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shuosanguo
三國時期的孫權為什麼偏安東南,沒有統一三國的雄心?
說起三國時期的吳國,我們往往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覺,認為吳國長期是處於一種「閉關自守」的狀態,赤壁抗曹操,夷陵御劉備!吳主孫權選擇偏安一隅,貌似並沒有逐鹿中原的遠大志向,因此吳國在我們看來也是三國中存在感最低的一國了。其實之所以有這樣的錯覺,主要還是受小說演義影響。可以肯定的說,孫權從始至終都有著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他為此所作出的努力,恐怕連劉備都是不及的!
江夏郡隸屬荊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接長江和漢江,歷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為此,孫氏一門父子三人都曾親徵過此地!
說起江夏郡,真可謂是東吳孫氏的隱痛,在孫權親徵江夏之前,其父孫堅與其兄孫策都曾攻打過此處,孫堅是直接戰死在了江夏,而孫策儘管當年攻打江夏大勝,然天妒英才,不久遇刺身亡,以致功敗垂成,江夏又重回黃祖之手。
建安五年,孫權繼承江東基業,在穩定了內部局勢後,孫權立馬把目光投向了江夏,一來是完成父兄遺志,二來更是為了孫吳的發展,故從建安八年到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孫權三次親徵江夏,終大敗黃祖,拿下了江夏郡大部分地區。三徵江夏,鍥而不捨,可見孫權之雄心。
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又有幾人知曉孫權曾五次親徵合肥,北伐曹魏?
公元208年,曹操赤壁戰敗後,東吳周瑜與曹仁對峙與南郡,為了協助周瑜攻取南郡,孫權率眾北攻合肥,圍攻合肥近一個多月後因曹魏援兵趕到而無奈退兵,儘管孫權此次未能成功拿下合肥,卻為周瑜攻打南郡減輕了壓力,公元209年,曹仁棄南郡敗逃,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
公元215年,孫權趁曹操率軍與劉備會戰漢中時再次親徵北伐,劍鋒所指仍是合肥,後終被張遼擊退,無功而返。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適逢諸葛亮第三次北伐,一方面為彰顯帝王之威,一方面為配合諸葛亮北伐,孫權再一次親徵合肥,時鎮守合肥的守將乃曹魏名將滿寵,儘管孫權屢施奇計,然終被滿寵識破,後無奈退兵。
公元232年,孫權第四次親徵合肥,然還是被滿寵擊退。
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出師北伐,為再度配合西蜀的進攻,孫權第五次親徵合肥,圍攻了合肥長達兩月之久,後逼得曹魏皇帝曹叡親自南下救合肥才再度退兵。
儘管孫權五徵合肥皆無功而返,但從中我們足可見孫權有進取中原的雄心。
公元210年,孫權命步騭為交州刺史,揮師南徵,交趾太守士燮歸附孫權,自此,交州廣闊的疆域都納入了孫吳的版圖。
更值得一說的便是我國的兩大寶島臺灣和海南便是在孫權時期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和經營!特別是臺灣,當時稱為夷州,公元230年,孫權派遣大將衛溫和諸葛直率領萬人到海上尋找傳說中的夷州和亶州,儘管亶州沒能找到,但卻發現了夷州,後來孫權更是將夷州經營的風生水起,時吳國太守沈瑩所著的《臨海水土志》中對夷州就有著詳細記載,而這也是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對後世影響深遠。
其實開發交州,夷州這都是孫權為將來逐鹿中原而做的準備,就像蜀漢將南中作為大後方用於軍需補給一樣,交州和夷州也就是孫吳的大後方,之所以經營這些地方為的是什麼?難道不是他心中的宏圖偉志嗎?
故曹操曾贊曰:「生子當如孫仲謀!」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ID:shuosanguo
合作聯繫QQ:12241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