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曹魏為何不趁勢伐蜀,而是進攻獲勝的東吳?

2020-12-23 心動趣歷史

公元221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名,率領五萬大軍進攻東吳。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五萬進行抵抗,陸遜命令吳軍主動放棄西部山嶺地區,撤退進入夷道、猇亭一線進行堅守。

兩軍陷入長期對峙,到公元222年夏季,蜀軍因為酷暑難耐,士氣低落並移兵進入密林駐紮。陸遜發現吳軍的戰機出現,命令全軍準備茅草,趁夜出擊,火燒劉備數百裡連營,斬殺四萬餘蜀軍。

劉備一路敗逃到永安,蜀軍才止住頹勢,劉備收拾近萬餘殘兵,在趙雲援軍的支援下在此堅守。夷陵一戰,蜀漢損失慘重,精銳兵力損失殆盡,能戰之將也損失大半,所剩無幾。

劉備到永安後,孫權擔心劉備一把梭哈了,要跟東吳拼命。於是派出使者與劉備議和,劉備將軍政大權交於諸葛亮,孫劉聯合再度形成。數月之後,曹丕與孫權鬧翻,曹丕發兵南下伐吳,開啟了歷時三年的伐吳作戰。

那麼問題來了,曹丕為什麼不進攻已經元氣大傷的蜀漢,反而進攻剛剛取得大勝,士氣正旺的東吳孫權集團呢?

小弟要造反,大哥當然得收拾了

夷陵之戰前,孫權為了集中兵力對付劉備的進攻,派出使者向曹魏求和稱臣,被曹丕封為吳王,這樣兩國就名義上擁有了臣屬關係。

後來,曹丕為了加強這種關係,或者說更好地控制東吳,要求孫權送自己的太子孫登,到洛陽作為人質,來加強兩國的關係。孫權以兒子還小為理由拒絕,同時一面加強和蜀漢的親近交流,一面派出使者與曹魏和談。

但是曹丕仍然提出要讓孫登到洛陽做人質,孫權多次拒絕,兩國關係逐漸惡化。更加過分的是,不久之後,孫權在建鄴稱帝了,這是什麼意思,曾經的小弟,現在要跟大哥平起平坐了嗎?還是說之前就是,擔心曹丕跟劉備一起攻打東吳,稱臣就是為了穩住曹丕,現在利用完了,一腳把曹丕踢開呀。這曹丕怎麼能受得了這口氣呀,這不是玩他了嘛,不打等著幹嘛!

曹魏在江淮、荊州一線,集結有重兵

三國演義中,後半部分主要講的是諸葛亮北伐,所以很多人都誤以為曹魏的兵力在關中一線。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漢中與關中的地形所限,所以曹魏在關中的兵力主要把守在幾個關隘,數萬兵力完全足夠了。

但是曹魏與東吳的交界線更加地綿長,從長江三峽開始,一直綿延到江淮一線。漫長的邊境,就需要大量的兵力防守,更加需要屯兵於重鎮作為進攻或者防守的支點,曹魏在南陽、襄樊、合肥、廣陵等重要城鎮,屯駐了近二十萬大軍,所以進攻東吳對曹魏來說更加有兵力的優勢。

從地理上說,千裡邊防,總不可能處處設防,總是有防禦重點,有疏忽的地方,那麼就更有抓住戰機的機會。江陵之戰中,張郃、夏侯尚一路突擊到江陵城下,可見東線開戰,曹魏更有拿下戰略支點的機會。如果將戰事集中在漢中,恐怕幾道關隘,就令曹軍一籌莫展了。

進攻蜀漢,未必能討到好處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劉備佔領漢中後,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問魏延怎麼看待防守漢中的,魏延說能擋住曹操的舉國之兵,如果是一員將領十萬大軍來攻打漢中,自己能吞下這支軍隊。

這恐怕不是魏延在吹牛逼,一方面魏延確實是一位有能力的將領。另一方面,漢中的地形也極有利於其進行防守作戰。曹丕面對這樣險要的地形,自己父親都啃不下,又該投入多少兵力去進攻呢。

可能也有人會說,孟達的上庸不是投降了曹魏,曹丕可以從這個發兵攻打蜀漢嘛。上庸這個地方,自古就是山嶺縱橫的地方,大軍根本沒辦法展開,明末李自成就是從這裡逃到商洛大山裡躲起來了,明軍死活找不到,可見這裡地形的複雜了。

而且從上庸進兵,必然要驚動荊州的東吳勢力,放著東邊一馬平川的南郡江陵不打,可著往西邊的山裡打劉備去了,這不是腦殘行動麼。

最後,在曹魏朝廷的權衡中,應該還有一種聲音,東吳不願臣服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那麼在夷陵之戰後,進攻蜀漢,孫權八成是會支援劉備的。而此時雖然孫劉議和了,但是蜀漢一方面力量不足,另一方面還有怨氣,進攻孫權,劉備肯定不會幫忙。基於這樣的考慮,打東吳是曹丕最好的選擇,收拾完東吳,回頭進攻劉備就方便了。

相關焦點

  •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曹丕為何攻吳不攻蜀呢,原因有三
    曹丕在夷陵之戰發生前認為劉備不會攻打孫權,在夷陵之戰發生中選擇了坐山觀虎鬥,在夷陵之戰結束劉備大敗後,選擇了攻打東吳,這是曹丕在整個夷陵之戰前、中、後的態度,曹丕的態度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魏國朝堂上的主流態度。
  • 如果劉備不打夷陵之戰,那後來諸葛亮是否能打敗曹魏?
    如果劉備不打夷陵之戰,那麼我們就要把情況架空一下了。
  • 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後,為什麼沒有回成都,而是停留在永安白帝城?
    今天,我們繼續來講述夷陵之戰的相關話題。公元221年,已經年滿60歲的劉備最終還是登上的帝位,成為蜀漢王朝的開國之君。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孫權為何不攻克西蜀?周瑜之死或改變三國戰局!
    我們知道,這場戰鬥,劉備最終遭遇了夷陵大敗,一場大火讓季漢政權在丟失荊州之後雪上加霜。北邊曹魏在虎視眈眈,東邊東吳隨時可能西進,南邊蠻人因為親蜀漢的沙摩柯死了,就在孫權的支持下向北騷擾,這個時候還有漢嘉太守黃元謀反,朝中益州豪強支持的益州派也有降曹或降吳傾向。可以說,季漢政權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東吳如果強勢殺進西川的話,季漢政權鹿死誰手尚不可知。
  • 夷陵之戰中,馬良為何沒能勸諫劉備,他又為劉備創造了何等的戰機戰機是如何浪費的?
    馬良在加入劉備陣營後,由於自己的才幹,在夷陵之戰的時候,他已經擔任了侍中的職務。他在夷陵之戰中,受劉備的指派,繞道進入武陵,招納武陵的五溪蠻。在馬良的努力下,武陵的蠻族首領都接受劉備的印信,紛紛起來反抗東吳的統治。他們匯集了一支人數眾多的軍隊,活動在東吳軍隊的側後。這不但牽制了東吳的大批軍隊,還給劉備創造了有利的軍事形勢。
  • 夷陵之戰,劉備敗在連營七百裡?其實只怪陸遜太厲害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三國時期蜀漢的轉折點,在此之前蜀漢的國力儘管偏弱,但實質上還是可以和東吳,甚至和曹魏一較高下。但經過夷陵之戰的慘敗之後蜀漢因此元氣大傷,劉備不久後鬱鬱而終,臨終前只能把蜀漢還有未成年的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希望他好生輔佐劉禪。
  • 夷陵之戰並不是意氣用事,劉備一世梟雄,看到了東吳的命門
    夷陵之戰爆發之前,曹操去世,曹丕篡漢曹魏正式建國,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需要確認自己的政治地位,政治方向。至於劉備伐吳,曹操那時候已經死了,如果曹丕去搞一下東吳,其實三國這個時候就結束了。劉備打夷陵之戰一半時間處於僵持狀態,這裡面肯定想看曹丕態度的。曹丕最後也出兵了,問題太晚了。至於曹操本人的戰略眼光,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偪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有一句話很好叫有取天下之志,無取天下之量。
  • 司馬昭消滅蜀漢後,為何不趁勢進攻東吳,從而一統天下呢?
    不過,在蜀漢滅亡之後,司馬昭卻沒有趁勢消滅東吳,從而錯過了徹底結束三國時代的機會。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昭消滅蜀漢後,為何不趁勢進攻東吳,從而一統天下呢?一首先,在夷陵之戰後,蜀漢和東吳恢復了聯盟,從而共同對抗強大的曹魏。在此基礎上,蜀漢的滅亡,無疑會給東吳上下帶來不小的衝擊,乃至於人心惶惶,擔心自己也會上演同樣的命運。
  • 夷陵之戰,為什麼還沒開戰,孫權就送地求和,劉備又為何拒絕?
    有人問:夷陵之戰開戰之前,孫權為什麼馬上示弱求和,劉備為什麼不接受?這個問題就顯而易見了,兩個問句,咱們一一解答。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下)——夷陵之戰的東吳大都督
    陸遜重大事件之十——夷陵之戰,兵力對比黃武元年(221)七月,劉備親自率領大軍伐吳,誓要為關羽之死、荊州之失復仇。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總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東吳將領,共計五萬人迎戰蜀漢軍。
  •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看看劉備的損失,蜀國為何一蹶不振?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在三國這個勾心鬥角的亂世之中,更多人所被吸引的還是以劉備為中心的群雄之爭。而三國裡也有震驚中外的世界名戰,官服,赤壁,夷陵之戰號稱三國頂級的三大戰鬥,同時也是改變整個三國局勢的戰鬥。不過今天所說的夷陵之戰卻是一個讓人議論紛紛的戰鬥。
  • 夷陵之戰劉備帶了九員大將,只可惜5人在打醬油,否則結局可改寫
    而是順應眾人的意思,首先在成都稱了帝,而後再興兵攻取東吳,妄圖一舉收取東吳,如此一來也可以替關羽報仇雪恨。公元221年7月,正是川蜀太陽最火熱的時候,劉備整軍4萬餘,後來讓馬良聯合蠻夷萬餘精銳,由此劉備一共率領5萬餘精銳大軍向東吳發起了戰爭,這些戰爭在歷史上被稱之為「夷陵之戰」,這場戰爭,劉備並沒有帶上諸葛亮、趙雲、魏延、吳懿等人。
  • 劉備伐吳,真的是為關羽報仇?不!帶你認識夷陵之戰背後真正的政治權衡!
    每當說到夷陵之戰,七百裡連營自然就成為了劉備兵敗的罪魁禍首!但我們都知道,劉備在正史中其實並非像演義中那樣只會哭出個天下,正史中的劉備主導了「火燒博望坡」,「漢中爭奪戰」等經典戰役,作為一名經驗豐富,判斷出色的將領,斷不會盲目發起戰爭,也不會輕易以慘敗的方式結束一場戰爭。事實上,夷陵之戰並非只有前方的戰鬥,還有著後方各股勢力的不斷交織,也最終決定了這場戰役的走向!我們開始!
  • 劉備夷陵之戰的慘重損失:七將陣亡,五將投降,一將失蹤
    傅肜還有一個名叫傅僉的兒子,事跡也令人動容。夷陵之戰期間,他以從事祭酒的身份參戰,但卻並非如小說所言死在馬鞍山一帶,而是在峽中阻擊戰中陣亡的。在峽中之戰中,程畿所面對的是東吳名將徐盛。此戰也是劉備繼馬鞍山之戰後的又一次慘敗。
  • 漢中之戰,夷陵之戰,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你看看孔明真實的身份
    說到劉備的用人方式,讓人一下子便聯想到,蜀主劉備這輩子面臨過最大的4場戰事,第一就是赤壁之戰,其二就是入川之戰(與劉璋爭奪地盤),其三就是漢中之戰(與曹操爭雌雄),其四就是夷陵之戰(為關、張復仇,伺機滅孫權)。在劉備所經歷的這4場戰爭之中,他基本上都沒有帶上諸葛亮上戰場!為什麼呢?來看看諸葛亮真實的身份就知道了…首先來看一下赤壁之戰時,劉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
  • 身經百戰的劉備為何會在夷陵之戰敗給陸遜?
    劉備在早年的一系列徵戰中,絕大多數是慘敗,比如徐州之戰,前線被袁術擊敗,老巢被呂布端了,後投靠呂布被安排在小沛,之後發生的小沛之戰
  •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夷陵之戰帶他去會怎樣?
    以當時的形勢,夷陵之戰即使劉備帶上龐統,還是會以失敗告終。1:龐統只是一個軍師,是謀士,最後的決定權在劉備手裡,劉備對龐統並非言聽計從。龐統加入劉備集團後,劉備對龐統待遇還是很不錯的,地位僅在諸葛亮之下,擔任軍師中郎將。劉備入川的時候,留下諸葛亮守荊州,龐統擔任軍師和劉備一起入川。
  • 夷陵之戰為何敗得如此慘烈?劉備可謂是手握上上籤,卻做了下下選
    劉備、張飛的死因與為關羽報仇一事密不可分, 這就要說到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夷陵之戰, 為報關羽被吳國所殺之仇,劉備盡起大軍,連綿七百餘裡殺向吳國,然而卻在夷陵被吳國火燒連營,在軍事實力對比上大佔上風的劉備,為何敗的如此慘烈,這都源於他的一系列錯誤決策,劉備可謂是手握上上籤,卻做了下下選。
  • 夷陵之戰:劉備若使用這三大戰術,孫權早就全軍覆沒了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劉備作為進攻方帶著6萬精銳士兵和武陵蠻沙摩柯的1萬精銳蠻族士兵一起攻打荊州。孫權得知消息後派人議和卻被劉備拒絕,無奈只能啟用少壯派陸遜統兵禦敵。假意和孫權議和,阻斷吳軍補給孫權聽說劉備親徵後果斷派使者前來議和,願意重新割讓武陵郡、零陵郡給蜀漢,兩家人重歸於好共同對抗曹魏,希望劉備退兵。孫權連仗都沒打就願意和劉備割地議和,這說明他內心裡是不願意和劉備打仗,甚至不相信吳軍能夠擊敗劉備的。
  • 劉備關羽都死了,曹丕為何還不敢攻蜀?難怪他能當皇帝
    為何要說曹丕攻打了蜀漢,就是為父報仇了呢?曹操生前的最後一戰,便是與劉備相約在漢中之戰,那次曹操被迫撤出漢中,足以讓他臉上無光,而又損失了城池,讓他心中陰影面積加大,最終加速了曹操的死亡。不久,曹操便去世了。所以,無論從哪種角度來講,劉備都是曹魏的仇人。曹丕為何不為父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