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的確是曹魏陣營頂尖的謀士,梳理曹魏前期發展軌跡,郭嘉在追隨曹操平定北方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官渡之戰,以及勸曹操東徵呂布、劉備,乃至奠定曹魏一統北方的格局,而他死後曹操在局部作戰上卻是敗多勝少,以至於曹操赤壁大敗哭奉孝,引得眾謀士自慚形穢,郭嘉在行軍作戰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其生前官職軍師祭酒,是曹操專為郭嘉設立,相當於首席軍師或首席參謀。郭嘉在曹操徵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非常年輕,有史料表明曹操是有想法要郭嘉作為託孤重臣,如果郭嘉不死,也極有可能像劉備託孤諸葛亮一樣輔佐後主。
另外郭嘉對人的判斷也極為準確,早前郭圖推薦郭嘉追隨袁紹,郭嘉認為袁紹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轉而投靠曹操,也準確料定孫策死於非命「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
郭嘉在三國謀士中的地位1、從計策上
我把三國的計策分為三檔:勢、略、謀。
「勢」,是對天下形勢的判斷,對國家發展路徑和國家關係上的理解和規劃,這一級別的計策以荀彧「挾天子以令不臣」、諸葛亮「隆中對」以及魯肅「榻上策」為代表。
「挾天子以令不臣」讓曹魏在防禦袁紹討伐時有正義性,是官渡獲勝的奠基之策,可以說從形勢上奠定了任何地方勢力不能與曹魏中央政權代表相抗衡的局面,「隆中對」和「榻上策」之所以都判斷曹魏不可與之抗衡,要鼎足而立而不是直接統一天下,就在於此計策的政治正確。
「隆中對」和「榻上策」讓蜀、吳兩方在群雄並起的亂世中,能鼎足而立,是立國之策。「隆中對」大家都比較熟悉了,魯肅的「榻上策」可以說是最早對東漢末年形勢的正確判斷,魯肅很早就看到了東漢必亡,這一點甚至比諸葛亮和荀彧力圖匡扶漢室的決定還要有可行性。同時「榻上策」也是決定了吳國後期必須和蜀國結盟的外交準則,可以說是吳國發展的根本戰略。
「略」,是對戰略和戰役的總體設計,以周瑜赤壁之戰火攻曹營、陸遜夷陵之戰火燒連營為代表,作為戰役的總指揮,都是在「略」上決定正確,影響了戰役的走勢,以弱勝強。
「謀」,是在局部戰爭中的具體計策,以龐統連環計為代表,另官渡渡之戰劉曄用霹靂車破箭塔、荀攸分兵偷襲白馬、許攸奔襲烏巢斷糧,都是謀的代表。
從這三個層面,郭嘉更多的是對戰役總體走勢的研判,和對將領特點的判斷,屬於「略」中的的頂級謀士,以「十勝十敗」為例,是對雙方主公和掌握資源的分析,雖然準確,但在層次上,與勢還有一定差距。「略」和「謀」在三國中都有非常精彩的案例,在此不再具體列舉三個層次的謀士,大家可以對照分析。
2、從對局勢的影響
分為左右國家局勢和戰役局勢,在國家局勢上,諸葛亮、魯肅、荀彧都是國策奠基之人,李儒和賈詡也算是不錯的謀士,但他們更多算順勢而為,只有諸葛亮在國家形勢上逆勢而為,可以說扭轉了劉備集團的頹勢,讓劉備逆天改命,在明知曹魏最強蜀漢最弱(益州疲弊)時還要北伐,確實與一般的順勢謀臣有天壤之別。
在戰役局勢上,郭嘉除了官渡之戰的以弱勝強,基本都是順風局,可以說沒有遺計定遼東,曹操也可以掃平東北,在這一層次上,還沒法與周瑜、陸遜左右戰爭勝敗相較,更何況周瑜、陸遜是戰役的總指揮,郭嘉只是參謀。
3、從管理的範疇
郭嘉沒有兵權,可能也沒有行政權,而在謀臣中,荀彧相當於蕭何的角色,在內政上有很大權利,而另外兩個陣營也有三國史上唯二出將入相之人:諸葛亮、陸遜。
郭嘉VS諸葛亮記得以前和小夥伴討論三國人物,有個同學認為郭嘉智謀勝於諸葛亮,甚至居三國謀士之冠,理由無非就是「遺計定遼東」。我回答如果論死後遺策,諸葛亮也有「死諸葛嚇走活司馬」,以及入川險道留一千人寨的先見之謀,引得鄧艾慨嘆「諸葛武侯真乃神人也」,且生前二人並未有直接或間接的交鋒,不好評判二人在軍事上的高下。
現在盛行「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論調,認為郭嘉勝於諸葛亮,從計策的級別和管理的範疇上,剛才已經分析了,臥龍之策是蜀漢立國之本,有了臥龍蜀漢集團才能立足,而蜀漢內部的其他謀士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後期諸葛亮更可以說是蜀漢政權實際上的領導人,而郭嘉更多是錦上添花,畢竟曹操的能力已經很強,曹魏集團又不乏良將謀臣,換位思考,很難說郭嘉能像諸葛亮一樣以一己之力改變劉備集團命運。
從選擇主公上,郭嘉是主動選擇更有潛力的曹操而放棄袁紹,而諸葛亮是選擇了未知數極大,一沒人二沒地的劉備,要知道諸葛亮完全可以選擇劉表,一方面荊州有爭天下的資本,一方面諸葛亮是劉表的親戚(諸葛亮是劉表的內侄女婿)。
另外,諸葛亮除去三國演義中誇張的橋段,其實更多的能力在從政,可以說亮的政治才能高於軍事才能,而軍事才能中治軍的才能要高於行軍打仗的才能。如果說周瑜、陸遜有統帥之才,那麼諸葛亮和司馬懿是有管理國家的能力的,而郭嘉作為軍師祭酒是沒有兵權的,換句話說只出計策,是純謀士。
有人說郭嘉死的早,要是壽終正寢也許更有作為,那麼我們不比後期,比前期,諸葛亮出山時28歲左右,當時劉備基本要被曹操滅掉了,而這時候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接受羸弱的劉備集團作為聯盟(當時只有兩萬人左右,一萬人還是劉琦的),而不是投奔東吳,在沒有任何資本的情況下展示出的能力,不是一般的謀士能比的。
為什麼那麼多人捧郭嘉可以說郭嘉的確有過人之處,否則裴松之,毛主席也不會都對郭嘉十分推崇。
而現在的年輕人捧郭嘉,恐怕並不是真的因為郭嘉之才,二是他們以郭嘉來證明自己的才學和獨到的眼光,畢竟郭嘉不如劉關張、諸葛亮那麼有名,而小眾往往顯出品味,如同一般的富二代都開寶馬出門,你不拘一格開沃爾沃一樣,所以現在有那麼多人去找到郭嘉、賈詡、荀彧,冉閔,這樣的人物,來證明自己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