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年71歲在位24年,孫權幾乎耗死了所有勁敵,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2020-12-25 騰訊網

2000餘年的封建帝制,成就了400多位皇帝,如果加上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人,那是有整整500多位。

這些皇帝中什麼樣的人物都有,有作為的皇帝不少,但荒唐的皇帝也不少,而為了表彰這些皇帝的「功績」,後世之人還習慣為他們冠以諡號。

諡號的文化,博大精深,有作為的皇帝,諡號也很響亮,比如說劉徹,諡號為孝武皇帝,沒有能力的皇帝,諡號也很「低廉」,比如說劉欣,諡號為孝哀皇帝。

而三國時期有一位皇帝的諡號卻非常霸氣。

他的諡號為大皇帝。

這諡號在歷史上可以說是獨一份,那麼能夠享有如此殊榮的皇帝是誰呢,不是曹操,更不是劉備,而是孫權。

不過縱觀孫權一生的所作所為,其實很難與這個「大」字掛上鉤。

如果非要找出孫權比曹劉兩人更厲害的地方,那麼活得長或許是他最具備優勢的「長處」。

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相互吹捧自己的話,也會出現下面的對話:

曹操:我成名最早,能力最大,還挾天子令諸侯。

孫權:我活得長。

劉備:我左迎臥龍,右接鳳雛,還坐擁五虎上將。

孫權:我活得久。

那麼問題就來了,享年71歲在位24年,幾乎耗死所有勁敵的孫權,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南宋抗金將領、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知鎮江府時,曾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寫下了傳唱千古的名篇《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首詞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現代漢語,大致意思就是:什麼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連綿不斷,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流不息。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統帥。他能佔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要是能有個孫權那樣的兒子就好了。

其中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是借用曹操對孫權的一句評價。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領大軍進攻濡須口,與孫權相持一月有餘,孫權用水軍包圍曹軍,抓獲三千餘人,淹死的曹軍也有幾千人。後來孫權幾度挑戰,曹操堅守不出。於是孫權親自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營。諸將都以為是挑戰者來了,準備攻擊,曹操說:「這一定是孫權想要親自見識我的軍隊。」命令嚴整軍隊,弓弩不得妄發。孫權走了五六裡,回去的路上演奏歡快的樂曲。曹操遠遠地看見舟船軍隊仍然嚴明整肅,不禁脫口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裴註:《吳歷》曰:「權行五六裡,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謂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鬥到最後,才形成了魏、蜀、吳的三國鼎立之勢,孫權因而成為與曹操、劉備並列的大伽。「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是的,天下之勢,走到此刻,已是曹、劉、孫的天下了,這就要看到底誰更狠,誰才有機會成為贏家。

在三人的比拼中,曹操的實力最強,佔了個「勢」字,因為他手中有張王牌——漢獻帝劉協,所以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而一統北方之地。劉備佔了一個「情」字,出道以來就以漢室皇叔自居,到處拉同情,混了個好人緣。而孫權則佔了一個「畏」字,因為他比曹操、劉備都年輕,「後生可畏」嘛,熬死了曹、劉,他老孫就是老大了。

在曹操與劉備面前,孫權確實年輕,比曹操年輕27歲,比劉備年輕21歲.並且,曹操與劉備兩還都不經熬,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於洛陽,年66歲(其時,孫權38歲);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年63歲(其時孫權41歲)。都說,不要看誰笑得最張揚,而是要看誰笑到最後,能笑到最後的,才是贏家。

曹操與劉備先後崩逝,孫權正值壯年,按說是,天下應該盡歸他這位東吳大帝的之手,而且,上天也給了他施展的時間——孫權一直活到太元元年(252年)才病逝,年70歲,比劉備晚死29年,比曹操晚死32年。但是,笑到最後的孫權,為何仍未能一統天下呢?他這是否是「浪得虛名」?

先說客觀因素。其一是軍事實力上不如曹魏。三國在軍事力量上,魏國最為強大,東吳儘管到孫權已歷三世,卻最弱!如到孫權這輩,東吳士兵善水戰而不善陸地作戰,這與東吳軍事集團盤居江東有關,事實上無論赤壁大戰還是夷陵之戰,東吳的戰略思想都是採取守勢,禦敵於國門之外就算勝利!

孫堅、孫策能建立政權依據長江天險,所以,加強水軍力量,消滅來犯之敵於水面上,是建軍的指導思想!而三國十四州,東吳只佔有二州,要一統天下,必須佔領其它十二州,必須要有精銳的騎兵部隊,水軍到了北方是沒有優勢的!

其二是經濟實力也劣於曹魏。在漢末的軍閥混戰中,中國人口也大量下降,歷史記載,曹操在世時,曹魏實際控制的人口才「四百萬」,東吳人口「一百二十萬」,蜀漢只有「八十萬」;曹操死後,上面的數據有所變化,但基本上魏國的人口還佔整個三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二,有這樣的人口紅利,國家擴軍,農耕繳稅曹魏都有巨大優勢。

再說個人素質。孫權雖然廣受稱讚,那也只是對他前半生的肯定。真實的孫權,人品上是有缺陷的,「他和劉備同盟,並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州,把關羽殺了,心之黑,仿佛曹操,無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請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遜一點;他與曹操比肩稱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相駕下稱臣,臉皮之厚,仿佛劉備,無奈厚不到底,跟著與魏絕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劉備稍遜一點。他雖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備,卻是二者兼備,也不能不算是一個英雄。(李宗吾語)」如此看來,孫權的為人,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反覆無常」。

而晚年的孫權,則更昏聵,且血腥。他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選擇後繼者上。在長子孫登病逝後,孫權的三子孫和被立為太子。自赤烏五年(242年)起,孫和及魯王孫霸之間因儲君問題產生了極大矛盾。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其中,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等都支持魯王。赤烏十三年(250年),孫權廢孫和,賜死孫霸,並於同年十一月改立孫亮為太子。

家事受到外臣幹涉,孫權非常不爽。「大帝號稱賢主,而太子和被廢之際,群臣以直諫受誅者,如吾粲、朱據、張休、屈晃、張純等十數人,被流者顧譚、顧承、姚信等又數人,而陳正、陳象至加族誅,籲,何其酷哉!自是宮闈之釁,未有至此者也。」手下重臣,就這樣殺的殺,流的流,幹的儘是親痛仇快的惷事。

陳壽也說孫權:「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而曹操的繼任者是曹丕,儘管因殘酷迫害同室宗族、廢后漢獻帝、又淫亂好色,歷史名聲不佳;但他是文武雙全,政績不凡,繼承和發展了曹操的諸多政策,鞏固了魏國的基業;他君臨東吳期間,曾親統百萬大軍徵伐吳、蜀,連諸葛亮對他都不敢小覷。何況孫權?

所以,孫權之輸,是輸於自身的不完美;而東吳之敗,也是始於孫權晚年的一連串昏招。

相關焦點

  • 東吳大帝孫權,他在位24年,享年71歲,為何說他是悲情英雄?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承了哥哥已有的基業,一舉成為一方諸侯。 孫堅 赤烏十三年(250年)十月,孫權改立年僅8歲的孫亮為太子; 建興元年(252年),孫權離世,孫亮登基為帝
  •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孫權從公元223年劉備去世開始,到自己病逝,他繼續活了近30年的時間。先後熬死了曹丕、諸葛亮、蔣琬、司馬懿等當世之英傑,也熬死了曹叡和公孫淵這些比他晚一輩的人。說他是三國時期第一能熬,實質名歸。但是在這二十九年中。孫權卻幾乎沒有什麼作為,這與他早期的銳意進取,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讓人很難理解。
  • 孫策活了26歲,孫權卻活了71歲,原因只有兩個字
    但孫策26歲英年早逝,他的兄弟孫權卻熬死了曹操,熬死了劉備,熬死了諸葛亮,足足活了71歲,在當時來說絕對是個長壽星。同胞兄弟為何壽命差距這麼大?有人說孫策是意外死亡,孫權是壽終正寢,比不得。我看未必,孫策之所以比孫權壽短,原因在於「肚量」二字。
  • 周瑜死前告誡孫權:此人是東吳大患!孫權沒信,12年後險被滅國
    孫策把江東交給孫權時曾經說:內政的事不明白就問張昭,軍事上不明白就問周瑜,由此可見周瑜在東吳的地位。後來孫權上位,曹操南徵,周瑜更是作為主戰派聯合劉備一起在赤壁打敗曹操,破滅了曹操一統天下的夢想。但因為嫉妒諸葛亮的才能,三番五次鬥不過他的情況下吐血身亡,臨死前曾和孫權說此人不除東吳必危!當時孫權不聽。但周瑜死後12年,東吳差點被滅國。那麼周瑜說的這個人是誰呢?
  • 曹劉死後, 孫權又活了近三十年, 卻未能統一? 只因他做了一件蠢事
    曹劉死後,孫權又活了近三十年,卻未能統一?只因他做了一件蠢事公元223年,劉備曹操先後病逝,作為三國三大掌門人之一的孫權卻又活了近三十年。
  • 孫權死後十八年,他的七個兒子為何一個不剩?
    一、孫權七子公元252年4月,孫權薨,孫亮嗣。孫權有七子:登、慮、和、霸、奮、休、亮。早在公元221年,長子孫登被立為吳王太子,可是沒等到繼位就死了,此後,立第三子孫和為太子。按說順位承嗣自是順理成章,可偏就鬧出軒然大波。發難者是孫和的姐弟,全公主和魯王霸。全公主就是孫權長女魯班(嫁周瑜之子周循),此女竭力譖毀孫和母子。
  • 劉備如此賢明,諸葛亮如此厲害,為何沒能成就一統天下的事業?
    以劉備之賢明,諸葛亮之能。竟然沒能一統天下,凡讀《三國演義》入迷的人,無不深為遺憾。而實際上,一統天下,又豈是那麼容易之事。劉備與諸葛亮,沒能完成一統,總結一下,就是兩個根本原因:(1)劉備限於家世,(2)諸葛亮失了時機。之所以說,劉備限於家世。爭霸天下,不是光有理想就能成事的。
  • 直到臨死陸遜才想明白,為何孫權一定要逼死他
    孫權和陸遜,早年的關係非常好。兩人相知相得數十年,同心協力打贏夷陵大戰,留下了許多君臣配合默契的佳話逸事。然而到了孫權的晚年,陸遜卻最終以悲劇收場。由於孫權不同意陸遜的意見,二人之間出現了許多爭議,陸遜被孫權多次指責,氣鬱而死。可以說,是孫權親自逼死了陸遜。孫權一直都特別的看重陸遜,為何要這麼做?
  • 曹操劉備去世後,孫權執政長達三十年,為何沒能統一三國?
    而在這其中,最後脫穎而出的,毫無疑問就是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大家都知道,這三個人可以說是三國時代的梟雄。孫權佔據江東,劉備佔領西蜀,曹操一統北方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都是十分的強勢,三分天下的格局也由此而確立。從此來看這三個人可以說是非常的強悍了,畢竟在那種亂世的情況下。這三個人打出了各自的基業,成就了一番事業。
  • 「兩歲的孩子能記得父母的模樣嗎?」71年前,這位29歲母親託孤赴死
    對孩子極盡溫柔的媽媽今天,11月14日是江姐江竹筠犧牲71周年紀念日71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20年,江竹筠出生在四川自貢市的一個很窮的村子為了過活,母親帶著江竹筠姐弟輾轉逃荒到了重慶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她八九歲時就當上童工
  • 呂蒙到底是怎麼死的?是孫權賜死的嗎?
    也就是說呂蒙之所以能考讀書改變命運,完全是孫權靠孫權的知遇之恩,站在孫權的角度上講,呂蒙從一介行伍到官拜大都督完全就是他一手提拔的結果,身家富貴都是孫權所賜。跟周瑜、程普等不同,呂蒙徹徹底底算是孫權的「自己人」。既然是自己人是否一改能一條心呢?孫權和呂蒙的政治路線一致孫權和呂蒙當然是一條心。而且主要就是針對於荊州問題。
  • 劉備得臥龍鳳雛,為何不能一統天下?姜維臨死前,不小心說漏了嘴
    倘若如此,天下便僅剩一個海上之國孫權。如此,大業可成矣。此乃是諸葛亮的《隆中對》,此對,的確指出了劉備當時最應該實施的戰略。同時,也讓迷茫多年的劉備,找到了主心骨,後來劉備拜請諸葛亮為軍師。在赤壁之戰過後,龐統也來到了劉備的治下,並且還在耒陽做上了縣令。幾經折騰之後,龐統還是被劉備發現,並且拜為軍師。由此,臥龍、鳳雛也都盡歸劉備所有。
  • 夷陵之戰,為什麼還沒開戰,孫權就送地求和,劉備又為何拒絕?
    如今,關羽被呂蒙所斬,張飛被叛軍所害,荊州三郡盡失,所有的衰事全和孫吳有關係,上一秒還在天上的劉備,這一秒瞬間如墜冰窟,適逢曹魏政權交替,曹丕篡漢,內部反叛不止,其實趁此機會蜀吳兩國採取行動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必能形成裡應外合之勢
  • 孫權沒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盤,無奈之下才稱帝的
    雖然孫權在去世之後,他的後人給他的諡號是大皇帝,這對於孫權來說這個稱號,多多少少有一點諷刺的意思。因為在他活著的時候沒有完成統一天下,但是在死後給他這樣的精神安慰也確實反映出了東吳的一些尷尬和無奈之處。之前不能說是一個失敗者,能夠從一個地方的勢力發展成為跟朝廷對抗的大集團,不得不說他是一個膽識過人的英雄,就連曹操也非常感嘆的說,他不如孫權的謀略。
  • 三國時期吳國皇帝孫權怎麼死的?
    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后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並於赤壁擊敗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孫權自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 趙構享年81歲,為何56歲就傳位給趙匡胤一脈?
    有人問:趙構享年81歲,為何56歲就傳位給趙匡胤一脈?瞧這問題問的,「趙構享年81歲,為何56歲就傳位給趙匡胤一脈?」其神韻真有幾分類相似抗日神劇裡那句著名的臺詞:「同志們,八年抗戰就要開始了!」趙構是在56歲時就傳位給趙匡胤一脈了,關鍵是,他也不知道他能活到81歲呀?
  • 他為何會被孫權重用呢?
    東漢末年,諸葛瑾避禍江東,有人將他引薦給孫權,孫權像對待魯肅等人一樣重視他,起初任命他為長史,呂蒙去世後,諸葛瑾代替呂蒙做南郡太守。孫權稱帝後,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明明諸葛瑾是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亮是三國群雄人人皆知的蜀國軍師,為何孫權沒有懷疑諸葛瑾?其實東吳的很多大將都對諸葛瑾心存懷疑。當時,劉備要為關羽報仇,出動七十萬大軍準備攻打吳國,孫權很害怕。
  • 劉備賢明之主,諸葛亮智慧過人,2人聯手為何無法一統天下?
    兩人的君臣關係可謂十分和諧,可是2人聯手後為何始終無法一統天下呢?首先,劉備與諸葛亮的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劉備從桃園三結義起,開始逐漸組織自己的「小陣營」,並不斷拉攏合伙人加入,幾乎在統一的事業上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而跟著他打工的人,也沒有一個是被強迫的。
  • 《三國志13》武將解析——孫權
    今天介紹吳國大Boss——孫權孫權(182年-252年),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229年,孫權稱帝。230年,他派衛溫到達夷州(即臺灣島)。252年孫權病逝,享年71歲,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
  • 孫策明明有兒子,為何要傳位給孫權?孫紹最終命運結局如何
    孫堅、孫策、孫權,但是其三人的承襲方式並不像中國古代的,父喪子承的關係。孫策與孫權本為兄弟,屬於不太正常的承接關係。若孫策膝下無子,在中國古代是有弟承其兄位的,但重要的是孫策膝下有子名為——孫邵。那麼,為什麼孫策為何不傳位給孫邵,而是傳為給孫權呢?而孫策是兄弟五人依次為:孫權、孫翊、孫匡、孫朗,為何就是孫權呢?孫紹最終的命運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