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孫權為什麼偏安東南,沒有統一三國的雄心?

2021-02-23 說三國

ID:shuosanguo

三國時期的孫權為什麼偏安東南,沒有統一三國的雄心?

說起三國時期的吳國,我們往往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覺,認為吳國長期是處於一種「閉關自守」的狀態,赤壁抗曹操,夷陵御劉備!吳主孫權選擇偏安一隅,貌似並沒有逐鹿中原的遠大志向,因此吳國在我們看來也是三國中存在感最低的一國了。其實之所以有這樣的錯覺,主要還是受小說演義影響。可以肯定的說,孫權從始至終都有著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他為此所作出的努力,恐怕連劉備都是不及的!

江夏郡隸屬荊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接長江和漢江,歷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為此,孫氏一門父子三人都曾親徵過此地!

說起江夏郡,真可謂是東吳孫氏的隱痛,在孫權親徵江夏之前,其父孫堅與其兄孫策都曾攻打過此處,孫堅是直接戰死在了江夏,而孫策儘管當年攻打江夏大勝,然天妒英才,不久遇刺身亡,以致功敗垂成,江夏又重回黃祖之手。

建安五年,孫權繼承江東基業,在穩定了內部局勢後,孫權立馬把目光投向了江夏,一來是完成父兄遺志,二來更是為了孫吳的發展,故從建安八年到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孫權三次親徵江夏,終大敗黃祖,拿下了江夏郡大部分地區。三徵江夏,鍥而不捨,可見孫權之雄心。

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又有幾人知曉孫權曾五次親徵合肥,北伐曹魏?

公元208年,曹操赤壁戰敗後,東吳周瑜與曹仁對峙與南郡,為了協助周瑜攻取南郡,孫權率眾北攻合肥,圍攻合肥近一個多月後因曹魏援兵趕到而無奈退兵,儘管孫權此次未能成功拿下合肥,卻為周瑜攻打南郡減輕了壓力,公元209年,曹仁棄南郡敗逃,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

公元215年,孫權趁曹操率軍與劉備會戰漢中時再次親徵北伐,劍鋒所指仍是合肥,後終被張遼擊退,無功而返。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適逢諸葛亮第三次北伐,一方面為彰顯帝王之威,一方面為配合諸葛亮北伐,孫權再一次親徵合肥,時鎮守合肥的守將乃曹魏名將滿寵,儘管孫權屢施奇計,然終被滿寵識破,後無奈退兵。

公元232年,孫權第四次親徵合肥,然還是被滿寵擊退。

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出師北伐,為再度配合西蜀的進攻,孫權第五次親徵合肥,圍攻了合肥長達兩月之久,後逼得曹魏皇帝曹叡親自南下救合肥才再度退兵。

儘管孫權五徵合肥皆無功而返,但從中我們足可見孫權有進取中原的雄心。

公元210年,孫權命步騭為交州刺史,揮師南徵,交趾太守士燮歸附孫權,自此,交州廣闊的疆域都納入了孫吳的版圖。

更值得一說的便是我國的兩大寶島臺灣和海南便是在孫權時期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和經營!特別是臺灣,當時稱為夷州,公元230年,孫權派遣大將衛溫和諸葛直率領萬人到海上尋找傳說中的夷州和亶州,儘管亶州沒能找到,但卻發現了夷州,後來孫權更是將夷州經營的風生水起,時吳國太守沈瑩所著的《臨海水土志》中對夷州就有著詳細記載,而這也是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對後世影響深遠。

其實開發交州,夷州這都是孫權為將來逐鹿中原而做的準備,就像蜀漢將南中作為大後方用於軍需補給一樣,交州和夷州也就是孫吳的大後方,之所以經營這些地方為的是什麼?難道不是他心中的宏圖偉志嗎?

故曹操曾贊曰:「生子當如孫仲謀!」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ID:shuosanguo

合作聯繫QQ:122414540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曹操為什麼沒有統一中國?
    三國時代,在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最有機會統一三國的就是曹操,但是曹操始終一個沒有稱帝,第二個沒有統一三國。
  • 為何三國魏蜀都有一統天下之志,孫吳政權卻甘願偏居一方?
    皆由於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在三國政治舞臺上,憑藉軍閥割據勢力,所形成的三國鼎立局面。在世人眼中,這「魏蜀吳」三國相爭天下之時,似乎只有魏國與蜀國在進行統一天下的鬥爭,吳國始終處於割據江東,偏安一方的狀態,在三國鼎立的大趨勢之中,孫吳不僅沒有統一三國的心思,甚至以「限江自保」為基本國策。然而於江東帝國的孫吳,卻是這三國之中立國時間最久的一個政權,究竟是何原因,讓孫吳政權沒有一統天下的心思呢?
  • 曹操、孫權,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誰不屬於三國時期
    、東漢末年三國初年時期(簡稱"漢末三初時期")、純三國時期。 他們並不知道三國是個啥樣子。 當然劉備(162-223)有點特殊,他進入了三國時期,但是沒有撐到孫權稱帝的229年。
  • 孫權為何會失去唯一統一全國的機會?
    (圖)三國鼎立,指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魏、漢、吳三國,三分天下,成犄角對峙局面。其實,陸遜之所以不敢冒險,根本原因是陸遜腦海裡就沒有統一天下的想法,最大的想法還是來源於魯肅倡導的向西聯盟蜀國,統一戰線,全力抗魏,所以,夷陵之戰之所以最終不去消滅蜀國,根本原因就只想把蜀國打怕,逼迫蜀國聯盟。因為在吳國的智囊團基本上形成了魏國不可戰勝的思想,只能想辦法自保,以求偏安。而正是陸遜的這一否定,讓孫權失去了唯一統一全國的機會。
  • 三國時期吳國皇帝孫權怎麼死的?
    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后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並於赤壁擊敗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孫權自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 三國時期,袁紹扮演著什麼角色?
    準確的說袁紹不是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他是東漢末年的一個著名人物。但是袁紹卻是引出三國時期的重要角色。袁紹靠著四世三公的顯赫家世背景,在東漢末年的亂世迅速聚集了一撥和他一起打拼的文臣武將,經過多年的發展,袁紹接連拿下并州、青州和冀州,最後在和公孫瓚的戰爭中取得勝利,拿下幽州,至此袁紹拿下四州之地,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軍閥。
  • 【輕鬆聽書】《易中天品三國》第四十四集 坐斷東南
    在歷史的記載中,為什麼他的所作所為總是自相矛盾,眾說紛紜?曹操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在他前期有著什麼樣的功過得失?易中天,1947 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著作。
  •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三國中的曹操和劉備誰是漢誰是賊?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話出自《三國志 諸葛亮傳》,這話是諸葛亮借劉備之口說出來的,這話的意思是說:漢朝與賊不能並存,有我無你,帝王的事業不能偏安一隅。曹操認為劉備是賊,因為曹操打著大漢正宗皇帝漢獻帝的旗號,統一了整個中國北方,除了西南劉備建立的漢政權,以及東南孫權建立的吳政權之外,整個天下盡歸曹魏政權,從理論上說,曹魏政權繼承了東漢政權的大部分國土面積、人口、影響力,並且曹丕的皇帝位是大漢末代皇帝漢獻帝正兒八經禪讓的,這在理論上說,就是合法合理的,比劉備擅自稱帝要合法。
  • 三國時期到底誰才是正統?
    正統王朝也與「僭竊」、「偏安」等相對而立,正統王朝,一般是指符合華夏禮儀,貫徹春秋大義,一統中國的華夏王朝。正統本來沒有異議,但從晉末開始,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中原正統所在被佔,華夏衣冠南渡,誰為正統開始成為一個大問題。因此,正統開始又有了新的兩種釋義,即「居正」說和「一統」說。居正,即正而不統,得天下正但沒有大一統,比如東晉。
  •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要爭奪荊州,它到底有多重要?
    提及三國,最不能忽略的地方就是荊州。當年孫堅得到傳國玉璽,不走陸路反而走荊州水路回江東,結果被劉表、黃祖射殺。孫策孫權上位後連續攻略荊州10年,曹操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力和袁紹開戰。曹操擊敗袁紹後即刻南徵荊州,企圖以荊州為跳板進一步統一天下,結果遭遇赤壁之戰,劉備奪下荊州後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又在荊州慘敗,蜀漢因此元氣大傷,終成為第一個退出歷史舞臺的國家。荊州雖然處於那個時期的南方,人口對比中原來說比較少,物資、文化也不夠豐富。但荊州的是一塊戰略要地,牽扯到魏蜀吳的利益、成敗。這才是魏蜀吳三國爭相奪取荊州的原因。
  • 三國後期最有可能實現統一的竟然是蜀漢?!最後那畫面你想不到!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問題我們要分三步來看。第一,是不是弱小的一方一定會敗給強大的一方;第二、蜀漢的滅亡是必然的嗎;第三,蜀漢為什麼最有可能統一三國。我們先來看。第一,弱小的一方一定會敗給強大的一方嗎?是因為前期的孫權是明君。所謂「生子當如孫仲謀」正是對敵人英明而產生無奈的感慨。同樣道理,蜀漢只要有一個明君,曹魏真能滅掉蜀漢嗎?三、為什麼說蜀漢最有可能統一三國
  • 三國亂世是如何統一的?三國歸晉天下一統
    赤壁之戰後,形成了曹操、劉備、孫權三足鼎立的局面。隨著曹丕、劉備、孫權先後稱帝自立,由此誕生了曹魏、蜀漢和東吳三個政權。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戰亂頻仍,民不聊生。不過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麼三國是如何走向統一的呢?司馬昭滅蜀,開啟三國統一的第一步雖然晉文王司馬昭在歷史的名聲非常不好,弒君、謀篡成為他洗不掉的汙點。
  • 【今日常識】三國時期的三大著名戰役
    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2.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 三國時期孫權的東吳,它的地盤,文臣謀士、武將以及它的興亡史
    吳國(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 為何三國霸主是曹操?光從氣度上看,曹操就遠勝劉備、孫權!
    各位讀友大家好,相信很多人都讀過《三國志》,就算正史沒有讀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大家肯定耳熟能詳吧。三國時期,劉備多次因為戰敗投奔到各路諸侯帳,又都突然離去。曹操的理想是將劉備和孫權收服。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統治者,他比曹操晚生27年。當然是曹操的後輩。曹操從公元190年起兵,到208年揮師南下,整整19年,幾乎是大戰必勝。沒料到,在大功眼看告成時,因為遇到孫權等人的頑強抵抗而慘敗於赤壁。這一敗,使曹操要達到的政治目標成了泡影,也許他看到了年輕一代的領袖人物。「生子當如孫仲謀!」
  • 曹操,三國時期的一方霸主,他一路走來贏得的成功值得深思
    易中天老師卻說他是可愛的奸雄,其實曹操的才幹與膽識都是有目共睹的,既沒有劉備的優柔寡斷,更沒孫權得天獨厚的子承父業,曹操靠的是自己一步步的打拼,殺伐果斷、乾脆直接、巧用手段,這麼一個真漢子英雄怎能不愛呢?從理性的角度出發,他身上還是有後世人值得深思及學習的地方。
  • 三國時期十大頂級謀士,袁紹孫權劉備各得其二,其餘皆在曹操帳下
    在整個三國時期,真正能決定天下局勢其實並不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諸侯,而是他們手下的謀士、軍師等人。這些人都堪稱是各個勢力的「中樞神經」,負責處理陣營中的大小事務,而其中能力最為突出的幾人則被稱為頂級智囊,三國時期排的上號的幾大戰役或者政治事件都出自他們之手。
  • 三國十大「驃騎將軍」:馬超、司馬懿、孫權上榜!
    在漢末三國時期,僅次於大將軍的武將官職,就是驃騎將軍。驃騎將軍,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置,以霍去病為之,金印紫綬,位同三公。東漢沿置後,有時加「大」,可稱「驃騎大將軍」。驃騎將軍為二品或從一品,一般低於大將軍,(西漢霍去病任驃騎將軍,俸祿與大將軍等)。在三國時期,曹魏、蜀漢、東吳這三國都設立了驃騎將軍一職。以下,筆者簡單說一說三國時期比較著名的驃騎將軍,排名不分先後。
  • 三國時期東吳著名人物
    據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孫權,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黃龍二年(230年),所派將軍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今臺灣)。
  • 真實的三國故事
    在三國時期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但稱得上大戰,甚至足以改變三國未來歷史走勢的大規模戰役,僅有三場,分別是: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曹操與孫劉聯盟的赤壁之戰、劉備與孫權的夷陵之戰。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曹操擊潰了袁紹,整個北方地區沒有了能和曹操一決上下的勢力,使得曹操加快了對北方地區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