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是一個立法活動比較活躍的時期。在魏蜀吳制定的眾多法律中,哪一部法律的影響最大呢?
首先要談一下曹操。據《晉書·刑法志》,曹操統治時期,曾制定了《甲子科》。這部法律的影響如何呢?《甲子科》制定時,曹操掌握著朝廷的實權。但是,當時曹魏並沒有取代東漢,《甲子科》名義上還是漢朝法律的一部分。這部法律的影響力,自然不如魏明帝曹叡時期制定的《魏律》(後世稱為《曹魏律》)。
《曹魏律》具有哪些特點呢?至少有三個。第一,體例上的創新。據《晉書·刑法志》,曹魏建立之初,承用秦漢舊律,其內容源自戰國時期的《法經》。《法經》的制定者李悝認為「王者這政,莫急於盜賊」,所以其篇目中位於前列的是《盜律》和《賊律》,而作為總則部分的《具律》排在最後。《曹魏律》將《具律》改為《刑名》(總則部分),位於律首。這在我國的法律發展史上,屬於體例上的一個重大變化。
第二,篇目上的細化。據《晉書·刑法志》,《法經》中含《盜律》、《賊律》、《網律》、《捕律》、《雜律》、《具律》共六篇。西漢初年,蕭何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興律》、《廄律》、《戶律》三篇,合為九篇,也就是《九章律》。《曹魏律》在前人的基礎上,對篇目進一步細化。例如,舊律中的《盜律》包含了劫持人質的行為,這不應該包含在「盜事」之中,於是另設了《劫略律》。新制定的《曹魏律》,「合十八篇,於正律九篇為增,於旁章科令為省矣「。
第三,採納鄭玄之說。據《晉書·刑法志》,漢律過於繁雜,法律之間多有互相矛盾或衝突之處,這給法律的適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針對這一問題,在漢朝時期,出現了用儒家思想解釋漢律的現象。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這些儒家學者紛紛闡述自己對法律的理解,結果」諸儒章句十有餘家,家數十萬言。凡斷罪所當由用者,合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二千二百餘言,言數益繁,覽者益難「。這種現象往往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同一個法律問題,採納不同學者的說法,結果很可能不一樣。針對這一問題,對於《曹魏律》的解釋,朝廷只採用」鄭玄章句,不得雜用餘家「。
那麼,《蜀科》與《曹魏律》相比如何呢?看一部法律的影響力,既要看其對當時的影響力,也要看其對後世的影響力。
第一,《蜀科》是諸葛亮等人制定的,只適用於蜀地,地域範圍的廣度明顯不如《曹魏律》。第二,蜀漢被曹魏所滅,《晉書·刑法志》中都沒有提到《蜀科》。與《曹魏律》相比,從對後世的影響來講,《蜀科》對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的法律來講,缺乏後續發展的傳承性。第三,《蜀科》的內容已經失傳。從《資治通鑑》等史料中,我們只知道這是一部嚴刑峻法。
再說東吳的法律。第一,《三國志》談到過東吳法律的一些情況,不過內容並不多。第二,東吳統治區域要遠大於蜀漢,所以東吳法律的覆蓋範圍也就要遠勝於《蜀科》。第三,東吳被西晉所滅,而西晉有自己的《晉律》,也就是《泰始律》。晉滅吳之後,在東吳的故地也必然實行《泰始律》。而且,《晉書·刑法志》中,也沒有提到東吳的法律。所以,東吳的法律和《蜀科》一樣,都缺乏後續發展的傳承性。
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說,在三國時期,對當時和後世影響最大的法律是《曹魏律》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搞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三國時期是何時結束的。一般認為,公元280年,西晉滅吳,三國結束。也就是說,從公元265年西晉建立,到280年西晉滅吳。三國時期,還包含了十多年的西晉統治時期。這段西晉統治時期,出現了哪部法律呢?
據《晉書·刑法志》,早在司馬昭當晉王時,認為《曹魏律》存在兩大問題。第一,前代律令的法條和註解都過於繁雜。雖然在魏明帝時期經過陳群、劉邵等人的改革,但是,法律和註解繁雜的情況仍然存在。第二,叔孫宣、郭令卿、馬融等許多儒家學者都給法律做過註解,可是,朝廷只採納鄭玄的見解,這於理有偏,未可承用。
於是,司馬昭下令制定新律。新律在一定程度上參考了漢《九章律》和《曹魏律》,力求化繁為簡,並有了很大的創新。這部法律於晉武帝司馬炎泰始三年(公元267)編撰完成,泰始四年施行。因為完成於泰始年間,此律又稱《泰始律》。
與《曹魏律》相比,《泰始律》的影響力體現在哪裡?至少有三點。第一,從公元229年,魏明帝曹叡下詔制定新律,到公元265年,曹魏滅亡,再到公元268年《泰始律》施行,《曹魏律》的存在時間也就三十多年。相比之下,《泰始律》施行於兩晉,存在了一百多年。《曹魏律》的施行時間明顯不及《泰始律》。
第二,《曹魏律》施行於曹魏統治區域。相比之下,西晉滅吳後,《泰始律》施行於魏蜀吳三家故地。所以《曹魏律》的施行區域不及《泰始律》。
第三,《曹魏律》制定施行時,鄭玄已經去世。等於說,曹魏採納的是鄭玄對漢律的見解來解釋和適用《曹魏律》。相比之下,晉代《泰始律》則有時人張斐、杜預為之做註解。這種方式對唐朝時期《唐律疏議》的編撰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唐律疏議》代表了大唐盛世時期的立法成就。
《曹魏律》與《泰始律》都有著時代的局限性,都並非完美。但是,《曹魏律》的制定和施行,在一定程度上為《泰始律》做好了前期鋪墊工作。雖然《泰始律》的影響要更大一些,但二者之間難免有些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