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名,率領五萬大軍進攻東吳。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五萬進行抵抗,陸遜命令吳軍主動放棄西部山嶺地區,撤退進入夷道、猇亭一線進行堅守。
兩軍陷入長期對峙,到公元222年夏季,蜀軍因為酷暑難耐,士氣低落並移兵進入密林駐紮。陸遜發現吳軍的戰機出現,命令全軍準備茅草,趁夜出擊,火燒劉備數百裡連營,斬殺四萬餘蜀軍。
劉備一路敗逃到永安,蜀軍才止住頹勢,劉備收拾近萬餘殘兵,在趙雲援軍的支援下在此堅守。夷陵一戰,蜀漢損失慘重,精銳兵力損失殆盡,能戰之將也損失大半,所剩無幾。
劉備到永安後,孫權擔心劉備一把梭哈了,要跟東吳拼命。於是派出使者與劉備議和,劉備將軍政大權交於諸葛亮,孫劉聯合再度形成。數月之後,曹丕與孫權鬧翻,曹丕發兵南下伐吳,開啟了歷時三年的伐吳作戰。
那麼問題來了,曹丕為什麼不進攻已經元氣大傷的蜀漢,反而進攻剛剛取得大勝,士氣正旺的東吳孫權集團呢?
小弟要造反,大哥當然得收拾了
夷陵之戰前,孫權為了集中兵力對付劉備的進攻,派出使者向曹魏求和稱臣,被曹丕封為吳王,這樣兩國就名義上擁有了臣屬關係。
後來,曹丕為了加強這種關係,或者說更好地控制東吳,要求孫權送自己的太子孫登,到洛陽作為人質,來加強兩國的關係。孫權以兒子還小為理由拒絕,同時一面加強和蜀漢的親近交流,一面派出使者與曹魏和談。
但是曹丕仍然提出要讓孫登到洛陽做人質,孫權多次拒絕,兩國關係逐漸惡化。更加過分的是,不久之後,孫權在建鄴稱帝了,這是什麼意思,曾經的小弟,現在要跟大哥平起平坐了嗎?還是說之前就是,擔心曹丕跟劉備一起攻打東吳,稱臣就是為了穩住曹丕,現在利用完了,一腳把曹丕踢開呀。這曹丕怎麼能受得了這口氣呀,這不是玩他了嘛,不打等著幹嘛!
曹魏在江淮、荊州一線,集結有重兵
三國演義中,後半部分主要講的是諸葛亮北伐,所以很多人都誤以為曹魏的兵力在關中一線。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漢中與關中的地形所限,所以曹魏在關中的兵力主要把守在幾個關隘,數萬兵力完全足夠了。
但是曹魏與東吳的交界線更加地綿長,從長江三峽開始,一直綿延到江淮一線。漫長的邊境,就需要大量的兵力防守,更加需要屯兵於重鎮作為進攻或者防守的支點,曹魏在南陽、襄樊、合肥、廣陵等重要城鎮,屯駐了近二十萬大軍,所以進攻東吳對曹魏來說更加有兵力的優勢。
從地理上說,千裡邊防,總不可能處處設防,總是有防禦重點,有疏忽的地方,那麼就更有抓住戰機的機會。江陵之戰中,張郃、夏侯尚一路突擊到江陵城下,可見東線開戰,曹魏更有拿下戰略支點的機會。如果將戰事集中在漢中,恐怕幾道關隘,就令曹軍一籌莫展了。
進攻蜀漢,未必能討到好處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劉備佔領漢中後,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問魏延怎麼看待防守漢中的,魏延說能擋住曹操的舉國之兵,如果是一員將領十萬大軍來攻打漢中,自己能吞下這支軍隊。
這恐怕不是魏延在吹牛逼,一方面魏延確實是一位有能力的將領。另一方面,漢中的地形也極有利於其進行防守作戰。曹丕面對這樣險要的地形,自己父親都啃不下,又該投入多少兵力去進攻呢。
可能也有人會說,孟達的上庸不是投降了曹魏,曹丕可以從這個發兵攻打蜀漢嘛。上庸這個地方,自古就是山嶺縱橫的地方,大軍根本沒辦法展開,明末李自成就是從這裡逃到商洛大山裡躲起來了,明軍死活找不到,可見這裡地形的複雜了。
而且從上庸進兵,必然要驚動荊州的東吳勢力,放著東邊一馬平川的南郡江陵不打,可著往西邊的山裡打劉備去了,這不是腦殘行動麼。
最後,在曹魏朝廷的權衡中,應該還有一種聲音,東吳不願臣服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那麼在夷陵之戰後,進攻蜀漢,孫權八成是會支援劉備的。而此時雖然孫劉議和了,但是蜀漢一方面力量不足,另一方面還有怨氣,進攻孫權,劉備肯定不會幫忙。基於這樣的考慮,打東吳是曹丕最好的選擇,收拾完東吳,回頭進攻劉備就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