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赤壁戰後為何能迅速強大?諸葛亮破解了三國爭霸的人口密碼

2021-02-14 千古名將英雄夢

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18)

赤壁之戰,曹軍損失慘重,此後,曹操便也放棄了由江陵順江東下這條進攻路線與補給線(因為這條線路需要一支強大的水軍,非十餘年之功不能成),轉而去經營合肥濡須水這條路線(這條水路更窄更短,不需要大船,且直搗江東腹心)。如此一來,江陵這個荊江戰略重地也就可有可無了,但終究不能讓孫劉輕易得到,必須等曹操把合肥經營起來,給予江東足夠的壓力,再適時把這塊肉骨頭丟出去,讓孫劉爭個頭破血流。

然而,曹操忘了,這世上並不止有他一個戰略家,諸葛亮也同樣高明。當孫劉聯軍在江陵城下與曹仁乾耗的時候,孔明的目光早已南移到了長江以南的湘水兩岸,那是一片亟待開發的沃土,給予足夠的心血便足以經營起劉備霸業的搖籃;此次此刻,他正在起草一份表章,準備讓劉備表劉琦為荊州刺史。不管三七二十一,豎起大旗好唱戲!

劉備也覺得這主意不錯,那江陵城雖然千好吃萬好吃,但曹操不肯輕易放手,周瑜也咬著牙勢在必得,自己若硬著頭皮衝上去搶,一則本錢小不禁賠,二則打下來也分不了多少羹,不如借著劉琦的名頭先去吞下南四郡,南四郡雖然又窮又偏,但蚊子肉也是肉,吃了肉就能長身體,長了身體才能跟曹孫掰手腕!

於是,劉備決定兵分兩路,一路讓關羽水軍數千人與吳將蘇飛兩千人聯手,由夏口進入夏水,繞到江陵城以北的廣闊水網之中(注1),像洪湖赤衛隊那樣打水軍遊擊戰,打得贏就下船打,打不贏就上船跑(注2),以破壞江陵城與後方襄陽的聯繫,侵擾其糧道,威脅其後路,協助周瑜江東軍主力攻城。

另一路,劉備表劉琦為荊州刺史,以此為旗號南下攻略荊州江南四郡,也就是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周瑜對包括夷陵、江陵在內的南郡是志在必得,但也有點捨不得南四郡,只是他實在抽不開太多人手,並且劉備抬出劉琦的名號,名正言順,周瑜也不好太翻臉;於是派出了在赤壁之戰中立下大功的黃蓋,讓他率領五百精兵(注1)協同劉備一起南下,至少搶一個郡來玩玩兒,應該不過分吧!

劉備對周瑜摻沙子的行為無可奈何,以實力論,江東確是孫劉聯盟的老大,自己這個大漢左將軍也得忍辱待機,虛與委蛇,先壯大自己再說。

當然,相較於江北周瑜關羽與曹軍諸將在南郡的激烈攻防,劉備黃蓋在江南四郡的攻略則輕鬆的多。長坂坡與赤壁之戰後,黃蓋、諸葛亮等人的人氣已迅速躥升成為傳奇,劉備的仁德之名也傳遍荊州,再加上劉琦本為荊州舊主劉表的長子,南四郡便沒咋抵抗就望風而降了。其中黃蓋死死搶住最大的武陵郡不放手,劉備也只得將另外三郡好好經營——

首先,人才方面,長沙郡收了大將黃忠;桂陽郡收了太守趙範(後叛逃);但劉備最看重的人才重地是零陵郡,這個偏遠小郡不知為何在漢末三國時期突然人才大爆發,西晉史學家司馬彪還特意寫了一本《零陵先賢傳》的書,為他們著書立說,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這些人才中,蜀漢方面有蔣琬(諸葛亮的接班人)、鎮遠將軍賴恭(原劉表交州刺史)、護軍劉敏、後將軍劉邕,東吳方面有老將黃蓋,劉璋方面則有名將楊懷,曹魏方面則有尚書令劉先、曹衝的少年天才好友周不疑等人,還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鼎鼎大名的劉巴。

圖:劉巴

劉巴,字子初,零陵郡烝陽縣(今湖南衡陽縣西)人。他出身於荊楚一流的豪門。其祖父劉曜曾任蒼梧太守。父親劉祥曾任江夏太守、蕩寇將軍。劉巴年少成名,才學冠絕,十八歲便擔任荊州郡署戶曹吏主記主簿,也就是荊州財務總管。但由於劉巴的父親劉祥曾站錯隊跟孫堅混過,導致劉表多次給針對劉巴給他小鞋穿,劉巴覺得劉表非常小心眼,於是根本不鳥他,只等曹操南下襄陽,便迫不及待前去歸順;曹操乃任命劉巴為屬僚,派他去老家零陵及長沙、桂陽三郡招撫,不料曹操很快在赤壁一敗塗地,三郡也都投降了劉備,劉巴無法回去復命,只得再向南跑去交州,以後再想辦法歸順曹操,於是臨走前寫了封信給諸葛亮,以為交待:

「乘危歷險,到值思義之民,自與之眾,承天之心,順物之性,非餘身謀所能勸動。若道窮數盡,將託命於滄海,不復顧荊州矣。」

作為劉備的組織部長,諸葛亮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大才,於是趕緊回書想把劉巴追回來:

"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足下欲何之?"

不料劉巴卻回信道:"受命而來,不成當還,此其宜也。足下何言邪!"

劉備得知劉巴遠走交州之事後,深為遺憾。但沒辦法,劉巴對劉表集團成見已深,而劉備等人皆屬劉表集團,這矛盾連諸葛亮也一時解決不了。

好在,劉巴與劉備天生有緣,他們日後在成都還有相遇的機會,不過這都是後話了,現在,對於劉備和諸葛亮來說,最重要的是,人口,重要的話再說三遍,人口,人口,人口!

大爭之世什麼最貴,人口啊!由於史料匱乏,三國時期戶口數量模糊不清,幾乎成了中國古代人口史上的一個盲點。所以我們也無從知道赤壁戰後也就是公元三世紀初的荊州南四郡的人口數字。但這並不等於它就完全無從考證,按王勇《湖南人口變遷史》據《續漢書》統計,赤壁之戰前七十年也就是公元140年的南四郡人口數字,如下表:

我們看到,東漢盛時南四郡的人口還是很多的,就算去掉黃蓋佔據的武陵郡,其他三郡也有近260萬人口。然而,到了孫權晚年,也就是赤壁之戰過後近三十年的赤烏五年(242),孫權「亦取中州嘉號封建諸王。其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萬。」(注2)整個江東加上荊州、交州也才240萬人口,那麼南四郡的人口就算打個三分之一也最多只有八十萬。

另外,《湖南人口變遷史》還根據《晉書 地理志》統計了吳國降晉時(公元280年)湖南各郡的人口數字。表中南平郡乃南郡的江南部分,所以劃掉不算南四郡的人口,而天門郡乃從武陵郡中分出,衡陽郡、湘東郡乃從長沙郡中分出,邵陵郡乃從零陵郡中分出,所以也應算作南四郡的人口。這樣算的話,孫權晚期再過四十年後南四郡的人口也就八十多萬,與我預估的數字的吻合。

那麼問題來了,從東漢的140年,到三國的240年,一百年間南四郡的人口竟然減少了近兩百萬,這些人口到底跑哪兒去了?要知道南四郡僻處江南,遠離黃巾起義與中原諸侯混戰,就算後來關羽與呂蒙爭荊州時損失了一些兵力,但也不至於人口驟減。事實上,由於中原混戰,大量的人口南遷流徙,南四郡的人口反而應該大大增加才對。

答案關鍵就在兩個字:在籍

中國史書上統計的所有人口數字,都是在籍人口。那些沒有或沒辦法被政府統計在籍的人戶,是不算在內的。所以,若沒有大戰亂卻人口爆減的話,只有一個可能——有大量人口脫籍了。

據路遇、滕澤之《中國分省區歷史人口考》考證,東漢140年南四郡之人口,乃當時中國在籍人口增長最迅速的地區之一,如下表:

另有學者發現,「從公元2年到公元140年,荊、揚兩州新增人口,竟然有88%來自零陵、桂陽、長沙、豫章四郡」(注3)。「所以路遇、滕澤之認為,南四郡在當時作為蠻荒之地,卻能有如此迅猛的在籍人口增長,其最大原因便是東漢王朝對此控制力加強(如馬援平武陵蠻等行動),導致少數民族人口大量入籍,其人數推算應在百萬以上。

而到了東漢末年,由於董卓之亂,王綱解紐,政府控制力減弱,南方出現了嚴重的封建割據現象,據《三國志 劉表傳》注引司馬彪《戰略》記載:「劉表之初為荊州也,江南宗賊盛,各阻兵作亂。」所謂宗賊,就是結聚宗族反抗政府的豪強,他們修建鄔堡,收容了大量當地貧民與從北方逃來的流民,租田給他們耕作,抗拒賦稅與勞役,與政府爭奪人口。除此之外,那些山民與蠻夷部族更是脫離了政府的控制,逃匿深山,自給自足,自成一國,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發生在南四郡中的武陵郡,這雖然是文學作品,但也反映了相當的現實,估計南四郡還有更多的桃花源。總之,由於百姓依附豪強大族,少民部族又逃居深山,導致南四郡在籍人口稀少,兵力薄弱,無足大局,所以荊州牧劉表才能在對抗北方曹操與東方孫策的同時,還能輕鬆平定長沙太守張羨率領的南四郡割據力量。

圖:青瓷塢堡,出土於湖北武漢

所以,當劉備在輕鬆佔領長沙、零陵、桂陽後,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如前所述,這三郡雖然面積廣大、人口眾多,但三分之二的人口都不在籍,豪強與部族們佔山自保、不服管束、平常不給政府添亂就不錯了,還想徵發他們為自己的霸業效力,興復漢室?難!

有難題,找諸葛。

在此之前,諸葛亮已在樊城招納遊戶,展現了非常出色的治民與後勤才華;後來又力促孫劉聯盟,展現了極其強大的協調與外交才華。

總之,出山僅一年時間,諸葛亮成長迅速,已頗具宰輔之能,所以劉備決定讓諸葛亮擔當大任,為此還特意給他開設了一個新官職「軍師中郎將」,具體職責就是坐鎮在長沙郡與零陵郡交界的臨烝(今湖南衡陽市區),以「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注4)要知道諸葛亮那可是法家與輕重家的忠實擁躉,《商君書》《管子》幾本書背得滾瓜爛熟,對於如何增加南四郡的人口與賦稅,相信沒有人能比他更加勝任。

而為了更好的幫助諸葛亮開展工作,劉備還給他配了三個強大的助手,以「楚之良才」(注5)武陵名士廖立為長沙太守,南陽名士郝普為零陵太守,文武雙全的趙云為桂陽太守。有了這個全明星陣容,諸葛亮做起事來那叫一個輕鬆愉快,不能說讓所有豪強佃客與蠻夷部族全都入籍吧,但至少和他們搞好了關係(比如後來在夷陵之戰幫助劉備的蠻王沙摩柯),一些零陵豪強還率領宗族歸附了劉備,如蔣琬、劉邕、劉敏等人,後來都攜其宗族人口隨劉備入蜀。另外,當孫權從關羽手中奪取荊州後,竟能將南四郡中的長沙郡,分為長沙、衡陽、湘東、巴陵、嶽陽五郡!亦可見其人口增長迅速,孔明對南四郡的開發之功,只可惜劉備關羽太自大,白白為孫權做了嫁衣。

圖:趙雲

總之,正因為有諸葛亮這個軍師中郎將治理南四郡,足兵足食,這才讓劉備的腰杆子硬了起來。這也讓本來看不上南四郡的周瑜大跌眼鏡,不得不正視劉備的實力。而孫權也不由對劉備刮目相看,劉備這才有了娶孫權妹子借孫權荊州的本錢。

注1:見《三國志黃蓋傳》「時郡兵才五百人」

注2:據《晉書 地理志》

注3:見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

注4:見《三國志 諸葛亮傳》及《零陵先賢傳》

注5:見《三國志 廖立傳》諸葛亮語「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

相關焦點

  • 劉備如此賢明,諸葛亮如此厲害,為何沒能成就一統天下的事業?
    以劉備之賢明,諸葛亮之能。竟然沒能一統天下,凡讀《三國演義》入迷的人,無不深為遺憾。而實際上,一統天下,又豈是那麼容易之事。劉備與諸葛亮,沒能完成一統,總結一下,就是兩個根本原因:(1)劉備限於家世,(2)諸葛亮失了時機。之所以說,劉備限於家世。爭霸天下,不是光有理想就能成事的。
  • 製作精良的電影赤壁為何沒能像新三國那樣廣泛被討論?
    相比之下,赤壁的服化道是至今所有影視作品裡對漢末時期還原得最好的,注意,我說的是所有影視作品,不止是電影,也不止是三國題材。演員陣容不必多說,場面和音樂也是頂級的,總而言之,能靠錢解決的問題在這部電影裡都不是問題。關於文史考證,老實說這部片子不應該和上面提到的一堆電影比,因為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這部片子在這方面還是下足了功夫的。
  • 曹操劉備去世後,孫權執政長達三十年,為何沒能統一三國?
    而在這其中,最後脫穎而出的,毫無疑問就是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大家都知道,這三個人可以說是三國時代的梟雄。孫權佔據江東,劉備佔領西蜀,曹操一統北方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都是十分的強勢,三分天下的格局也由此而確立。從此來看這三個人可以說是非常的強悍了,畢竟在那種亂世的情況下。這三個人打出了各自的基業,成就了一番事業。
  • 三國中守城最強的四位大將,司馬懿墊底,第二位令諸葛亮無功而返
    面對比自己還強大的敵人,守住城池就是勝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三國中守城最強的四位大將,司馬懿墊底。4、司馬懿司馬懿是三國中有名的防守大將。諸葛亮後面幾次兵出祁山時,都是司馬懿坐鎮曹魏邊境,防禦諸葛亮。司馬懿也的確防守住了諸葛亮的進攻,諸葛亮每次都是打到糧草不足後退兵,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戰功。那為何把司馬懿放在最後一位呢?
  • 曹操用實力碾壓了諸葛亮,這才是三國爭霸真相
    消息傳來,袁紹十萬大軍在前線向曹操投降,自此袁紹失去了爭霸天下的實力。赤壁之戰後十年,面對劉備、諸葛亮的不停騷擾,曹操甚至放棄了漢中,專心經營中國北方。劉備如果進入益州,您能給他什麼職位?如果讓他做益州牧,主公您將何以自處?」劉璋沒有聽從這個建議,堅持借兵對付張魯。
  • 曹操赤壁時號稱的兵力坑嚇了多少人,其實三國總兵力總共只有……
    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三國ID:shuosanguo83萬大軍!曹操赤壁時號稱的兵力坑嚇了多少人,其實三國總兵力總共只有……後漢三國時代戰火頻仍,人口銳減。赤壁時諸葛亮對孫權說:「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諸葛亮這話是說給孫權聽,自然要誇大自己的實力。
  • 三國爭霸殘酷事實:曹操是用經濟實力碾壓了諸葛亮!
    在三國歷史中,事實正好相反。有能力統一中國的曹操始終隱忍不發,更加篤定地堅信毛玠提出的信條——「守位以財」,堅信只有再現「文景之治」才可能真正統一中國。沒有能力的蜀漢卻搞了一個「六出祁山」,搞得蜀地國將不國。赤壁之戰後十年,面對劉備、諸葛亮的不停騷擾,曹操甚至放棄了漢中,專心經營中國北方。
  •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看看劉備的損失,蜀國為何一蹶不振?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在三國這個勾心鬥角的亂世之中,更多人所被吸引的還是以劉備為中心的群雄之爭。而三國裡也有震驚中外的世界名戰,官服,赤壁,夷陵之戰號稱三國頂級的三大戰鬥,同時也是改變整個三國局勢的戰鬥。不過今天所說的夷陵之戰卻是一個讓人議論紛紛的戰鬥。
  • 諸葛亮的知己,早就看透了劉備,不願出山,諸葛亮到死才明白!
    他是諸葛亮的知己,早就看透了劉備,不願出山,諸葛亮到死才明白!
  •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一直堅持北伐?不用魏延兵出子午谷之計的思量
    蜀漢一代丞相諸葛亮,最終還是未能完成劉備興復漢室的夙願。諸葛亮死於軍中也宣告了北伐中原,興復漢室以失敗而告終。為何諸葛亮明知事,不可為,卻偏要為之呢?蜀後主劉禪繼位以後,諸葛亮總攬蜀國軍政。他數次興兵北伐,但卻勞而無功,最終他因心力交瘁,而身隕徵途。
  • 三國排名前五的謀士,諸葛亮排第三,第一無可爭議!
    三國之中最出名就是武將,三國亂世,戰亂時期,天下諸侯紛紛起兵,很多武藝高強的人便紛紛出山去為國家效力,其中最出名的武將有呂布,關羽,典韋,張飛,許褚等等,每一個人在三國演義裡被羅貫中的刻畫都變得栩栩如生,如同神明,而其中除了武將,那麼能左右三國亂世的就必屬三國之中的謀士。
  •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為何說諸葛亮「不得其時」?
    至於司馬徽為何能做出如此精準的預判,是因為他開了上帝視角。沒錯,就這麼簡單!《三國演義》是成書於元末明初的文學作品,當時距離三國時期已經過去一千年,對於三國的歷史,羅貫中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審視的,蜀漢被曹魏所滅,這對於他來說是既定事實。司馬徽雖然歷史上的確有此人,但並無記載他曾經說過這句話。
  • 周瑜的生死影響著三國歷史,他為何不顧劉備反對,也要遠徵西川?
    蘇東坡的這首《赤壁懷古》,讓我們對當年周瑜的英姿,有著無限的嚮往。我們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一直將「羽扇綸巾」的形象賦予了諸葛亮。其實,在歷史上,周瑜的形象正是「羽扇綸巾」。在赤壁之戰中,在周瑜的指揮下,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在《三國演義》中,為了樹立諸葛亮的形象,作者將周瑜樹立為諸葛亮的對立面。他和諸葛亮多次鬥智,都落於下風。
  • 三國最強謀士排名,臥龍諸葛亮排名第六!
    說到三國中的謀士,我想大家第一時間,肯定想到的是諸葛亮,俗話不是說,臥龍有經天緯地之才,三國中的謀士,要像梁山一樣排一個名次的話,大多數人想到的肯定是諸葛亮第一
  • 三國最大謎案,劉備與諸葛亮真的非殺關羽不可嗎?
    只不過劉備是間接命令,而非直接命令。如果是劉備讓關羽出兵的,但為何自己卻按兵不動呢?這明顯與《隆中對》中兩路出兵的北伐策略相矛盾,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呢?其實也很簡單,關羽圍攻襄樊不是為了北伐,而是為了配合劉備佔領漢中。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終於佔領了漢中,但並不是靠實力大敗曹軍,而是聚險而守等待對方糧草用儘自動退兵。
  • 三國周郎赤壁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最近看《三國演義》,被周公瑾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感嘆:「大丈夫當如是」。
  • 漢末三國那些事漢末篇----赤壁(下)
    ,最後擴大到了孫權,然而這場戰爭,並不像「官渡之戰」那樣曲折,他的過程實在簡單到不像話,我們接下來就會和大家羅列這幾種說法,在惜字如金的陳壽筆下,直接當事人曹操的傳記中《三國志武帝紀》裡只有簡簡單單一句話的表述「公(曹操)至赤壁,與(劉)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是在三國時代一統於西晉之後,而西晉又傳承於曹魏,可能是因為曹操是曹魏實際締造者的緣故,為尊者諱
  • 諸葛亮生平最後一計,司馬懿窮盡一生都沒辦法破解!
    特別是赤壁聯合東吳抗曹,並且解決掉聯盟過程之中的種種困難,無不彰顯出諸葛亮的睿智,在赤壁聯合抗擊的戰爭之中,諸葛亮神情自若指揮劉備軍馬,進退自如!與江東大都督周瑜,形成完美的戰略同盟,一舉在赤壁殲滅曹操的有生勢力,可謂是空前絕後!既然諸葛亮如此牛,那為何屢次北伐還是失敗了呢?對於這個問題,對於熟悉三國歷史的朋友來說,這絕對算不上是一個問題!
  • 三國趣聞: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為何要選擇啥也沒有的劉備?
    三國趣聞: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 為何要選擇啥也沒有的劉備?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鞠躬盡瘁,最終三分天下,諸葛亮成了一代智者賢相。
  • 水鏡先生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為何立刻反悔了?
    ,諸葛亮是一位名氣很大的謀士,號稱臥龍先生,曾幫助劉備打下漢室江山。那麼,劉備是如何得到這樣一位優秀的謀士的呢?相信大家都清楚三顧茅廬的故事,但最初還是水鏡先生在背後推薦,才得以使諸葛亮一展雄心抱負,不過,水鏡先生剛舉薦過諸葛亮就後悔了。這是為何呢?起初,水鏡先生之所以舉薦諸葛亮,還是因為司馬徽的家族幾百年來世代受漢室的恩惠,並且他現在的一些人脈也是他先輩給他留下的家底所帶來的。所以說水鏡先生對漢室仍懷有深厚的感情,並且還帶有一點同情心。