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共有幾人獲賜九錫的無上榮耀?又有幾人拒絕了九錫之禮?

2021-03-05 說三國

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三國

ID:shuosanguo

三國時期共有幾人獲賜九錫的無上榮耀?又有幾人拒絕了九錫之禮?

在古代,九錫其實是九賜,因為錫與賜是通假字。它是中國古代皇帝給予大臣的最高禮遇,主要包括車馬、衣服、虎賁、樂器、納陛、朱戶、弓矢、鋏鉞、櫃鬯九類物品。歷史上,許多開國皇帝都接受過九錫,因此,九錫成了篡逆的代名詞,三國歷史上便有四人獲得過九錫。

公元196年,曹操採納荀彧建議,迎漢獻帝進入許昌,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後,一一殲滅北方諸敵,公元207年,袁紹勢力徹底被清除,烏桓降服。公元211年,曹操擊敗馬超和韓遂,平定涼州。公元213年,曹操被封魏公,同年加九錫之禮。公元214年,曹操被封魏王,此時雖為漢臣,實際已是皇帝。

公元220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于禁被俘,龐德被殺,曹仁被圍,徐晃救援不利,曹操甚至生出遷都的想法。結果司馬懿獻計,孫曹聯合圍攻關羽,最後導致關羽失荊州。劉備稱帝後,為了關羽報仇,也為了奪回荊州,便發動了夷陵之戰。孫權擔心曹魏會趁火打劫,於是向曹丕稱臣,曹丕因此賜予孫權九錫。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國,定都建業。

士燮雖然只是交趾太守,但是兄弟都擔任各郡郡守,交州政務軍事都在士燮的掌控下。他名義上是漢臣,實際上已成為割據嶺南的軍閥。曹操一方面為了領土的完整,一反面為徵服天下籠絡人心,還一方面為了南北夾擊孫權,因此以漢獻帝的名義授予士燮九錫之禮。可惜的是,士燮最終還是投靠了孫權,被孫權任命為衛將軍,管理交趾長達40年。

當父親司馬懿和兄長司馬師去世後,司馬昭已經完全掌控了曹魏政權。公元263年,魏軍兵分三路進攻蜀漢,劉禪投降,司馬昭被封為晉公。這時候司馬昭取代曹魏的野心已是天下皆知,公元264年,魏元帝拜司馬昭為相國,並封為晉王,加九錫。但是,司馬昭最後還是沒能取代曹魏,並非不願意,而是次年生病去世,年僅54歲。

除了這四人之外,三國歷史上還有三個人與九錫有關,他們不接受九錫之禮。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已經成為曹魏政權的核心人物,獨攬軍政大權。魏帝曹芳任命他為相國,司馬懿沒有接受,後來又賜予九錫,司馬懿仍然沒有接受。

公孫淵盤踞東北,雖然表面上向魏國稱臣,但實際上卻是遼東王,後來暗中與孫權聯合,企圖共同對抗曹魏。孫權十分高興,於是賜予九錫來籠絡公孫淵。可是公孫淵又害怕曹魏報復,擔心孫權遠水解不了近火,最終拒絕了。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掌管了蜀漢軍政大權,另一位輔佐大臣李嚴數次勸諸葛亮接受九錫,都被諸葛亮拒絕,要先滅曹魏再受封。

三國裡荀彧最難看透,明明誓死追隨曹操,卻又為何反對其稱王

打槍的不要,悄悄地稱王!帶你認識三國時期的「隱身」諸侯:西涼宋建!

商務合作

微信號:mscn001
QQ:122414540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加九錫?歷史上有幾個加九錫而未稱帝的?
    九錫(xi,又通賜),是指皇帝賞賜給功勳大臣和諸侯的九種禮器或待遇,分別是: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juchang)其原型來源於周代的「九命之賜」,指官爵的九個等級,「若有加,則賜也。
  • 王莽、曹操、孫權都被賜「九錫」,結果都稱帝了.那麼'九錫'是什麼?
    那麼「九錫」是什麼呢?  錫,在古代通「賜」字。「九錫」是中國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被賜「九錫」的大臣一般也大權在握。  九種特賜用物分別是: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記載見於《禮記》。  一曰車馬。
  • 何為九錫?為什麼企圖篡國的人都想加九錫?
    後四件是權力的象徵:納陛,即登殿的貴賓通道,說明你已經跟別人走在了不同的路上;虎賁兵士三百人,賜給能退惡者弓矢, 賜給能徵不義者。最後一樣是秬鬯,是祭祀禮用的酒,要知道古代祭祀可不是一般的政治活動。但是後來的企圖篡位自立者往往都先給自己加九錫,所以"九錫"成了篡逆的代名詞。那么九錫在哪裡壞了味道呢?應該是從王莽那裡。元始五年五月,由古文經學大師劉歆起草、以太皇太后王政君名義頒布的策書公之於天下,策書以最高規格的褒美頌揚之詞綜述了王莽輔佐漢室的功績,最後言道:「普天之下,惟公是賴,官在宰衡,位為上公。今加九命之錫。」
  • 「九錫」是什麼?為何多數得到九錫的人都篡位稱帝了?
    最後終於到了清朝落日的餘暉,康乾盛世以後,便開始進入屈辱的歷史時期。所以在時間上發生過的事情,因為有了歷史的記載和書寫,最後才能完整的保存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偉大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吧。天子賜衣服,表彰能安定人民的人。3.秬鬯:古代一種香酒,用於祭祀和賞賜諸侯。天子賜秬鬯,表彰有孝道的人。4.朱戶:指紅漆的大門。古代富貴之家也通常將大門漆紅,但和天子賞賜的朱戶有些區別。天子賜朱戶,表彰擁有民眾多的人。5.納陛:特製的臺階。有兩種不具體的說法,一是能隱藏登階人身體的臺階,二是階級平緩的臺階。天子賜納陛,表彰能進善言或賢才的人。
  • 古代的加九錫是什麼意思?
    三國時,曹操父子以禪讓奪得皇位,完成家族的權力交替。在曹丕接到皇位以前,曹氏父子曾準備多年,加九錫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步驟。其實,這並非曹操首創。西漢末年,王莽篡位以前,就曾以「加九錫」的方式,讓自己獲得極高的地位,藉此造勢。所謂的「九錫」,就是古代天子賜給功臣諸侯的九種物品,象徵禮遇。
  • 諸葛亮位極人臣,李嚴勸諸葛亮稱王加九錫,諸葛亮的回答引發爭議
    首先劉備確實是比較信任李嚴,在晚年時期以李嚴為尚書令,可以視作永安這個政治中心(由於劉備個人在永安,所以當時永安、成都都是政治中心)的二把手。但是在託孤大臣的人選上,劉備當然還是更青睞諸葛亮,以諸葛亮為輔政大臣。雖然李嚴也被託孤,但是被命令留鎮永安,作為諸葛亮的副手。要知道永安的特殊性在於劉備,而劉備去世之後,留鎮永安的李嚴拿什麼去輔政呢?所以李嚴在政治上的話語權遠遠低於諸葛亮。
  • 連曹爽都殺了,司馬懿為什麼還是堅辭九錫?
    但是,光有兵權也是不夠的。在曹操和曹丕時期,司馬懿都是文臣,沒有機會單獨領兵出徵,接觸軍權。一直到明帝曹叡時期,司馬懿才誅孟達,扛孫權,拒諸葛,平公孫,通過不斷的東徵西討,南徵北戰,建立功勳,逐步接觸到了軍權。但是,到明帝曹叡去世的時候,曹魏政權的文武大權仍然掌握在曹氏、夏侯氏手中,以及部分忠於曹魏的文武臣僚的手中。
  • 教授呼籲刪除《出師表》,指責諸葛亮有稱帝野心,事實真是這樣嗎
    說起來,此教授還是很有來頭的,其人姓胡,名覺照,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後在陝西省西安市委黨校從事教學工作,出版了許多小說,還發表有許多歷史、哲學、經濟學等方面論文。胡教授稱自己研究三國歷史已十五六年。他說,諸葛亮的《出師表》是窮兵黷武的表現,沒有考慮到百姓的利益,應該改用華歆的《止戰疏》代之。
  • 三國最真實的人精,司馬懿到底是善是惡?
    在天下大亂、諸侯並起的三國洪流面前,個人都是弱小的,往往只能被裡挾,即使是司馬懿也難以避免。 公元179年,司馬懿出生於河內郡溫縣的官宦世家,字仲達,是家中老二,雖從小就「伏膺儒教」「常慨然有憂天下心」,但要成為一名治世能臣,不靠一點權謀手段是不大可能的。
  • 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從曹操之前的表現來看,其實他是眾諸侯中真正忠於漢室之人,當董卓敗退時,眾諸侯手握兵馬,卻根本沒想過出兵攻擊董卓,救回天子,只有曹操率軍前去,雖然失敗,但也讓很多人看到了曹操的一片赤子之心,荀彧就是其中一員。 曹操本身出身於宦官家庭,是閹宦之後,而宦官呢,在很多士人的眼中是上不了臺面的,所以之前士族對曹操的看法都不好,直到荀彧的加入。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任姓人物?
    來是空言去絕蹤,峽雲無跡任西東。開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時要做好防護工作呀。漢末時期有不少同一姓氏的人物,他們未必來自同一家族,也未必籍貫相同。本篇就來聊聊漢末時期的任性人物們。「天水舊有姜、閻、任、趙四姓」——《三國志·王朗傳》註解「關內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選、袁渙、王朗、張承、任藩、杜襲」——《三國志·武帝紀》註解【任藩,曹操時期的諸多關內侯之一,曹操推辭九錫時參與勸進】「曹洪破吳蘭,斬其將任夔等
  • 三國時期的曹操有幾個兒子
    曹操是三國時期所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而對於在三國時期裡,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徵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還有對抗劉備還有孫權等人
  • 三國時期的大學生、音樂家,而且他還是三國時期最長壽的人
    導讀:三國時期有很多經天緯地之才,這一期將為大家講述三國時期的老壽星,他的年齡相比於現代人都是有過之而不及。歷史上有些比較著名的讖緯有秦朝的「亡秦者胡」,唐朝的「唐三世以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三國時期的"雨水盛,麥子」秦末漢初的「東方有天子氣」等。
  • 古建之美丨 風回小院,翠掩朱門
    核心提示:在封建社會裡,大戶人家都愛用朱紅色大門,在宮廷建築上多用紅色、黃色,因為紅、黃色有富麗華美之感,而民間的建築多用青磚、灰瓦、白牆,以顯樸素、清麗之美。
  • 【三國夜話】軍師聯盟之諸葛亮的聖賢之道
    客觀地說,三國時期那百來位謀士當中,無論是能力還是道德水平,諸葛亮在裡頭都是中等偏上的,雖然沒有羅貫中說的那麼神,但也夠了。說諸葛亮統兵不行的,主要來自兩個依據,一是陳壽在《三國志》裡對諸葛亮的評價:「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其次便是諸葛亮的數次北伐,都沒有打過司馬懿。
  • 三國時期謀士按史料最新排名
    南朝梁武帝蕭衍(貌似是他,具體是誰忘了)曾對謀士一詞做了定義,即: 「以聰慮難,悉諮於上」為謀, 「德兼勇備,悉才牧下」為士。我覺得這個定義很恰當,謀士就以此標準排列。東漢末年,戰火紛飛,軍閥蟻聚,奸雄鷹揚,每個勢力都有各自的參謀班底,大量「謀士」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當然,能在史書上留下姓名的畢竟還是少數。就有名有姓的「謀士」就有數十人之多。
  • 詳解三國時期嶺南地區的地緣結構
    士燮祖籍為魯國汶陽,按現在的行政區劃是山東人,祖上是在新莽之亂時遷居嶺南的。經過六代的發展,士家發展為交州豪族,士燮的父親士賜被當時的漢桓帝任命為日南太守,完成了從豪強到政治世家的切換。士燮本人則是士賜精心培養的接班人,年少時先是在洛陽遊學,結交士人,後來做過尚書郎、巫縣縣令。父親去世後,士燮回到交州扛起了為家族延續影響力的大旗。
  • 三國時期吳國皇帝孫權怎麼死的?
    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后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並於赤壁擊敗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孫權自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 三國亂世是如何統一的?三國歸晉天下一統
    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戰亂頻仍,民不聊生。不過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麼三國是如何走向統一的呢?司馬昭滅蜀,開啟三國統一的第一步雖然晉文王司馬昭在歷史的名聲非常不好,弒君、謀篡成為他洗不掉的汙點。但是就歷史史實而言,司馬昭還是有自己的歷史功績的,而且功績不小。最典型的功績,就是啟動伐蜀之戰,邁出了三國歸晉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