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消滅蜀漢後,為何不趁勢進攻東吳,從而一統天下呢?

2020-12-25 情懷與歷史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被司馬懿掌控。公元263年8月,魏國權臣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

在這場戰役中,鄧艾這位名將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於劍閣之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裡荒無人煙的地區,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後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向魏軍投降。公元263年11月,蜀漢正式滅亡,開始了三國時代結束的序幕。不過,在蜀漢滅亡之後,司馬昭卻沒有趁勢消滅東吳,從而錯過了徹底結束三國時代的機會。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昭消滅蜀漢後,為何不趁勢進攻東吳,從而一統天下呢?

首先,在夷陵之戰後,蜀漢和東吳恢復了聯盟,從而共同對抗強大的曹魏。在此基礎上,蜀漢的滅亡,無疑會給東吳上下帶來不小的衝擊,乃至於人心惶惶,擔心自己也會上演同樣的命運。並且,對於司馬昭來說,還有一個好消息,就是永安七年(264年),孫休去世,諡號景皇帝,葬於定陵。也即在蜀漢滅亡之後不久,東吳第三位皇帝孫休就去世了。對於司馬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進攻東吳,乃至於一統天下的最佳時機。可是,最終的結果卻是東吳直到公元280年才被西晉所消滅,這距離蜀漢滅亡,已經有17年左右的時間了。

對此,在筆者看來,蜀漢滅亡之後,司馬昭之所以沒有立即發兵攻打東吳,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姜維、鍾會發起的叛亂,不僅引起了蜀地的不安,更讓司馬昭損失了鄧艾、鍾會等一流的將領。在蜀漢滅亡之後,鄧艾居功自傲,而鍾會則有謀反之心,這都讓司馬昭感到非常不省心。也即此時的鄧艾和鍾會,都已經達到功高震主的程度了。

其中,鍾會有謀反之心。他忌憚的只有鄧艾。同時鄧艾破蜀後居功自傲,會便密白司馬昭說鄧艾有反狀。正月初一,朝廷下令用囚車押送鄧艾回到都城洛陽。鄧艾被押後,鍾會馬上趕到成都,統率大軍,威震巴蜀之地。鍾會自認為功名天下無比,不願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將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於是舉兵反叛。鍾會打算派姜維率蜀兵出斜谷,佔領長安,再派騎兵經陸路、步兵經水路奪取天下。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八日,鍾會與姜維死於兵變,終年四十歲。

鍾會死後,魏軍無人約束。數日裡,姜維妻子兒女皆被殺。原蜀漢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漢城護軍蔣斌、太子僕蔣顯、大尚書衛繼等也被亂兵所殺。鄧艾部下追上囚車,欲迎回鄧艾。衛瓘指使田續殺掉鄧艾父子,師纂等也被殺。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雖然鍾會謀反被平定了,但是,曹魏大軍在巴蜀之地已經失控了,這直接導致蜀國原先的疆域一片混亂。所以,在蜀漢滅亡之後,司馬昭的當務之急是安撫蜀地的百姓和官吏,而不是立即發兵進攻東吳。換而言之,如果不能立即安撫蜀國故地,很可能還會引起原先蜀國將士的反叛,從而讓魏滅蜀之戰的成果付諸東流。

鹹熙元年(264年)春,董厥與樊建共同前往魏都洛陽,兩人被司馬昭任命為相國參軍。同年秋天,董厥兼任散騎常侍,返回蜀地,去慰問犒勞剛剛投降的當地百姓和官吏。為了安撫蜀地,司馬昭選擇任用一些原先蜀漢的文臣武將,比如羅憲、霍弋等武將,就繼續為司馬氏乃至於西晉王朝效力,至於後主劉禪,也得到了司馬昭的厚待,被封為安樂縣公。除了安撫蜀地之外,缺乏一流的將領,也是司馬昭沒有趁勢攻打東吳的重要原因。

鄧艾滅蜀之後,便向司馬昭提出了自己對局勢的看法和準備採取的措施:「兵家講究先樹立聲威,爾後才真正以實力進攻。今憑藉平定西蜀的聲威,乘勢伐吳,正是席捲天下的有利時機。」不過,在鍾會之亂中,不僅鍾會、姜維等人被殺,鄧艾也沒能逃過一劫。在此基礎上,司馬昭即便想要派兵消滅吳國,也沒有合適的人選了。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想要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自然需要頂級的武將來執行。而就當時的司馬昭來說,手中雖然擁有數十萬大軍,一時間卻沒有合適的將領來指揮了。

最後,另一方面,相對於消滅東吳,一統天下,司馬昭因為身體上的狀況,選擇進一步篡奪大權,以此為司馬炎篡位自立奠定良好的基礎。景元五年(264年)三月三十日(公曆5月2日),魏元帝曹奐再次下詔拜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王,加九錫。對此,在筆者看來,封為晉王,加九錫,這意味著司馬昭距離登基稱帝,只有一步之遙了。在司馬昭之前,曹操就曾被漢獻帝劉協封為魏王,同樣也被加九錫。因為有曹魏取代東漢王朝的先例可以參考,司馬昭自然要依樣畫瓢了。鹹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時年五十五歲,葬於崇陽陵。九月,司馬昭被諡為文王。十二月,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司馬昭被追封為文帝,廟號太祖。

在公元265年,也即蜀漢滅亡的第二年,司馬昭就病逝了。因此,對於司馬昭來說,自然意識到了自己的身體狀況,所以,他不願意冒險發動消滅東吳的戰役。換而言之,如果司馬昭在蜀漢滅亡之後發兵進攻東吳,一旦戰事陷入到膠著狀態,自己又突然病逝的話,那麼,這對於司馬氏來說,都將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事情,比如在外領兵的將領,很可能以此作為契機,從而舉兵反叛司馬氏,至於另一邊的東吳,也可以抓住這一機會,進而反擊還沒有被取代的曹魏。特別是鍾會之亂發生之後,司馬昭更加需要提防在外領兵的武將了,這促使他不敢輕易發動消滅吳國的戰役。最終,等到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才發動了晉滅吳之戰,一年後,也即公元280年,東吳滅亡,西晉得以一統天下。

相關焦點

  • 諸葛亮離世後,司馬懿為何不攻打蜀漢,司馬昭告訴你原因
    但隨著諸葛亮的離世,意味著兩人的比試從此結束,而司馬懿從此也不再過問蜀漢事物,甚至讓人覺得他失去了鬥志。但其實裡面的深層原因,只有司馬昭能懂。 在司馬昭看來,司馬懿不趁著諸葛亮病逝之後攻打蜀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點是司馬懿擔心功高震主會給家族帶來災難。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曹魏為何不趁勢伐蜀,而是進攻獲勝的東吳?
    夷陵一戰,蜀漢損失慘重,精銳兵力損失殆盡,能戰之將也損失大半,所剩無幾。劉備到永安後,孫權擔心劉備一把梭哈了,要跟東吳拼命。於是派出使者與劉備議和,劉備將軍政大權交於諸葛亮,孫劉聯合再度形成。數月之後,曹丕與孫權鬧翻,曹丕發兵南下伐吳,開啟了歷時三年的伐吳作戰。
  • 三國演義中,司馬昭部將成濟弒殺魏帝曹髦,為何蜀漢可以興師問罪?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昭的心腹賈充指揮部下成濟殺了魏帝曹髦後,司馬昭假意哭泣,卻包庇賈充,為了給朝臣一個交待,就將成濟及其三族誅滅
  • 腦洞三國|劉禪如果不投降鄧艾,蜀漢帝國會一統天下嗎?司馬家族走向覆滅!
    孫皓在位初期,施行明政,過了東吳百官的「試用期」後,孫皓露出「紂王轉世」的真面目: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還學紂王搞「大清洗」,把孫吳皇室在東吳的民心都丟盡了,所以西晉滅亡後,江東士族寧可扶持司馬睿復闢東晉,也不願意扶持孫家的復闢東吳。
  • 歷史上難得的一幕,司馬炎為什麼會厚待三國後主?
    然而,三國歸晉後,三國後主如曹魏的曹奐、蜀漢的劉禪、東吳的孫皓最終都得到了善終,如曹奐被逼禪讓之後,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享受的待遇還很高,應該高於獲得九錫之人,能夠享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特權。而且作為曹魏後續的陳留國,竟然歷經兩晉、劉宋直到南齊,享國214年,如果再加上曹魏享國的六十年,那也是一個壽命不短的王朝。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實後面還有一句,只有後人才敢說出
    曹髦過於輕敵,不聽取老臣的勸阻,明知司馬昭在朝中根深蒂固,黨羽遍布朝野,私自頒布詔書,要求天下諸侯討伐司馬昭。詔書剛剛寫好,便被司馬昭知曉,魏帝曹髦手握佩劍衝出宮去,各大臣眼看魏帝不保,紛紛投降司馬昭,揭發了曹髦的陰謀。司馬昭知道後,大笑一聲,不以為然。司馬昭私下裡派賈充率領一隊兵馬攔截,在城中與禁軍展開激戰。曹髦大呼自己是真命天子,爾等豈敢弒君造反?
  • 諸葛亮的傳人姜維,為什麼就是阻止不了蜀漢滅亡?廖化的評價一針見血!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後,姜維在蜀漢武將中步步高升,並最終升任大將軍一職。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的傳人姜維,為何阻止不了蜀漢滅亡呢? 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在廖化這位老將看來,如果用兵不知節制,必會自食惡果,也就是不要窮兵黷武的意思。進一步來說,窮兵黷武,成為姜維北伐失敗乃至於蜀漢滅亡的原因之一。
  • 司馬懿死後,司馬昭兄弟共掌曹魏大權,為何沒有發生內鬥?
    這也是為何,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會把控制京都的重任交給司馬師,而讓司馬昭打醬油,原因就是擔心司馬昭壞事兒。而司馬懿去世之後,權力都被司馬師接管,他在曹魏擁有絕對的權威。司馬昭的地位和權力,根本沒法和司馬師相提並論,只能是跟在哥哥後面輔佐。當然,除了哥哥司馬師太強勢以外,當時的天下形勢,也不適合司馬昭搞事情。
  • 司馬懿死後, 司馬昭兄弟共掌曹魏大權, 為何沒有發生內鬥?
    這也是為何,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會把控制京都的重任交給司馬師,而讓司馬昭打醬油,原因就是擔心司馬昭壞事兒。而司馬懿去世之後,權力都被司馬師接管,他在曹魏擁有絕對的權威。司馬昭的地位和權力,根本沒法和司馬師相提並論,只能是跟在哥哥後面輔佐。
  • 為何南徵比北伐容易?中原王朝南徵很輕鬆,南方集團北伐卻很艱難
    這個時候他們想要一統天下,就顯得容易得多。 為什麼?因為他們手裡的資源比較多,在相同發展的情況下,中原王朝的發展速度也比南方快得多。所以中原王朝佔據了奪取天下的天然優勢。 南方政權也不是一無是處,否則也建立不起來一個政權。他們最大的優勢,那就是擁有天塹。
  • 司馬懿臨終前,為何把大權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
    司馬懿贏得了高平陵之變的勝利,從而掌握了曹魏大權。不過,在高平陵之變的第二年,也即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就病逝了,享年七十三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因此,對於司馬懿來說,不僅需要解決曹爽及其黨羽,還需要安排好司馬氏權力的傳承工作。彼時,司馬師和司馬昭成為最合適的繼承人選。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懿臨終前,為何把大權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
  • 諸葛亮嶽父黃承彥為何私放蜀漢仇敵陸遜
    臨去之時,曾分付老夫道:後有東吳大將迷於陣中,莫要引他出來。老夫適於山巖之上,見將軍從死門而入,料想不識此陣,必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將軍陷沒於此,故特自生門引出也。」  此段文字有多處不可解。  我們看看諸葛亮為何要布下八陣圖。布下八陣圖的時間還是在幾年之前,當時劉備假借平定張魯的名義入川,之後諸葛亮偕同趙雲、張飛等人同去川蜀,將荊州留給了關羽。
  • 司馬昭:三國時期的形勢預判高手,走的每一步棋都是環環相扣
    然後,司馬昭就開始等待,後來司馬昭猜測的一點都沒錯,司馬師病死在出徵途中;而司馬師的繼子立馬把消息傳給了司馬昭,司馬昭得到消息後,直接趕赴洛陽;並且很快的就接管了洛陽的防務。司馬昭為轉移視線,籌劃徵伐蜀漢,滅東吳高貴鄉公曹髦被心腹賈充弄死,而賈充據說前天還和司馬昭談事,這就導致了朝廷掀起波浪,特別是士族們都覺得司馬昭對朝廷別有居心;沒辦法司馬昭必須要轉移注意力,於是他開始籌劃著徵伐蜀漢,然後順江而下滅掉東吳。
  • 為什麼孫權一直龜縮在東吳,難道他不想一統天下,做下一個皇帝嗎
    他建立了曹魏皇朝以後,遠在西川的劉老闆可就不答應了,劉老闆一個咬定曹丕殺了漢獻帝,所以他手下的人連忙向他申請,讓他來做皇帝。劉老闆沒辦法只好做了皇帝,當然了這樣是他這輩子最大的目的了。而東吳這邊卻沒有動靜,這個時候兩家都做皇帝了,按理說孫老闆也應該做皇帝,可是他沒有這麼做,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著名的「司馬昭之心」
    曹髦不聽,從懷中掏出一塊玉版擲在地上說:「我意已決,就是死,也沒有什麼可怕的,況且還不一定誰死呢!」於是進入後宮稟告了皇太后,準備討伐司馬氏。王沈、王業一看形勢不妙,連忙向司馬昭告密。司馬昭見與曹髦已經不能愉快地玩耍下去,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指使手下的將軍,殺掉曹髦及其同黨。曹髦死後,司馬昭又另立曹奐(曹操之孫)為帝。至此,曹魏政權完全控制在司馬氏集團手裡。
  • 戰報180,蜀漢南中地區爆發叛亂,東吳大都督陸抗突然病逝了!
    戰報180,蜀漢南中地區爆發叛亂,東吳大都督陸抗病逝了,汝南戰局發生扭轉。這些外族終究還是崇尚武力,張遵關彝兩人調任回前線,蜀漢派來的後任者威望不足,難以駕馭南蠻豪族,南中地區就開始爆發各種動亂暴亂了。
  • 司馬家的兩兄弟司馬師和司馬昭,在權力面前為何沒有反目成仇?
    ,才來到司馬炎的手中建立了晉朝,那麼在司馬懿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怎麼沒有上演兄弟之間的權力爭奪呢?第二,外部東吳和蜀漢的軍事壓力。無論是司馬師還是司馬昭時期,來自於敵對國,也就是蜀漢和東吳的壓力並沒有減少,這就使得司馬師以及司馬昭必須重視外部的壓力,像司馬師掌權後,吳國太傅諸葛恪率領20萬大軍攻打合肥,司馬昭掌權後,諸葛誕造反,吳國派出大軍響應,以及蜀漢的姜維不斷的北伐,公元250年,姜維北伐攻打隴右,253年姜維趁著諸葛恪攻打合肥,也出兵響應,254年,姜維北伐出兵隴西,斬殺魏將徐質,255年更是趁著司馬師病危
  • 蜀漢「四徵將軍」,為何唯獨沒有徵東將軍?原因一點就透!
    那麼,問題來了,蜀漢「四徵將軍」,為何唯獨沒有徵東將軍?也即蜀漢為何要空缺徵東將軍這一官職呢?一首先,對於蜀漢的「四徵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徵南將軍都有人擔任過。後主劉禪繼位,趙雲由中護軍、徵南將軍,遷為鎮東將軍,並封為永昌亭侯,也即趙雲曾擔任徵南將軍一職。可是,在蜀漢歷史上,卻唯獨沒有人擔任徵東將軍,或者可以說蜀漢就沒有設立徵東將軍一職。所以,問題來了,既然徵西將軍、徵北將軍、徵南將軍都設立了,為何要空缺徵東將軍一職呢?對此,在筆者看來,這顯然和東吳存在直接的關係。
  • 司馬家的兩兄弟司馬師和司馬昭,在權力面前為何沒有反目成仇?看完...
    ,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怎麼沒有上演兄弟之間的權力爭奪呢? 第二,外部東吳和蜀漢的軍事壓力。 無論是司馬師還是司馬昭時期,來自於敵對國,也就是蜀漢和東吳的壓力並沒有減少,這就使得司馬師以及司馬昭必須重視外部的壓力,像司馬師掌權後,吳國太傅諸葛恪率領20萬大軍攻打合肥,司馬昭掌權後,諸葛誕造反,吳國派出大軍響應,以及蜀漢的姜維不斷的北伐,公元250年,姜維北伐攻打隴右,253年姜維趁著諸葛恪攻打合肥,也出兵響應,254年,姜維北伐出兵隴西,斬殺魏將徐質,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