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荀彧,大家應該都聽過他的名字,他的才華非常高,治國理政的能力絲毫不輸於諸葛亮,是曹操開創大業的一大助力。若沒有荀彧相助,曹操想一統北方,估計還是比較困難的。不過最終荀彧的結局卻並不是非常好,在曹操稱魏公以前,荀彧遺憾去世,給眾人留下了許多遐想。
荀彧之死
關於荀彧的死,一直以來存在著兩種看法。
一種看法是說荀彧死於憂鬱感傷,當時曹操想要進爵國公、加封九錫,而荀彧出聲反對。因為按照正常的思路,曹操的這種行為逾越了規矩,和當年王莽的套路有點相似,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之後便會稱王稱帝,將天子取而代之,這在荀彧看來是無法容忍的,於是荀彧說了這麼一段話勸諫曹操。
《三國志》: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和荀彧相知二十多年,互為好友知己,他本以為荀彧會全力支持自己,沒想到是這種結果,非常不開心。不過曹操也沒有多說什麼,反而是給荀彧封官,封他為侍中、光祿大夫、參丞相軍事,荀彧這邊自然是懂曹操的意思的,但是他似乎並沒有鬆口。而且他最終因為曹操一直不願意放棄進國公、加九錫的想法,心情憂鬱,最終一病不起,死於壽春。
《三國志》:會徵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恃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這是三國志中對於荀彧之死的記載,從文獻中來看,荀彧是死於自身疾病,因為他憂鬱煩惱,最終離世。而在另一份記載中,則說荀彧是被曹操給逼死的。
《魏氏春秋》: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這一個觀點,後來也被三國演義所採用,說曹操給荀彧送過去一個空的飯盒,荀彧一見到此物,便懂了曹操的意思,隨即自盡。由於三國演義流傳甚廣,所以很多人也非常認可這一觀點。不過如果拋開三國演義,回歸到正史中,我們可以發現,曹操這個人還是比較光明磊落的,他為人比較真實,開心的時候就大笑,悲傷的時候就大哭,並不像很多大人物一樣,喜怒不形於色,所以說曹操不一定會幹出逼死荀彧之事,而且從政治目的來看,荀彧死了對曹操其實也沒有多大的好處!
曹操最開始其實是一個很小的軍閥,實力並非很強大,荀彧當時其實是跟隨袁紹的,只不過荀彧發現袁紹志大才疏,只顧攫取利益,根本沒有匡扶漢室之心,所以轉而投靠了曹操。從曹操之前的表現來看,其實他是眾諸侯中真正忠於漢室之人,當董卓敗退時,眾諸侯手握兵馬,卻根本沒想過出兵攻擊董卓,救回天子,只有曹操率軍前去,雖然失敗,但也讓很多人看到了曹操的一片赤子之心,荀彧就是其中一員。
曹操本身出身於宦官家庭,是閹宦之後,而宦官呢,在很多士人的眼中是上不了臺面的,所以之前士族對曹操的看法都不好,直到荀彧的加入。荀彧本就是大士族出身,有他幫曹操運籌帷幄,越來越多的士人站在了曹操這一方,支持曹操擊敗其他諸侯。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各路諸侯逐漸被曹操徵服擊敗,曹操的權力也越來越大,而人呢,伴隨著權力的增加,野心欲望也會急速膨脹,於是便有了曹操想要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之事。
從個人層面來看,荀彧自初平二年(191年)投奔曹操,直至建安十七年(212年)去世,兩人相知相交二十餘年,互相之間的交情非常深,而且荀彧為曹操立下了大功,如果沒有荀彧相助,曹操根本不可能有現在這等基業,此時天下未定,曹操怎麼可能殺掉自己的好助手呢?
從大局來看,荀彧背後可是有一大批士族的,荀彧作為士族代表,是一個很大的風向標。曹操可以武力奪取天下,但是不可能武力治理天下的,他必須得依靠這批士族。荀彧不同意曹操加九錫,曹操之所以這麼生氣,更大的原因是因為荀彧代表了很多人,如果這些人不站在曹操這邊,那曹操之後封王稱帝之路將非常難走。這也是為何曹操一直沒有稱帝的原因之一。為了不激怒這些士族,曹操根本不可能殺掉荀彧,他最佳的處理其實是收買改變荀彧。
三國的政治主線,其實一直是士族的權力抗爭,在東漢末年,士族遭到外戚和宦官的打擊,勢力衰弱,後來他們看中了曹操,扶持曹操,他們是想通過曹操來幫自己奪權。而曹操本人,大量啟用寒門,對士族是又愛又怕,一直心有提防,所以士族一直不同意曹操加九錫,荀彧之死,本身也是士族對曹操的一大不滿。
曹操死後,曹丕之所以能夠稱帝,其實是因為他對士族妥協得很徹底,曹丕採用九品中正制,給了士族很大的權力,這才贏得了士族的支持,成功的改朝換代。不過也正是因為曹丕的放縱,到了後面士族權力愈發龐大,發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結語
說白了,荀彧之死其實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是士族爭奪權力的表現,曹操加九錫,是對士族的試探,而荀彧之死,則是士族對曹操的不滿。兩股勢力一直在不斷的互相爭鬥,直到曹丕採用了九品中正制,為士族大開方便之門,才真正獲得了士族的支持,不過士族也因此更加壯大,直接顛覆了曹家天下。
(本文參考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