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瑩的丹陽兵衝不動周浚的晉軍,便開始撤退。
這一撤退就收不住了!
晉將薛勝、蔣班趁勢攻擊,張喬又來了一出臨陣跳反,吳軍陣腳大亂!
最終,諸葛靚率數百人狼狽逃走。
逃走前,他想把張悌一起帶走,然而張悌不願臨陣脫逃,最終以身殉國。孫震、沈瑩等七千八百餘將士陣亡。
張悌死後,揚州別駕何惲勸說周浚趁此良機,立刻渡江南下,逼取建鄴,然而,周浚卻要向王渾匯報這項計劃,王渾以皇命難違,不可渡江為由,拒絕了這個建議,堅持要等到王浚到來,一同進兵。
王浚自武昌出動,繼續東進,史書記載:他的部下「兵甲滿江,旌旗燭天,威勢甚盛,吳人大懼」,孫皓派遣遊擊將軍張象率領舟師一萬人迎戰王浚,結果張象卻望風而降。
眼瞅著晉軍一步步兵臨城下,孫皓都快急瘋了。
文武百官齊聲上奏:「只有殺了岑昏,士兵們才願抵抗!」
岑昏是孫皓身邊的一大佞臣,與蜀漢的黃皓並稱為三國末期「黃昏組合」,他為了巴結討好孫皓,屢屢大興土木,搞得吳國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
孫皓沒招了:「隨你們便吧!」
然後岑昏就被殺了。
孫皓尋思著,你們既然已經把岑昏殺了,那就應該奮起反抗了吧!
但是他也不好好想想,百姓們真的是痛恨岑昏嗎?真當老百姓不知道岑昏的背後是哪個混帳東西嗎?
孫皓賜予陶浚符節斧鉞,給兵二萬人,準備第二天就出徵迎戰晉軍。
結果頭天晚上,二萬人都跑了。
司徒何植、建威將軍孫晏等人向王渾投降。
吳國大勢已去。
孫皓在光祿勳薛瑩、中書令胡衝的建議下,向王渾、王浚、司馬伷等人分別奉上了投降書。公元280年三月十五,王浚率八萬水軍入石頭城,孫皓自縛出降。
王浚進入建鄴,收取吳國版圖、戶籍,經統計,吳國共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縣,五十二萬三千戶,吏三萬三千,男女人口二百三十萬,士兵二十三萬。
吳國正式滅亡,傳四帝,立國五十二年。
三國鼎立的格局至此終於重歸一統。
在過去的一百年間,中華大地上經歷了無數的戰亂和災難,從黃巾起義到官渡之戰,從赤壁的大火到五丈原的秋風,從美髯公的忠義千秋到司馬家族的背誓弒君,從摩天嶺縱身一躍的慷慨悲壯到再受禪依樣畫葫蘆的黑色幽默。
百年的歲月,融化成中國歷史上一段最廣為人知的時期。
近兩千年的歲月裡,無數仁人志士、能臣猛將以三國時期的英雄豪傑們為榜樣,自我勉勵。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揚旌北向顧南州,牧馬東行向北愁。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破虜忠名萬古秋,三分割據百年休。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
這一句句詩詞,無不流露出三國時代那亙古不滅的迷人魅力。
……
然而,對於老百姓來說,戰亂終歸是他們的噩夢。
作為一個大一統的新興王朝,一個經歷過百年戰亂,人口銳減,有了大片無主耕地的新興王朝,晉朝應該有一個光明的前景和未來。
此時的晉朝,總面積五百餘萬平方米,總人口不過一千六百餘萬(算上未被統計的黑戶,大約在二千萬人左右),正是休養生息,百廢待興的萌芽時期。
然而,晉朝卻並沒有像漢朝或者未來的唐朝、明朝、清朝等大一統王朝那樣,按照歷史周期律的模式,把先興盛再衰亡的二百多年道路走上一遍。
他喵的還沒到巔峰呢,就衰落了!
要不然司馬懿的歷史評價也不會那麼low,你搞謀權篡位,要也能搞出來一個大晉雄風,誰TM還在乎你當初洛水放屁?!
公元280年夏四月二十八日,司馬炎賜封孫皓為歸命侯。
這個爵位的名稱頗有幾分諷刺意味。
二十九日,又改元「太康」。
五月初一,孫皓等吳國宗室被司馬伷送到洛陽,司馬炎下詔,賞賜孫皓等人車馬衣服以及三十頃土地,每年都供應充足的錢幣、糧食和布匹,授予原吳太子孫瑾中郎的官職,孫皓的其他兒子,都被任命為郎中。原吳國的將領、官吏渡江來降的,免除十年的賦稅、勞役;老百姓則免除二十年的賦稅、勞役。
孫皓作為亡國之君,表現出來難得的硬氣——五月初四,司馬炎會見文武官員、四方來使以及國子監的學生,孫皓也參加了會見,司馬炎令他落座,笑道:「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
孫皓道:「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
賈充要為司馬炎找回場子,就問孫皓:「聽說你在南方,鑿人的眼睛,剝人的臉皮,這是哪一等級的刑法?」孫皓回懟道:「為人臣子,弒君以及不忠的就要處以這種刑法。」
賈充被懟得面帶愧色,沉默無語。
司馬炎倒是不生氣,孫皓於四年後病死,系正常死亡。
你怎麼嘴硬也都是我的階下囚了,還跟你計較作甚!
然而,孫皓這話卻不幸在三十多年後應驗了,他在建鄴留給司馬家族的座位果然派上了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