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發動夷陵之戰?原因不簡單:諸葛亮與劉備的「宮心計」

2020-12-28 惟楚說

公元221年,劉備帶著一肚子鳥氣,朝東吳出兵,即便當時孫權「遣書請和」,但是劉備卻「盛怒不許」,最終發兵50000直撲孫吳。而這次戰爭的結果也很悲劇,最終劉備這位久經沙場的亂世梟雄卻殞身名不見經傳的東吳小將陸遜之手。關於這次戰爭,《三國演義》寫到了諸葛亮的反應:

「陛下初登寶位,若欲北討漢賊,以伸大義於天下,方可親統六師;若只欲伐吳,命一上將統軍伐之可也,何必親勞聖駕?」

不過,最終《三國演義》當中的諸葛亮並沒有勸動劉備,只在劉備八百裡連營之後來了一番「事後諸葛亮」的言論。不過,《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正史當中的諸葛亮面對劉備怒氣衝衝的討伐孫吳是什麼態度呢?《三國志·諸葛亮傳》上面比《三國演義》寫得更潦草,也更讓人尋味: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

也就是劉備快不行了諸葛亮才站出來。之前諸葛亮對劉備沒有進行具體的勸阻,諸葛亮看不出來夷陵之戰是一個戰略錯誤嗎?顯然是能夠看得出來的。因為諸葛亮在第一次為劉備制定的整個戰略最重要的一點兒就是「連孫抗曹」,而劉備徵討夷陵明顯就是打破這個戰略。而且諸葛亮也看出了孫權不能打的原因: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這一點諸葛亮眼光是非常毒辣的,孫吳集團是三國當中最善於「守」的,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固」。從歷史上來看,孫吳也是三國當中滅亡最晚的,確實是非常的「固」。而相比之下,蜀漢集團底子薄,建國時間短,地盤小,兵力少,其實是最弱的。別說諸葛亮劉備,哪怕是我們普通的讀者也該看得出來,蜀漢打孫吳,是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但是諸葛亮為何坐視劉備「怒而興師」呢?劉備這個「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又為什麼突然「盛怒」呢?乃至於盛怒之下做出這種不理智的事情呢?難道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原因真的僅僅只是為了兄弟情誼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劉備以前有個跟結義兄弟(而且實際上劉關張並沒有結義)差不多的人被害,劉備也沒這麼激烈的反應。

那個人就是公孫瓚,他和劉備一起拜盧植為師,是同門師兄弟,這關係比結義兄弟也差不到哪裡去了。199年,公孫瓚被袁紹打敗,自殺而死。而一年之後,劉備投靠了袁紹——這說明劉備並不是個兄弟義氣上頭的人,他知道什麼時候該選擇什麼樣的做法,而不是一介莽夫。《三國志》還專門提到了劉備與公孫瓚的友誼:

「而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

可見,劉備攻打孫吳絕對不是單純的意氣用事。那麼,為什麼劉備要打夷陵之戰,為什麼諸葛亮又不勸阻他呢?這我們就要看看之前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發生了什麼了。諸葛亮是在公元207年加入劉備集團,在此之前,劉備一直是在到處逃跑,而208年劉備開始打敗曹操,奪得一塊自己的地盤。諸葛亮是怎麼改變這一局面的呢?《三國志》載: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諸葛亮幹的第一件大事是幫助劉備去孫權那裡「拉贊助」。《三國志》的說法是諸葛亮口才過人,說服了孫權_,然而僅僅靠口才怕還是不夠吧?最主要的還得靠諸葛亮的身份,他並不是什麼「躬耕於南畝」的農民,耕田只是一種作秀。相反,他是官二代,而且在荊州一帶特別有勢力,《三國志》記載道:

「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這一段話信息量很大。第一,諸葛亮他爹是豫章太守,諸葛亮自己也做過東漢的官;第二,諸葛亮家族跟荊州劉表「有舊」;第三,諸葛亮和荊州的世家大族崔州平、徐庶關係匪淺。其中「有舊」究竟是什麼程度的「舊」我們不清楚,但是可以知道,諸葛亮在劉表那裡非常有影響力,甚至他能夠部分的掌控劉表的部下也未可知。《三國志》載: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裡,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

這裡有2個意思。其一,諸葛亮作為劉表的朋友,且曾經被劉表收留,他鼓勵劉備攻擊劉表的兒子劉琮,人品且不說,至少說明諸葛亮有把握打贏這個一戰;其二,雖然劉備沒有攻擊劉琮,但最後他的部下還是幾乎全部投奔了劉備。這也正是劉備人生當中第一筆拿得出手的資本。看到這麼多人,劉備很開心,所以後面他才說:

「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劉備前半生吃夠了人員不足的苦,他真正靠譜的弟兄當時就關羽、張飛而已,一下子來這麼多人,其中還不乏許多謀士、將軍,劉備當然捨不得丟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蜀國的「開國元勳」當中有多少荊州人士。所以說,諸葛亮對劉備最大的幫助不是軍事上的,而是政治上的拉人才。

但這也正是後來君臣離心的關鍵。很快劉備就發現不對勁了:自己身邊全是諸葛亮的人,或者是諸葛亮的親戚故舊。唯一靠得住的就是關羽和張飛了,他們倆人不是諸葛亮的人,但是孫吳卻把關羽和張飛全殺了,你說劉備心裡氣不氣呢?所以他才在60歲高齡率兵親徵孫吳。原因有三。

一,通過戰爭培養真正輸屬於蜀漢劉氏的人才;二,為關羽、張飛報仇;三,即便打不贏孫權,他也想要把諸葛亮的一班人馬葬送掉一部分,至少使得諸葛亮以後沒有做曹操的機會。劉備最後實現了第三個目標:他這一仗把蜀國的精銳全給葬送了,後來諸葛亮北伐都只能是小打小鬧,難以成功,自然也不好取代劉禪稱帝了。

而諸葛亮為什麼不阻止劉備呢?他的意思也很明顯:我是你劉氏集團的最大股東,你竟想甩開我單幹?那我就讓你見識見識下,沒有我諸葛亮在荊州的人脈圈子,你劉備啥也不是。客觀上來說,諸葛亮的這個目的也達到了,劉備雖然被稱為「亂世梟雄」,但是在這一戰卻被一個無名小將打敗,一輩子英名丟盡。蜀國,還是得靠諸葛亮!所以白帝城託孤就很怪: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皇帝勸大臣取而代之?誰都知道這是假的;至於諸葛亮的「泣涕」,又有幾分真心呢?劉備為何發動夷陵之戰?諸葛亮為何坐視?君仁臣忠之下的另一面。

實際上《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相差甚遠,《三國志》才是真實的歷史,才有歷史當中真正的殘酷與智慧,對三國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購買下面的《三國志》自己看看額!

相關焦點

  • 漢中之戰,夷陵之戰,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你看看孔明真實的身份
    說到劉備的用人方式,讓人一下子便聯想到,蜀主劉備這輩子面臨過最大的4場戰事,第一就是赤壁之戰,其二就是入川之戰(與劉璋爭奪地盤),其三就是漢中之戰(與曹操爭雌雄),其四就是夷陵之戰(為關、張復仇,伺機滅孫權)。在劉備所經歷的這4場戰爭之中,他基本上都沒有帶上諸葛亮上戰場!為什麼呢?來看看諸葛亮真實的身份就知道了…首先來看一下赤壁之戰時,劉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
  • 夷陵之戰中,馬良為何沒能勸諫劉備,他又為劉備創造了何等的戰機戰機是如何浪費的?
    馬良與諸葛亮交情很好,他稱呼諸葛亮為兄長,後人推測他應該是和諸葛亮結義為了兄弟。馬良有一位兄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馬謖。這位被劉備臨終前稱作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人物,卻受到了諸葛亮的器重。他為諸葛亮出謀劃策,一起研討軍國大事。諸葛亮認為劉備的評價不恰當,再加上與馬良的私交,在街亭之戰中對馬謖破格任用。結果馬謖打了大敗仗,讓諸葛亮的顏面掃地。
  • 身經百戰的劉備為何會在夷陵之戰敗給陸遜?
    劉備迎來人生的轉折點是從投靠劉表之後開始的,先是博望坡之戰,劉備誘敵深入打敗了白地將軍他哥夏侯惇,接下來是赤壁之戰,劉備也算出人出力獲得勝利的一方,之後是劉備奪取荊南四郡之戰顯得很輕鬆,接下來是劉備攻取益州之戰,打了兩年多拿下了整個益州,最後是漢中之戰,劉備平生第一次在大規模作戰中擊敗了宿敵曹操,獲取了人生中最大的勝利。
  •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曹丕為何攻吳不攻蜀呢,原因有三
    曹丕在夷陵之戰發生前認為劉備不會攻打孫權,在夷陵之戰發生中選擇了坐山觀虎鬥,在夷陵之戰結束劉備大敗後,選擇了攻打東吳,這是曹丕在整個夷陵之戰前、中、後的態度,曹丕的態度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魏國朝堂上的主流態度。
  •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看看劉備的損失,蜀國為何一蹶不振?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在三國這個勾心鬥角的亂世之中,更多人所被吸引的還是以劉備為中心的群雄之爭。而三國裡也有震驚中外的世界名戰,官服,赤壁,夷陵之戰號稱三國頂級的三大戰鬥,同時也是改變整個三國局勢的戰鬥。不過今天所說的夷陵之戰卻是一個讓人議論紛紛的戰鬥。
  • 如果劉備不打夷陵之戰,那後來諸葛亮是否能打敗曹魏?
    如果劉備不打夷陵之戰,那麼我們就要把情況架空一下了。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孫權為何不攻克西蜀?周瑜之死或改變三國戰局!
    要筆者說啊,這點在後面發生的事情中是成立的,在此時此刻,就是東吳軍隊攻到永安城下時是不成立的。因為這個時候雖然曹丕的手下和孫權的手下在淮南前線頻繁起衝突,東吳和曹魏的聯盟馬上要崩潰,但是這個時候兩方總體還處於蜜月期。而且,夷陵之戰打贏了之後,局勢發生了吳強蜀弱的變化,曹魏又向漢中發動了一次進攻,只不過漢中依舊巋然不動。
  • 劉備伐吳,為啥不帶馬超趙雲魏延等大將?其實這不怪劉備
    後是劉備因孫權聯合東吳發動了夷陵之戰。劉備伐吳夷陵之戰成為了蜀國衰敗的關鍵戰役,在這場戰役中趙雲馬超等大將沒有跟隨劉備一起伐吳。這場戰役的結局大家也都知曉,劉備中了陸遜的計謀被火燒連營,損失慘重。兵敗而歸的劉備接連受到打擊,最後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後逝去。蜀國至此徹底失去了和魏國爭奪天下的機會。
  • 劉備出蜀打仗從不缺糧,為何諸葛亮北伐時,卻老出現缺糧?
    ,是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齊名的三大重要戰役。不過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官渡之戰是袁紹發動的,結果袁紹失敗了。赤壁之戰是曹操發動的,結果曹操也失敗。夷陵之戰是劉備發動東吳,最後的結果,劉備也失敗了,並且在戰後去世。這三大戰役,是三國三大轉折戰役。
  •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夷陵之戰帶他去會怎樣?
    以當時的形勢,夷陵之戰即使劉備帶上龐統,還是會以失敗告終。1:龐統只是一個軍師,是謀士,最後的決定權在劉備手裡,劉備對龐統並非言聽計從。龐統加入劉備集團後,劉備對龐統待遇還是很不錯的,地位僅在諸葛亮之下,擔任軍師中郎將。劉備入川的時候,留下諸葛亮守荊州,龐統擔任軍師和劉備一起入川。
  • 夷陵之戰,劉備敗在連營七百裡?其實只怪陸遜太厲害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三國時期蜀漢的轉折點,在此之前蜀漢的國力儘管偏弱,但實質上還是可以和東吳,甚至和曹魏一較高下。但經過夷陵之戰的慘敗之後蜀漢因此元氣大傷,劉備不久後鬱鬱而終,臨終前只能把蜀漢還有未成年的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希望他好生輔佐劉禪。
  • 夷陵之戰劉備帶了九員大將,只可惜5人在打醬油,否則結局可改寫
    公元221年7月,正是川蜀太陽最火熱的時候,劉備整軍4萬餘,後來讓馬良聯合蠻夷萬餘精銳,由此劉備一共率領5萬餘精銳大軍向東吳發起了戰爭,這些戰爭在歷史上被稱之為「夷陵之戰」,這場戰爭,劉備並沒有帶上諸葛亮、趙雲、魏延、吳懿等人。
  • 劉備說:「我被陸遜打敗了,這是天意嗎?」夷陵之戰是天意嗎?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前勝後敗對於劉備所領導的蜀漢政權來說,夷陵之戰的失敗,可能象徵著劉備自己統一天下的可能性也就不復存在了。夷陵之戰給蜀漢政權所帶來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蜀漢最精銳的中央軍,基本上被徹底殲滅,而南方的蠻族部落也同樣在夷陵之戰之後,給整個蜀漢政權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和地理麻煩。但是在夷陵之戰初期,劉備所率領的蜀漢軍隊是獲得了絕對戰略優勢的,那麼,為什麼劉備會最後在夷陵之戰的關鍵時刻,輸掉了自己最後的家業呢?在夷陵之戰之前,蜀漢軍隊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損失。
  • 夷陵之戰後,劉備一直留在白帝城,並做了三件事情
    在夷陵之戰被陸遜擊敗之後,劉備退到永安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於惠陵。從時間上來看,自公元221年秋七月,到公元222年夏四月,劉備生命的最後半年時間,都留在白帝城這個地方了。當然,在這半年左右的時間內,劉備並非無所事事,而是做了三件事情。
  • 夷陵之戰為何敗得如此慘烈?劉備可謂是手握上上籤,卻做了下下選
    劉備、張飛的死因與為關羽報仇一事密不可分, 這就要說到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夷陵之戰, 為報關羽被吳國所殺之仇,劉備盡起大軍,連綿七百餘裡殺向吳國,然而卻在夷陵被吳國火燒連營,在軍事實力對比上大佔上風的劉備,為何敗的如此慘烈,這都源於他的一系列錯誤決策,劉備可謂是手握上上籤,卻做了下下選。
  • 夷陵之戰並不是意氣用事,劉備一世梟雄,看到了東吳的命門
    夷陵之戰爆發之前,曹操去世,曹丕篡漢曹魏正式建國,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需要確認自己的政治地位,政治方向。至於劉備伐吳,曹操那時候已經死了,如果曹丕去搞一下東吳,其實三國這個時候就結束了。劉備打夷陵之戰一半時間處於僵持狀態,這裡面肯定想看曹丕態度的。曹丕最後也出兵了,問題太晚了。至於曹操本人的戰略眼光,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偪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有一句話很好叫有取天下之志,無取天下之量。
  • 223年劉備病死,五年後諸葛亮北伐,這一時期諸葛亮在幹什麼?
    在建立蜀漢的過程中,劉備離不開兩個人,一個是龐統,另一個就是諸葛亮。兩人在軍事和政治方面,對劉備有很大的幫助。龐統去世後,諸葛亮逐漸接替了他的位置,這時候的諸葛亮成為劉備最信任的人。不可否認的是,諸葛亮的能力也是值得肯定的。蜀漢經過發展之後,逐漸走向了巔峰。只不過隨著關羽的去世,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這時候的劉備萬萬想不到,一個叫做陸遜的小將,竟然將他打敗了。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曹魏為何不趁勢伐蜀,而是進攻獲勝的東吳?
    於是派出使者與劉備議和,劉備將軍政大權交於諸葛亮,孫劉聯合再度形成。數月之後,曹丕與孫權鬧翻,曹丕發兵南下伐吳,開啟了歷時三年的伐吳作戰。那麼問題來了,曹丕為什麼不進攻已經元氣大傷的蜀漢,反而進攻剛剛取得大勝,士氣正旺的東吳孫權集團呢?
  • 定軍山之戰,黃忠斬了夏侯淵,劉備為何一臉的不高興?原因很簡單
    但是劉備的目的卻恰恰跟他相反,一心想匡扶漢室。所以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這兩人都是死敵了。在漢中之戰中,劉備大勝,也把川蜀之地保住了,尤其是黃忠還殺了夏侯淵,但為什麼劉備卻沒有想像中的高興呢?根據記載我們可以得知這樣一段話,那就是劉備說: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後人翻譯說,要砍就砍個最厲害的角色,殺他有什麼用處呢。我相信很多不明所以的人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劉備會這樣?
  • 劉備稱漢中王之後,為什麼沒有替諸葛亮加官進爵,原因很簡單
    當然,這都是劉備主動獲取的,沒有他的三顧茅廬,也就沒有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也想證明自己,兼濟天下的抱負。就這樣,劉備和諸葛亮這對生死君臣,開始走上爭霸的序幕。劉備和諸葛亮從荊州開始,聯合東吳的孫權,打敗南下的曹操,平定荊州四郡。接著從東吳手中借來南郡,開始有立足之基。接下來,又開始圖謀益州,直到建安十九年(214年),才成功拿下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