想拿下漢中。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南北朝則會提前到來。
但是我們發現,東吳軍隊向西追到永安之後,遭遇了攻城失敗,東吳軍隊竟然就停下了腳步,沒有繼續進攻。說實在的,帶兵的陸遜手下有很多將領堅持要打下西川,繼承周瑜遺志,但是最終被陸遜給叫停了。而吳王孫權呢?他心裡一直在猶豫和躊躇,到底要不要拿下西川,當年周公瑾的豪言壯語言猶在耳。但是孫權思慮再三,最終沒有再繼續進攻。
何也?看到這裡,很多讀者覺得,孫權心裡是想和季漢政權結盟的,因為曹丕站在魏國的角度對孫權的東吳政權咄咄逼人,虎視眈眈。要筆者說啊,這點在後面發生的事情中是成立的,在此時此刻,就是東吳軍隊攻到永安城下時是不成立的。因為這個時候雖然曹丕的手下和孫權的手下在淮南前線頻繁起衝突,東吳和曹魏的聯盟馬上要崩潰,但是這個時候兩方總體還處於蜜月期。而且,夷陵之戰打贏了之後,局勢發生了吳強蜀弱的變化,曹魏又向漢中發動了一次進攻,只不過漢中依舊巋然不動。
也就是說,夷陵之戰之後,魏吳兩方合作滅蜀是共識,曹丕說了,東吳已經向我稱臣,在他危難的時候消滅它,以後誰敢向他稱臣。而且曹丕想的是坐山觀虎鬥,順便效法漢光武帝劉秀當年的得隴望蜀之策,使天下一統,所以此時此刻魏吳兩國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滅了蜀漢。起碼,是先滅了蜀漢再說。至於孫權總是不送兒子過來做人質,這一點暫時被擱置了。
那麼,問題來了,東吳為什麼不去進攻蜀漢了呢?東吳不想拿下西川嗎?
剛剛筆者說了,東吳想和蜀漢再聯合抗曹在那個時間點,不切實際。因為蜀漢政權已經到了最最危險的時刻,大廈將傾,如果搞不定自己的內亂,試問蜀漢政權有什麼籌碼能讓東吳再和他聯盟。而且蜀漢政權的荊州派從上到下,恨東吳入骨。還有就是,拿下益州未必不比兩方聯盟強,東吳到時不單能用隆中對的策略,還能從益州、荊州、合肥三線出擊。
那東吳為什麼不去強勢進攻蜀漢了呢?
首先,我們平時忽略了,劉備伐吳之初,季漢大軍在穩紮穩打,一路把吳軍趕出300公裡,兩軍在三峽邊上形成對峙,地形最險峻的地方依舊掌握在季漢手裡。此時的季漢政權相當威猛,同時大戰曹魏和東吳,除了對東吳的勝利外,魏延守衛的漢中曹魏猛攻和佯攻都用了就是打不進去。
此時此刻,劉備雖然夷陵大敗,但是有3支部隊依舊沒有動,一支是魏延守漢中的部隊,一支是諸葛亮在成都的留守部隊,最後一支是趙雲的支援部隊。夷陵之戰,其實蜀軍只損傷兩萬多,劉備在永安迅速收攏敗兵,加上趙雲趕來支援,東吳軍隊拿下永安的時機已經過去。而且深入益州,越深入地形越複雜,糧草就跟不上了,打下永安必定死傷慘重。也就是說,東吳妄圖拿下益州和曹魏分庭抗禮搞南北朝的企圖,徹底破產。
再者,蜀漢雖然內憂外患。但是兩個外患和兩個內憂彼此利益點非但不能共存,而且是有衝突的。外患就是曹魏和東吳了,兩方遲早翻臉。咱們再來說內憂,黃元造反被迅速平定,同時黃元造反,加上南蠻叛亂都從根本上動了益州士族的奶酪,因為這四個互相狗咬狗一嘴的毛,這也是季漢政權能活下來的原因之一。後面諸葛亮能輕鬆平定南中就能理解了,沒有益州豪強的支持,諸葛亮平定南中會更加吃力。因為,諸葛亮幫助益州士族解決了南蠻,所以益州士族也就不再反對諸葛亮北伐。
第三點,其實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一點從根本上闡述了東吳為什麼不強行突入益州。東吳帶兵的是陸遜,陸遜何許人也,陸氏是江東第一大家族。當年周瑜千辛萬苦打下南郡,想得是從南郡進入益州,和曹魏南北對峙,如拿下西川馬超還在,則想和馬超夾擊曹操。可是孫權為何把南郡借給劉備,僅僅是魯肅的幾句話?不,那是因為江東士族想劉備幫他們分擔曹魏的壓力。孫權的糧食和錢,還有兵大多都是江東士族供應的惹不起啊。
還有一點,當年江東和劉表打仗,劉表仗著的就是荊州八大家族。江東士族和荊州士族仇深似海,可是江東士族和益州士族又沒有仇,由於益州相對封閉,安土重遷的古代連士族聯姻都有點不太可能,江東士族何苦為了一個家道中落的周瑜,得罪整個益州的士族,再說,打益州的錢糧不還得江東士族來出嗎。
陸遜在永安城下,或能冒著巨大的傷亡拿下永安,但是陸遜還得聽江東士族的,孫權也不能得罪江東士族。此外,由於孫權不打算送兒子去曹魏做人質,打算和曹魏翻臉,所以就不向益州進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