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2021-01-14 騰訊網

說起荀彧,大家應該都聽過他的名字,他的才華非常高,治國理政的能力絲毫不輸於諸葛亮,是曹操開創大業的一大助力。若沒有荀彧相助,曹操想一統北方,估計還是比較困難的。不過最終荀彧的結局卻並不是非常好,在曹操稱魏公以前,荀彧遺憾去世,給眾人留下了許多遐想。

荀彧之死

關於荀彧的死,一直以來存在著兩種看法。

一種看法是說荀彧死於憂鬱感傷,當時曹操想要進爵國公、加封九錫,而荀彧出聲反對。因為按照正常的思路,曹操的這種行為逾越了規矩,和當年王莽的套路有點相似,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之後便會稱王稱帝,將天子取而代之,這在荀彧看來是無法容忍的,於是荀彧說了這麼一段話勸諫曹操。

《三國志》: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和荀彧相知二十多年,互為好友知己,他本以為荀彧會全力支持自己,沒想到是這種結果,非常不開心。不過曹操也沒有多說什麼,反而是給荀彧封官,封他為侍中、光祿大夫、參丞相軍事,荀彧這邊自然是懂曹操的意思的,但是他似乎並沒有鬆口。而且他最終因為曹操一直不願意放棄進國公、加九錫的想法,心情憂鬱,最終一病不起,死於壽春。

《三國志》:會徵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恃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這是三國志中對於荀彧之死的記載,從文獻中來看,荀彧是死於自身疾病,因為他憂鬱煩惱,最終離世。而在另一份記載中,則說荀彧是被曹操給逼死的。

《魏氏春秋》: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這一個觀點,後來也被三國演義所採用,說曹操給荀彧送過去一個空的飯盒,荀彧一見到此物,便懂了曹操的意思,隨即自盡。由於三國演義流傳甚廣,所以很多人也非常認可這一觀點。不過如果拋開三國演義,回歸到正史中,我們可以發現,曹操這個人還是比較光明磊落的,他為人比較真實,開心的時候就大笑,悲傷的時候就大哭,並不像很多大人物一樣,喜怒不形於色,所以說曹操不一定會幹出逼死荀彧之事,而且從政治目的來看,荀彧死了對曹操其實也沒有多大的好處!

曹操最開始其實是一個很小的軍閥,實力並非很強大,荀彧當時其實是跟隨袁紹的,只不過荀彧發現袁紹志大才疏,只顧攫取利益,根本沒有匡扶漢室之心,所以轉而投靠了曹操。從曹操之前的表現來看,其實他是眾諸侯中真正忠於漢室之人,當董卓敗退時,眾諸侯手握兵馬,卻根本沒想過出兵攻擊董卓,救回天子,只有曹操率軍前去,雖然失敗,但也讓很多人看到了曹操的一片赤子之心,荀彧就是其中一員。

曹操本身出身於宦官家庭,是閹宦之後,而宦官呢,在很多士人的眼中是上不了臺面的,所以之前士族對曹操的看法都不好,直到荀彧的加入。荀彧本就是大士族出身,有他幫曹操運籌帷幄,越來越多的士人站在了曹操這一方,支持曹操擊敗其他諸侯。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各路諸侯逐漸被曹操徵服擊敗,曹操的權力也越來越大,而人呢,伴隨著權力的增加,野心欲望也會急速膨脹,於是便有了曹操想要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之事。

從個人層面來看,荀彧自初平二年(191年)投奔曹操,直至建安十七年(212年)去世,兩人相知相交二十餘年,互相之間的交情非常深,而且荀彧為曹操立下了大功,如果沒有荀彧相助,曹操根本不可能有現在這等基業,此時天下未定,曹操怎麼可能殺掉自己的好助手呢?

從大局來看,荀彧背後可是有一大批士族的,荀彧作為士族代表,是一個很大的風向標。曹操可以武力奪取天下,但是不可能武力治理天下的,他必須得依靠這批士族。荀彧不同意曹操加九錫,曹操之所以這麼生氣,更大的原因是因為荀彧代表了很多人,如果這些人不站在曹操這邊,那曹操之後封王稱帝之路將非常難走。這也是為何曹操一直沒有稱帝的原因之一。為了不激怒這些士族,曹操根本不可能殺掉荀彧,他最佳的處理其實是收買改變荀彧。

三國的政治主線,其實一直是士族的權力抗爭,在東漢末年,士族遭到外戚和宦官的打擊,勢力衰弱,後來他們看中了曹操,扶持曹操,他們是想通過曹操來幫自己奪權。而曹操本人,大量啟用寒門,對士族是又愛又怕,一直心有提防,所以士族一直不同意曹操加九錫,荀彧之死,本身也是士族對曹操的一大不滿。

曹操死後,曹丕之所以能夠稱帝,其實是因為他對士族妥協得很徹底,曹丕採用九品中正制,給了士族很大的權力,這才贏得了士族的支持,成功的改朝換代。不過也正是因為曹丕的放縱,到了後面士族權力愈發龐大,發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結語

說白了,荀彧之死其實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是士族爭奪權力的表現,曹操加九錫,是對士族的試探,而荀彧之死,則是士族對曹操的不滿。兩股勢力一直在不斷的互相爭鬥,直到曹丕採用了九品中正制,為士族大開方便之門,才真正獲得了士族的支持,不過士族也因此更加壯大,直接顛覆了曹家天下。

(本文參考三國志)

相關焦點

  • 讀不懂荀彧之死,就讀不懂三國政治主線,也弄不懂曹操為何不稱帝
    曹操手下有兩個姓荀的謀士,一個叫荀攸一個叫荀彧,那麼,肯定有人想問這兩個人誰更勝一籌?我的答案是:各有千秋。不過這兩個人的確有關係,從輩分上來說,荀攸是荀彧的侄子,荀彧是荀攸叔叔輩的人物。 不管荀攸還是荀彧二人都代表了三國時期一個可以影響歷史的士族門閥——潁川荀氏。
  • 三國極具慧眼之人:同時看出曹操和荀彧的才能,卻最終自盡而死
    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每個時代都不缺人才,缺少的只是發現人才的眼睛。漢末三國時代,便有一位極具慧眼的智士。 那麼,這位極具慧眼之人究竟是誰呢?他又是如何評價曹操和荀彧的呢?他又為何要自盡而死呢?
  • 三國人物評——荀彧
    簡明,卻不簡單,反而能讓人更清楚明白的體會到許多小說電視中不能感受到的東西。小說與電視把所有的一切描繪得淋漓盡致,把眼睛腦子塞得滿滿當當。而我們腦中就充滿了別人的灌輸,再也沒有了自己一分半分的思考與想像。唯有讀史,可以讓人靜下心來,忽有所思,怡然自得;偶有所得,洒然一笑。今天暫把數日所讀,略作一記。
  • 曹操謀士荀彧的死對荀攸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三國ID:shuosanguo
  • 荊州往事(10)荀彧之死
    這篇文章也稱《述志令》,它很重要,想要了解曹操的性格、心理,及曹氏篡漢的始末,有必要好好讀一讀。 白話文版(紅)及評析(黑)如下: 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怕被人看作平庸之輩,立志要當個郡守(第一個志向,地級市長)。誰年輕的時候還沒點夢想呢。
  • 三國男子圖鑑|荀彧的悲歌
    在曹魏政權看來,荀彧是「漢臣」,這與曹魏一朝的史籍未將荀彧列為「魏臣」是一致的。魏晉交替之際的政治局勢促使這一觀念發生了第一次轉變。西晉史官陳壽列 《荀彧傳》於 《三國志》卷十,以荀彧為曹魏開國文臣諸傳之首,以史官的直書精神正視荀彧的歷史功績。晉宋禪代之際又發生了第二次轉變。
  • 昔日好友最後生死相隔,荀彧之死喻義漢朝的終結
    曹操作為一個在三國之中成就霸業的君主,在他手底下不知道有多少的能人異士。但要說其中最為厲害的一個,那麼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荀彧。此人高瞻遠矚,而且在輔佐曹操的整個過程當中,不知道為曹操立下了多少汗馬功勞。同時讓也是曹操身邊唯一能夠幫助他,管理後方的人員。
  • 三國真正厲害的十位謀士:四大都督只有一人,荀彧諸葛亮不在其中
    ,比如曹操五大謀士真正算得上謀士的只有賈詡、荀攸和郭嘉三人,其餘兩人程昱文武全才首先是名將然後才是謀士,荀彧真正厲害的是內政,他們都算不上是純粹的謀士,今天就來說一說三國十位頂級謀士:蜀漢兩人,曹魏三人,東吳只有一位。
  • 《三國》小故事——曹衝之死
    曹衝到底有多聰明,他又是怎麼死的?一起聽故事。故事發生在公元208年,曹操赤壁之戰,大敗,退守南郡(荊襄九郡的要塞),落魄至極,本就軍心渙散,卻又後方著火。01 曹操星夜回許昌初四當晚荀彧送來急報,西涼的韓遂、馬良率八萬大軍準備星夜突襲許昌(曹操大本營)。
  • 揭秘:「王佐之才」荀彧何以排三國十大謀士首位!
    很顯然,劉向當年稱讚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與歷史上的王佐沒有絲毫關係(當時才與材通用),歷史上真實的王佐出現在南宋,而且也只有一個 「王佐斷臂」的苦肉計謀略,而劉向、董仲舒是西漢之人,前後相差了1200多年,八桿子打不著,劉向即使能夠預測前後500年,也不可能知道在南宋會有一個王佐,更不可能拿當代偉人與後代人去相比,所以,當年東漢末年南陽名士何顒稱讚荀彧具有「王佐之才」,也肯定不可能拿荀彧與南宋時期的王佐相比
  • 三國殺:名字最難讀的七大武將,荀彧難上榜,榜首老玩家也讀錯!
    今天我們來聊聊三國殺移動版中那些最容易被讀錯名字的七大武將,隨著玩友文化水平的提高,再也沒有人將荀彧讀成「苟或」了,但還是有不少名字至今很多朋友讀錯,榜首十年老玩家也難此劫!TOP5 麴義(qu一聲)深受「讀字只讀一半」之害,這個字當年可是出現了多個版本的讀法啊,有讀成「ju義」的,甚至有朋友看左邊像麥子的麥
  • 三國人物之荀彧:成也曹操,敗也曹操
    荀彧不僅為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也是三國時期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而荀彧也是萬萬沒想到曹操野心有這麼大,本只是想借他之手興復漢室,奉天子以令不臣,沒成想他自立為王,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他知道曹操一旦為魏王,預示著他有篡漢之心,與他的初衷相駁,他只得選擇離開。而曹操呢,他愛才是不錯,禮賢下士也不為過,但有才之人不能為己用,他又會採取什麼措施呢?
  • 三國殺:催人淚下的臺詞你知多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三國殺:催人淚下的臺詞你知多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三國殺武將的語音臺詞是遊戲的一大特色。不僅帶我們回顧了歷史,並且加深了這個武將在我們頭腦中的印象。三國殺團隊所製作的語音臺詞,幾乎都能突出武將的鮮明特徵。
  • 王佐之才—荀彧
    荀彧出身著名的「潁川荀氏」,潁川穎陰人(今河南許昌市),是戰國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後人,家族也人才輩出。祖父荀淑是東漢的鴻儒,大學者,為郎陵侯相,外號「神君」,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後因為指責皇親國戚而被貶,便辭官回家(和上一篇諸葛亮的祖上經歷像不?)。荀淑有八個兒子,都很有名望很有才華,號稱「八龍」,而其中就有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
  • 曹操給荀彧「送禮」,在打開後發現是空盒,沒過多久荀彧自盡而亡
    文/紀布話說,對於三國比較感興趣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在曹魏陣營中,曹操麾下有五大謀士。他們依次是,荀彧荀文若,荀攸荀公達,賈詡賈文和,程昱程仲德以及郭嘉郭奉孝。在這五個謀士中,荀彧可以說在當時的名氣是最大的,勞苦功高,為曹操能順利一統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將其稱為首席謀臣一點也不為過。
  • 荀彧PK郭嘉 誰才是三國中曹營第一天才謀士?
    對郭嘉的死,即便是生性狡詐的曹操也不禁悲嘆「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讓我想起當年孔子悲嘆顏回之死,「天喪予,天喪予!」曹操曾經向荀攸等人表示,荀攸等人都和自己年紀相仿,唯有郭嘉年紀最小,本來是希望把後事託付給郭嘉,沒想到白髮人送黑髮人,三十八歲的郭嘉竟然走在五十三歲的曹操之前。曹操對於郭嘉的感情,既有君主對臣子的愛惜之情,更有知音辭世的悲慟之情。
  • 郭嘉與荀彧誰更厲害?其實看正史就知道,他倆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 為何說郭嘉和荀彧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但是這其中很多都是三國演義誇大的,當讀正史《三國志》的時候才發現,很多人是名大於實。郭嘉人品太差,作風不好,為人不正直,只是善於讀心術,了解曹操所想,和曹操有著同樣的愛好,臭味相投,曹操也是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但郭嘉大多時候都是在曹操提問的時候才出謀劃策,要論打仗和戰鬥部署,郭嘉並沒有任何實戰經驗,要真帶兵打仗,很可能就像馬謖一樣,所以曹操從來沒有讓郭嘉單獨帶過軍隊。
  •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郭嘉到底有多厲害?
    郭嘉在曹操徵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非常年輕,有史料表明曹操是有想法要郭嘉作為託孤重臣,如果郭嘉不死,也極有可能像劉備託孤諸葛亮一樣輔佐後主。郭嘉在三國謀士中的地位1、從計策上我把三國的計策分為三檔:勢、略、謀。「勢」,是對天下形勢的判斷,對國家發展路徑和國家關係上的理解和規劃,這一級別的計策以荀彧「挾天子以令不臣」、諸葛亮「隆中對」以及魯肅「榻上策」為代表。
  • 三國六大非主流謀士,有兩位堪比郭嘉、荀彧
    曹操又不虛你,呂布的步騎跟曹操先前也交鋒過不少次,都是敗多勝少。士為知己者死,既然選擇了這樣的一個主公,也就只能認命了。陳宮和範增最後的結局都是悲劇收場。一個出色的謀士首先要善於為自己選一個好主公,所以在這一點上陳宮就大打折扣。特殊時期,適當的改換門庭也並非就是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