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人口變化解讀「三家歸晉」的真實原因

2021-01-11 蜀山筆俠

一直以來,很多三國迷都在討論一個熱衷的話題:如果能改變三國的某件事,那麼三國最終的王者還未為知也!

在這個大話題下,一切的可能性太大了。比如: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街亭之戰,如果馬謖聽了王平的建議在山下下寨,不被張郃切斷水源,守住街亭,那麼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有可能攻佔魏國的三秦之地,創當年漢王劉邦的不世之功。

子午谷奇謀,如果諸葛亮能採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說不定蜀國能以最小的損失謀取最大的利益。對於國力遠小於魏國的蜀國,不失為一種翻盤的契機。

關羽失荊州,如果關羽不丟掉荊州這塊進攻曹魏的最佳寶地,蜀國從兩面進攻曹魏,勝算要大得多。

猇亭之戰,如果劉備不攻打東吳,保存蜀漢的有生力量,然後和東吳結盟,共同對付曹魏,三國之間的實力也不會懸殊那麼大了。

猇亭之戰示意圖

像這樣的假設太多了,看上去似乎都有可能向我們想像中的方向發展。不過我卻想告訴大家:其實,我們太主觀了,我們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了。

《三國演義》作為提起我們對三國的興趣,是一部非常不錯的書。但是要從《三國演義》中還原三國真實的歷史,是萬萬不夠的。

當我看了《三國志》和《晉書》後,我才發現:其實,對於一個問題,當我們無法從一個角度去解決的時候,我們可以換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思考。

對於三國的最終結局,我從三國人口數量變化的角度找到了答案!據記載:

蜀漢在公元221年劉備建國的時候,人口是90萬;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的時候,人口是94萬。蜀國由於連連戰亂,人口損失較大,這個增長率是不正常的。

孫吳在公元242年的時候,人口是240萬;公元280年滅亡的時候,人口是230萬。孫吳的人口增長率居然呈負增長,可能與戰亂及人口流亡有很大關係。

曹魏在公元263年滅蜀漢的時候,人口是443萬(不包含蜀);在公元280年西晉(司馬代魏)建立的時候,人口是1616萬(包含蜀、吳)。除去孫吳投降過來的230萬,以及蜀地的人口242萬(按晉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長率計算得出,設未知數:x=蜀地公元280年人口,列方程:x/94=(1616-230-x)/443),那麼此時前曹魏的人口為1144萬。

順便可以計算得出,滅蜀以後曹魏的人口年增長率約為:6%。這個數字是現在的10倍!

按照以上數據推算:

三足鼎立

三國鼎立形成時(公元221年),魏國人口?萬;蜀國人口90萬;吳國人口?萬。

蜀國滅亡時(公元263年),魏國人口443萬;蜀國人口94萬;吳國人口(預計)200萬。

吳國滅亡時(公元280年),前魏國人口1144萬;蜀國人口242萬;吳國人口230萬。

一目了然,魏國人口處於明顯優勢,吳國第二,蜀國最少。這與他們滅亡的順序剛好相反。充分說明:打仗比的就是綜合實力,並不是靠一些微觀因素就能改變自然規律。

魏國地大物博,人口及經濟優勢明顯高出吳、蜀一大截,統一天下是遲早的事情。要說某些因素真能影響三國,也僅僅是延長統一的時間而已。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專注於從不同角度看歷史,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從「三家分晉」到「三家歸晉」,這是歷史的輪迴麼?
    在我國歷史上,晉國有好多個,比如春秋時代的晉國,三國後面的晉朝,還有五代時期的後晉,等等等等,而最有意思的,當屬春秋的晉國和兩晉(即東西晉)的晉朝了。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從這一刻起,晉國分裂了。而兩晉的晉朝則恰恰相反,它起自於三國的魏,最後不但顛覆了魏,還滅掉了三國的其它2國:(蜀)漢和(孫)吳,統一了三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歸晉」。
  • 五分鐘為你詳解「三國歸晉」的歷史進程!
    三國歸晉的進程其實也是一個漫長的過錯,從263年滅蜀漢到280年滅吳用了17年的時間才使得華夏一統,今天丸子就帶大家看看三國是怎樣一步步歸晉的。(一) 鄧艾、鍾會、諸葛緒滅蜀漢1.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西路鄧艾軍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維,中路諸葛緒軍斷姜維後路,東路鍾會軍主攻漢中。
  • 三家分晉到三國歸晉
    咱們都背過朝,代表夏、商、周、秦、漢三國,咱們就串一期,來看看歷史上它到底有沒有輪迴。話說公元前二零七零年至公元前一千六百年,是我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開國領袖就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但實際上家天下的夏王朝是由大禹的兒子下棋開始的。而夏王朝最後一位君主是誰呀?對。
  • 電視劇《三國歸晉》急尋「潘安」
    早報記者 駱俊澎 籌備5年之久、投資1.5億元的原創電視劇《三國歸晉》昨日開機。導演張蒲安率王姬、馮恩鶴、鮑國安、廖京生、高蘭村、王勁松、趙毅、許還山、李彩樺等演員亮相。該劇也是首次為《三國演義》拾遺補缺。老戲骨王學圻在該劇中出演司馬懿一角。《三國歸晉》展現從司馬懿臨死前至晉朝滅亡50餘年的歷史,講述「後三國」時期所發生的諸多往事。
  • 「剩」者為王,司馬懿如何做到「三家歸晉」
    三國時代人才如過江之鯽,文爭武鬥,分分合合,給我們奉獻了一場有關智慧與韜略的饕餮盛宴,而司馬懿在大眾看來無非是這場盛宴的一碟小菜。但是事實上,三國再精彩,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等再聰明,卻也都是在為司馬懿做嫁衣,最後還會是三家歸司馬。
  • 三國歸晉究竟為何,原來這個舉動就結束了,厲害了!
    很多人看完三國之後還是會有一些疑惑,因為覺得整個書籍裡面並沒有解釋為什麼最後三國確實歸了晉呢?很多人都覺得本來是一個三國鼎立的狀態,那麼可能這個狀態會持續很久,為什麼最後卻因為一些感覺影響不是很大的事,卻讓整個格局發生了變動。
  • 司馬懿布局,留下5位名將,最終司馬家統一天下,三家歸晉
    一曲三國,幾首寫盡了群雄逐鹿、戰火紛飛的爭霸歷史。說起三國的結局,我們不禁會想起司馬懿。最初的三國鼎立之中,最後卻被司馬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說起來不得不佩服司馬懿的隱忍與謀略。他用盡謀略,隱忍多年,伺機而動,最終奪得了曹魏的政權。
  • 三國殺應變篇專屬擴展包晉勢力,終究是三國歸晉,新鬥地主將上線
    新武將拓展包(應變篇專屬武將拓展包晉勢力,之前說的賈充也是這裡的)。本期就來看看線下最新鬥地主,以及應變篇卡牌具體詳情。手殺更新一直很穩定,體驗服每個月都會上突破與新將,國戰更新權包與勢備篇,手殺活動場做得少,主攻鬥地主、軍爭、國戰。
  • 三國亂世是如何統一的?三國歸晉天下一統
    隨著曹丕、劉備、孫權先後稱帝自立,由此誕生了曹魏、蜀漢和東吳三個政權。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戰亂頻仍,民不聊生。不過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麼三國是如何走向統一的呢?司馬昭滅蜀,開啟三國統一的第一步雖然晉文王司馬昭在歷史的名聲非常不好,弒君、謀篡成為他洗不掉的汙點。但是就歷史史實而言,司馬昭還是有自己的歷史功績的,而且功績不小。
  • 晉滅吳之戰:終結三國的最後一戰
    西晉鹹寧五年(279年),晉武帝派兵伐吳。鹹寧六年(280年),吳主孫皓投降,三國結束,西晉完成統一大業。那麼西晉是如何消滅東吳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蜀魏滅亡晉吳對峙曹魏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成為晉王。不久強迫曹奐禪讓,篡位稱帝,國號晉,年號泰始。自此三國進入晉吳對峙的新局面。
  • 深度解讀《反三國》,一部讓劉備統一三國的奇書,作者是民國軍閥謀士
    《三國演義》大家都知道,劉備、孫權、曹操誰都沒有幹掉誰,最後三國歸晉。然而有一本《反三國演義》,知道的人並不多,它把三國歷史改了,改成劉備統一了三國,相當於《三國演義》、《三國志》的同人小說。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2014年的時候。
  • 三國時期人口數量到底是多少,而各個諸侯的兵力又是多少呢?
    然而這都是誇大事實,當時的蜀國全國人口也就比七十萬多一些,豈能男女老少全上陣?而歷史上各個諸侯勢力的到底是多少呢?三國的總人口東漢初期的人口,據記載大約五千萬,而到了漢末時期人口因為戰亂銳減到五分之一。
  • 為什麼歷史不足百年的三國,是人們心目中的傳奇時代?
    ——朱熹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簇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北宋 蘇軾三國的精神氣象,對後人來說也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三分歸晉之後,晉人還屢屢提起三國,《世說新語》中隨處可見,也只有大將軍桓溫這樣的人,才會問出人人想問而不敢問的話:「諸葛武侯今誰與比?」
  • 諸葛亮破解了三國爭霸的人口密碼
    好在,劉巴與劉備天生有緣,他們日後在成都還有相遇的機會,不過這都是後話了,現在,對於劉備和諸葛亮來說,最重要的是,人口,重要的話再說三遍,人口,人口,人口!大爭之世什麼最貴,人口啊!由於史料匱乏,三國時期戶口數量模糊不清,幾乎成了中國古代人口史上的一個盲點。所以我們也無從知道赤壁戰後也就是公元三世紀初的荊州南四郡的人口數字。
  • 三分天下終歸晉!《三國殺名將傳》全新晉陣營開放
    三分天下終歸晉!《三國殺名將傳》全新晉陣營開放 來源:www.18183.com作者:阿魚覺得海星時間:2020-07-09 分享到: 由三國殺官方出品的三國卡牌王者之作
  • 連環畫名家名作:張令濤 胡若佛 三國演義之《三國歸晉》
    中國著名連環畫藝術家(1903年11月26日—1988年11月20日),浙江寧波人,擅長連環畫、中國畫;張令濤與胡若佛長期合作,人稱「黃金搭檔」,他們的作品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風靡一時;常常是張令濤打稿,胡若佛勾描;張令濤先生早期做美術編輯,為教科書插圖,為兒童良友社編繪畫報、畫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其主要代表作品有《楊家將》、《紅樓夢》、《獵虎記》、《三國歸晉
  • 笑侃大事件·三國歸晉
    不久,司馬昭發兵,分三路伐蜀,鄧艾率兵三萬牽制姜維主力,諸葛緒率兵三萬斷姜維後路,鍾會率領主力取漢中。 由於蜀漢對漢中的防備鬆弛,鍾會很快佔領漢中地區。 姜維得知漢中已經失守,一番激戰後,終於擺脫鄧艾,突破諸葛緒的封鎖,率兵後退至劍閣。
  • 「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解讀之三國傳奇落幕
    本期內容,我們一起看看三足鼎立、群雄並起的三國如何歸於沉默,並通過探索一個中國文化史上奇特且絢麗的時代——晉朝,為即將結束的三國之旅畫上一個完美的休止符。263年,魏滅蜀。2年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重演曹丕代漢的「禪讓」故事,成為晉朝的開國皇帝,歷史上稱為「西晉」。西晉天紀三年(279年),晉五路大軍大舉攻吳,晉軍蜀中水師順流而下,吳軍望風而降。
  • 三國起終,英雄豪氣再也難回
    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時代是中華歷史上一顆耀眼的明星,其中有著太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可惜我讀三國,總也不喜歡往後讀,我可以看無數遍桃園三結義,曹孟德浴血殺黃巾,但很難去完整看一遍武聖兵敗麥城以及後面的後三國時代。
  • 《軍師聯盟》:從司馬懿的視角正面解讀三國風雲與英雄內心
    然而,無論正史還是野史,都有自己的立場,儘管《三國志》、《晉書》都將魏國視為正統,但是伴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風靡華語文化圈,對三國的解讀形成了新的文化立場,那就是在基本文化層面上是從蜀漢的角度來理解三國,這種觀念經過宋明以來民間文化的渲染成為一種固定的模式。於是,魏國君臣上下都被打上了一層厚厚的油彩,無論是曹氏父子還是後來的司馬懿,都被描繪成奸詐多謀的大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