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簡史之晉•滅吳

2021-02-15 月半韋舀言兌歷史

沈瑩的丹陽兵衝不動周浚的晉軍,便開始撤退。

這一撤退就收不住了!

晉將薛勝、蔣班趁勢攻擊,張喬又來了一出臨陣跳反,吳軍陣腳大亂!

最終,諸葛靚率數百人狼狽逃走。

逃走前,他想把張悌一起帶走,然而張悌不願臨陣脫逃,最終以身殉國。孫震、沈瑩等七千八百餘將士陣亡。

張悌死後,揚州別駕何惲勸說周浚趁此良機,立刻渡江南下,逼取建鄴,然而,周浚卻要向王渾匯報這項計劃,王渾以皇命難違,不可渡江為由,拒絕了這個建議,堅持要等到王浚到來,一同進兵。

王浚自武昌出動,繼續東進,史書記載:他的部下「兵甲滿江,旌旗燭天,威勢甚盛,吳人大懼」,孫皓派遣遊擊將軍張象率領舟師一萬人迎戰王浚,結果張象卻望風而降。

眼瞅著晉軍一步步兵臨城下,孫皓都快急瘋了。

文武百官齊聲上奏:「只有殺了岑昏,士兵們才願抵抗!」

岑昏是孫皓身邊的一大佞臣,與蜀漢的黃皓並稱為三國末期「黃昏組合」,他為了巴結討好孫皓,屢屢大興土木,搞得吳國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

孫皓沒招了:「隨你們便吧!」

然後岑昏就被殺了。

孫皓尋思著,你們既然已經把岑昏殺了,那就應該奮起反抗了吧!

但是他也不好好想想,百姓們真的是痛恨岑昏嗎?真當老百姓不知道岑昏的背後是哪個混帳東西嗎?

孫皓賜予陶浚符節斧鉞,給兵二萬人,準備第二天就出徵迎戰晉軍。

結果頭天晚上,二萬人都跑了。

司徒何植、建威將軍孫晏等人向王渾投降。

吳國大勢已去。

孫皓在光祿勳薛瑩、中書令胡衝的建議下,向王渾、王浚、司馬伷等人分別奉上了投降書。公元280年三月十五,王浚率八萬水軍入石頭城,孫皓自縛出降。

王浚進入建鄴,收取吳國版圖、戶籍,經統計,吳國共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縣,五十二萬三千戶,吏三萬三千,男女人口二百三十萬,士兵二十三萬。

吳國正式滅亡,傳四帝,立國五十二年。

三國鼎立的格局至此終於重歸一統。

在過去的一百年間,中華大地上經歷了無數的戰亂和災難,從黃巾起義到官渡之戰,從赤壁的大火到五丈原的秋風,從美髯公的忠義千秋到司馬家族的背誓弒君,從摩天嶺縱身一躍的慷慨悲壯到再受禪依樣畫葫蘆的黑色幽默。

百年的歲月,融化成中國歷史上一段最廣為人知的時期。

近兩千年的歲月裡,無數仁人志士、能臣猛將以三國時期的英雄豪傑們為榜樣,自我勉勵。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揚旌北向顧南州,牧馬東行向北愁。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破虜忠名萬古秋,三分割據百年休。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

這一句句詩詞,無不流露出三國時代那亙古不滅的迷人魅力。

……

然而,對於老百姓來說,戰亂終歸是他們的噩夢。

作為一個大一統的新興王朝,一個經歷過百年戰亂,人口銳減,有了大片無主耕地的新興王朝,晉朝應該有一個光明的前景和未來。

此時的晉朝,總面積五百餘萬平方米,總人口不過一千六百餘萬(算上未被統計的黑戶,大約在二千萬人左右),正是休養生息,百廢待興的萌芽時期。

然而,晉朝卻並沒有像漢朝或者未來的唐朝、明朝、清朝等大一統王朝那樣,按照歷史周期律的模式,把先興盛再衰亡的二百多年道路走上一遍。

他喵的還沒到巔峰呢,就衰落了!

要不然司馬懿的歷史評價也不會那麼low,你搞謀權篡位,要也能搞出來一個大晉雄風,誰TM還在乎你當初洛水放屁?!

公元280年夏四月二十八日,司馬炎賜封孫皓為歸命侯。

這個爵位的名稱頗有幾分諷刺意味。

二十九日,又改元「太康」。

五月初一,孫皓等吳國宗室被司馬伷送到洛陽,司馬炎下詔,賞賜孫皓等人車馬衣服以及三十頃土地,每年都供應充足的錢幣、糧食和布匹,授予原吳太子孫瑾中郎的官職,孫皓的其他兒子,都被任命為郎中。原吳國的將領、官吏渡江來降的,免除十年的賦稅、勞役;老百姓則免除二十年的賦稅、勞役。

孫皓作為亡國之君,表現出來難得的硬氣——五月初四,司馬炎會見文武官員、四方來使以及國子監的學生,孫皓也參加了會見,司馬炎令他落座,笑道:「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

孫皓道:「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

賈充要為司馬炎找回場子,就問孫皓:「聽說你在南方,鑿人的眼睛,剝人的臉皮,這是哪一等級的刑法?」孫皓回懟道:「為人臣子,弒君以及不忠的就要處以這種刑法。」

賈充被懟得面帶愧色,沉默無語。

司馬炎倒是不生氣,孫皓於四年後病死,系正常死亡。

你怎麼嘴硬也都是我的階下囚了,還跟你計較作甚!

然而,孫皓這話卻不幸在三十多年後應驗了,他在建鄴留給司馬家族的座位果然派上了用場……

相關焦點

  • 晉滅吳之戰:終結三國的最後一戰
    司馬炎司馬炎稱帝後,一直圖謀滅吳,統一天下。但由於北方的鮮卑多次入侵,威脅西晉的安全,再加上群臣反對,所以司馬炎決定先平定鮮卑,再消滅東吳,於是西晉對孫吳採取守勢。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眾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揚、青、兗並會秣陵。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眾,勢分形散,所備皆急。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蕩,雖有智者不能為吳謀矣。吳緣江為國,東西數千裡,所敵者大,無有寧息。
  • 華夏簡史之晉•醜女賈南風
    公元272年正月,晉監軍何楨討伐南匈奴右賢王劉猛,不僅在戰場上多次打敗劉猛,還暗中利誘劉猛的左部帥李恪,最終誘使李恪殺了劉猛,向晉軍投降。二月十七,賈南風正式嫁給司馬衷,司馬衷的審美的確異於常人,對賈南風又寵愛、又害怕。也沒辦法,當時賈南風已經十五歲,而司馬衷才十三歲。狡詐多智的成熟少女收拾一個弱智無知的懵懂少年,還不是手到擒來?
  • 華夏簡史之晉•司馬攸之死
    在選擇繼承人這件事上,從理性的角度來說,司馬炎選錯了,但是從立場上來說,司馬炎所做的,確實也有其合理之處。同樣作為篡奪前朝皇位之人,司馬炎比曹丕要艱難得多。曹丕篡位之前,曹操把他的路都給鋪平了,曹丕要做的就是出臺一套能夠團結士族階級的人力資源方案(即九品官人法),然後在士族的支持下把大漢的董事長換個名字就行。司馬炎呢?司馬懿和司馬師死太早了。
  • 晉武帝滅吳的堅定支持者,晉惠帝時獨撐危局,為何最終慘遭殺害?
    西晉初,朝廷中就有這樣一位「鷹派」,他因極力支持滅吳統一戰略,而遭到包括權臣賈充在內的大臣們的反對。賈充甚至用死亡,對其進行威脅。只是由於晉武帝的極力支持,才倖免於難。滅吳統一大業,才得以付諸實施。晉惠帝時,主庸臣橫,外戚、諸侯,爭權奪利,內亂不已。他雖臨危受命,勉強支撐朝政不紊;但最終還是被捲入權爭的漩渦,並死於權爭。他就是張華。張華(232年—300年),字茂先。
  • 華夏族簡史
    所謂西方社會祖先的亞當夏娃生活在伊甸園,就是華夏中國。聽了魔鬼的教唆,偷吃了蘋果,就是偷拿華夏曆法。結果被蛇咬了,就是被龍族懲罰了。然後就被趕了出去,到了放逐之地。所以西方的教派都有一個主旨,就是他們有罪。的確,他們都是罪民流放的後代。書歸正傳,我們繼續講三皇中最後一位人皇:神農。神農嘗百草也被現在流俗的說成老農在試藥,結果自己藥死了自己。這是多惡毒和卑鄙的污衊先君!
  • 曾被楚追殺的兩家大臣,分別奔晉,逃吳,最後合力重創楚國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各個國家相互爭鬥,起起浮浮間,強勢之國一點點將弱小之國吞併。楚國最初就是春秋時的大國之,他最輝煌時共滅了58個國。那時的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中國南部,肥沃土地共有千裡,百姓富強人口眾多,超過千萬。
  • 五分鐘為你詳解「三國歸晉」的歷史進程!
    三國歸晉的進程其實也是一個漫長的過錯,從263年滅蜀漢到280年滅吳用了17年的時間才使得華夏一統,今天丸子就帶大家看看三國是怎樣一步步歸晉的。(一) 鄧艾、鍾會、諸葛緒滅蜀漢1.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西路鄧艾軍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維,中路諸葛緒軍斷姜維後路,東路鍾會軍主攻漢中。
  • 秦始皇:大秦可以滅,華夏民族不可滅
    秦始皇這個人放在哪裡和誰說都是一種龍的傳承,泱泱華夏,是秦始皇和他的祖先幾代人奮鬥出來的結果,滅六國是大勢所趨,但是錚錚鐵骨為了祖國統一拋頭顱、灑熱血,哪樣不是可歌可泣。「大秦可以滅,華夏民族不能滅」這樣如血脈一般纏繞我們的話是秦始皇說的。秦始皇13歲即王位,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 華夏簡史之晉•李特起義
    另外一邊,取得大勝的李特被流民推舉為鎮北大將軍,李流被推舉為鎮東大將軍,號稱東督護,鎮守統領一方;李輔為驃騎將軍,李驤為驍騎將軍,流民大軍挾得勝之威,進軍廣漢,攻打辛冉。羅尚趕緊派李苾、費遠等人援救辛冉。結果李苾和費遠都懼怕李特,不敢前進。辛冉不信邪,帶兵出城,與李特展開PK。
  • 戰國名將簡史,孫、吳、白、廉、王、李是怎麼回事
    當然如毛澤東那般既有理論又拉隊伍的人是少之又少。吳起、曾國藩之類,算半個軍事家,都是優秀統帥。但吳起算名將,而曾國藩不是。伏羲到周文王這一脈絡演「易」之後,相當於對華夏文化開源。戰爭的藝術,相當於是一個系統。孫武構建的兵法,相當於把戰爭升級為藝術。因此孫武為百家諸子之一,東方兵聖。但孫武構建的戰爭藝術,從戰場技術講到攻防造勢,講到人性運用,太「正」。孫臏的兵法,就比較「奇」。
  • 《華夏簡史》(3):圖騰之謎:華夏子孫為什麼是龍的傳人?
    聲如雷,性兇猛,善飛。蠶叢訓之,呼之能應,以為坐騎,故名應龍。 龍之善戰者,應龍也。應龍者,祖龍也! 蜀者,上目下龍,蓋縱目與應龍是也。此二者,皆華夏圖騰,傳之於世! 圖騰之謎:華夏子孫為什麼是龍的傳人?
  • 94版《三國演義》,為什麼不拍滅吳之戰呢?原來是因為4個原因
    那麼,94版的《三國演義》,為什麼只拍攝到蜀國滅亡,而不把最後的滅吳之戰拍攝出來呢?一,滅吳之戰時,三國的主要人物幾乎都不在了說到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我們的第一反應大多都是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再晚一些再後期一些,我們還會說到姜維、鄧艾、鍾會、司馬師等。
  • 華夏簡史之晉•成都之亂
  • 春秋戰國簡史(14幅地圖)
    武庚有復國野心,趁機拉攏三監,並聯合部分東夷部落,起兵反叛,史稱「三監之亂」或「武庚之亂」。周公率軍東徵平叛,叛軍大敗,武庚死。周公趁勝追擊,經過三年徵戰,滅奄國、徐、蒲姑等方國,勝利班師。齊、晉、楚、秦、宋五國先後成為霸主,史稱春秋五霸。
  • 笑侃大事件·三國歸晉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未能迅速佔領險要地勢,致使鄧艾一路平推,最後退守至綿竹。 於是雙方在綿竹決戰,剛開始是魏軍不敵退回,但鄧艾已經沒有後路,繼續發狠,終於擊破蜀軍,諸葛瞻父子戰死。 隨後鄧艾再無阻攔,一路推進到成都城下。劉禪驚懼之下,覺得已經沒希望了,於是出城投降。
  • 新晉硬漢小生吳博威參演《浴火》
    近日由耀客傳媒與優酷攜手打造、姜凱陽執導的公安特警題材超級劇集《浴火》正在緊張的拍攝中,星番娛樂籤約演員吳博威參演吳博威,1997年4月8日出生於江蘇徐州。身高183cm,體重65kg。畢業於廈門理工學院。精通英語,愛好籃球、健身、拳擊、騎馬、滑冰等。
  • 《決勝荒野之華夏秘境》B站開播 看德爺角逐華夏荒野之王
    4月24日,由嗶哩嗶哩聯合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重磅打造的野外生存類節目《決勝荒野之華夏秘境》在萬眾期待中將於嗶哩嗶哩進行全網獨播。德爺與有著「遠古遺民」之稱的史前生存專家威爾·洛德淵源頗深,他曾經深入請教過威爾如何在叢林製造原始工具進行求生。而今有師徒緣分的兩位殿堂級生存專家又來到神州大地上進行正面對決,其精彩程度不言而喻。《決勝荒野之華夏秘境》作為一檔真實的野外生存競技節目,選取的拍攝場景自然險象環生,本季場景主要集中在中國的陝西、甘肅、四川、雲南、廣東等地,這些地區以多樣的地理環境、獨特的自然資源而聞名。
  • 三家分晉,春秋之終戰國之始,七雄爭霸拉開序幕
    國土增大自是惹人眼紅,於是有的諸侯大國內部政權也發生了改變,逐漸旁落士大夫之手,其中三家分晉最為大眾所知,它被認為是春秋之終,戰國之始。六大家族各有封地且私下經常相互攻打,爭奪對方領地擴大主權,在之後的明爭暗鬥交戰中範和中行兩家被滅,土地被其餘四家瓜分。六大家族便只剩下了智、趙、韓、魏,其中屬智家勢力最大,野心也最大,他們早不滿足現在的得失,將目光放向了國君之位。
  • 匈奴之前,此族大規模入侵華夏,若無三位英雄,中華文明或已滅亡
    根據《春秋》記載,戎人數量繁多、分支豐富令人震驚,有北戎、山戎、無終之戎、揚拒之戎、陰戎、驪戎、陸渾戎等等。現代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此時的戎族分布於中國內地,東方有魯西之戎、北方有北戎和山戎,西方有犬戎、驪戎等。簡而言之,所出現的每一戎族名稱,都代表一個戎人部族,代表侵佔了一片華夏地盤,背後是華夏先民或被殺或被奴役。
  • 前秦苻堅的功敗垂成,究竟是歷史的遺憾,還是華夏的幸運?
    王猛親自率軍,攻滅關東的前燕政權、屢敗河西的前涼政權,一統中原地區。與此同時,前秦軍更揮軍南下,攻取東晉的梁益二州,佔據巴蜀漢中之地。為了混一宇內,攻滅偏安江左的東晉政權,舉國之力,苻堅調集了號稱87萬的大軍南徵,狂傲喊出了「投鞭斷流」的口號,稱用麾下大軍的馬鞭,就能截斷長江天險。江南聞訊,一片人心惶惶。然而,王猛臨死前,曾竭力勸說苻堅,不可攻打東晉。他遺言的立場和出發點,完全就是為了為苻堅好,而絕不是身為漢人,「心存華夏」,對作為華夏正統王朝的東晉有所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