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高貴鄉公曹髦說過一句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還有一句話評價司馬昭更貼切:「司馬昭之謀,無人能敵,」當然了,這句話是有些誇張的成分,不過大家或許不知道歷史中司馬昭憑什麼能夠執掌曹魏政權那麼多年,憑藉的不光是他那陰險毒辣的性格和能謀善變的城府,更關鍵是司馬昭是一個形式預判高手。
司馬昭所做的任何安排、走得每一步棋都是環環相扣,看似安排得妥當細緻,事實上每個安排之下還留著一顆暗棋。司馬昭老早就看出自己老爹司馬懿的隱忍和城府,而自己的哥哥也不是個高調惹事的主;可是一家人如果沒有一個高調惹事的人,那麼就會讓別人懷疑司馬家都是一群蟄伏的餓狼。於是司馬昭從年輕時候開始,就強迫自己囂張跋扈,做事做人都極為高調。
司馬昭成功將曹爽迷惑
司馬昭有著一匹酒肉好友,他更是和曹爽身邊大紅人何晏走得極近,很多人認為司馬昭的能力是比不過老爹和大哥的,但這其實是誤解,司馬昭對形勢的預判可謂是深刻而準確。他知道父親司馬懿遲早要掌控權力,但目前為止時機未到,權力還在曹氏手中。
於是乎,司馬昭就假意靠著奉承,陰差陽錯地進入了曹爽邊緣圈子,更是時刻給人感覺司馬昭覺得自己家族要完蛋,所以奉承曹爽來求得活一命,而恰好司馬昭就要人感覺自己是這個意思;正是因為司馬昭的這個表現,讓曹爽感覺司馬家就是待宰的羔羊,自己想什麼時候殺就什麼時候殺。
在潛意識裡,曹爽感覺司馬懿不值得自己動手,於是司馬家族獲得了喘息的機會;而當老爹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的前一個夜晚,把兩個兒子召集過來,大家記住只召集了兩個兒子,當時司馬懿九個兒子,但是他信任的就只有這倆兒子。
司馬昭暗地裡解決眾多司馬家政敵
司馬懿直接把計劃告訴了他們,而司馬師和司馬昭表現各不相同,司馬師睡得很安穩,好像啥事都沒發生,而司馬昭徹夜未眠,翻來覆去;可能人們看到這裡就覺得司馬昭這點氣性比不得司馬師。
但司馬昭可並不是這麼簡單,大家看他第二天的動作就知道了,雖然說高平陵之變,司馬昭沒出啥力,但他在高平陵之變後,暗地裡解決了許多可能威脅到司馬家族的政敵,這點是司馬懿和司馬師還沒覺察的。
司馬昭早就看清形勢,而曹氏最後的救星夏侯玄,世人總說是司馬師搞死的,其實這其中是司馬昭弄死的,司馬師不忍心殺,最後還是司馬昭下手。對此,我們可以理解,司馬師維護正派統治者形象,而司馬昭則負責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
司馬昭未雨綢繆成功取代哥哥司馬帥
事變之後,哥哥司馬師成為了領導人,司馬昭經常觀察哥哥的生活作息和飯量,他開始發現自己的哥哥很明顯的食量減少,經常因為眼疾而痛不欲生,司馬昭就開始籌劃著接替哥哥,司馬昭的兒子過繼給了司馬師當兒子,這也是為了讓哥哥對自己放下戒心。
然後,司馬昭就開始等待,後來司馬昭猜測的一點都沒錯,司馬師病死在出徵途中;而司馬師的繼子立馬把消息傳給了司馬昭,司馬昭得到消息後,直接趕赴洛陽;並且很快的就接管了洛陽的防務。
司馬昭的動作之所以如此快,這是他長期準備的結果;主政曹魏之後,司馬昭就開始斬殺一些隱患,曹氏的隱患存在基本都被司馬昭給弄掉了,留下的都是一些沒啥能力的臣子。不過司馬昭依舊沒覺得自己勝券在握,特別是他幹了一件錯事,也因為這件錯事讓他必須加快腳步一統天下。
司馬昭為轉移視線,籌劃徵伐蜀漢,滅東吳
高貴鄉公曹髦被心腹賈充弄死,而賈充據說前天還和司馬昭談事,這就導致了朝廷掀起波浪,特別是士族們都覺得司馬昭對朝廷別有居心;沒辦法司馬昭必須要轉移注意力,於是他開始籌劃著徵伐蜀漢,然後順江而下滅掉東吳。
司馬昭的提議在朝廷上得到了一片反對,就連他的嫡系鄧艾都覺得此事徵討蜀漢時機未到,但司馬昭仔細分析形勢之後,他做出了一統天下的最大預判,快速滅成都就是快速滅蜀的最好辦法。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司馬昭借刀殺人除掉朝中重臣
於是司馬昭就讓鍾會擔任主帥,鄧艾擔任副帥攻打蜀國;鍾會是誰?鍾會也是一個野心家,他是一個典型見利忘義的人,司馬昭對他特別的了解,並且鍾會很明顯的官職和資歷都比不過鄧艾,但是為啥司馬昭要用他?原因就是希望滅蜀之後,鍾會除掉鄧艾自立,然後自己派人正大光明的滅掉鍾會,那麼滅蜀這個大功就沒人可以封賞,也就沒有人可以威脅自己。
司馬昭是怎麼做的呢?他把大軍指揮權給了鍾會,而鄧艾同樣也擁有一半軍隊統治權,倆人才能上也是互補,不過鄧艾率軍滅掉成都後,姜維就詐降鍾會,於是鍾會就誣陷鄧艾,而司馬昭高興的要死,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像模像樣地派人把鄧艾押回洛陽審問。
而沒過多久鍾會就造反,自立為王,不過這同樣也是司馬昭的意料之內,大家知道攻蜀之戰,司馬昭除了派出鍾會和鄧艾外,還派出了將軍衛瓘去監軍,衛瓘手裡也帶了不少軍隊。鍾會到死還在做著皇帝夢,但是還沒等醒,就被衛瓘大軍殺死,姜維也同樣被殺死。
司馬昭這一個接一個的計策不僅滅掉了蜀國,並且還除掉了鄧艾、鍾會這倆滅蜀大功臣,也避免了未來政治生出事端;而鄧艾當然不能留,據說鄧艾被押送到洛陽途中,衛瓘就派人路上截殺了他們,於是曹魏名將鄧艾自此落幕。
那麼為什麼司馬昭要殺鄧艾,其實大家想想鄧艾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防備蜀漢,那麼蜀漢都被滅掉了,還防備有啥意義,鄧艾的利用價值到這裡就沒了;再加上鄧艾在西部軍中的威望是十分巨大的,是很有可能反抗司馬氏政權的存在,西部軍以騎兵著稱,司馬昭可能看著鄧艾做大?
司馬昭為滅東吳奠定基礎
後來攻吳也同樣,樓船破吳,大家知道這個手筆是誰想出來的吧?司馬昭!司馬昭早年在合肥作戰的時候,就見過東吳強悍的水軍,那麼滅吳同樣需要靠著強悍的水軍部隊,而司馬師去世的時候,司馬昭其實就是在巡查水軍的建設,當司馬昭掌權後,曹魏的水軍建設已經開始樓船戰鬥群建設了。
東吳多年自豪於自己強悍的水軍,於是不思進取,而司馬昭看到自己的弱點,大力發展水軍,短短幾十年,魏國水軍早就成了氣候;不過滅吳之戰的時候,司馬昭去世了,於是滅吳就交給了兒子司馬炎,不過滅吳的大業還是司馬昭鋪墊起來的。那麼我們就來說說,司馬昭和兒子之間的較量。
司馬昭的預判和謀略最後輸給了兒子
司馬昭當了晉王后,就把司馬炎立為世子;但司馬昭並不喜歡司馬炎,他甚至想把位置傳位給大哥的養子,也是自己的兒子司馬攸,因為他覺得這個兒子為人忠厚,並且還寬仁,適合當個君王,不過司馬炎可謂是司馬昭的翻版,司馬炎絕不甘心讓這個堂哥繼位,雖然這個堂哥算是自己的親生哥哥。
司馬炎也就開始忍,司馬家族的人都是很會忍,司馬昭多次心煩意亂就批評自己的兒子司馬炎,每次是司馬炎都默不作聲;後來,司馬昭想傳位給司馬攸,司馬炎就不願意了,我侍候你這麼久,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憑啥把家業傳給堂哥;司馬炎還真的有一次這樣直白的說,司馬昭氣的大罵司馬炎。
不過司馬昭一生預判和陰謀,卻偏偏輸給了自己的兒子,司馬炎據說毒殺了自己的父親司馬昭,歷史上也有相關的記載,雖然並未得到史學家的肯定,但是司馬昭的病故絕對和司馬炎有一定的關係,司馬昭去世的時候才55歲,正值壯年,並且吃得好睡得好,身體非常棒!而司馬昭臨終時候,把手指一直指著司馬炎,大臣們以為傳位給司馬炎,但關於司馬昭究竟手指是何意思,大臣們敢想也不敢說,於是司馬炎繼承了王位,也開始了西晉王朝的開始。
結尾
司馬昭是三國時期少有的細緻性,形勢預判家,要知道能夠做到如此高深的預判的,也就少數的幾個人做得到,自己的父親司馬懿做得到,哥哥司馬師是做不到的;並且司馬昭做的每一個安排都絕對有一道暗棋在裡面。
這也是司馬昭一直以來都不願意相信任何人的一個性格特性,他認為誰都可能謀反,誰都可能會殺自己,所以,只有自己才能相信自己;而到了晚年,司馬昭就是因為對兒子司馬炎沒有戒心,這才讓司馬炎有了可乘之機,於是司馬家族徹底走上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