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滅吳之戰:終結三國的最後一戰

2020-12-23 船長趣談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鸚鵡螺號,尼摩船長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

西晉鹹寧五年(279年),晉武帝派兵伐吳。鹹寧六年(280年),吳主孫皓投降,三國結束,西晉完成統一大業。那麼西晉是如何消滅東吳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蜀魏滅亡

司馬昭

曹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因為姜維屢次攻魏,料想蜀漢國弱民貧,屢次伐魏已經財盡兵疲,便派鍾會與鄧艾伐蜀。鍾會率大軍與姜維在劍閣對峙,鄧艾趁機率軍偷渡陰平,直逼成都,蜀主劉禪畏懼投降,蜀漢滅亡。自此三國進入魏吳對峙的新局面。

孫吳永安七年(264年),吳主孫休決定趁曹魏在巴蜀立足未穩,派兵進攻巴蜀,結果吳軍無功而返。不久孫休病逝,群臣擁立孫皓即位。

晉吳對峙

曹魏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成為晉王。不久強迫曹奐禪讓,篡位稱帝,國號晉,年號泰始。自此三國進入晉吳對峙的新局面。

二,晉守吳攻

司馬炎

司馬炎稱帝後,一直圖謀滅吳,統一天下。但由於北方的鮮卑多次入侵,威脅西晉的安全,再加上群臣反對,所以司馬炎決定先平定鮮卑,再消滅東吳,於是西晉對孫吳採取守勢。

吳主孫皓即位後,圖謀消滅西晉,一統天下,因此多次派兵進攻西晉。吳軍雖然多次主動出擊,但是多被晉軍擊敗,戰果有限,沒有改變晉強吳弱的局面。孫吳百姓因為孫皓窮兵黷武,負擔沉重。

三,西晉準備

鮮卑

鹹寧元年(275年),鮮卑首領拓跋力微派兒子拓跋沙漠汗向西晉朝貢。幽州刺史衛瓘向晉武帝進言扣押拓跋沙漠汗,得到晉武帝採納。衛罐向鮮卑施離間計,使得拓跋力微猜忌拓跋沙漠汗,懷疑他投晉。

鹹寧三年(277年),拓跋沙漠汗返回鮮卑。鮮卑各部向拓跋力微請求殺掉拓跋沙漠汗,拓跋力微懷疑兒子投晉,予以默許。拓跋沙漠汗被害後,拓跋力微後悔不已,不久病死,鮮卑對西晉的威脅解除。

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眾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揚、青、兗並會秣陵。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眾,勢分形散,所備皆急。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蕩,雖有智者不能為吳謀矣。吳緣江為國,東西數千裡,所敵者大,無有寧息。

羊祜

鹹寧二年(276年),徵南大將軍羊祜向晉武帝上疏請求伐吳,提出水陸並進,多路齊下,分割敵軍防線,以水師擊潰敵軍的策略。但由於群臣反對,晉武帝沒有採納。鹹寧四年(278年),羊祜病重,臨死前請求伐吳並舉薦杜預為伐吳主帥,晉武帝採納。

四,晉吳大戰

晉滅吳之戰

冬十一月,大舉伐吳。遣鎮軍將軍琅邪王伷出塗中,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龍驤將軍王浚、巴東監軍魯國唐彬下巴、蜀,東西凡二十餘萬。

鹹寧五年(279年),晉武帝下令伐吳,二十多萬晉軍分六路出擊。鎮東大將軍琅邪王司馬伷由下邳向塗中方向進攻,安東將軍王渾由壽春向橫江方向進攻,建威將軍王戎由項城進攻武昌,平南將軍胡奮由江夏進攻夏口,鎮南大將軍杜預率軍自襄陽向江陵方向進軍,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唐彬率軍由巴蜀順江東下。司馬伷、王渾兩路負責牽制吳軍主力,杜預等四路負責主攻。

杜預先率軍包圍江陵,然後派兵沿江西上,攻克吳軍據點,迎接王濬水師。王濬、唐彬率軍沿江而下,配合胡奮、王戎連克西陵、夏口、武昌,直逼建業。晉軍屢戰屢勝,攻克江陵等地,吳軍畏懼,紛紛投降。司馬伷、王渾也屢敗吳軍,直抵長江北岸,逼近建業。

孫皓得知晉軍逼近建業,十分驚慌,急忙派丞相張悌率軍抵禦晉軍。張悌率吳軍向上遊進軍,在版橋與王渾相遇,結果吳軍慘敗,張悌戰死。王渾擊敗吳軍精銳後,部下建議他乘勝進軍,直取建業。但他為人謹慎,沒有聽從。不久王濬、唐彬率軍抵達建業,吳主孫皓不敵投降,東吳滅亡,三國結束,西晉完成統一大業。

五,西晉獲勝原因

孫皓恣情任意,與下多忌,將疑於朝,士困於野,無有保世之計,一定之心。平常之日,猶懷去就,兵臨之際,必有應者,終不能齊力致死,已可知也。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楯不如中國,唯有水戰是其所便,一入其境,則長江非復所保,還趣城池,去長入短,非吾敵也。官軍縣進,人有致死之志,吳人內顧,各有離散之心,如此軍不逾時,克可必矣。

(1),晉武帝賢明,孫皓殘暴。晉武帝即位後,積極發展經濟,勸課農桑,休養生息,使得西晉實力越來越強。晉武帝對孫吳採取懷柔政策,積極招攬孫吳降將,予以善待。孫皓在位初期,親政愛民,救護百姓。但他地位穩固後,就沉迷酒色,殘害大臣,奴役百姓,使得東吳民心盡失,晉軍一來,吳人紛紛投降。

(2)晉強吳弱。曹魏佔據北方中原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實力比吳蜀加起來還強。西晉據有魏蜀故地,實力更加強大。東吳佔據的江南地區,人口稀少,經濟落後,雖然經歷數十年開發,經濟得到進步,但仍然遠弱於西晉。

(3)晉軍多路出擊,水陸配合。晉軍將領善戰,士兵勇猛,士氣高漲,王濬率軍沿江而下,佔據優勢,各路晉軍互相配合,使得晉軍節節勝利。吳軍因為孫皓殘暴,士氣低落,無心作戰。初戰失敗,各地吳軍就紛紛投降,使得晉軍能迅速勝利,消滅孫吳。

總的來說西晉實力強大,佔據長江上遊,對東吳具有天然優勢。晉軍水陸俱進、多路並發、順流直下,互相配合,使得西晉迅速滅吳。

相關焦點

  • 華夏簡史之晉•滅吳
    眼瞅著晉軍一步步兵臨城下,孫皓都快急瘋了。文武百官齊聲上奏:「只有殺了岑昏,士兵們才願抵抗!」岑昏是孫皓身邊的一大佞臣,與蜀漢的黃皓並稱為三國末期「黃昏組合」,他為了巴結討好孫皓,屢屢大興土木,搞得吳國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孫皓沒招了:「隨你們便吧!」然後岑昏就被殺了。
  • 94版《三國演義》,為什麼不拍滅吳之戰呢?原來是因為4個原因
    但是熟悉三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三國時期的結束,得到公元280年孫皓投降、東吳滅亡。那麼,94版的《三國演義》,為什麼只拍攝到蜀國滅亡,而不把最後的滅吳之戰拍攝出來呢?一,滅吳之戰時,三國的主要人物幾乎都不在了說到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我們的第一反應大多都是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再晚一些再後期一些,我們還會說到姜維、鄧艾、鍾會、司馬師等。
  • 西陵之戰:三國最後的名將--陸抗與羊祜的終極博弈
    就在此時,西晉兵分三路,一路以羊祜為統帥率主力五萬進攻江陵,一路為徐胤率水軍進攻建平,還有一路則是荊州刺史楊肇直奔西陵接應步闡,面對西晉聲勢浩大的威壓,如泰山般的鴨梨……哦不,壓力落在了駐防樂鄉的東吳前線總指揮、陸遜的寶貝兒子、江東小霸王孫策的親外孫、三國最後一位名將-將門虎子陸抗身上。
  • 梟雄昭烈帝的最後一戰:影響蜀漢國運的夷陵之戰是戰略失誤嗎?
    追思那個群星璀璨的三國時空,緬懷昭烈帝百折不撓的一生,評點夷陵之戰。常見的哭哭啼啼的劉備影視形象誤導國人久矣,縱觀昭烈帝劉備一生,年少遊學,壯年起兵,戎馬一生,雖屢經挫折,卻「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亂世群雄紛紛謝幕之時,以雄烈之姿成一方霸主,鼎足三分而留名青史。
  • 五分鐘為你詳解「三國歸晉」的歷史進程!
    三國歸晉的進程其實也是一個漫長的過錯,從263年滅蜀漢到280年滅吳用了17年的時間才使得華夏一統,今天丸子就帶大家看看三國是怎樣一步步歸晉的。(一) 鄧艾、鍾會、諸葛緒滅蜀漢1.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西路鄧艾軍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維,中路諸葛緒軍斷姜維後路,東路鍾會軍主攻漢中。
  • 曾被楚追殺的兩家大臣,分別奔晉,逃吳,最後合力重創楚國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各個國家相互爭鬥,起起浮浮間,強勢之國一點點將弱小之國吞併。楚國最初就是春秋時的大國之,他最輝煌時共滅了58個國。那時的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中國南部,肥沃土地共有千裡,百姓富強人口眾多,超過千萬。
  • 「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解讀之三國傳奇落幕
    本期內容,我們一起看看三足鼎立、群雄並起的三國如何歸於沉默,並通過探索一個中國文化史上奇特且絢麗的時代——晉朝,為即將結束的三國之旅畫上一個完美的休止符。263年,魏滅蜀。2年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重演曹丕代漢的「禪讓」故事,成為晉朝的開國皇帝,歷史上稱為「西晉」。西晉天紀三年(279年),晉五路大軍大舉攻吳,晉軍蜀中水師順流而下,吳軍望風而降。
  • 三國亂世是如何統一的?三國歸晉天下一統
    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戰亂頻仍,民不聊生。不過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麼三國是如何走向統一的呢?司馬昭滅蜀,開啟三國統一的第一步雖然晉文王司馬昭在歷史的名聲非常不好,弒君、謀篡成為他洗不掉的汙點。但是就歷史史實而言,司馬昭還是有自己的歷史功績的,而且功績不小。最典型的功績,就是啟動伐蜀之戰,邁出了三國歸晉的第一步。
  • 終結之谷最後一戰,原來佐助才是最後的贏家
    火影忍者這部動漫雖說已經完結,但是承載著火之意志的博人傳仍在熱播。當年鳴人佐助在終結之谷的最後一戰可以說是燃爆眾人,但是自從那一之後鳴人佐助都有不同程度的得失,可是小編認為佐助才是最後一站真正的贏家,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分析一下這其中的緣由。
  • 三國魏蜀吳相互攻伐,周邊外族為何沒人趁虛而入,原因很簡單
    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在歷史上的中原王朝,常常遭受外族侵略,最關鍵的三次:五胡亂華,終結了西晉王朝;金兵侵略,最終造成 了宋元更替;滿清入關,終結了大明朝政權。宋代的亡國因素有很多,可是金兵南進毫無疑問是最直接原因。而五胡亂華和滿清入關,全是借著中原動蕩,才藉機而入。可是漢末三國也是一段動蕩的時代,曹魏、蜀漢、孫吳搞成了一鍋粥,為什麼沒聽到發生外族之亂?
  • 盤點三國名將七大封神之戰,一戰定乾坤!
    現在歌壇有一種說法叫一曲成名,也就是一首歌成為他的代表之作,歌壇封神!在三國之中的名將也有一種說法叫一戰成名,也就是武將成名的一次經典戰役,流傳千古!那三國中有哪些比較著名經典的封神之戰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
  • 從三國人口變化解讀「三家歸晉」的真實原因
    比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街亭之戰,如果馬謖聽了王平的建議在山下下寨,不被張郃切斷水源,守住街亭,那麼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有可能攻佔魏國的三秦之地,創當年漢王劉邦的不世之功。子午谷奇謀,如果諸葛亮能採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說不定蜀國能以最小的損失謀取最大的利益。對於國力遠小於魏國的蜀國,不失為一種翻盤的契機。
  • 三國中的完美名將,沒有缺點,魏、蜀、吳各有一位
    三國英雄人物眾多,名將輩出,在魏、蜀、吳三大集團,各有一位智勇雙全,堪稱全最完美的名將,幾乎沒有任何缺點,完美無瑕,他們分別是誰呢?
  • 三家分晉到三國歸晉
    咱們都背過朝,代表夏、商、周、秦、漢三國,咱們就串一期,來看看歷史上它到底有沒有輪迴。話說公元前二零七零年至公元前一千六百年,是我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開國領袖就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但實際上家天下的夏王朝是由大禹的兒子下棋開始的。而夏王朝最後一位君主是誰呀?對。
  • 魏滅蜀之戰,姜維鍾會鄧艾等都有出色表現,不料最後卻被此人團滅
    ,最初魏蜀吳這三個國家都可以說是猛將如雲,所以最終才達到誰也奈何不了誰的「平衡」局面。於是,在司馬昭的精心籌劃之下,魏滅蜀之戰正式爆發。鍾會先是派衛瓘以少量兵力到成都收擒鄧艾,企圖來個「一石二鳥」——先藉助鄧艾之手殺掉衛瓘,然後又利用衛瓘之死除掉鄧艾,那這次滅蜀之功,將盡歸其一人!
  • 夷陵之戰,魏蜀吳三國鼎立
    赤壁之戰,孫劉聯盟,大敗曹魏,繼而「天下三分」(《後漢書》);夷陵之戰,魏蜀吳互相抗衡,三國鼎立形成。公元221年,劉備出川東進,孫權西拒,在宜昌對峙交戰達一年之久,以孫權大將陸遜防禦反擊、大敗劉備而結束,史稱吳蜀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刀光劍影的背後,彰顯曹魏、蜀漢、孫吳三大集團合縱連橫的韜略。
  • 以一當十,魏武卒的巔峰之戰,陰晉之戰
    三家分晉後,魏國獲得的土地在陝西東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區,地處中原,四面強國環伺,身處四戰之地,立國之處魏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魏文侯魏斯執政期間,大力提拔賢臣名將,以李悝組織變法,提升國力,以吳起進攻秦國,奪取河西之地,以樂羊為將滅中山國,聯合趙韓敗齊擊楚,一舉奠定了戰國初期魏國的霸主地位。
  • 為什麼桂陵之戰不是魏國霸業的終結點,而馬陵之戰才是呢?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見晉室大勢已去,便不再維護晉室統治,而是選擇將晉國卿族趙魏韓三家的首領魏斯、趙籍、韓虔三人分封為諸侯,趙、魏、韓三國由此建立。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升級到了以滅國為目的的兼併戰爭,各國爭先登上天下霸主的神壇,取代周王室,號召天下。
  • 《真·三國無雙》出到「8」了,但講了9個不同的故事
    有了日本民眾對三國的認識的基礎後,我們來談談《真•三國無雙》系列的故事講述模式。系列最初的《三國無雙》是格鬥遊戲,就略過不提了。作為「割草」始祖的初代,《真•三國無雙》的故事模式相當簡略。一共分為黃巾之亂、虎牢關之戰、官渡之戰、長坂之戰、赤壁之戰、合肥之戰、夷陵之戰、五丈原之戰這幾個關卡。
  • 火影:鳴佐終結谷最後一戰真的是平手嗎?
    火影迷們都知道,火影忍者疾風傳的最後一戰是鳴人與佐助的終結谷之戰。那麼,這場戰鬥實際上到底是誰更勝一籌呢?且聽我來分析一下。鳴人自小在忍者學校就是吊車尾,而佐助是大家公認的宇智波天才忍者。但是你們有深刻的想過嗎,鳴人為什麼是吊車尾,是天分不夠高嗎?是自身不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