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的故事背景是這樣的:魯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我們在成語「篳路藍縷」中講到了楚國出兵鄭國,要爭霸中原的事情。當時鄭國是晉國的跟班,所以晉國無論如何都要來救援鄭國的。於是,本來是楚國對鄭國的教訓戰爭就變成了楚國與晉國的爭霸戰了。
當時,楚軍已經飲馬黃河,就準備回楚國去了。這時候又聽說晉國人已經渡過了黃河,所以楚莊王就想算了,趕緊回出國去,避免跟晉國人發生衝突。為什麼楚莊王會這樣做呢?這是因為當時楚國對晉國還是心有餘悸的,楚莊王的祖父楚成王就曾經跟晉國人打過一仗(城濮之戰),結果打敗了。而楚成王時期的楚國是十分強大的,所以這一仗把楚國人打出了心理陰影,總是覺得打不過晉國人。所以這次楚莊王一聽說晉國人過來了,第一個想法不是跟晉國人打一仗,而是準備迴避一下。
但是楚莊王有個寵臣叫伍參的不服氣,就想跟晉國人幹一場。這時候,楚國的令尹孫叔敖說:我們去年打陳國,今年又打鄭國,年年打仗,什麼時候是個頭啊。現在還想跟晉國打,要是打輸了的話,就是吃了伍參的肉也來不及後悔了。但是伍參卻說:要是我們打贏了,那就說明你孫叔敖沒有遠見。即使打輸了,那到時候我伍參的肉早就被晉軍吃掉了,你想吃也吃不上了。但是孫叔敖還是讓楚軍車駕都向南,旗幟也都向南指,就準備回去了。
這時候伍參就急了,他攔住楚莊王的馬頭說:晉國的執政荀林父剛上臺,還沒在國內怎麼發號施令呢,大家都不太了解他。而荀林父的副手先縠,卻又是一個剛愎不仁(剛愎自用),不願意輕易聽別人勸告的人。至於其他的幾個將帥,也都一個個主意賊正,誰都不服誰。所以你別看晉國帶了那麼多軍隊來,實際上那些軍隊內部都沒有統一思想。所以這場戰役,晉國人必敗。再說了,你是楚國的國君,晉國來的只是一個臣子,你作為一個國君,看到對面來了一個臣子就逃跑了,回去怎麼交代呀,我們楚國人都不要面子的嗎?
楚莊王被伍參說得沒有辦法,只好下令軍中繼續向北進發,迎擊晉軍。楚軍來到了「管」這個地方,駐紮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