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中,馬良為何沒能勸諫劉備,他又為劉備創造了何等的戰機戰機是如何浪費的?

2021-02-23 歷史笑春風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由於連營七百裡遭到陸遜的火攻,招致了大敗。這一仗的過程中,遠在千裡之外的曹丕都看出了劉備的破綻。他說哪裡有連營七百裡能夠拒敵的,還說劉備選擇的駐紮地區是兵家所忌,很快就會失敗。不久,孫權打敗劉備的捷報就傳到了曹丕那裡。在這裡,我們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劉備率領的軍隊中有著大批的文臣武將,為什麼沒有人能夠看出這些破綻呢?尤其是在軍中,還有著著名的馬良,他又為何沒能指出劉備連營的錯誤呢?

一、馬良戰死的經過。

馬良是荊州的著名人才,他和他的兄弟一共有五人,都有才子的名聲。在這五人中,由於馬良的眉毛中有白毛,因此在當地流傳著一句諺語,就是「馬氏五常,白眉最良」,指的就是馬良的才能在五兄弟中的排名。馬良與諸葛亮交情很好,他稱呼諸葛亮為兄長,後人推測他應該是和諸葛亮結義為了兄弟。

馬良有一位兄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馬謖。這位被劉備臨終前稱作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人物,卻受到了諸葛亮的器重。他為諸葛亮出謀劃策,一起研討軍國大事。諸葛亮認為劉備的評價不恰當,再加上與馬良的私交,在街亭之戰中對馬謖破格任用。結果馬謖打了大敗仗,讓諸葛亮的顏面掃地。

從馬謖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對馬氏兄弟的欣賞。尤其是對馬良的器重,使得他愛屋及烏的轉移到了馬謖的身上。我們從歷史上記載來看,馬良確實也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他在歷史上的表現,要比馬謖強得多了。

馬良在加入劉備陣營後,由於自己的才幹,在夷陵之戰的時候,他已經擔任了侍中的職務。他在夷陵之戰中,受劉備的指派,繞道進入武陵,招納武陵的五溪蠻。在馬良的努力下,武陵的蠻族首領都接受劉備的印信,紛紛起來反抗東吳的統治。他們匯集了一支人數眾多的軍隊,活動在東吳軍隊的側後。這不但牽制了東吳的大批軍隊,還給劉備創造了有利的軍事形勢。

不過,在劉備在夷陵之戰遭受慘敗後,武陵的劉備軍隊也遭到了東吳的攻擊。馬良督帥的五溪蠻軍,本來是採取進攻武陵的行動。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他的軍隊被東吳的步騭擊破,馬良也以此戰死。可以說,馬良為了劉備的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二、馬良沒能勸諫劉備的原因。

我們從馬良在夷陵之戰中的活動,可以看到馬良沒有能夠勸諫劉備的原因。首先,在整個夷陵之戰過程中,馬良在劉備軍中的時間很短。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並不是立刻發動的,他也是有著一個過程的。在剛開始的時候,他派兵擊敗邊境的吳軍,並沒有立刻長驅直入,而是穩步前進。

當劉備的軍隊來到秭歸的時候,曾經有過一段短暫的停留。馬良就是在這個時候離開劉備的軍隊,被劉備派去招撫武力的五溪蠻的。這是因為當年劉備統治荊州的時候,在武陵的五溪地區設置黔安郡。他對當地的蠻族頗有恩澤,所以這些蠻族首領派人去面見劉備,願意做劉備的前驅。

劉備因此派馬良攜帶大批金銀錦緞去撫慰這些蠻族,並且將他們的軍隊編組起來,在武陵向東吳守軍發動進攻。馬良成功地完成了劉備的任務,率領蠻族軍隊,牽制了大批的東吳軍隊,有利的策應了劉備的進攻。因此,在劉備的夷陵之戰過程中,馬良主要是在武陵活動,因此他很少有面見劉備的機會,更不要說向劉備勸諫了。

其次,我們從馬良的生平可以看到,他的身份主要還是文官。作為劉備的侍中,他的主要職責還是在文治方面。在馬良的生平,他主要的工作是從事外交,在史書中記載著他出使東吳的事跡。在這次出使中,他以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孫權的敬重。

在他撫慰五溪蠻的任務中,外交的工作也佔了重頭。正是他出色的外交工作,才將武陵的蠻族團結起來,一起聽從劉備的指示,去攻擊東吳。不過,從這些事跡中,也暴露出馬良擁有的才能,主要是外交才能。而在軍事才能方面,馬良並不出色。

這使得馬良編組的五溪蠻的軍隊,沒有發揮出重要的作用。雖然他們牽制了一部分東吳的軍隊,但是對陸遜的主力影響不大。在夷陵之戰失敗後,馬良和他的部下也很快被吳軍打敗,馬良也不幸戰死了。因此,即便是馬良身在劉備的軍中,他也不一定能夠看出劉備軍隊的錯誤,並且對此進行勸諫。

第三是劉備對自己過於自信。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的輕敵。劉備是一位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優秀將領。曹操評價他說,劉備的才能與自己不相上下,只是得計稍遲。劉備在打敗曹操的部下時曾經說,如果曹操親自來,我不一定能夠打敗他。可是像你們這樣的將領,來多少也不是我的對手。

在漢中之戰時,曹操留下夏侯淵、張郃等人鎮守漢中,自己回到關東。法正對此的評價是,曹操留在漢中的將帥不如劉備的將帥。這裡所說的帥,就是對劉備而言。劉備因此親自掛帥,與曹軍爭奪漢中,斬了夏侯淵。在此後,雖然曹操親自率軍前來爭奪,依然無法擊敗劉備,只得認輸退出了漢中。從各個方面來看,劉備的軍事才能都是一流的。

在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蜀中群臣對擊敗東吳都抱有信心。他們與劉備的爭論焦點主要在於討伐的目標上。他們認為伐吳會曠日持久,影響伐魏的時機。劉備對東吳的將領也十分熟悉,在東吳的都督呂蒙暴病而亡後,他認為東吳的將領已經沒有了自己的對手。

再加上孫權在委任吳軍的統帥時,出人意料地委派了名不見經傳的書生陸遜,這更加讓劉備輕視吳軍。正是因為這種輕視,在劉備率軍東下的時候,他拒絕了黃權的建議,不是讓黃權作為先鋒,自己留鎮後方。而是親自率領軍隊,長驅直入與東吳決戰。

這充分暴露了劉備的輕敵思想。尤其是在戰役初期,蜀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順利的戰爭形勢也加重了劉備的輕敵思想。在多次挑戰陸遜不果的情況下,劉備為了避暑,將軍隊移駐在靠近樹林、溪水的地方,這為蜀軍的失敗埋下了隱患。

在劉備的一生中曾經身經百戰,他對於軍隊的紮營也是很有經驗的。從東吳的將領口中,我們也能夠看出,在劉備的布置下,方圓數百裡間的要害地區都被劉備固守。在劉備的心中,一定對自己的防禦十分自信,認為是固若金湯。試想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怎麼可能會聽取他人的勸諫呢?更何況馬良是一位文臣,劉備連黃權的進諫都拒絕了,更不要說是沒有軍事經驗的馬良了。正是劉備的輕敵自信,才讓他不顧兵家大忌,犯下了不該犯的錯誤。

三、馬良為劉備創造的戰機。

馬良在夷陵之戰中,雖然沒有為劉備指出他紮營的錯誤,但是他卻為劉備創造了唯一能夠取勝的戰機。只是可惜的是,劉備手下的大將凋零,自己也分身乏術,無法去利用這個難得的戰機,取得戰役的勝利。

在夷陵之戰初期,陸遜不與劉備交鋒的原因,主要是他個人的原因。如果換作其他任何將領,早就和劉備兵戎相見了。這是因為陸遜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書生,在過去也沒有太大的帶兵打仗的經驗。在呂蒙去世的時候,也並沒有看好陸遜,他向孫權推薦接替自己的將領是朱然。只是因為孫權個人的眼光,才提拔了陸遜。這樣,陸遜一時間無法得到大家的信任。

在這種情況下,陸遜如果出兵和劉備交鋒,肯定必敗無疑。在當時東吳的軍隊,在數量上、精銳程度上並不亞於劉備。可是在戰役初期卻節節敗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統帥的問題。吳軍的將帥不和,嚴重地影響了吳軍的戰鬥力。因此,吳軍的撤退,並不是後人說的是陸遜的神機妙算,而是陸遜的不得已而為之。

從這一點來看,劉備要擊敗吳軍,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逼陸遜儘早與自己決戰。陸遜在向孫權的報告中說,自己最害怕的就是劉備水陸並進。這實際上是陸遜的心聲,因為如果劉備採取這樣的行動,陸遜就不得不和劉備決戰。否則的話,陸遜的軍隊將被劉備分割包圍,各個擊破。而這個時候陸遜還沒有得到諸將的信任,出戰兇多吉少。

可惜的是,劉備放棄了這個作戰方案,舍船上岸,步步結營,和東吳轉入了相持。這主要是因為,劉備的手下沒有了能徵慣戰的老將。在他出兵前夕,唯一可以依靠的張飛被部下所害。這樣,劉備只能獨立承擔起將帥的職責。由於沒有可以信賴的將領,劉備不能採取陸遜害怕的作戰方案。

劉備採取相持的手段,主要是想依靠曹魏對東吳的壓力,逼迫東吳主動出擊。如果曹魏趁火打劫,攻打東吳的話,東吳將會陷入滅頂之災。這樣的壓力,讓東吳君臣度日如年。只是因為曹丕的短視,才讓東吳逃過一劫,使得劉備的期望落了空。

其實,劉備當時還有一個能夠扭轉戰局的方案。那就是劉備率領蜀軍主力,從馬良開闢的武陵地區,突入荊州的南部。如果劉備採取了這個作戰方案,就一定能夠逼迫陸遜出戰,也就可能一舉扭轉整個戰局。

如果劉備率領軍隊進入武陵地區,在當地百姓的歡迎下,軍隊的給養不會有困難。而且有當地武裝的支援,劉備的軍隊如虎添翼。他可以把武陵當作後方,出兵荊州南部。劉備在荊州南部曾經統治了很長時期,在當地有大批的擁護者。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劉備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收復荊州在江南的地區。

這樣,劉備以大迂迴包抄的形式,將陸遜與後方的聯繫割裂開來。陸遜在此時,如果不主動撤退,放棄荊州的話,就會陷入劉備的前後夾擊之中。如果陸遜出動主力和劉備決戰,以他當時將帥不和的態勢,是難以取得勝利的。如果陸遜的主力被消滅,東吳就只有失敗一途了。可惜劉備沒有能夠採取這樣的方案,反而與陸遜轉入相持,最終遭受了慘敗。

結語:

劉備的夷陵之戰中,馬良的表現是這一場戰役中的亮色。他作為劉備的侍中,一個才氣縱橫的文臣,卻擔當起了武將的職責。他受劉備的指派,孤身前往武陵,招撫當地蠻族,組建了大批軍隊來配合劉備的攻勢。在劉備失敗後,馬良的軍隊被東吳步騭擊破,他自己也戰死沙場。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他安營紮寨的錯誤沒有得到馬良的指正。這是因為馬良不在劉備軍中,而且他的軍事才能不一定能夠看出劉備紮營的錯誤。再加上劉備過於自信輕敵,也不會聽從一位文官的勸諫。

不過,馬良在武陵的奮戰,為劉備創造出了取勝的戰機。如果劉備放棄與陸遜相持的戰略,率領主力取道武陵,突入荊州的南部,就有可能扭轉戰局。那樣,不得軍心的陸遜就被迫出兵與劉備決戰,戰爭勝利的天平就會向劉備傾斜了。可惜的是,劉備沒有採取這樣的行動,使得馬良用自己的才能和生命換來的戰機白白浪費掉了。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看看劉備的損失,蜀國為何一蹶不振?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在三國這個勾心鬥角的亂世之中,更多人所被吸引的還是以劉備為中心的群雄之爭。而三國裡也有震驚中外的世界名戰,官服,赤壁,夷陵之戰號稱三國頂級的三大戰鬥,同時也是改變整個三國局勢的戰鬥。不過今天所說的夷陵之戰卻是一個讓人議論紛紛的戰鬥。
  • 劉備說:「我被陸遜打敗了,這是天意嗎?」夷陵之戰是天意嗎?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前勝後敗對於劉備所領導的蜀漢政權來說,夷陵之戰的失敗,可能象徵著劉備自己統一天下的可能性也就不復存在了。夷陵之戰給蜀漢政權所帶來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蜀漢最精銳的中央軍,基本上被徹底殲滅,而南方的蠻族部落也同樣在夷陵之戰之後,給整個蜀漢政權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和地理麻煩。但是在夷陵之戰初期,劉備所率領的蜀漢軍隊是獲得了絕對戰略優勢的,那麼,為什麼劉備會最後在夷陵之戰的關鍵時刻,輸掉了自己最後的家業呢?在夷陵之戰之前,蜀漢軍隊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損失。
  •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夷陵之戰帶他去會怎樣?
    以當時的形勢,夷陵之戰即使劉備帶上龐統,還是會以失敗告終。1:龐統只是一個軍師,是謀士,最後的決定權在劉備手裡,劉備對龐統並非言聽計從。龐統加入劉備集團後,劉備對龐統待遇還是很不錯的,地位僅在諸葛亮之下,擔任軍師中郎將。劉備入川的時候,留下諸葛亮守荊州,龐統擔任軍師和劉備一起入川。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曹魏為何不趁勢伐蜀,而是進攻獲勝的東吳?
    陸遜發現吳軍的戰機出現,命令全軍準備茅草,趁夜出擊,火燒劉備數百裡連營,斬殺四萬餘蜀軍。劉備一路敗逃到永安,蜀軍才止住頹勢,劉備收拾近萬餘殘兵,在趙雲援軍的支援下在此堅守。夷陵一戰,蜀漢損失慘重,精銳兵力損失殆盡,能戰之將也損失大半,所剩無幾。劉備到永安後,孫權擔心劉備一把梭哈了,要跟東吳拼命。
  • 劉備為何發動夷陵之戰?原因不簡單:諸葛亮與劉備的「宮心計」
    之前諸葛亮對劉備沒有進行具體的勸阻,諸葛亮看不出來夷陵之戰是一個戰略錯誤嗎?顯然是能夠看得出來的。因為諸葛亮在第一次為劉備制定的整個戰略最重要的一點兒就是「連孫抗曹」,而劉備徵討夷陵明顯就是打破這個戰略。而且諸葛亮也看出了孫權不能打的原因:「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曹丕為何攻吳不攻蜀呢,原因有三
    曹丕在夷陵之戰發生前認為劉備不會攻打孫權,在夷陵之戰發生中選擇了坐山觀虎鬥,在夷陵之戰結束劉備大敗後,選擇了攻打東吳,這是曹丕在整個夷陵之戰前、中、後的態度,曹丕的態度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魏國朝堂上的主流態度。
  • 身經百戰的劉備為何會在夷陵之戰敗給陸遜?
    劉備迎來人生的轉折點是從投靠劉表之後開始的,先是博望坡之戰,劉備誘敵深入打敗了白地將軍他哥夏侯惇,接下來是赤壁之戰,劉備也算出人出力獲得勝利的一方,之後是劉備奪取荊南四郡之戰顯得很輕鬆,接下來是劉備攻取益州之戰,打了兩年多拿下了整個益州,最後是漢中之戰,劉備平生第一次在大規模作戰中擊敗了宿敵曹操,獲取了人生中最大的勝利。
  • 夷陵之戰為何敗得如此慘烈?劉備可謂是手握上上籤,卻做了下下選
    劉備、張飛的死因與為關羽報仇一事密不可分, 這就要說到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夷陵之戰, 為報關羽被吳國所殺之仇,劉備盡起大軍,連綿七百餘裡殺向吳國,然而卻在夷陵被吳國火燒連營,在軍事實力對比上大佔上風的劉備,為何敗的如此慘烈,這都源於他的一系列錯誤決策,劉備可謂是手握上上籤,卻做了下下選。
  • 夷陵之戰劉備帶了九員大將,只可惜5人在打醬油,否則結局可改寫
    在大將方面,劉備雖然沒有帶上,趙雲、魏延這些能力得到公認的悍將,但是他所帶之人也並非都是無能之輩。在發動夷陵之戰前,劉備一共是帶了9員大將的。只可惜,在劉備所帶9人之中,至少有5人都在打醬油,這也直接導致了夷陵之戰劉備慘敗。不過話又說回來,在夷陵之戰過後,在這9員大將之中,其中一人為關羽出氣,同時還有兩人替劉備找回了面子。先來看看劉備所帶9員大將之中,到底是誰在打醬油?
  • 如果劉備不打夷陵之戰,那後來諸葛亮是否能打敗曹魏?
    而當時來說,劉備打夷陵之戰的時候沒有75萬大軍,那都是演義誇張的說法,真實歷史是劉備攻打東吳的夷陵之戰軍隊人數在5萬人左右,當然都是蜀國的精銳部隊,也是當時蜀國最為寶貴的戰略資源,畢竟都是跟著劉備打了多年的仗打下來的老兵為主的部隊,戰鬥力至少是比較強悍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打夷陵之戰,直接北伐進攻曹魏,會有什麼情況呢?
  • 劉備舉全國之力伐吳慘敗、損失5位武將、4位謀士!
    引言:三國後期,關羽發動荊襄之戰,被東吳所擊敗並且戰死。劉備為關羽報仇,舉全國之力伐吳。在集結兵力之時,張飛被手下範強、張達殺害,帶著張飛首級投奔東吳。這兩件事情加起來,劉備對孫權更加怨恨。於是舉全國之力伐吳,不聽勸諫,結果大敗。
  • 劉備伐吳時失去幾位大將?若還在的話想必北伐必勝,第一位太心痛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可以說是劉備一生中遭遇到的最大戰役危機,這個時候的蜀漢政權遭受到了巨大打擊。不過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劉備在伐吳的過程中損失了如下這四位大將,其實如果劉備不會損失這些大將們的話,說不定北伐一定會勝利的!第四位:馬良。
  • 劉備夷陵之戰的慘重損失:七將陣亡,五將投降,一將失蹤
    本期的三國戰爭見於《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發生在夷陵之戰中,主要人物為傅彤、程畿和沙摩柯。
  • 劉備伐吳失去了十位大將,若他們在諸葛亮北伐必勝,第一讓人心痛
    夷陵之戰是劉備一生中遭遇的最大失敗,此戰使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劉備不僅損失了大量士兵與物資,連他本人都「僅以身免」,而隔年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平息了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除此之外,此戰中蜀漢多名將領或死或降,蜀漢的精英集團受到很大程度的打擊。
  • 漢中之戰,夷陵之戰,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你看看孔明真實的身份
    劉備當時那一招,可謂是高明,一來可以免費使用關、張的勞動力,二來也可以迅速宣傳自己的大志。而後,劉備又迅速拉攏趙雲(搞定自己人身安全),後來在徐州時又說動麋竺(從而搞定,軍資問題)。再到後來,劉備又提拔魏延,從而迅速壯大他的團隊,並且讓魏延死心塌地為他效力。通過簡單的幾個案例分析,我們便能看出,劉備這個人極善使用人才。
  • 夷陵之戰,為什麼還沒開戰,孫權就送地求和,劉備又為何拒絕?
    有人問:夷陵之戰開戰之前,孫權為什麼馬上示弱求和,劉備為什麼不接受?這個問題就顯而易見了,兩個問句,咱們一一解答。
  • 夷陵之戰並不是意氣用事,劉備一世梟雄,看到了東吳的命門
    夷陵之戰爆發之前,曹操去世,曹丕篡漢曹魏正式建國,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需要確認自己的政治地位,政治方向。在人才方面,關羽死的第二年法正去世,黃忠去世,孟達攜三郡叛漢歸魏。
  • 為何劉備要告知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他是怎麼看出來的?
    劉備託孤的時候,曾特意囑咐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這時馬謖只是一個越嶲(今四川越西縣)太守。劉備為何要在如此重要的場合提醒諸葛亮,又是如何看出馬謖不可大用的?這些話傳到劉備耳朵裡,激起了他的興趣,劉備很可能和馬謖單獨交談過幾次。劉備畢竟身經百戰,這馬謖一張嘴,是個什麼水平,劉備心裡頓時就有數了——誇誇其談,不可大用。另外,馬謖的哥哥馬良在夷陵之戰時受劉備指派去零陵郡做少數民族的統戰工作,比如聯絡蠻王沙摩柯。劉備或許也詢問過馬良關於馬謖的情況,馬良應該知道弟弟的水平,便向劉備如實匯報。
  • 真實的夷陵之戰中,蜀漢到底損失有多大?看這些戰死的主將就明白
    夷陵之戰是荊州之戰的延續,它是劉備為了試圖奪取荊州而發起的一場伐吳戰役,這場戰鬥最終以蜀漢的失敗而告終,而在這場戰爭中,劉備損失了近8萬士兵(孫權戰後統計數字),亦有許多蜀漢名將陣亡。所以很多人評價,經此一戰蜀漢被徹底的打趴下了,從此一蹶不振。
  • 虎將魏延如何鎮守漢中?劉備夷陵之戰慘敗,他卻成為蜀漢定海神針
    隨著關羽水淹七軍,劉備集團到了最頂點。可是好景不長,張飛人品有問題(擅鞭撻士兵),劉備是知道的。劉備萬萬沒想到,關羽的人品也有問題,在劉備最艱難的時候,他的大舅哥糜芳都沒有反叛,卻被關羽給逼反了。糜芳勾結東吳軍隊奪下了荊州,擒殺了關羽。劉備準備了兩年,開始伐吳,不料被火燒連營。東三郡的黃權孟達投降了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