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楚追殺的兩家大臣,分別奔晉,逃吳,最後合力重創楚國

2020-12-24 辛辭文久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各個國家相互爭鬥,起起浮浮間,強勢之國一點點將弱小之國吞併。楚國最初就是春秋時的大國之,他最輝煌時共滅了58個國。那時的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中國南部,肥沃土地共有千裡,百姓富強人口眾多,超過千萬。

而帶甲的兵士也要有60萬以上,楚國堪稱那個時代的霸王之國。但是楚國還是走向衰落,究其原因,是因為滅陳國時,屈巫奔晉,而後伍子胥逃到吳後,聯合晉,使得楚國危急,從此走上了衰敗之路。

那麼這兩位逃外的大臣用了什麼樣的手段,能讓當初那個巍峨聳立、不可一世的泱泱大國楚國最後走上滅亡的道路呢?這一切還要從「美女」說起,我們都知道,有句諺語叫做「楚王好細腰」,可見楚國的國君大多好女色,而這一事情卻影響了國家的發展。

因為女人而生禍,屈巫奔晉

有一美女稱為夏姬,是陳國人,因為嫁給了陳國的夏御叔所以才稱為夏姬,這夏姬是真正的紅顏禍水。

在陳國時,夏御叔死了之後,她與孔寧、儀行父、陳靈公都有染,她的兒子夏徵舒對母親這個放蕩行為十分不滿,所以誅殺了她的情夫之後逃到楚國。

楚借這個機會進入陳國,陳國國君被車裂,美女夏姬被帶入了楚國。夏姬之美徵服了楚莊王、屈巫和子反,這些人都想將夏姬據為己有。

屈巫知道楚莊王想要納夏姬為妾,所以勸楚莊王三思,不要因為這麼做而落得一個荒淫之帝的名聲。

楚莊王聽從意見,但是他沒有把這個美女賞給那兩個垂涎的臣子,反而是送給了一個早已鰥居的大夫連尹襄老。

屈巫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一直耿耿於懷,終於在多年之後,襄老死於與晉的戰爭中時,精心策劃了與夏姬約定回政國,聘他為妻。要說這個恆心也是讓人佩服。

當時,襄老剛死,他的兒子黑要想娶這個庶母夏姬。夏姬就以鄭國公主的名義贖回丈夫襄老遺體為由離開了楚,回到了鄭。

而屈巫在公元前590年,借出使齊國的機會,帶著家產跑到了鄭國,攜美女夏姬帶著全家投奔了晉國。這事兒當然會讓楚王十分氣憤,楚王將黑要家族和屈巫家族斬盡殺絕,並且沒收了他們所有的財產。

這次事件使得楚國徹底和屈巫結下了仇怨。後面屈巫為了替族人報仇,隨後向晉提出了聯吳疲楚之計。

這項計謀基本上是為了針對楚國而專門制定出來了,是利用了吳國的力量徹底拖垮楚國。此計最終實施,果然將楚國的子反和子重被活活拖死。這下子屈巫在報了自己的大仇之後,也使得楚國的國勢一落千丈。

伍子胥逃到吳國,輔助公子光進攻楚

伍子胥逃吳,也是起源於楚平王好色。秦楚為了能聯盟共同對抗當時強大的晉國,楚娶了漂亮的孟嬴公主為太子妃。

費無忌見秦公主美麗動人,就勸楚平王自娶公主,果然這見色忘子的王用掉包之計娶了孟嬴。

費無忌立了大功,就開始自恃被楚王寵信開始構陷太子,太子無奈逃到宋國。費無忌並沒罷休,而是誅殺了伍奢全家,伍奢其中一子伍尚陪同一起去受死,而另一子伍子胥逃走,準備復仇。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伍子胥在吳輔助公子光一起伐楚,公子光就是吳王闔廬,他們兩次伐楚都獲得了勝利,最終公子光當了吳王后,伍子胥成為了吳國的大將軍。

因為之前的過節,伍子胥國讎家恨奮力伐楚,再加上他請孫武來訓練吳軍,所以吳軍的戰鬥力大增。

最後吳聯合唐、蔡組成了三國聯軍一起伐楚,最終一路進入楚國都城,伍子胥更是將楚平王的屍體挖出來鞭屍三百,以報家仇。

雖說吳國當時都進入了楚國都城,楚昭王也是逃跑了,但是越國此時卻想在吳國攻楚的時候佔便宜,起兵攻吳地。

再加上楚國的申包胥又去秦搬來救兵去攻吳,吳在秦、楚、越三國的夾擊之下只得撤退。楚昭王重又回到楚都。雖說楚國勉強保住,但是楚國就此實力衰落,多次都無力還擊其他國家的攻擊。

結語:

強國勢盛的時候,很難看到自己沒落的前景,但是昏庸的國君卻會埋下落敗的種子。如果不是楚國每一個國君的昏庸好色,做出如此荒唐的事情來,恐怕一代強國也不至於那麼快的沒落。歷史告訴我們,做事要有理有據,要坦蕩胸襟,不要行苟且之事,否則必遭報應。

相關焦點

  • 晉滅吳之戰:終結三國的最後一戰
    西晉鹹寧五年(279年),晉武帝派兵伐吳。鹹寧六年(280年),吳主孫皓投降,三國結束,西晉完成統一大業。那麼西晉是如何消滅東吳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蜀魏滅亡鹹寧四年(278年),羊祜病重,臨死前請求伐吳並舉薦杜預為伐吳主帥,晉武帝採納。四,晉吳大戰
  • 三晉、三秦、三齊、三楚、三吳和三湘分別指的是哪裡?
    在《周易》中,數字「三」為卦爻三畫,分別代表天、地、人等三個維度,如此便概括了天地的始終和世間的一切;在《道德經》中,有「三生萬物」的說法,萬物即萬事萬物。南楚:是楚國最初的領土,大約在今天的兩湖、河南南部、安徽西南、江西等地區。春秋時期,由於楚國位於中原之南,所以中原各國稱其為「南楚」。東楚: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滅吳。到了戰國時期,楚國滅越,佔領了吳越地區。對於楚國來說,吳越之地在故地之東,故稱「東楚」。
  • 楚國最後的尊嚴,保住了
    在重耳流亡楚國期間,晉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繼承晉獻公位置的是重耳的弟弟夷吾,史稱晉惠公。但因為晉惠公野心太大,在伐秦時不慎被秦穆公所俘,為保晉國太平,晉國只能將太子獻給秦國當人質。趁此機會,秦穆公命自己的女兒嫁給晉國太子,以此來混淆以及把控晉國朝堂。此時,流亡在外的重耳成了下一任晉侯的熱門人選。晉惠公十四年(公元前637年),晉惠公薨逝。
  • 泰伯奔吳開創了吳地獨特魅力古文明文化
    研究泰伯奔吳與吳文化的一些專家與學者眾說紛雲,我根據十多年對泰伯史料的初步探討與研究,個人認為泰伯奔吳至德的精神最主要是:「謙讓開拓與至德」,這就是泰伯奔吳最核心的一種至德精神。從以下七個方面,我來粗淺地談談泰伯奔吳「謙讓開拓與至德」精神的主要體現。
  • 一招終結百年晉楚爭霸丨荀罌的三駕疲楚,讓楚國流盡最後一滴血
    隨後楚國定然會討伐鄭國,然後圍繞鄭國爭奪,晉軍一分為三,輪流進攻侵擾楚國。時間一長,不把楚國耗死,也把楚國煩死。「三駕疲楚」首次被提出。圍點打援的經典案例:圍魏救趙讓楚國流盡最後一滴血兩個方案,孰優孰劣?晉悼公不得不細細考量一番。一、令人冷汗直冒的全面戰爭剛開始,大多數朝臣並不贊同「三駕疲楚」。
  • 楚國晉國和秦國版圖相當,卻為何被秦所滅?
    熊通子楚文王定都於郢(今湖北省荊州區西北),此後為擴充領域,楚國與中原的中原諸侯國經常發生戰事。楚成王時,楚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後來的楚莊王武功彪炳,又勵精圖治,選拔孫叔敖施行文冶,使楚國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前606年莊王徵伐陸渾之戎(在雒邑西南),派人向周天子問九鼎之輕重。前597年,楚圍鄭,迫鄭降,晉派兵救鄭,兩軍於邲會戰,晉大敗。此後,陳、蔡、許、鄭俱從楚。
  • 3萬對20萬,吳國挑戰中原霸主楚國,仗打贏了卻被人攪局
    商朝末年,姬姓部落在豳一帶定居(豳音bin,即《詩經·國風·豳風》中的豳,在今陝西省境內),首領叫古公亶父,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分別叫太伯、仲雍和季歷,三個兒子都很賢明,但古公亶父最喜歡的是三兒子季歷的兒子姬昌,就想把首領之位傳給季歷。 這有點像清朝的野史,說是康熙最後之所以會傳位給雍正,是因為康熙很喜歡雍正的兒子乾隆。
  • 申公巫臣為什麼要幫助吳國攻打楚國?原來這一切都是因為夏姬
    太伯 自稱"句吳",與當地蠻人和諧相處,蠻人認為他很有節義,紛紛追隨歸附太伯,後來發展到了一千多戶,人們便尊他為吳太伯。吳太伯沒有兒子,他死後弟弟 仲雍 繼位。由仲雍起又傳了三代,至仲雍曾孫周章時,武王已經滅掉商紂,建立了西周政權,使人尋找太伯、仲雍的後人。在找到周章時周章已經是吳君了,於是武王就地封周章為吳侯,同時又把周章的弟弟仲虞封到夏都故址,同樣位列諸侯。
  • 亡秦必楚,秦國是如何滅楚國的?
    楚國在幾度遷都的情況下,仍強勢兼併魯國,依然兵強馬壯。秦國滅楚國,分為兩個階段,李信攻打楚國與王翦滅楚國,我們分別來看下。
  • 歷史上,嫪毐造反後,秦始皇派兩個楚國人平定叛亂!
    嫪毐退守章臺,鹹陽百姓、相府門客、嬴姓宗親等眾人合力在章臺宮剿殺嫪毐叛軍,嫪毐逃出鹹陽。嬴政冠冕佩劍,王翦在途中截殺嬴虞、王竭率領的叛軍,嬴虞被俘,交出虎符,驪山大軍聽從王翦命令停戰。王翦命王賁帶三萬精騎奔赴鹹陽剿殺嫪毐,自己帶人去雍城勤王護駕。嫪毐出城逃命,發現自己的兩個孩子還在鹹陽,要回去救他們,董奇勸解不成,兩人內訌。
  • 一場長達19年的「王子朝之亂」,撕碎了周王室最後一絲尊嚴
    王子們爭寵以奪嫡為己任,大臣們則視廢立為兒戲,因此宮廷政變不斷,並最終釀成了一場歷時19年的大動亂——王子朝之亂。這場動亂,是周王朝歷史上最嚴重、最血腥、最無顏面的一場動亂。周王室的同宗骨肉們相互間大開殺戒,周國上下血流成河;幾百年累積下來的詩書典籍掃蕩殆盡,周文化遭受浩劫;失意無助的老子西出函谷關,從此杳無音訊。最後,依靠各諸侯國的幫助,動亂才得以平息。
  • 楚國這麼強大,為何一個人才都留不住?
    事情是這樣的,春秋晚期楚康王年間,楚國大臣聲子去晉國訪問。回來之後向令尹也就是宰相屈建匯報工作。這裡順便說一下,這個屈建就是屈原的祖先,楚國的政治制度有點像貴族共和制,乃幾大家族輔佐楚國王族聯合執政,屈氏家族就是這其中一個大家族。
  • 他是諸葛家最後的血脈,卻因殺父之仇一生反晉,連晉武帝親自邀請其當丞相,他也閉門不見
    文:長嘯01甘露二年(257年),曹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看不慣掌權的司馬氏屠殺曹魏衷心的大臣《世說新語》記載:「諸葛靚在吳,於朝堂大會。孫皓問:「卿字仲思,為何所思?」對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如其所言,諸葛靚對東吳社稷可謂盡心竭力。
  • 諸葛誕、諸葛亮、諸葛瑾三兄弟為何分別效力魏、蜀、吳三國?他們誰的結局最好?
    三國時吳國人韋昭在《吳書》裡寫道:瑾為大將軍,而弟亮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馬,督領將帥,族弟誕又顯名於魏,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所以說《三國演義》裡不只有桃園三兄弟,還有諸葛三兄弟。諸葛三兄弟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為何會分別投靠三個相互敵對的國家呢?只能說是人各有志,時勢所驅,且聽我簡單說來。
  • 春秋末期,稱雄於南方的楚國被吳國一戰擊敗,都城失陷長達十個月
    春秋中後期,晉楚爭霸日益激烈,秦楚聯盟抗晉,晉國則聯吳制楚,正是在晉國幫助之下,吳國開始迅速崛起於東南。後楚國爆發內亂,伍子胥逃至吳國,與孫武一起輔佐吳王,使得吳國日益強大。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軍大舉進攻楚國,於「柏舉之戰」大破楚軍20萬,攻陷楚都郢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直到十個月後,吳軍才因秦軍來援和後院起火,而不得不撤離楚國。
  • 抓有楚國軍政大權的子玉死前忠告
    晉獻公一共有5個兒子,按照傳統的一貫做法,國君之位應該由大兒子繼承。可是晉獻公去世後,晉國發生了非常嚴重的權力爭奪戰,二兒子重耳在外面流浪了十九年,最後回國當上了國君。公元前637年,一支車隊出現在楚國都城大門前,楚國的守衛士兵一個個伸長了脖子往外瞧,還不停地嚷嚷:「你們快來看,門外來了一幫窮要飯的。」
  • 吳國作為小國,為何能打敗強大的楚國?
    吳國離中原諸國太遠,身邊的大國只有楚國,欲霸天下必先滅楚。不過,闔閭有足夠的信心完成這一目標,因為他手下有兩大絕世天才:文有伍員(伍子胥),武有孫武。而且伍子胥是楚國世家出身,熟悉楚國地理及上層情況,是吳國攻楚的活地圖。闔閭比較幸運,他的對手楚國此時正處在一個中衰期。楚成王、楚莊王的霸業,早被歷史的陰風不知道吹到了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