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三國魏蜀都有一統天下之志,孫吳政權卻甘願偏居一方?

2021-02-13 鬢影衣香1

縱觀中國漫長歷史長河,三國歷史可謂是異彩紛呈、影響廣泛。那麼三國因何而在?皆由於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在三國政治舞臺上,憑藉軍閥割據勢力,所形成的三國鼎立局面。在世人眼中,這「魏蜀吳」三國相爭天下之時,似乎只有魏國與蜀國在進行統一天下的鬥爭,吳國始終處於割據江東,偏安一方的狀態,在三國鼎立的大趨勢之中,孫吳不僅沒有統一三國的心思,甚至以「限江自保」為基本國策。然而於江東帝國的孫吳,卻是這三國之中立國時間最久的一個政權,究竟是何原因,讓孫吳政權沒有一統天下的心思呢?

無宗室正統,統一三國名不正言不順

孫吳政權之所以會採取在江東地區偏安一方的戰略國策,其實與孫吳政權的建國過程有關。孫吳集團首次登上歷史舞臺是在公元172年,這個政權集團的首任領袖,則是孫策、孫權的父親孫堅。孫堅並非名門貴族出身,他只是從屬袁術討伐董卓的將領之一,後來在襄陽之戰中被黃祖軍所殺。孫堅去世這年,孫策年僅17歲,他收集父親昔日舊部,再次投奔袁術。袁術雖然對孫策讚賞有加,可是並不願意重用孫策,多次給他許下攻城奪地之後加官進爵的諾言,可是都未曾實現。

後來孫策利用救援舅父的名義,向袁術借兵,就這樣孫策帶著父親原先的一批手下回到江東。江東之人聽聞孫堅之子到來,紛紛自願歸降,隨著軍隊實力的壯大,孫策又一舉奪下會稽等地,佔領江東大部分地區。當時北方正處於曹操和袁紹對抗階段,這給了孫策在江東崛起的機會,也激發了孫策進取天下的雄心。然而孫策最終以自持英勇、疏忽大意被手下門客所刺殺,在他臨死之際,將孫吳政權交到了年僅19歲的孫權手中。

孫權繼承政權後,由於兄長被人謀殺去世,他最主要的目標在於鞏固地位,並不是與魏蜀一爭天下。畢竟在他繼位以後,曹魏集團已經佔據了北方絕大多數區域,形成了「天下十有其八」的局勢,再加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正統自居,孫權根本不可能在北方區域分得一杯羹。再觀劉備,他號稱自己是「帝室之冑、漢室宗親」,身上留有宗室正統的血脈,足以令天下人信服。

他的父親孫堅出生低微,沒有給繼位的兩兄弟留下雄厚的軍事力量,也不具備宗室正統的血脈。如此一來,孫吳政權的立國之本,就被局限在了江東地區。這種客觀的政治背景,讓孫權既要應對內部與之相抗的集團,又要與曹魏、劉漢集團,相爭相持,在四面八方的巨大威脅之下,孫權採取「限江自保」,聯合劉漢抵抗曹魏,才能夠為孫吳政權謀得一個長久生存的空間。

國力不足,難以反守為攻

其次,孫權之所以會制定「限江自保,偏安一方」的國策,與許多制約因素有關。孫吳政權在江東所佔區域,在孫權繼位之時基本形成。整個江東地區是指「北抵長江,西起皖南,東至大海,南到浙江」的區域。這一部分區域是整個南方經濟發展較早,經濟綜合實力最為雄厚的地區。孫吳政權與與實力雄厚的曹魏政權相比實在是差距較大,這讓孫權只能立足於「保」,而非採取積極擴張的國策。

在這種旗鼓不相當的軍事實力背景之下,孫吳政權可以依託長江之險,抵抗魏蜀的千軍萬馬;而且這裡還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可以增強吳國的經濟基礎,這才能夠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中獲得立足之地。但是這些自保因素,其實都透露出了吳國活力不足的局面。從國家戰略層面出發,一個國家所採取的攻守之策,取決於國力強弱。

孫吳政權在依託長江為自保之策時,就是由於孫權已經意識到了吳國經濟與軍事實力在三國之中實屬最末。南方地區雖然地域面積廣闊,但是與遼闊的北方相比其開發時間較晚,南方的人口也並不多。這樣一來,吳國的經濟實力發展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人口數量的短缺又導致軍事實力不足。更何況江東地區一直有大族世家掌控多年,孫吳政權想要在這裡調動軍隊,不要受到世家大族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之下,孫吳能夠割據一方已經實屬不易,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對其他兩個政權採取反守為攻的國策。

豪門大族不願捨棄江東安穩之地

孫吳政權的「自保」國策,其實也不是由孫權一人而決定的。孫吳政權之所以能夠在江東地區出現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江東世家大族的支持,這些豪門大族,之所以會支持孫吳政權的建立,只是為了維持江東穩定的局面,以此來謀求各個家族的利益。正是由於有了這些大族的支持,孫吳才能夠在江東扎穩腳跟,當然這些人也進入了政治統治階層。如若孫吳執意北定中原,那麼孫吳政權註定就會與這些豪族的意願相違背,難以以繼續維護江東局面,導致這些人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傷。

尤其是目睹了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以後,豪強大族想要偏居江南的意願更加強烈,他們根本不願意自己得來的穩固地位受到撼動。因此孫權在制定國策與戰略決策之時,他必須將豪族利益考慮進去,甚至順從他們的意見。即便孫權懷有一顆統一天下的決心,這些只願意穩中求勝,追求經濟利益的豪強大族,從一定程度上而言,也限制了孫權統一三國的決心。

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孫吳政權既不具備雄厚的軍事實力與國力,又沒有魏蜀那樣名正言順的血統出身,再加上內部豪強大族的限制,導致孫權只能夠偏安一方,採取「限江自保」的國策。這些客觀因素,讓即使有統一三國心思的孫權,也沒有辦法在歷史舞臺上施展拳腳。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參考資料:

《孫權時期孫吳戰略決策研究》

《孫吳「限江自保」國策芻議》

相關焦點

  • 三國孫吳政權的政治大事件年表所發生的重大事件
    東吳政權的政治事件是從公元190年開始有記錄的,那時候還是東吳第一代孫堅的舞臺,孫堅參與十八路諸侯反董卓聯合軍。公元191年,初平2年。孫堅進入洛陽,撿到了大漢王朝的傳國玉璽。同年,反董卓聯合軍解散了,各路諸侯們各自退回自己的根據地了。公元197年,建安2年。
  • 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石亭戰役,《三國演義》為何隻字不提?
    、全琮、朱然等著名將領大敗魏國的曹休率領的賈逵、朱靈、王凌率領的十萬大軍,斬俘很軍1萬餘人,魏國主帥曹休最終也被活活氣死,當時,陸遜如果果斷聽取朱恆之計,還有可能直取曹魏政權的首都,瓦解曹魏政權。然而,如此輝煌而精彩並且引人入勝的戰役,竟然在《三國演義》中只之不提,確實令人費解,不僅如此,在東吳與曹魏發生的江陵戰役也隻字未提。 以描寫戰爭精彩見長的《三國演義》為何隻字不提石亭戰役呢?
  • 為何曹操能夠統一北方,位居三國霸主之首,這個政策功不可沒!
    據《晉書·食貨志》記載:「魏武既破黃巾,欲經略四方,而苦於軍食不足,羽林監潁川棗祗建置屯田議。」 正如資料所載,此時的曹操卻在羽林監棗祗的建議下,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舉動,「輕兵事」而重農興桑,推進屯田制度的發展。同時,也正是屯田制度的實施,讓曹操有了統一北方的經濟砝碼。
  • 三國時,劉備的政權被稱為蜀國,為何他自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公元219年,持續了兩年的「漢中之戰」告一段落,三分天下的劉備自稱為「漢中王」。對於劉備的這個稱號,駱駝一直有一個疑問,我們熟知的三國,一般都被叫做魏國、吳國、和蜀國,那麼為何劉備不自稱「蜀王」,而要自稱為「漢中王」呢?
  • 晉滅吳之戰:終結三國的最後一戰
    自此三國進入魏吳對峙的新局面。孫吳永安七年(264年),吳主孫休決定趁曹魏在巴蜀立足未穩,派兵進攻巴蜀,結果吳軍無功而返。不久孫休病逝,群臣擁立孫皓即位。但由於北方的鮮卑多次入侵,威脅西晉的安全,再加上群臣反對,所以司馬炎決定先平定鮮卑,再消滅東吳,於是西晉對孫吳採取守勢。吳主孫皓即位後,圖謀消滅西晉,一統天下,因此多次派兵進攻西晉。吳軍雖然多次主動出擊,但是多被晉軍擊敗,戰果有限,沒有改變晉強吳弱的局面。孫吳百姓因為孫皓窮兵黷武,負擔沉重。
  • 從地理看三國,歷史上的劉備想一統天下難度堪比登天!
    ID:shuosanguo從地理看三國,歷史上的劉備想一統天下難度堪比登天!
  • 經典策略玩法我去玩《三國之志2》佔領城池六國亂戰
    全新的SLG策略頁遊我去玩《三國之志2》,該遊戲在包含了各種經典策略玩法的同時,還加入了時下最熱門的即時國戰玩法,氣勢恢宏的六國混戰令人血脈噴張。編組自己的軍隊,為了自己的國家而戰,攻城掠地一統天下!
  • 三國時期發生在庚子年的大事,前後相遇兩次60年甲子輪迴!
    三國時期發生在庚子年的大事三國的時間點區分有兩個,有人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算是三國開始時間,還有一個官方認為是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才算三國開始時間,截至公元280年司馬晉滅孫吳,一統天下來看。這段亂世出英雄讓人爽爆的三國歷史前後相遇到了兩個甲子輪迴年。
  • 三國魏蜀吳相互攻伐,周邊外族為何沒人趁虛而入,原因很簡單
    在歷史上的中原王朝,常常遭受外族侵略,最關鍵的三次:五胡亂華,終結了西晉王朝;金兵侵略,最終造成 了宋元更替;滿清入關,終結了大明朝政權。宋代的亡國因素有很多,可是金兵南進毫無疑問是最直接原因。而五胡亂華和滿清入關,全是借著中原動蕩,才藉機而入。可是漢末三國也是一段動蕩的時代,曹魏、蜀漢、孫吳搞成了一鍋粥,為什麼沒聽到發生外族之亂?
  • 棟梁 | 三國吳國的江東四英傑有何異同
    孫吳前後兩位君主都對周瑜有非常高的評價,可見周瑜在孫吳建國中的功績。作為四英傑之首的周瑜出生世族,祖上好幾代人都有做過漢室高官的,父親為洛陽令,「兄弟好賓客,雄江淮間,出入從車常百餘乘。」周瑜也曾「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孫策下江東資以船糧,可以看出周家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很有實力,是屬於典型的世族(或稱士族)。
  • 三國|孫權晚年為什麼要搞「二宮之爭」?
    要搞「二宮之爭」,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平衡。這還得從孫策平定江東說起,孫策轉戰江東六郡時,身邊除孫氏宗族中人孫河、孫靜、吳景等宗族勢力之外,還有淮泗精英如張昭、周瑜、黃蓋、程普、周泰、諸葛瑾等跟隨外,同時有對江東大族的結好,重用了江東豪族人事,比如朱治,丹陽人;虞翻,會稽餘姚人;凌操,吳郡餘杭人;董襲,會稽餘姚人;全柔,吳郡錢塘人;賀齊,會稽山陰人;芮良,丹陽人等等,融入孫氏集團,到了孫權統治階段,孫吳政權逐步實現了和江東大族的全面合作
  • 從地緣文化來看,三國最有可能實現統一的竟然是蜀漢?!
    出現於宋元之時的《三國志平話》開始將漢中稱為東川,將巴蜀稱為西川,成書於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則繼承了《三國志平話》的東川、西川的地理概念,「東川、西川」就這樣穿越到了「三國文化」中。三國之中,曹魏無需多言,綜合實力絕對第一。孫吳佔有揚、荊、交州之地,實力介於魏蜀之間。蜀漢在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面都是最弱的,也是三國中最早被滅的一股勢力,蜀漢似乎是完全喪失了與曹魏並爭天下的機會。
  • 三國最大的悲劇天才,司馬徽說他「雖得其主,未得其時」
    本文漫談的《三國》故事基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小說,而非是三國正史。三國時期,英豪並起,無數的英雄豪傑、智謀之士如群星璀璨般,在三國亂世的大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絕倫的悲喜劇。在這片眾星閃耀的歷史舞臺上,諸葛亮無疑是屬於最為光彩閃亮的群星之一。
  • 劉備賢明之主,諸葛亮智慧過人,2人聯手為何無法一統天下?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其中劉備大家都很熟悉,他本是皇族的後裔,卻過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劉備的父親死得早,所以他從小就與母親相依為命,整日靠母親織的草鞋拿到街上販賣為生,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人,卻闖出了一片天地。我們都知道,劉備是一個賢明之主,而諸葛亮亦是一個忠誠的軍師。
  • 享年71歲在位24年,孫權幾乎耗死了所有勁敵,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那麼問題就來了,享年71歲在位24年,幾乎耗死所有勁敵的孫權,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南宋抗金將領、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知鎮江府時,曾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寫下了傳唱千古的名篇《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
  • 三國時期孫權的東吳,它的地盤,文臣謀士、武將以及它的興亡史
    吳國(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 三國時期的孫權為什麼偏安東南,沒有統一三國的雄心?
    ID:shuosanguo三國時期的孫權為什麼偏安東南,沒有統一三國的雄心?說起三國時期的吳國,我們往往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覺,認為吳國長期是處於一種「閉關自守」的狀態,赤壁抗曹操,夷陵御劉備!吳主孫權選擇偏安一隅,貌似並沒有逐鹿中原的遠大志向,因此吳國在我們看來也是三國中存在感最低的一國了。
  • 雜誌精選|| 南京上坊孫吳大墓覆頂石紋飾
    根據上坊孫吳大墓發掘簡報中的描述,所出覆頂石浮雕有神獸紋。在南京及周邊地區的六朝時期穹窿頂墓葬很多,但同時還具有覆頂石的墓葬並不多見,除上坊孫吳大墓外,宜興周處家族墓 M1 的前室和後室是四隅券進式穹窿頂,且有覆頂石,但這兩塊覆頂石沒有任何紋飾。安徽當塗「天子墳」孫吳大墓中,前室為四隅券進式穹窿頂,有一塊覆頂石,可惜已經殘損。上坊孫吳大墓內帶有紋飾的覆頂石目前僅此一例。
  • 稱帝進行曲:中國古代開國君主的皇權開幕式(三國篇)
    三國之中,曹魏為強,孫吳、蜀漢為弱,曹魏與其餘兩國之間一直兵戎不斷,而後二者面對曹魏之強,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結盟關係。三國之間雖然實力相差明顯,但幾十年來彼此的邊界幾乎沒有明顯的改變,所以三國的天命也基本上只在各自的疆域內才稱得上合法有效——這一歷史奇觀,在三國時代也算得上前無古人。
  • 三國時期東吳著名人物
    孫堅,東漢末年將領、軍閥,東吳政權的奠基人之一。據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孫權,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