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郭嘉到底有多厲害?

2021-02-23 夜伴趣談

郭嘉到底有多強

郭嘉的確是曹魏陣營頂尖的謀士,梳理曹魏前期發展軌跡,郭嘉在追隨曹操平定北方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官渡之戰,以及勸曹操東徵呂布、劉備,乃至奠定曹魏一統北方的格局,而他死後曹操在局部作戰上卻是敗多勝少,以至於曹操赤壁大敗哭奉孝,引得眾謀士自慚形穢,郭嘉在行軍作戰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其生前官職軍師祭酒,是曹操專為郭嘉設立,相當於首席軍師或首席參謀。郭嘉在曹操徵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非常年輕,有史料表明曹操是有想法要郭嘉作為託孤重臣,如果郭嘉不死,也極有可能像劉備託孤諸葛亮一樣輔佐後主。

另外郭嘉對人的判斷也極為準確,早前郭圖推薦郭嘉追隨袁紹,郭嘉認為袁紹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轉而投靠曹操,也準確料定孫策死於非命「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

郭嘉在三國謀士中的地位

1、從計策上

我把三國的計策分為三檔:勢、略、謀。

「勢」,是對天下形勢的判斷,對國家發展路徑和國家關係上的理解和規劃,這一級別的計策以荀彧「挾天子以令不臣」、諸葛亮「隆中對」以及魯肅「榻上策」為代表。

「挾天子以令不臣」讓曹魏在防禦袁紹討伐時有正義性,是官渡獲勝的奠基之策,可以說從形勢上奠定了任何地方勢力不能與曹魏中央政權代表相抗衡的局面,「隆中對」和「榻上策」之所以都判斷曹魏不可與之抗衡,要鼎足而立而不是直接統一天下,就在於此計策的政治正確。

「隆中對」和「榻上策」讓蜀、吳兩方在群雄並起的亂世中,能鼎足而立,是立國之策。「隆中對」大家都比較熟悉了,魯肅的「榻上策」可以說是最早對東漢末年形勢的正確判斷,魯肅很早就看到了東漢必亡,這一點甚至比諸葛亮和荀彧力圖匡扶漢室的決定還要有可行性。同時「榻上策」也是決定了吳國後期必須和蜀國結盟的外交準則,可以說是吳國發展的根本戰略。

「略」,是對戰略和戰役的總體設計,以周瑜赤壁之戰火攻曹營、陸遜夷陵之戰火燒連營為代表,作為戰役的總指揮,都是在「略」上決定正確,影響了戰役的走勢,以弱勝強。

「謀」,是在局部戰爭中的具體計策,以龐統連環計為代表,另官渡渡之戰劉曄用霹靂車破箭塔、荀攸分兵偷襲白馬、許攸奔襲烏巢斷糧,都是謀的代表。

從這三個層面,郭嘉更多的是對戰役總體走勢的研判,和對將領特點的判斷,屬於「略」中的的頂級謀士,以「十勝十敗」為例,是對雙方主公和掌握資源的分析,雖然準確,但在層次上,與勢還有一定差距。「略」和「謀」在三國中都有非常精彩的案例,在此不再具體列舉三個層次的謀士,大家可以對照分析。

2、從對局勢的影響

分為左右國家局勢和戰役局勢,在國家局勢上,諸葛亮、魯肅、荀彧都是國策奠基之人,李儒和賈詡也算是不錯的謀士,但他們更多算順勢而為,只有諸葛亮在國家形勢上逆勢而為,可以說扭轉了劉備集團的頹勢,讓劉備逆天改命,在明知曹魏最強蜀漢最弱(益州疲弊)時還要北伐,確實與一般的順勢謀臣有天壤之別。

在戰役局勢上,郭嘉除了官渡之戰的以弱勝強,基本都是順風局,可以說沒有遺計定遼東,曹操也可以掃平東北,在這一層次上,還沒法與周瑜、陸遜左右戰爭勝敗相較,更何況周瑜、陸遜是戰役的總指揮,郭嘉只是參謀。

3、從管理的範疇

郭嘉沒有兵權,可能也沒有行政權,而在謀臣中,荀彧相當於蕭何的角色,在內政上有很大權利,而另外兩個陣營也有三國史上唯二出將入相之人:諸葛亮、陸遜。

郭嘉VS諸葛亮

記得以前和小夥伴討論三國人物,有個同學認為郭嘉智謀勝於諸葛亮,甚至居三國謀士之冠,理由無非就是「遺計定遼東」。我回答如果論死後遺策,諸葛亮也有「死諸葛嚇走活司馬」,以及入川險道留一千人寨的先見之謀,引得鄧艾慨嘆「諸葛武侯真乃神人也」,且生前二人並未有直接或間接的交鋒,不好評判二人在軍事上的高下。

現在盛行「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論調,認為郭嘉勝於諸葛亮,從計策的級別和管理的範疇上,剛才已經分析了,臥龍之策是蜀漢立國之本,有了臥龍蜀漢集團才能立足,而蜀漢內部的其他謀士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後期諸葛亮更可以說是蜀漢政權實際上的領導人,而郭嘉更多是錦上添花,畢竟曹操的能力已經很強,曹魏集團又不乏良將謀臣,換位思考,很難說郭嘉能像諸葛亮一樣以一己之力改變劉備集團命運。

從選擇主公上,郭嘉是主動選擇更有潛力的曹操而放棄袁紹,而諸葛亮是選擇了未知數極大,一沒人二沒地的劉備,要知道諸葛亮完全可以選擇劉表,一方面荊州有爭天下的資本,一方面諸葛亮是劉表的親戚(諸葛亮是劉表的內侄女婿)。

另外,諸葛亮除去三國演義中誇張的橋段,其實更多的能力在從政,可以說亮的政治才能高於軍事才能,而軍事才能中治軍的才能要高於行軍打仗的才能。如果說周瑜、陸遜有統帥之才,那麼諸葛亮和司馬懿是有管理國家的能力的,而郭嘉作為軍師祭酒是沒有兵權的,換句話說只出計策,是純謀士。

有人說郭嘉死的早,要是壽終正寢也許更有作為,那麼我們不比後期,比前期,諸葛亮出山時28歲左右,當時劉備基本要被曹操滅掉了,而這時候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接受羸弱的劉備集團作為聯盟(當時只有兩萬人左右,一萬人還是劉琦的),而不是投奔東吳,在沒有任何資本的情況下展示出的能力,不是一般的謀士能比的。

為什麼那麼多人捧郭嘉

可以說郭嘉的確有過人之處,否則裴松之,毛主席也不會都對郭嘉十分推崇。

而現在的年輕人捧郭嘉,恐怕並不是真的因為郭嘉之才,二是他們以郭嘉來證明自己的才學和獨到的眼光,畢竟郭嘉不如劉關張、諸葛亮那麼有名,而小眾往往顯出品味,如同一般的富二代都開寶馬出門,你不拘一格開沃爾沃一樣,所以現在有那麼多人去找到郭嘉、賈詡、荀彧,冉閔,這樣的人物,來證明自己的品位。

相關焦點

  •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郭嘉究竟有多厲害呢?
    三國時期有兩大謀士的死亡最令人嘆息,一個是劉備失法正,一個是曹操失郭嘉。如果劉備不失法正,也許不會有夷陵之敗。
  •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他到底有多恐怖?
    估計有人說了:「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這話是不是有點高了?」這話還真不高,咋說呢?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郭嘉不死便無三國!
    漢末天下將亂,自弱冠匿名跡,密交結英雋,不與俗接,故時人多莫知唯識達者奇之。」陳壽著《三國志》時在《郭嘉傳》內引入了《傅子》這段話,對郭嘉的評價很高。無論我們對三國的印象是從《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中得來,都應該知道郭嘉是曹操手下的傑出謀士。
  • 郭嘉不死 便無三國
    漢末天下將亂,自弱冠匿名跡,密交結英雋,不與俗接,故時人多莫知唯識達者奇之。」陳壽著《三國志》時在《郭嘉傳》內引入了《傅子》這段話,對郭嘉的評價很高。無論我們對三國的印象是從《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中得來,都應該知道郭嘉是曹操手下的傑出謀士。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軍師聯盟》鬼才郭嘉到底有多厲害?
    大家耳熟能詳的一般有:臥龍鳳雛,二荀郭嘉。如果要說三國第一謀士,許多人都會首推諸葛亮。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在三國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魯迅先生也曾說:「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妖魔化」。所以要評三國第一謀士,小編以為非郭嘉莫屬。
  • 鬼才郭嘉到底有多厲害,他是怎麼死的?
    三國裡群雄逐鹿,政權動蕩,時勢造英雄,在這個紛亂的時代,出現了很多傑出人才,如荀彧、荀攸、陳群、鍾繇、戲志才、棗祗、杜襲、郭圖、司馬德操等人,在這些人當中有一位謀士顯得極為特別,他才華橫溢,卻又飽受詬罵,為當世一些名士所不喜,但為權貴所賞識,那就是郭嘉。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歷史上的郭嘉,究竟有多厲害?
    郭嘉未死之前,雖然天下已經大亂,各諸侯都在招攬人才,但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卻始終沒有出山輔佐明主,即使劉表是諸葛亮的親戚,諸葛亮也沒有出山輔佐他,但郭嘉死後,諸葛亮卻出山輔佐劉備,所以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一說。歷史上的郭嘉,究竟有多麼厲害?為何會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一說,諸葛亮真的害怕郭嘉嗎?
  • 為何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你看他給曹操出的計謀,就知道了
    然而在眾多的謀士中,有一個詞叫:不死郭嘉便無三國。史書中的郭嘉是多麼可怕,為什麼要讓後人傳這樣的話?事實上,說以郭嘉為代表的曹操能夠統一天下,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畢竟一統的因素很多。不過既然可以傳出去,郭嘉自然是有能力的,歷史上的他很善於揣摩人的心理。輕而易舉地發現人的弱點看穿了他,向曹操獻策,幫助他獲勝。
  • 【品論三國】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來認識真正的郭嘉吧!
    由於郭嘉的才華,使許多人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看法。我個人認為郭嘉確實是一個很有才的人,但諸葛亮也不差,只是他兩擅長的領域有不同。郭嘉對於軍事是十分擅長的,有了他才使得曹操的事業達到了巔峰時期,成長迅速。其官渡之戰死後,曹操的國家就開始走下坡路。
  • 郭嘉不死,諸葛不出!鬼才郭嘉究竟比諸葛亮厲害在哪?
    不過對於這個排名,筆者是不贊同的。且不說諸葛亮能否跟安兩漢四百年的張子房比,就連與他同時代的郭嘉,諸葛亮也幾乎不是後者的對手。提起郭嘉這個名字,大家可能對他的印象不是那麼深,其實他才是三國第一軍師。郭嘉之所以沒有諸葛亮那麼有名,一是因為他年紀輕輕就死了,二是因為後世的《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神話得太厲害了。
  • 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歷史上的郭嘉,真的那麼厲害嗎?
    在郭嘉死前,雖然天下已大亂,各路諸侯都來招才引智,但自比管仲、樂毅,一直沒有出山輔佐明主,即便劉表是諸葛亮的親信,諸葛亮也沒有出山,但郭嘉死後,諸葛亮卻出山輔佐劉備,所以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史書中的郭嘉,到底有多厲害?為什麼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諸葛亮真的怕郭嘉嗎?郭嘉來自潁川郡。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後面還有一句,道破三國誰是最厲害謀士
    解開謎團前,先得看看郭嘉的才幹。郭嘉出道很早,十六、七歲便投靠了袁紹,因為覺得袁紹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難以成大事,於是辭官歸隱潛心修煉。後來在好友荀彧的極力推薦下,曹操把21歲的郭嘉請下山,從此視他為左膀右臂。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郭嘉這個強項,竟是諸葛亮致命弱點?
    三國人才輩出,謀士更是數之不盡,其中諸葛亮與郭嘉,分屬於劉備與曹操兩個對立的陣營,也都是重要謀士,因此常常被拿來比較,後世更有「國家部四,臥龍不出」之說,那麼郭嘉真的比諸葛亮厲害嗎?「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郭嘉真的比諸葛亮厲害嗎?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終於知道他們誰更厲害了
    由於郭嘉的才華,使許多人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看法。我個人認為郭嘉確實是一個很有才的人,但諸葛亮也不差,只是他兩擅長的領域有不同。郭嘉對於軍事是十分擅長的,有了他才使得曹操的事業達到了巔峰時期,成長迅速。其官渡之戰死後,曹操的國家就開始走下坡路。
  • 三國第一謀士郭嘉郭奉孝
    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是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同時也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武有呂布、馬超、趙雲、關張、典韋、許褚之勇;文有臥龍孔明、鳳雛龐統、司馬懿、陸遜之智;可謂千古江山,一時多少豪傑!俗話說,「鬥智不鬥力」,單就謀士一項,就群星璀璨、浩如煙海。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能與諸葛亮相提並論的人,究竟有多厲害
    所謂亂世出英雄,當年的三國鼎立時的英雄可謂是人才濟濟,其中決定一個國家成敗的更多的是謀士,無論是料事如神的諸葛亮,還是年輕氣盛的周公瑾,亦或者是了事儒生的司馬懿,這三位謀士在三國的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他們其中的任何一個都具有自己的厲害之處,而三國也因為有了這些謀士的參與更有魅力,無論是影視劇中的勾心鬥角
  • 三國裡郭嘉和諸葛亮,欣賞郭嘉的亮點多優勢多.
    三國裡郭嘉和諸葛亮,欣賞郭嘉的亮點多優勢多                   郭嘉和諸葛亮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而且在各自陣營的分量也都一樣。劉備得到諸葛亮以後的說法是:「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以後的說法則是:「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劉備臨終前,是託孤於諸葛亮的;而曹操對郭嘉,也曾「欲以後事屬之」。
  • 【三國】天妒英才——郭嘉
    曹操曾經說過要在自己百年之後把後事託付給郭嘉,可惜天妒英才,否則他在歷史上會有更濃墨重彩的一筆。  郭嘉生於潁川,今河南登封一帶。少年時代郭嘉便展現非凡的智慧,他喜歡與長者交談,並且往往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使他人自愧不如。21歲的時候,好友田豐推薦他到袁紹帳下,袁紹在當時被稱為「天下英雄」。他對郭嘉也是極為尊重,厚禮待之。但不久之後郭嘉便看出袁紹不懂用人之道,非成就大業之人。
  • 三國鬼謀郭嘉
    大約郭嘉也正是因為他在歷史中呆的時間太短,有很多智謀還來不及使出來,給了後人很多想像空間。那麼,郭嘉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下文轉載自天涯論壇煮酒論史中竇嬰的發貼《也說鬼謀郭嘉》,此文從郭嘉的出山和識人來分析了他的智謀。話要從三國時期的潁川說起,潁川是豫州大郡,由於地處「四戰之地」,因此「天下有變」時「常為兵衝」。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郭嘉有多厲害?其實兩人根本沒有可比性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後太祖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是三國演義中一個著名的典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郭嘉如果不死,諸葛亮是不會出山的。那麼郭嘉到底有多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