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死後,孫權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2021-02-13 三國故事


三國故事公眾號的讀者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談談孫權的後半生。

孫權從公元223年劉備去世開始,到自己病逝,他繼續活了近30年的時間。

先後熬死了曹丕、諸葛亮、蔣琬、司馬懿等當世之英傑,也熬死了曹叡和公孫淵這些比他晚一輩的人。

說他是三國時期第一能熬,實質名歸。

但是在這二十九年中。孫權卻幾乎沒有什麼作為,這與他早期的銳意進取,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讓人很難理解。

這裡就對曹操和劉備死後,孫權的所做所為,以及他的心裡想法做一個陳述總結。說說孫權晚年的那點事。

公元219年,孫權幹了一件確定了三國鼎立的大事——偷襲荊州

這是他一輩子幹的最成功的一件事,也是他一輩子幹的最失敗的一件事。

說他成功,是因為孫權在多次謀求淮南合肥失利後,他的清醒的認識到,自己與曹魏的實力差距是巨大的。東吳不應該跟曹魏死磕了,而是拿下荊州,徐圖自保。

於是,在此之後,他派兵偷襲荊州,重錘了劉備的上升勢頭。

並且他不再以謀求曹魏的土地為自己的第一訴求,而是以劫掠人口、財貨為主要目標,力圖縮小自己與曹操的差距。

從後來的結果來看,孫權很成功。因為東吳的地盤和人口都擴大了一倍,而劉備對東吳的壓力也銳減。

但是,讓孫權沒想到的是。曹魏方面對劉備根本看不上。之前關羽在荊州時,魏國還派重兵防著關羽。

等於關羽替孫權分擔了一部分的壓力。然而當關羽被孫權殺死後,魏國的壓力就全部壓倒東吳身上了。

夷陵大戰之後,曹丕以孫權對自己不恭敬為藉口,迅速調集了曹仁、張遼、張郃、曹真和曹休等一幹曹魏大將徵討東吳。

這一戰下來,曹魏和東吳都是精銳盡出,動用的總兵力比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要多。雙方大戰六個月,最終以曹魏退兵收場。

這一戰,曹魏用事實證明了一件事:雖然是三足鼎立,但是蜀漢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曹丕選擇揮師南下瞄準孫權。如果蜀漢忍著不出兵,孫權只能自己單挑曹魏。

孫權瞬間傻眼了……

因此在公元223年,也就是劉備病死白帝城的那一年。孫權在打退曹魏的入侵後,他迅速與蜀漢復通了關係。雙方締結同盟,關係恢復到了呂蒙偷襲荊州之前。

在此之後,一直到蜀漢滅亡前夕,孫權都沒有再動過蜀漢的心思。

也就是說,不是他沒想過滅蜀,而是他不敢滅蜀。他怕自己滅蜀時,曹丕會揍他。

既然攻蜀已經不可能了,孫權就只能把目光投在曹魏的身上。但是孫權打不贏曹丕,他之前已經吃過幾次大虧。

如果沒有劉備幫他分擔壓力,他根本不敢挑釁魏國。

所以,孫權也就只能放棄擴張的想法。專心處理東吳的內部問題。

什麼問題呢?主要是兩方面。

第一,孫權自己的名分問題;

第二,東吳內部的叛亂勢力;

所謂名分,就是孫權當時對自己的定位。曹丕和劉禪都是皇帝,只有他是吳王。而他的吳王還是曹丕封的,也就是說,東吳名義上是曹魏的藩屬國。

但是公元222年時,東吳已經與曹魏翻臉,這個藩屬地位已經名存實亡了。

所以孫權需要自己給自己找名分。也就是像劉備那樣,自己給自己編一個稱帝的理由。否則他就天然的比魏、蜀矮三分。

而東吳的不安定因素,指得是東吳內部的士族問題和反對孫權的叛亂分子。

這些人的力量太強大,孫權一時半會解決不了。他需要時間來消化新佔領的荊州和交州,也需要時間緩和自己與士族的關係,更需要時間去消滅江東的山越人。

於是這麼一拖,孫權也就有五年時間沒有對外發動大規模的擴張。

到了公元228年,孫權見時機成熟,便來了一把大的。他授意周魴詐降,引誘魏軍進入他在石亭設好的伏擊圈。

這一戰,即歷史上的石亭之戰,也叫「周魴斷髮賺曹休」。

當時的魏國揚州都督曹休中計,率兵深入吳國境內。吳軍九萬,魏軍十萬,結果魏軍被東吳打的屁滾尿流,連曹休的老命都差點丟了。

所幸是後來魏軍的增援趕到,魏軍才沒有被吳軍全殲。

諸葛亮在聽說孫權主動出擊後,也迅速調了三萬蜀軍,以強行軍的速度,在一月之內北上陳倉,攻打陳倉關,減輕孫權的壓力(第二次北伐)。

然而東吳接下來的行為卻讓諸葛亮失望了。孫權見魏軍增援後,立即下令退兵。讓諸葛亮空歡喜了一場。

一年後,孫權憑藉石亭大戰的威望,在建業稱帝。(這應該是他發動石亭大戰的一個原因吧)

在此之後,東吳與曹魏又有四年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一直到公元233年,諸葛亮決定第五次北伐魏國時(也是最後一次),孫權才再次出兵。

這一次是諸葛亮挑的頭,孫權認為諸葛亮的建議可行,便積極響應了蜀漢的行動。

結果,諸葛亮在渭水河畔被司馬懿熬死。孫權在前期風風火火了一把,後期見戰局朝著不利的方向發展,他就趕緊退兵了。

而他這次退兵,他把臉都丟光了。

當時,魏明帝曹叡對大臣說:這次蜀吳來犯我大魏,諸葛亮才是勝敗的關鍵,渭水一戰只許勝,不許敗!我不管司馬懿怎麼打,哪怕是丟人現眼也無所謂,只要能打退諸葛亮即可。否則大魏的西部危矣。而孫權那個鼠輩,只要我親自帶兵去討伐,孫權膽小鬼肯定要跑路。因為我已經看穿他的尿性了。

然而,曹叡居然還是高看了孫權。他本以為自己到前線後,孫權就會跑。

結果,魏軍主力離前線還有數百裡時,孫權聽說曹叡親徵,連照面都不敢打,直接就望風跑路了。

秋七月壬寅,帝親御龍舟東徵,權攻新城,將軍張穎等拒守力戰,帝軍未至數百裡,權遁走,議、韶等亦退。——《三國志·魏明帝本紀》

這就是孫權的德性,也難怪曹叡會笑他膽小如鼠。

可能有人會問,孫權與曹丕同輩,他被曹叡這個晚輩小兒這麼欺負,他就能甘心?

答案是:孫權他不忍氣吞聲能怎麼辦?自己造的孽,只能自己還。

三足鼎立的局勢早已穩定,蜀漢不能打,魏國又不打蜀漢。東吳就那麼大,他的實力只有魏國的一半。實力懸殊太大,他確實是打不贏。

為了繞過曹魏擴充實力,孫權還曾經派衛溫和諸葛直帶一萬士兵去臺灣搶人口,可帶回來的蠻夷還沒有損失的人多,氣得孫權把衛溫、諸葛直給砍了。

為了繞過曹魏擴充實力,孫權還曾經向遼東霸主公孫淵暗送秋波,派了一萬士兵去遼東幫助公孫淵。

結果使者被公孫淵斬殺,一萬兵也被繳械。差點把孫權氣瘋了,急得他要千裡奔海去徵討遼東。

擴充不了實力,孫權也沒有辦法。先前他與曹操打過多次,也與張遼、滿寵這些魏國的大將打過多次。每一次他都打不贏,失敗的教訓太多了。他只能忍。

後來,諸葛亮病死。蜀漢方面的新任總經理蔣琬聯絡孫權,希望聯合北伐。結果孫權還瞧不上蔣琬,不願意搭理他。對合作北伐的提議一拖再拖。

再後來,遼東霸主公孫淵被司馬懿斬殺,東吳徹底失去了從東北購買戰馬的可能。也失去了一個盟友。此時的孫權,只剩蜀漢這一個獨苗夥伴了。

他瞧不起蜀漢,又沒有任何的盟友,只能就這麼忍氣吞聲,不再對曹魏動武了。

外事諸多不利,家裡又禍事連連。

孫權六十歲時,太子孫登去世。孫權立了新太子孫和,但他又寵愛魯王孫霸,導致東吳內部二宮之爭。

沒過多久,親密戰友諸葛瑾也去世了。孫權腦神經抽瘋,開始與天鬥與地鬥,與吳國全國鬥!

為了避免自己死後士族擅權,孫權在太子孫登病死三年後,派人去罵陸遜,罵的陸遜最後憂憤而死。

又過了五年,孫權腦子又開始抽瘋。他先是廢了太子孫和,接著又賜死魯王孫霸。改立年僅七歲的幼子孫亮為太子。

到他六十九歲時,他把巨能熬的司馬懿也熬死了,成為漢末三國的那批群雄中,僅剩的一個獨苗。但是這時孫權也已經中風,離咽氣也不遠了。

公元252年,孫權七十歲。駕崩。

縱觀孫權這一生,他的輝煌是偷襲荊州,他的上升轉折點也是偷襲荊州。當劉備被他砍掉左膀右臂之後,蜀漢就殘廢了。

沒有蜀漢的從旁牽制,光靠孫權自己的能力,他根本就撼動不了曹魏的霸主地位。

一個連合肥都打不下來的人,還能對他抱有過多的期望麼?

不過,東吳的外戰不利,也不能都賴到孫權一個人的頭上。當時是士族社會,是一個需要九品中正制的時代。蜀漢和東吳卻都不搞這一套。這就導致了吳蜀兩國很嚴重的國內矛盾。

很多的蜀人和吳人,成天都在散布亡國論,盼望「魏國鬼子」來「解放」自己。

這三天兩頭的有人造謠,搞得人心惶惶,仗還怎麼打?

後來的人就對當時東吳軍隊有過評價:吳軍不是沒有戰鬥力,但就是沒有凝聚力。東吳的豪族對開疆擴土的積極性不高,不想陪孫權去伐魏,削弱自己的力量。

這個問題反過來想,也證明吳軍是一支守土責任感很強的軍隊,對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十分看重。能夠堅決的抵禦侵犯之敵。

也就是說,東吳軍隊在保家衛國這方面表現的很出色。但是開疆擴土時,就只能用差強人意來形容了。

孫權他在位時,憑藉他的威望,還能處理好東吳的三大派系的關係(淮泗將領、流亡北士和江東士族)。讓東吳政權在曹魏的壓力下,苟延殘喘。

但是,東吳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是無法彌合的矛盾。這樣,也就不可能給孫權有作為的條件和空間了。

所以,為什麼孫權在劉備和曹操去世後,毫無作為呢?歸根到底來說,就是當時的東吳政權不支持孫權的銳意進取。

英雄人物,並不是能改變歷史軌跡的人,因為歷史的大方向,不是一個人無法改變的。

這一點,不僅僅是針對孫權一個人,同樣也適用在劉備和曹操身上。

並且,孫權也算不上是一個能打仗的人。不說跟曹操和劉備比,他跟同輩的諸葛亮和司馬懿也有差距。

孫權他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在確立天下三分後,他對開疆擴土也保留了很大的克制性。


寫在最後:喜歡三國和歷史的朋友,歡迎關注微信工重號「三國故事」,有些很精彩,有些很逗比,感興趣的可以訂閱一發,多謝支持

(後臺回復「111」 揭開三國第一猛將之謎)

最新黑科技,戳個「好看」試試↓

相關焦點

  • 曹劉死後, 孫權又活了近三十年, 卻未能統一? 只因他做了一件蠢事
    曹劉死後,孫權又活了近三十年,卻未能統一?只因他做了一件蠢事公元223年,劉備曹操先後病逝,作為三國三大掌門人之一的孫權卻又活了近三十年。
  • 享年71歲在位24年,孫權幾乎耗死了所有勁敵,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那麼問題就來了,享年71歲在位24年,幾乎耗死所有勁敵的孫權,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南宋抗金將領、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知鎮江府時,曾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寫下了傳唱千古的名篇《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
  • 兩個原因,導致孫權熬倒了曹操劉備司馬懿和諸葛亮卻仍難一統天下
    在演義中,以孫權為代表的吳國戲份並不是很多。說到孫權他可不簡單,他爸孫堅和魏國曹操、蜀國劉備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對,沒錯就是年輕,年輕就是資本,無論三國怎麼爭鬥,年輕優勢孫權可以慢慢熬,熬到曹操和劉備都掛了,他的機會就來了。不過事實往往並不如人意,曹操、劉備以及最強'鰲拜'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掛了,孫權還是沒辦法一統天下。那這是為啥呢?
  • 曹操劉備去世後,孫權執政長達三十年,為何沒能統一三國?
    而在這其中,最後脫穎而出的,毫無疑問就是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大家都知道,這三個人可以說是三國時代的梟雄。孫權佔據江東,劉備佔領西蜀,曹操一統北方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都是十分的強勢,三分天下的格局也由此而確立。從此來看這三個人可以說是非常的強悍了,畢竟在那種亂世的情況下。這三個人打出了各自的基業,成就了一番事業。
  • 周瑜死前告誡孫權:此人是東吳大患!孫權沒信,12年後險被滅國
    孫策把江東交給孫權時曾經說:內政的事不明白就問張昭,軍事上不明白就問周瑜,由此可見周瑜在東吳的地位。後來孫權上位,曹操南徵,周瑜更是作為主戰派聯合劉備一起在赤壁打敗曹操,破滅了曹操一統天下的夢想。但因為嫉妒諸葛亮的才能,三番五次鬥不過他的情況下吐血身亡,臨死前曾和孫權說此人不除東吳必危!當時孫權不聽。但周瑜死後12年,東吳差點被滅國。那麼周瑜說的這個人是誰呢?
  • 劉備如此賢明,諸葛亮如此厲害,為何沒能成就一統天下的事業?
    以劉備之賢明,諸葛亮之能。竟然沒能一統天下,凡讀《三國演義》入迷的人,無不深為遺憾。而實際上,一統天下,又豈是那麼容易之事。劉備與諸葛亮,沒能完成一統,總結一下,就是兩個根本原因:(1)劉備限於家世,(2)諸葛亮失了時機。之所以說,劉備限於家世。爭霸天下,不是光有理想就能成事的。
  • 曹操,劉備,孫權都有什麼才能呀?
    曹操,劉備,孫權都有什麼才能呀?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筆者還是勉為其難,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一,起事之初,他們能因勢利導發揮優勢。曹操、孫權、劉備等三人各有優勢。曹操的優勢是祖上有錢;孫權的優勢是祖上有地;劉備的優勢是祖上有名。曹操是宦官之後,家有萬貫。
  •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殺死,劉備和孫權統一的機率會增加嗎?
    ,為什麼呢?諸葛亮同樣也看出來這其中的利弊,想借周瑜之手殺曹操,可就是因為這兩人的想法導致曹操反而活的還不錯,可惜他華容道被關羽截住,但是關羽還是放了他。如果曹操在赤壁喪命,劉備和孫權統一的機率會增加嗎?
  • 曹操為何不殺司馬懿,反而除掉楊修?3年後,劉備發現曹操的高明
    曹操四處招攬謀士、武將,經過30年的時間,終於佔據兩分天下。公元220年,整個天下能與曹操較真兒可就只剩下孫權與劉備了。劉備相比孫權而言,手段老道、殺人無形、極善收買人心,是曹操最大的敵手。公元217年,剛剛過完年,曹操就急著攻打孫權,而且還在濡須口打敗了孫權。
  • 諸葛亮不選曹操和孫權,為何偏選劉備?從龐統的經歷可以看出端倪
    很多三國愛好者都有一個疑問,諸葛亮出山時,為什麼選擇落魄的劉備?為什麼不選擇實力更強的孫權和曹操?以諸葛亮的智力,加上孫權或曹操的實力,前景一定很美。至於諸葛亮為何對孫權和曹操不屑一顧?,諸葛亮出山的時機不好,沒多少空間給他發揮了。第二:去孫權和曹操手下會被排斥孫權和曹操已經過了創業期,勢力步入發展和穩定期,對於手下的文臣武將來說,正是劃分各自利益範圍的時候,諸葛亮帶著身後的荊州集團踏進去,不會受到歡迎,反而會被排斥。
  • 曹操的兒子,孫權的兒子,劉備的兒子,誰的兒子最厲害?
    在三國的三位諸侯中,實力最強的當屬曹操,佔據了天下大半的江山,剩餘的孫權和劉備兩人實力卻相差不大。三個國家間經常會發生軍事摩擦,但是最終的結局是劉備、孫權和曹操三人至死都沒能完成統一大業,只能將重任交給了自己的兒子。
  • 孫權算計曹操,結果被曹操一句話就輕鬆化解,可惜後代不給力
    明爭是起於「赤壁之戰」,孫權和劉備聯合,擊退了曹操,並乘勢奪取了曹操的大片領域;曹操當然氣不過啊,於是在休養數年後,發兵攻打孫權,雙方爆發了第一次「濡須口之戰」,結果孫權成功地勸退了曹操,而且不久後拿下了皖城,控制了江淮南部。
  • 夷陵之戰,為什麼還沒開戰,孫權就送地求和,劉備又為何拒絕?
    有人問:夷陵之戰開戰之前,孫權為什麼馬上示弱求和,劉備為什麼不接受?這個問題就顯而易見了,兩個問句,咱們一一解答。
  • 劉備如此賢明,諸葛亮如此料事如神,為什麼他們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劉備作為以織鞋賣履為生的落魄皇族,以家徒四壁之景象發展為三分天下之帝王,可以說是非常成功了。諸葛亮雖為隱世高人,卻是布衣之身,最後發展為一國宰相,也可以說是非常成功了。劉備與諸葛亮歷來被稱為明君賢臣的典範,然而劉備諸葛亮終究沒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究其原因,個人總結有以下幾點,以供諸君參考。
  • 孫權沒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盤,無奈之下才稱帝的
    雖然孫權在去世之後,他的後人給他的諡號是大皇帝,這對於孫權來說這個稱號,多多少少有一點諷刺的意思。因為在他活著的時候沒有完成統一天下,但是在死後給他這樣的精神安慰也確實反映出了東吳的一些尷尬和無奈之處。之前不能說是一個失敗者,能夠從一個地方的勢力發展成為跟朝廷對抗的大集團,不得不說他是一個膽識過人的英雄,就連曹操也非常感嘆的說,他不如孫權的謀略。
  • 曹操失去郭嘉,劉備失去龐統,孫權失去周瑜,哪個影響更大?
    、豫州這些地方都沒能守好戰果,漂泊半生還是一事無成。直到諸葛亮加盟劉備之後,劉備開始逆襲,僅僅十幾年時間就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值得一提的是,軍師能力雖然很強但生命非常脆弱,曹操早期失去了郭嘉、孫權中期失去了周瑜,劉備晚期失去了龐統。但影響最大的還是周瑜的離世。在說周瑜之前先來看下郭嘉和龐統的離世對曹操和劉備的影響。先說郭嘉,他是汝南的青年才俊,也是曹操主要謀臣荀彧的至交好友。
  • 三國時期十大頂級謀士,袁紹孫權劉備各得其二,其餘皆在曹操帳下
    沒過多久,袁紹入主了冀州,沮授本以為自己得遇明主,終於能實現一統天下的夢想了,但令他沒想到的是,袁紹其實是一個比韓馥更大的「坑」!     奇襲荊州麻痺關羽、火燒連營擊退劉備、石亭之戰大敗曹休,在跟隨孫權的四十餘年時間裡,陸遜可謂是功勳卓著。以一介書生形象示人的他,對外示弱驕敵,對內示弱寬容,雖置身行伍,卻還有一套治國安民的謀略。
  • 劉備得臥龍鳳雛,為何不能一統天下?姜維臨死前,不小心說漏了嘴
    公元184年,關羽,張飛跟隨劉備鎮壓黃巾。189年,劉備帶著關、張,參加了18路諸侯會盟。當時,劉備雖然無兵無馬,但是他硬是讓曹操給他多加了一把座椅。而他劉備,則當上了19路諸侯。191年,劉備又當上了平原縣令。
  • 赤壁之戰以後,孫權為什麼沒去佔益州,劉備又是怎麼拿下的益州
    接著又聊了劉備如何借「荊州」,曹操又為何擔心劉備得到「荊州,今天駱駝繼續聊「赤壁之戰」之後得事,主要聊孫權為什麼戰後沒去佔益州,而劉備又是如何拿下的益州。(可參看《東吳最被低估的謀士,周瑜也沒他厲害,戰略能和諸葛亮看齊》)周瑜一看孫權不同意直接「辦了」劉備,於是他就限制劉備的發展,於是他又向孫權獻計說,咱們贏了曹操,閒著也是閒著,不如趁著士氣高,順便把益州也給拿下吧。孫權一看這個計策好,既不直接和劉備翻臉,拿下益州後,還能限制劉備的成長,於是就同意了周瑜的計劃。
  • 曹操、孫權,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誰不屬於三國時期
    標誌著漢朝正式滅亡,之前叫名存實亡; 蜀漢,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這是三國的第二年; 東吳,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這是三國的第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