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孫權都有什麼才能呀?

2021-01-10 努力的威廉

曹操,劉備,孫權都有什麼才能呀?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筆者還是勉為其難,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一,起事之初,他們能因勢利導發揮優勢。

曹操、孫權、劉備等三人各有優勢。

曹操的優勢是祖上有錢;孫權的優勢是祖上有地;劉備的優勢是祖上有名。

曹操是宦官之後,家有萬貫。

曹操逃出京城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花盡家財,招兵買馬,積蓄力量。

《三國志·武帝記第一》記載:「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

《世語》也有介紹:「陳留孝廉衛茲以家財資太祖,使起兵,眾有五千人。」

討伐董卓失敗後,曹操又與夏侯惇到揚州募兵。

孫權繼承了父兄孫堅、孫策的土地。

諸葛亮說過,「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

孫權以土地為依據,就此築巢引鳳,以此招攬四方英雄。

先後有周瑜、魯肅等英雄投奔孫權。

劉備有名,他是中山靖王之後,遠祖是高祖劉邦。

劉備四處宣傳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以此沽名釣譽,招搖撞騙。

劉備以此招來了關羽、張飛、趙雲等人。

二,創業過程中,他們都注重發揮人的作用。

曹操、孫權、劉備等都注重發揮人的優勢,但是他們的策略卻是各有千秋。

曹操注重「才」,唯才是舉。

曹操唯才是舉,招攬了天下人才。

如曹操身邊的謀士荀彧、郭嘉等原本是袁紹的謀臣。

如張遼原本是呂布的武將,張合原本是袁紹的武將。

如華歆原本是孫權的謀臣,賈詡原本是張繡的謀臣。

這些人都先後匯集在曹操的麾下,由此曹操身邊人才濟濟。

孫權注重「情」,動之以情。

孫權對身邊的人才十分注重感情培養,善養生死之士。

孫權封周泰為平虜將軍,徐盛等不服。

孫權親臨軍營,舉辦酒會。

席間,孫權走到周泰面前,向周泰敬酒。

之後,讓周泰脫下衣服,將士們看到周泰渾身都是傷疤。

孫權指著每一處傷疤,一一詢問。

周泰一一說出每一處傷疤出自那一次戰鬥,由此,讓每一位在場的將士無不感動,徐盛等由此對周泰不得不服。

將軍陳武戰死,孫權讓自己的愛妾陪葬,雖然殘忍,但對於陳武來說,孫權是何等地敬重。

將軍凌統死後,其子年幼,孫權將其子養在宮中。

對於孫權的這些行為,孫盛評論論說:「觀孫權之養士也,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

所以,每當孫權面臨生死關頭,總有人為孫權捨生忘死。

劉備註重「義」,曉以大義。

《隆中對》有言:「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

這是劉備見到諸葛亮的開場白。

劉備總以「欲信大義於天下」來招攬天下英才,對諸葛亮如此,對趙雲也是如此。

劉備身邊的英才雖然不多,都是衝著大義而來。

關羽、張飛等誓死跟著劉備東奔西突,就是因為一個「義」字。

因為這個「義」字,讓劉備身邊為數不多的人,跟著劉備,矢志不渝。

三,為了實現理想,他們選擇了不同的策略。

曹操、孫權、劉備等為了實現理想,他們的鬥爭策略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曹操的特徵就是「剿」。

曹操的「剿」,就是挾天子徵剿四方,由此統一了北方。

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

之後,北徵烏桓;西徵馬超,南徵劉備。

漢中收降張魯,南陽臣服張繡。

由此逐步統一北方。

孫權的特徵就是「等」。

孫權的「等」,就是待時而動。

孫權明白自己的實力,沒有本錢南徵北戰。

孫權的策略,就是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等待時機,逐漸壯大自己。

曹操追擊劉備,孫權與劉備聯合,經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局面。

曹操進軍漢中張魯,孫權派呂蒙趁機進軍荊州南四郡,逼迫劉備將荊州的江夏、長沙。

桂陽以東的地方劃歸自己,擴大了自己的勢力。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孫權聯合曹操,藉機佔領荊州,壯大了自己的勢力。

劉備的特徵就是「跑」。

劉備的「跑」,就是逃跑,說好聽一點就是被動選擇。

劉備最初沒有立錐之地,後來陶謙臨死之前將徐州贈送給劉備,劉備由此有了地盤。

好景不長,不久呂布來了,後來袁術也打徐州的主意,幾經折騰,徐州讓呂布搶去了。

劉備只好跑到曹操那裡種菜。

之後,劉備又尋得機會,跑到徐州,殺死了曹操安排在徐州的守將車胄,由此惹惱了曹操。

曹操出兵趕走了劉備。

劉備為了活命,跑到江南投奔同宗兄弟劉表。

不久,曹操又追到了江南。

劉備為了活命,準備跑到梧州,投奔吳巨。

這時,魯肅帶著孫權的旨意,建議劉備與孫權聯合,對付曹操。

孫劉聯盟打敗了曹操,劉備才向孫權借得一塊地方落腳。

後來孫劉聯盟出現裂痕,被孫權奪了荊州。

劉備最後跑到益州,才算有了一塊根基。

綜上所述,曹操、孫權、劉備等三人都能因勢利導,發揮各自的特長,因此成就了一番偉業!

相關焦點

  • 劉備是「大耳兒」,孫權是「碧眼兒」,那麼曹操是什麼呢?
    劉備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大耳兒」,這是呂布臨死前叫出來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劉備的耳朵本來就長得大,大耳招風,顯得劉備特別另類,這一突出的特徵也成為劉備的代名詞。另一個原因就是呂布想讓劉備向曹操求情救自己一命,結果劉備非但不救,還向曹操提起了呂布的醜事,拐著彎說呂布是個不忠之人,害死了丁原和董卓,於是曹操就不敢收留呂布,呂布在臨死前,就對著劉備破口大罵:大耳兒,是個最不講用的人,不記得轅門射戟了嗎?於是大耳兒就成為劉備的外號,這個外號是呂布叫出來的,有些罵人的感覺。
  • 劉備是「大耳兒」,孫權是「碧眼兒」,那麼曹操又是什麼呢?
    《三國演義》裡面,有不少人都有綽號。有美譽的,如美髯公關羽、臥龍諸葛亮、鬼才郭嘉、虎痴許褚等等。有貶義的,如大耳兒劉備、碧眼兒孫權、三姓家奴呂布、環眼賊張飛、諸葛村夫、老賊曹操等等。當年,呂布被曹、劉聯合捉住了,呂布本想讓劉備說句話,放他一馬,當曹操問劉備,要不要留下呂布之時,劉備來了句「公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這句話像是尖刀似的,一下子刺中了要害。呂布臨死之前,大罵劉備「大耳兒,最無信」,其實這不能怪劉備,誰讓你幾次三番地搶劉備地盤,害得劉備如喪家之犬一樣呢?
  • 歷史上的曹操,到底有沒有與劉備和孫權這兩人見過面?
    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這一下驚醒了曹操,隨後下令將呂布斬首。當時把呂布氣的,直呼劉備大耳賊不講信用,沒想到吧,劉備當年還有這麼腹黑的時候。這也是沒辦法,因為當時劉備剛剛投奔曹操,必須得表現一下。回到許都,劉備被封為了左將軍。如果說白門樓下斬呂布是二人的正式會晤,那麼青梅煮酒論英雄便是二人分道揚鑣的開始。
  • 為何三國霸主是曹操?光從氣度上看,曹操就遠勝劉備、孫權!
    可以說,劉備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有一次被呂布戰敗後,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謀士主張殺掉劉備,荀彧曾向曹操建議說,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必為患。曹操不答,荀彧出,郭嘉入,曹操說:「荀彧勸我殺玄德,當如何?」郭嘉說:「不可,主公興義兵,為百姓除暴,惟仗信義以招俊傑,猶懼其不來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窮而來投,若殺之,是害賢也。天下謀之士,聞而自疑,將裹足不前,主公誰與定天下乎?
  • 三國志11手機版,三大君主,劉備≥曹操>孫權?
    在風雨飄零的東漢末年,政權腐敗民不聊生,後面黃巾起義爆發,董卓進京,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在董卓被天下第一「孝子」呂布殺害以後,天下群雄割據,各類豪強紛紛崛起,漢室衰微,朝綱混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官渡擊敗袁紹成為北方最大的勢力,江東歷經孫家三代,更有長江天險固若金湯,劉備荊州義師走西川,成為漢中王,從此三國時期正式拉開序幕,而一直以來有一個問題人們一直爭辯不休,這三人誰的武力最高?
  • 孫權逼死了陸遜,曹操逼死了荀彧,劉備逼死的人太厲害!
    《三國演義》中有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周瑜與黃蓋的願打願挨、關雲長的單刀走千騎等等,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則是孫權逼死了陸遜,曹操逼死了荀彧的事情,在這裡設一個小疑問劉備逼死了誰呢?我們一一來看。
  • 三國人物性格分析:劉備曹操孫權投資性格比較
    這時的劉備與當初之劉備豈不是判若兩人乎?結果陸遜一把火,幾乎把他的全軍燒光,自在情理之中。投資性格:有「熱心」、有「耐心」缺陷:跟風、懶惰、猶疑二、曹操投資性格曹操小名阿瞞、吉利,故而有曹阿瞞之說。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社會上沒有人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橋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 曹操失去郭嘉,劉備失去龐統,孫權失去周瑜,哪個影響更大?
    導語:亂世裡面一個有才能而且可靠的軍師可以抵得上一支部隊,劉備就是這樣的例子,儘管他很早就已經起兵徵戰天下,但前期因為沒有得力軍師輔佐,哪怕曾經打下徐州
  •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殺死,劉備和孫權統一的機率會增加嗎?
    當年曹操率百萬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與劉備兩人不得不聯手一起抵抗曹操,孫權任周瑜為大都督,調兵遣將抵抗曹操,而又任魯肅為軍師,並且當時還有諸葛亮的協助,才能扭轉乾坤,而孫權在赤壁之戰中並沒有表現出多少能力,只能說孫權會用人。
  • 《三國演義》中劉備才是大人物,如有曹操孫權家底,歷史將被改寫
    年輕時讀《三國演義》,對劉備嗤之以鼻,總認為演義裡是尊劉貶曹,認為劉備是虛偽的代表,沒有什麼真本事,整天哭哭泣泣,靠著一眾兄弟賣命才守得蜀地,後來隨著人生閱歷豐富之後,對劉備從厭惡到喜歡,直到認為劉備才是三國中最值得我敬佩的人物,如果有曹操、孫權這樣的家底,歷史將被改寫。先來看看劉備一生的遭遇,可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 劉備奪取益州花了3年之久,為何曹操和孫權都沒有阻止?
    從劉備入川到佔據成都,的確有三年多的時間。但劉備與益州牧劉璋翻臉決裂,到佔據成都也就兩年的時間。
  • 與曹操赤壁大戰前,孫權在猶豫什麼 ?
    此前,曹操已經取得官渡之戰和北徵烏丸的勝利,基本上統一北方。隨後,曹操大舉南下,荊州之主劉表得知後急火攻心而亡,他的兒子劉琮在投降派的慫恿下直接選擇投降。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取得荊州,又在長坂坡大敗劉備,劉備損兵折將,連兒子都差點丟了。可以說,此時的曹操,風頭正盛,勢不可擋。
  • 曹操的兒子,孫權的兒子,劉備的兒子,誰的兒子最厲害?
    在三國的三位諸侯中,實力最強的當屬曹操,佔據了天下大半的江山,剩餘的孫權和劉備兩人實力卻相差不大。三個國家間經常會發生軍事摩擦,但是最終的結局是劉備、孫權和曹操三人至死都沒能完成統一大業,只能將重任交給了自己的兒子。
  • 西方人竟這樣看曹操劉備孫權,頓覺靈臺一片清明啊!
    西方人對曹操、劉備、孫權的理解。不同的文化,理解東西果真不一樣,看西方人評價曹操、劉備、孫權,跳出某些習慣性思維,有種靈臺清明之感啊!儘管曹操的優缺點都相當明顯,但還是有許多政治家和軍隊參謀長聚集到他的麾下,出名的有荀彧、郭嘉、荀攸、賈詡、程昱。平心而論,曹操是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領袖人物,而且在軍事上很有天分。
  • 劉備錯失的6個名人,5人被曹操所得,孫權也獲得了一頂級猛將
    三國時期最重要的是人才,劉備雖然有愛惜人才的美名,但他早期的時候,由於皇室身份存疑,還沒有地盤,這導致三國時期的人才大多不願跟隨劉備。因為身邊缺少人才,劉備是屢戰屢敗,四處流浪,寄人籬下,得到諸葛亮後,他的事業才迎來了轉機,逐漸有頂級人才開始投奔劉備。
  • 三國時代找一個同時見過曹操、劉備和孫權的人,居然這麼難找
    劉備分別見過曹操和孫權,劉備和曹操「青梅煮酒」論過英雄,劉備還專程去京口拜見過孫權,後來又娶了孫權的妹妹,這些都記載在史書裡。唯一不好確定的是曹操有沒有見過孫權。曹操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話,這發生在濡須口之戰時。《三國志》記載:「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吳歷》進一步記載:「權行五六裡,回還作鼓吹。
  • 曹操劉備與孫權,什麼樣的創始人值得追隨?
    他有智慧、有思想、有抱負、有人品,天下豪傑環其左右、為其賣命,大多是因為認可曹操的能力。其手下不乏張遼、許褚、典韋、賈詡、司馬懿一批精兵猛將、軍師謀士。而曹操籠絡人才的方式更多的是通過利益和規矩。他唯才是舉、賞罰分明,曾三次要殺曹洪,卻因曹洪在危難關頭,救其性命,非但沒有殺他,反而重重獎賞。按易中天的說法,曹操是一個好老闆。這樣的曹操,相當重視中央集權。
  •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孫權從公元223年劉備去世開始,到自己病逝,他繼續活了近30年的時間。先後熬死了曹丕、諸葛亮、蔣琬、司馬懿等當世之英傑,也熬死了曹叡和公孫淵這些比他晚一輩的人。說他是三國時期第一能熬,實質名歸。但是在這二十九年中。孫權卻幾乎沒有什麼作為,這與他早期的銳意進取,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讓人很難理解。
  • 諸葛亮不選曹操和孫權,為何偏選劉備?從龐統的經歷可以看出端倪
    很多三國愛好者都有一個疑問,諸葛亮出山時,為什麼選擇落魄的劉備?為什麼不選擇實力更強的孫權和曹操?以諸葛亮的智力,加上孫權或曹操的實力,前景一定很美。至於諸葛亮為何對孫權和曹操不屑一顧?歷史上的諸葛亮也並非是像《三國演義》那般神奇,對於不缺人才的孫權和曹操來說,諸葛亮即使去了,也無法受到重用,必須得熬資歷,心高氣傲的諸葛亮未必有那個耐心。而劉備這邊就不同,求才若渴,去了就能拿到一個好位置,劉備還是處於創業期,還能分到股份,正合諸葛亮這位有理想有志氣大好青年的意願。
  • 三國中三位霸主的臨終遺言:曹操感人,劉備虛偽,孫權務實
    俗話說得好「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個人的生前無論是多麼的危險,奸詐,但是他在死之前都會吐露心聲,那麼三國時期的三位雄主曹劉孫三位在臨死之前都說了什麼遺言呢?三國中三位霸主的臨終遺言:曹操感人,劉備虛偽,孫權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