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終結百年晉楚爭霸丨荀罌的三駕疲楚,讓楚國流盡最後一滴血

2021-01-10 陌道流塵

公元前564年,晉悼公率領諸侯聯軍進攻鄭國。

看到這陣勢,鄭國怕了,趕緊遣使求和。城下之盟,無疑防守方鄭國會開出豐厚的求和條件。

然而晉國並不是衝著鄭國所給的這點好處來的。此戰,晉國想下一盤大棋:借著進攻鄭國,將其大哥楚國扯進來。擊垮楚國,進而一勞永逸地佔據中原霸主之位。

期間荀罌想出了一招妙計,藉助小切口、低強度的戰爭,最終打垮了超級大國楚國,一勞永逸地終結了晉楚的百年爭霸。

這招妙計便是「三駕疲楚」,其提出在當時乃至後世的戰爭中,都發揮出了獨特的影響。

晉楚爭霸

全面戰爭還是消耗戰?

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戰,是晉楚爭霸中最後一次集中主力的對決。該戰以楚共王被射瞎一隻眼睛,楚軍大敗而歸而告終。

該戰結束後不久,新即位的晉悼公開始陷入沉思。怎麼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晉楚之爭,讓楚國再無翻盤的可能?

兩國爭霸,鄭國是焦點。誰控制住了鄭國,誰就佔據了戰略主動。

此次攻鄭,就是一次試探。晉悼公認為,楚國絕不會坐視不管。

因為鄭國地處中原咽喉地帶,晉楚的中原霸主之爭,必然圍繞鄭國展開。誰控制了鄭國,誰就具備了戰略主動權。

地處鄭國的虎牢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一、中行偃建議畢其功於一役

上軍將中行偃一看,若在跑人家家門口求和,那晉軍就得打道回府,還怎麼釣楚國這條大魚?

「現在正是圍點打援的好時機。主公,我們要一鼓作氣啊。通過繼續圍攻鄭國,引來楚國前來救援,到時候以逸待勞對其進行伏擊,一場大捷唾手可得呀。如果就這麼握手言和了,那豈不是白辛苦一場?」

如果按照中行偃的做法,那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在所難免。但問題是,與超級大國楚國全面開戰,晉國真的有那份底氣嗎?

二、荀罌提出「三駕疲楚」

中軍元帥荀罌則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建議。

「不,不,我們需要的不是全面開戰。」上軍將荀罌說。「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消耗,來讓消耗掉楚國的有生力量。這比正面作戰的效果更好!」

荀罌提出,應該將計就計,先與鄭國結盟。隨後楚國定然會討伐鄭國,然後圍繞鄭國爭奪,晉軍一分為三,輪流進攻侵擾楚國。時間一長,不把楚國耗死,也把楚國煩死。

「三駕疲楚」首次被提出。

圍點打援的經典案例:圍魏救趙

讓楚國流盡最後一滴血

兩個方案,孰優孰劣?晉悼公不得不細細考量一番。

一、令人冷汗直冒的全面戰爭

剛開始,大多數朝臣並不贊同「三駕疲楚」。

他們認為,晉國在鄢陵之戰後,對楚已掌握了絕對的優勢。應該乘勢而上,徹底打敗楚國,重塑晉國的霸主地位。

越多的臣子贊成全面開戰,讓晉悼公隱隱感到一絲不安:要知道他的前任晉厲公被卿族所殺,他這個從東周回來,毫無根基的「空降兵」才即位十年。

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晉悼公想了很多辦法,包括推進新領域的改革,扶持晉公室子弟等等。但目前,顯然晉悼公還沒掌控局勢。

——外強中乾,似強實弱。看起來晉國很強大,但實際上隊伍人心散了。遷延之戰,與秦軍對陣之時,晉軍下軍將欒黶帶著近一半的部隊違令臨戰而退,竟然導致晉軍全線撤退。

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和強楚正面硬剛,晉悼公還能有幾成勝利的把握?

顯然主戰派是居心叵測啊。若一旦戰爭失敗,這些野心勃勃的主戰派們將趁晉公室削弱之際,肆無忌憚地發展己方勢力,搞不好「三家分晉」就會提前到來。

鄢陵之戰後,晉國內部矛盾加深

二、晉悼公的抉擇

清雍正初年長篇小說《姑妄言》中,第二十二回中記敘了一個片段。

那李自成敗回營中,怒道:「我自行兵以來,未嘗屢敗。前敗於六合,今日又在此失機,這一口氣如何得出?」李巖道:「勝敗軍家之常事,大王何必介懷?今日因四面受敵,故此傷折。明日將眾兵養息一日,後日同他見個輸贏。我們的軍馬多他數倍,用更番之法,再無不勝之理。」李自成道:「何為更番之法?」李巖道:「將我們的兵馬分作三隊,先出第一隊對敵。約兩個時辰,第二隊上去,將頭隊換下入營暫歇。又兩個時辰,第三隊上去,又換下第二隊歇息。又將第一隊換第三隊,輸流換隊接殺。雖連戰三晝夜,人馬亦不睏乏。在我甚逸,彼則甚勞。人之精力有限,他能一隊熬得過我三隊麼?他即欲分兵,則人少而不敢,此晉三駕疲楚之法也。」李自成聽說,大喜。

面對強敵,李自成接連吃了兩場敗仗。危險關頭,金牌軍師李巖提出了一招妙計:將己方兵馬分為三隊,每兩個時辰替換一隊上陣迎敵。這樣接連與對方對戰三晝夜,己方兵馬休息充分愈戰愈勇,而對方軍隊一直作戰睏乏不堪。因人馬不足,對方無法分出三隊應對。於是對方慢慢就被拖垮了。

這其中就用到了「三駕疲楚」之策。通過車輪戰,讓敵方處於疲憊的負面狀態,戰鬥力大幅下降。而己方因為得到了充分休息,士氣高漲。這樣以逸待勞,以更小的代價就能打敗對手。

這樣的作戰方式耗時更長,但更為穩妥。最終,晉悼公最終採用了荀罌的「三駕疲楚」戰略。

事實證明,晉悼公的選擇完全正確。每次晉軍派出一支軍隊,楚國則傾全國之力迎戰,來來回回幾次後,楚軍勞而無功,戰鬥力大幅下降。國內因為長期大規模用兵,導致經濟凋敝,國力轉衰,楚國由進攻轉入全面收縮防禦,從此再沒有踏入中原腹地一步。

而這個過程中,晉國並沒有遭受什麼損失。晉悼公通過削弱楚國,恢復了晉國的霸主地位,他在晉國的統治地位也得到了鞏固。

晉國復霸

指揮效能的提檔升級

三駕疲楚能夠成功,是管理效能優勢在軍事作戰中的奔現。

一、統籌指揮為戰鬥力賦能

三駕疲楚,本質上是一種防守反擊的策略。

通過化整為零,輪番上陣,不斷消耗對方的有生力量,為最後致命一擊做準備。

在具體操作上,特色很鮮明:

1、處弱的態勢。實力上處於明顯劣勢,或者優勢不太明顯,或者有投鼠忌器的顧慮時,運用該策略效果絕佳,通過化整為零開展有限戰爭,從而達到控制戰爭規模,放大打擊效果的作用。

2、高效指揮。三駕疲楚對指揮的要求較高,必然要求增加指揮頻次,實現精準統籌。將指揮優勢、信息優勢,轉化為作戰優勢。若不具備這些指揮優勢,反倒會有被各個擊破的危險。

3、防守反擊。三分軍隊後,進攻的一支軍隊顯然不具備戰略進攻的實力,主要只是進行騷擾,從而形成主動防禦的態勢。

這種策略的優點也很明顯:

1、掌握了戰爭主動權。騷擾,主要集中於攻擊對方的經濟、交通等戰略目標,讓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清零」,讓對方軍隊疲於奔命。就像詠春拳一樣,一次攻擊可能並不致命,但不斷對同一個目標快速、持續攻擊,最終也會出現致命的攻擊效果。

2、較高的性價比。當敵方長期被騷擾之後,必然戰鬥力會大幅下滑,此時士氣高漲的己方發動突然攻擊,不啻於是一場「降維打擊」,定然會以微小的代價取得較大的勝利。

二、多次運用,好評如潮

三駕疲楚的策略,十分管用有效,在隨後的歷史長河中,曾被多次運用。

1、吳破楚

三駕疲楚在其被提出50多年後,再一次發揮出了驚人的威力。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率領3萬精兵攻楚,在五戰五捷之後,攻破了楚國都城。

之所以如此順利,是因為吳王闔閭採用了伍子胥的三駕疲楚之策。

《左傳·昭公三十年》中記敘,吳王闔閭問伍員:「『伐楚何如?』對曰:『楚執政眾而乖,莫適任患。若為三師以肆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蔽。亟肆以罷(疲)之,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闔閭從之,楚於是乎始病。」

伍子胥認為,楚國負責的大臣太多,且彼此不和,無人敢於站出來承擔責任。於是伍子胥建議將吳軍分為三隊,讓其輪流攻擊楚國,誘使楚國調動全部兵力防禦。久而久之,楚軍得不到絲毫喘息,長期處在疲憊狀態,戰鬥力大幅下降。

於是,僅用了6年,吳軍就攻破了楚都。

2、諸葛亮北伐

公元228年至234年,諸葛亮率蜀軍,先後對曹魏發起了五次北伐。

期間各種精彩不斷。有失街亭,也有定軍山;有空城計,也有五丈原。

但所有的種種,只是諸葛亮為蜀國爭取的一線生存之機。魏強蜀弱,若任其自然發展,兩國差距將越來越大。

漢中地勢險峻,易守難攻,且魏都洛陽距離漢中6、700公裡。這讓魏國感到頗為頭痛:地方過於偏僻,若要長期固守,需要維持一條消耗巨大的運輸補給線,將曹魏的人財物一點點消耗進去。因此,曹魏認為,漢中等地不能輕舉妄動,大舉興兵必天下騷動,耗費巨大。

於是諸葛亮抓住曹魏的這種「守不住,攻不得」的心態,通過北伐消耗了曹魏的有生力量,阻撓著曹魏的經濟恢復。由此造成曹魏西北部經濟發展停滯,農業生產凋敝的景象。曹魏一時間轉入防守態勢,很長一段時間內幾無全面進攻蜀國的實力。

3、範仲淹的「十六字訣」

北宋時,為了對抗南下的遼國軍隊,範仲淹力諫加固汴京城防,高城深池,充分保障北宋朝廷的安全。

同時,範仲淹提出了對抗的「十六字訣」:銳則避之,困則擾之,夜則驚之,去則躡(追蹤)之。

通過對入侵遼軍的騷擾,使其進不能進、退不能退,疲憊不堪,戰鬥力下滑,無力進犯。這是對三駕疲楚戰略的繼承發展,通過持久的騷擾,消耗和拖垮敵人。從而以低消耗,取得打擊敵軍的最佳效果。這才是「保社稷安四海之全策」。

後來宋將吳璘也是用此法對抗金兵。每逢決戰,吳璘總是先放任金兵進攻,待其進入有利地形後,便派出精兵強將,分批次對金兵騷擾,使得金兵疲於應付,士氣大減。然後待金兵被拖得顯露出疲態時,突然出奇兵攻擊,從而一舉獲得全勝。

吳楚決戰:柏舉之戰

結語:佔據優勢,以弱勝強

楊萬裡在《送左元規三詣太常》中寫到:「晉候三駕楚莫爭,薛候三箭天山平。」

對三駕疲楚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荀罌也在勸諫晉悼公時說,假如現在就和楚國作戰,必然會帶來慘重的傷亡。聰明之人靠智慧取勝,愚昧之人靠蠻力對抗。

顯然三駕疲楚,應該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巧勁兒。

將隊伍一分為三,一分為四,從而化整為零,有效控制了戰爭規模。

通過高效指揮,精準統籌。將己方戰鬥力提升一個檔次。

通過持續騷擾,讓敵方戰鬥力一降再降。

最終抓住機會,發起致命一擊。

這便是晉國最終拖垮楚國,鎖定勝局,進而恢復霸主之位的關鍵之所在。

相關焦點

  • 春秋爭霸20《晉楚爭霸》【東哥筆記43】
    第三部:《春秋爭霸》第二十集:《晉楚爭霸》        男一號:晉文公,男二號:成得臣,男三號:先軫,男四號:楚成王。        上一集講到晉文公決定挑戰楚成王,挽救宋國,以爭中原霸主。當然,晉文公和他的精英團隊絕不是不知高低的愣頭青,他們決定先攻打楚國的小弟曹國和衛國,逼楚國來救,以解宋國之困。
  • 晉楚爭霸——城濮之戰(一)
    晉國和楚國爭霸中原時發生的第一次大戰就是城濮之戰。城濮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32年,周襄王二十年。
  • 鄭國和宋國在「晉楚爭霸」的背景下,如何為自己謀得生存空間?
    晉楚爭霸 在晉楚激烈的爭霸中,鄭國總是處於一種「被侵擾」的狀態。 楚莊王繼位後,爭霸優勢又向楚國傾斜,鄭國再次面臨艱難的選擇。正所謂「居大國之間而從於強令」,鄭國很快被迫捲入晉楚新一輪的爭霸中。宣公元年,鄭國倒向楚國,楚國趁機攻打陳、宋,晉國為救陳、宋而攻打鄭國;宣公二年,鄭國受楚國之命伐宋,而引起晉國報復,受到兩次討伐,鄭國被迫又倒向晉國;宣公三年,鄭國與晉國訂立盟約,而同年夏,楚國又因為鄭國投靠晉國而討伐之。
  • 春秋時期的主旋律——晉國與楚國之間的爭霸戰爭
    晉國與楚國的爭霸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旋律,在這期間發生了春秋時代最大的五次戰爭,晉國四勝一敗。這四次戰爭分別是城濮之戰、崤之戰、鞍之戰、鄢陵之戰和邲之戰。在這四次戰役中,晉的主要對手是楚國,其次是秦國與齊國。
  • 3萬對20萬,吳國挑戰中原霸主楚國,仗打贏了卻被人攪局
    商朝末年,姬姓部落在豳一帶定居(豳音bin,即《詩經·國風·豳風》中的豳,在今陝西省境內),首領叫古公亶父,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分別叫太伯、仲雍和季歷,三個兒子都很賢明,但古公亶父最喜歡的是三兒子季歷的兒子姬昌,就想把首領之位傳給季歷。 這有點像清朝的野史,說是康熙最後之所以會傳位給雍正,是因為康熙很喜歡雍正的兒子乾隆。
  • 春秋戰國五百年 列國如何求生存(一)群雄爭霸
    即便到了戰國初,韓魏趙三家大夫還要周烈王正式冊封才有諸侯之名。田齊為諸侯也是魏文侯代為請周安王承認的。不過到戰國中期以後,各諸侯國君先後稱王,還有稱帝的,周天子連共主的虛名也沒有了,只不過等同一個普通小國而已。最後,二周都為秦當兼併小國一樣給滅了。 按照陳恩林《中國春秋戰國軍事史》的劃分法,將春秋時的兼併爭霸分為四個階段。
  • 春秋之晉楚,城濮之戰
    春秋之晉楚,城濮之戰楚成王也是一貫楚國的作風,雖然繼續了楚國的霸業,但是走的還是荒蠻的路線。楚成王在位時,也是其他春秋五霸中的四位在位時期。齊桓公,秦穆公,宋襄公,晉文公。楚成王已經讓中原的大諸侯鄭國,聽命於他。而且楚成王已經和這些中原霸主有過交鋒。和齊國的齊桓公在陘山結盟,答應繼續向周王室進貢包茅。在泓水一役中重傷宋襄公,士氣大增。
  • 在春秋時代,這三位諸侯為何能當上「霸主」?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但其中有「三霸」是共識。他們是誰呢?又是如何稱霸的呢?讓我們回到兩千多年前。 歷史上關於「春秋五霸」有多種說法,其中兩種說法最具代表性:一是據《史記索隱》記載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一是據《荀子·王霸》記載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 為國家流盡最後一滴血!好在老天垂憐,為母親留下了一個兒子
    戰火席捲了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在各個地區,有無數個母親,目送著自己的孩子上了戰場,把孩子的背影深深刻在心裡,不確定這是不是最後一眼。葉皮斯季尼婭也是如此,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蘇聯母親,養育了9個兒子,有8個都戰死沙場,這個家庭可謂是為國家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好在老天垂憐,為母親留下了一個兒子。
  • 春秋爭霸31《巫臣!貳臣!》【東哥筆記54】
    第三部:《春秋爭霸》第三十一集:《巫臣!貳臣!》        男一號:巫臣,女一號:夏姬,男二號:夏徵舒,男三號:連尹襄老。        上一集講到楚莊王把夏姬擄回了楚國,卻從此埋下了後來楚國災難數世的隱患。為什麼會這麼講呢,關鍵是巫臣的叛變和報復。
  • 龍凱鋒:城濮之戰,晉文公如何善用謀略打敗楚國而稱霸?
    城濮之戰中,晉文公在戰役布局與安排上,也是非常有智慧有謀略,也是晉軍勝利的重要原因。        城濮之戰,是晉楚爭霸的一次決戰。晉文公從大戰略上利用楚國攻打自己屬國宋國而布局,在戰略上聯合了齊、秦兩大強國,已使楚成王放棄了決戰,但楚軍統帥子玉不甘心,於是才出現了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這次決戰,雙方都沒有傾全國之力,但決戰的勝負奠定了晉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那麼,城濮之戰,晉文公做了哪些戰役部署呢?
  • 楚國坐擁戰國中最大的領土,幾乎全佔南方,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提起楚國,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一個強大而廣袤的國家。這個國家擁有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領土,幅員遼闊,幾乎佔據了整個南方,自春秋起就一直是強國。齊桓公的霸業結束後,春秋的主線就是晉楚爭霸。到了戰國時楚國依然強大,即使是氣吞天下的秦始皇想要滅楚,也要發動傾國之力的六十萬大軍,才滅掉楚國。
  • 《楚國八百年》
    然而嘗盡艱辛、飽受屈辱、付出巨大代價之後,楚人依然被周王朝排斥在中原文明主體之外,直到周成王封熊繹為「子爵」,封地五十裡,雖然爵位低下,國土狹小,但楚人畢竟擁有了自己的國家,成為了中原禮制體系中的一份子。然而,周昭王率軍南下攻楚國。楚人回歸中原的滿腔熱情,被周王朝的傲慢和冷漠澆滅。楚國國君熊渠以封子為王的驚人之舉,發出一個石破天驚的信號:楚國要使天下刮目相看了。
  • 春秋爭霸19《橫空出世》【東哥筆記42】
    晉文公這次行動一舉三得:一是向各國秀了一把強健的肌肉;二是獲得了河內、陽樊等地,這是實實在在的好處(畫外音:周王室的地盤本來就不大了,如今就更小了,好可憐的周王呀);三是最重要的,晉文公通過勤王護駕,取得了政治資本
  • 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第十二集:春秋爭霸(含解說詞)
    邲之戰形勢圖邵蓓:他(重耳)當時可能也沒想過要回晉國做國君,但是這個時候又發生了一系列的事兒,晉懷公非常怕他回國,怕他把自己的這個位置給搶了,但是形勢的逼迫,包括身邊的人的鼓勵,包括晉懷公的逼迫等等,他最後堅定了自己要回到晉國,做國君的這個想法。
  • 每日一成語:剛愎自用
    這個成語的故事背景是這樣的:魯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我們在成語「篳路藍縷」中講到了楚國出兵鄭國,要爭霸中原的事情。當時鄭國是晉國的跟班,所以晉國無論如何都要來救援鄭國的。於是,本來是楚國對鄭國的教訓戰爭就變成了楚國與晉國的爭霸戰了。當時,楚軍已經飲馬黃河,就準備回楚國去了。
  • 楚國這麼強大,為何一個人才都留不住?
    所以這次就再給將粉們開放三個免費收聽的名額,仍然是看誰的留言點讚數最多,截止這周三中午12點。另外,我會陸續放幾篇免費章節給大家欣賞,請大家指正。《復仇的男神:烈丈夫伍子胥》(一)從今天我就開始為你講解中國史上第一大變革時代,也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那些激情昂揚、可歌可泣的英雄們。
  • 春秋戰國時期的版圖變化:可以清楚從諸侯爭霸到秦國統一的過程
    春秋初期的局勢  齊國稱霸之後,春秋進入了晉楚南北對峙的階段。在這個時期,晉文公帶領晉國強大了起來,而楚國也在楚成王、楚莊王等的帶領下走向了強大,將勢力範圍發展到了黃河流域。除了兩朝之外,該時期還有齊、秦量大強國,他們雖然無力爭霸,但是卻在暗中積蓄力量,兼併周邊的國家。秦國秦穆公的帶領下基本統一了關中平原,而齊國則滅萊國等,基本統一山東半島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